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線裝書局 作者:朱自清 頁數(shù):173 譯者:栗強 疏釋,宗平 編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jīng)典的用處,就在教人民見識經(jīng)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jīng)典,也有接觸的義務。本書所謂經(jīng)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jīng)、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jīng)、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jīng)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jīng)的教育。經(jīng)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況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讀經(jīng)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jīng)運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準里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jīng)典選錄的也不少??梢娮x經(jīng)的廢止并不就是經(jīng)典訓練的廢止,經(jīng)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jīng)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jīng)典,未經(jīng)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欏弊⒑罄闖閃誦⊙Ы炭剖欏S秩縝宄躒搜∽⒌摹妒芳禽薊?肌芳壑島陀跋燜淙輝對凇八氖欏弊?之下,可是也風行了幾百年,幫助初學者不少。但到了現(xiàn)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了。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家”對于經(jīng)典的??焙陀栐b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jīng)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jié)本——應該盡可能的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的標點,并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jīng)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理想的經(jīng)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xiàn),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白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jīng)典,卻能啟發(fā)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jīng)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jīng)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jīng)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墒侨绻x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jīng)受到了經(jīng)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jīng)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作者簡介
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江蘇揚州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散文家。
書籍目錄
解釋的困惑(代前言)原序周易尚書三禮四書諸子春秋三傳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文詩經(jīng)辭賦詩說文解字后記:經(jīng)典、人心與佛典
章節(jié)摘錄
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詩是史又是經(jīng),但大概首先還得是在國廟里祭天、祭神、祭祖時的歌舞和樂章。孔子一生崇拜以制禮作樂而著稱的周公,是以《詩經(jīng)》為培養(yǎng)學生的唯一最重要教程,把學堂幾乎要搞成俱樂部,室內室外地吹吹打打、載歌載舞,整天演奏《韶》、《武》、《周南》、《召南》……會不會是因為詩就是“樂”,《詩經(jīng)》就是《樂經(jīng)》?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后《春秋》作”,可是散文怎么能替代了詩?為什么沒有了“王”,也就沒有了《詩》?要我看,不回到內有心靈,外有神通,天人相感應的立場上,恐怕想弄清這些問題,不大容易。當時的《詩》和后世的“詩”大概根本不是一件事情?!靶哦霉拧?,“述而不作”的仲尼不得不把“風、雅、頌、賦、比、興”換成《論語》里的“子曰興于詩”。六個字里就剩下最后一個,原因恐怕就在于人神共在的時代過去了,理性心思在大眾生命流里占了主導,把性靈情命壓在了底下。所以《詩》才不得不讓位于《春秋》。這實際上是說人與人靠著性靈諧奏成社會之曲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非得要用有規(guī)范有約束的歷史來一統(tǒng)人心了?!巴跽呦ㄛE”和“《春秋》代《詩》”是同一個歷史大變故兩個不同角度的描述。是心靈時代與理性時代的替更。后世的詩,從發(fā)自情感(興)來說可以算作《詩經(jīng)》的遺緒,但從結構功用(風、雅、頌、賦、比)講,早已不是那么回事了。古往今來許多學者看到了這一點,可又都遮遮掩掩不肯完全點破。從最本質的角度講,是因為對個體私我的崇拜,不敢直面每個心靈都是被巨大的不可知世界包圍著的事實。《詩經(jīng)》里顯現(xiàn)的宇宙與人心都是超然而實然的,到了《春秋》,卻成了“必然”,唯其“必然”,所以“不然”。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jié)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蛞怀姾?,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xiàn)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酒懷,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式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梢灿薪?jīng)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疏釋:手舞足蹈,可以是眾人的事情。修飾之而最終“定”下“本來,卻只會是一人。眾人如何能“定”?難道要靠了民主集中制全民公投來決策歌詞曲調?可見“定本”在一人。這一人,是“王者”?!巴跽摺倍ū镜囊罁?jù),便是“和”?!吨苷Z》說,“大昭小鳴,和之道也……所以成政也,故先王貴之”。明言是“王者”按“和”的原則定下了樂(也就是《詩》)的“本”。這樣看,或許《詩經(jīng)》反倒是“多人的機鋒,一人的智慧”呢!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徒歌也有節(jié)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jié)奏的;可是樂歌的節(jié)奏更規(guī)律化些。樂器在中國似乎早就有了,《禮記》里說的土鼓土槌兒、蘆管兒,也許是我們樂器的老祖宗。到了《詩經(jīng)》時代,有了琴瑟鐘鼓,已是洋洋大觀了。疏釋:我們不要以為這些琴瑟鐘鼓就是藝術奢侈、物質文明??峙略谀莻€時代里,這正是社會秩序的基本保證。有類似今天的“新聞聯(lián)播”和中央文件的功用。歌謠的節(jié)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沓;本來歌謠以有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著費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jié)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shù)均齊,韻腳的調協(xié),似乎是后來發(fā)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但記錄的人似乎并不是因為欣賞的緣故,更不是因為研究的緣故。他們大概是些樂工,樂工的職務是奏樂和唱歌;唱歌得有詞兒,一面是口頭傳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兒。歌謠便是這么寫下來的。疏釋:另一種看法:正是心中的河流不再像往昔那么清澈,人心變得渾濁,才使得“伊伊呀呀”的吟唱不夠用了,歌便要配有詞,于是產生了語言。正是心中的河流更不清澈,人心更加渾濁,不得不把歌詞記錄保存,于是產生了文字??贾T各民族的史詩與傳說,其說大半如此;證諸各種心靈修煉的古籍,也不外是這個樣子。我們知道春秋時的樂工就和后世闊人家的戲班子一樣,老板叫做太師。那時各國都養(yǎng)著一班樂工,各國使臣來往,宴會時都得奏樂唱歌。太師們不但得搜集本國樂歌,還得搜集別國樂歌。不但搜集樂詞,還得搜集樂譜。那時的社會有貴族與平民兩級。太師們是伺候貴族的,所搜集的歌兒自然得合貴族們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會入選的。他們搜得的歌謠,有些是樂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樂才好用。合樂的時候,往往得增加重疊的字句或章節(jié),便不能保存歌詞的原為樣子。除了這種搜集的歌謠以外,太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族們?yōu)榱颂胤N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詩。又有諷諫、頌美的等等的獻詩;獻詩是臣下作了獻給君上,準備讓樂工唱給君上聽的,可以說是政治的詩。太師們保存下這些唱本兒,帶著樂譜;唱詞兒共有三百多篇,當時通稱作“詩三百”。到了戰(zhàn)國時代,貴族漸漸衰落,平民漸漸抬頭,新樂代替了古樂,職業(yè)的樂工紛紛散走。樂譜就此亡失,但是還有三百來篇唱詞兒流傳下來,便是后來的《詩經(jīng)》了。疏釋:這些“古師”呀,“樂工”呀,“平民”呀,“貴族”呀的說法,是受了幾千年來社會文化“建構”的現(xiàn)代人最平常易出不過的心念。但如果我們試著閉上眼睛,用三、五分鐘的時間,在心田里把自己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還原為一個個的個體的人,天然的樣子,再讓這些天然天真的人聚在一處,才會有點“詩教”的影子,雖仍不敢言必就是上古初民們的復活。“詩言志”是一句古話:“詩”(◆)這個字就是“言”、“志”兩個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謂“言志”和現(xiàn)在所謂“抒情”并不一樣;那“志”總是關聯(lián)著政治或教化的。疏釋:講“政治”也好,說“教化”也罷,對三、五千年前的人而言,其實就是要把分散在天地山野間的一個個人的力量聚合到一處,并讓此聚成的這一群人能與另一地也同樣聚成的一群人間和平共處。《國語》曰:“聲應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和平則久,久固則純……”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啟發(fā)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jīng)典的大路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jīng)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jīng)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墒侨绻x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jīng)受到了經(jīng)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jīng)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朱自清 佩弦先生一向在發(fā)揚、介紹、修正、推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上做功夫,雖說一點一滴、一瓶一缽,卻樸實無夸,極其切實。再加上一副沖淡夷曠的筆墨,往往能把頂笨重的事實或最繁復的理論,處分得異常輕盈生動,使人讀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費力地心領神會。這本《經(jīng)典常談》就是我這話一個確切的明證。 ——吳小如 在學術上,多聞闕疑的態(tài)度異常重要,那些紀錄中不是無理可尋,但不是一本據(jù)學理而衍成的書;許多我們不懂的,只好存而不論,即算為我們所懂到,卻又有不應解釋或不應那么解釋的,因為原本往往是一活生生的事物,或者一落入我輩的解釋便死了。倘若我們懂到,又明覺不至于將一橛活真理弄死,那么始可試行解釋;然重在得到明確的主觀。這里所說的主觀,不是憑觀者的為主的主觀,而是以對象為主的主觀。譬如讀三百篇,便當以三百篇的立場、見解,去了解三百篇,不是以近思錄而讀三百篇。推而至于估價、比較,以至于批評,所重亦復在此。 ——徐梵澄
編輯推薦
《經(jīng)典常談心裁》如同一葉扁舟,旨在引領讀者航行到經(jīng)典的海中。朱自清是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創(chuàng)作詩歌、散文之外,對古典文學研究造詣頗深。1942年他執(zhí)教西南聯(lián)大時,針對時人在文言文廢止后讀經(jīng)典古書的困難,創(chuàng)作了這本經(jīng)典著作講析普及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