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

出版時間:2000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卡倫 荷妮  頁數(shù):376  譯者:陳放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譯全18種,精心選取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荷妮和弗羅姆的經(jīng)典之作,分別從性欲、社會、生活生活、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對人的病態(tài)心理-大至精神疾患,小至日常筆誤、舌誤等過失進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

作者簡介

卡倫·荷妮:1885年出生于德國漢堡。1914年師從亞伯拉罕后,逐漸成為柏林精神分析運動的中堅。希特勒執(zhí)政后移居美國。通過自己的臨床實踐,及與阿德勒、沙利文、弗洛姆之間相互影響,逐漸對弗洛伊德學說產(chǎn)生懷疑,并與之決裂。不久,她創(chuàng)辦了美國精神分析促進會,并擔任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探究榮譽 
第二章 病態(tài)要求
第三章 應該之暴行
第四章 病態(tài)自負
第五章 自恨與自卑
第六章 脫離自我
第七章 解除緊張之法
第八章 夸張型解決法——主宰一切
第九章 自謙型解決法——愛的吸引力
第十章 病態(tài)依賴
第十一章 放棄:自由的吸引力
第十二章 人際關系中的神經(jīng)癥不安
第十三章 工作中的神經(jīng)癥障礙
第十四章 精神分析治療之路
第十五章 理論上的思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8條)

 
 

  •   這是我在亞馬遜購物多年以來第一次碰到如此惡劣的賣主,此書不僅是從某個個人手里周轉(zhuǎn)到北京的店,再由北京某個地方快遞到我手上,書本是二手的,有多處鉛筆劃痕,還是中文翻譯過的,以為是英文原版,看了實物,翻到書的后面一看,原價才二三十塊錢,竟然在這里賣到154塊。。。哪有這樣掛羊頭賣狗肉的事!!實在太差,太惡劣,太神經(jīng)了。早在十天前就提出索賠意向,完全沒有任何反應,是不是皮包書店?太不負責任了。極度影響了本人在亞馬遜購物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   適合所有人看,尤其是那些認為自己很健康的人 :)
  •   很差勁,根本沒法通順的讀下去。從沒見過這么臭的翻譯。
  •   翻譯差到?jīng)]邊了,懷疑是否翻譯軟件翻譯
  •   翻譯太差?。?!翻譯太差?。?!翻譯太差?。?!翻譯太差?。?!翻譯太差!??!
  •   內(nèi)容很好,唯感翻譯的詞句太生澀。
  •   適合有問題的人看。
  •     內(nèi)容基于異常心理,用類化的神經(jīng)癥理論,延伸到邊界更為寬泛的人格/人性領域探索。
      
      贊嘆老弗后精神分析家們一脈相承的細致,霍尼眼毒、口利、心慈,獨辟一枝,理當領略。
      
      ps.感覺本書在錦繡六卷本中相對易讀,又集理論大成,力薦!
  •     K? Horney的幾部書(女性心理學沒讀),大致說來《精神分析新法》主要論述與弗氏的異同之處,進而建構自己的理論根基;《自我分析》文如其題;《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則論述了文化因素;如果想嫌多只看《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和《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就行了;如果還想嫌多,那就只看《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此書是作者思想精華的集大成者,邏輯體系也更為清晰。
      心理學書籍多半是歐美俄的專利,我們要讀,只能寄希望于翻譯,有些翻譯讓人有抓狂發(fā)瘋的沖動。K? Horney的書稍白話一些,但也不例外。她的書翻譯的較好的版本,本人翻閱比較后歸納如下:
      《精神分析新法》上海文藝;
      《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上海文藝;
      《自我分析》貴州人民;
      《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貴州人民,譯林;
      《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貴州人民,譯林。
      另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翻譯的幾本書都很爛。
      K? Horney理論的核心是“基本焦慮”——這是她的首創(chuàng)——這種焦慮與安全感的缺失有關。他的全部理論在“前言”、“追求榮譽”chp1、“理論化的思考”chp15等章節(jié)均有歸納總結(jié),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讀完之后有一種恐懼:自己是不是也有神經(jīng)癥?因為書中描述的細節(jié)在自己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關于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清晰的回答:普通人和神經(jīng)癥患者的處事方式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普通人的原則是靈活的,隨場合變化的;神經(jīng)癥患者的原則是強迫的,非那樣不可的。
      K? Horney在書中說,正如建造金字塔浪費了大量的人力一樣,被神經(jīng)癥驅(qū)使的人也浪費了大量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魔鬼,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完善“理想化的自我”上,最終“真實的自我”逐漸萎縮。
      相比弗洛伊德宿命式的嘆息,作為學生的K? Horney是比較樂觀的,她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這終歸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     手里有一本復印來的這個版本,以前想把它打出來,后來放棄了,賬號也注銷了,如今用新的賬號接著打吧
      
      鏈接地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619323/
      
      計劃今年6月底完成
      
      
  •     非常有收獲,雖然用了兩個月時間讀的。
      人人都是神經(jīng)癥,帶著枷鎖行走在世間,要想成為自由的人,要從低頭看清身上的枷鎖開始。
      非常有啟發(fā)的一本書,從另外的角度認識自己。
      還有一個啟示就是越是生長在有知識的家庭,越是讀書的家庭的孩子越是一生都要擺脫這些神經(jīng)癥,文化的錯?人類文化也許就是神經(jīng)癥的最終根源??扇酥詾槿司褪俏幕谷?br />   
  •     這注定又是一本我沒有能力評價、不敢妄談評價的書。
      我讀得很慢,大概8分鐘/頁。只能讀完后來寫點閱讀時的感覺。
      
      這個版本的翻譯仍然閱讀困難,終于找到了英文版,可以對照著看,需要的留下email。
  •     這是一本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的代表卡倫霍妮在1950年的著作,拿到這本書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別人,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發(fā)覺自己的問題的本源?! ? 關于個人成長我已經(jīng)做過了數(shù)次,但直到閱讀了這本書我才真正開始了解別人和自己。
  •     霍尼的三本書《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質(zhì)人格》、《我們的內(nèi)心沖突》及《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都看過,最后對書中內(nèi)容留得下印象的只有這本。兩個原因:一個是前兩本買的是新出的錦繡版,因為普遍反映國際文化版的翻譯太爛,事實證明錦繡版的也不怎么樣,而第三本看的是從圖書館借來的上海文藝版的老書,翻譯不可同日而語,在閱讀時很少出現(xiàn)不知所云的情況(看前兩本時這是常事);另一個原因在于這三本書都是作者在同一領域內(nèi)先后出版的著作,而本書成書時間最晚,理論體系也最為成熟,因此在閱讀時可以發(fā)現(xiàn)本書的內(nèi)容無論在結(jié)構還是語言上都更合理更平實易懂,收獲也最大。
  •     第六章快結(jié)束時的那首詩原文:
      
      
      Now I become myself. It's taken
      
      Time, many years and places;
      
      I have been dissolved and shaken,
      
      Worn other people's faces,
      
      Run madly, as if Time were there,
      
      Terribly old, crying a warning,
      
      "Hurry, you will be dead before—"
      
      (What? Before you reach the morning?
      
      Or the end of the poem is clear?
      
      Or love safe in the walled city?)
      
      Now to stand still, to be here,
      
      Feel my own weight and density!
      
      The black shadow on the paper
      
      Is my hand; the shadow of a word
      
      As thought shapes the shaper
      
      Falls heavy on the page, is heard.
      
      All fuses now, falls into place
      
      From wish to action, word to silence,
      
      My work, my love, my time, my face
      
      Gathered into one intense
      
      Gesture of growing like a plant.
      
      As slowly as the ripening fruit
      
      Fertile, detached, and always spent,
      
      Falls but does not exhaust the root,
      
      So all the poem is, can give,
      
      Grows in me to become the song,
      
      Made so and rooted by love.
      
      Now there is time and Time is young.
      
      O, in this single hour I live
      
      All of myself and do not move.
      
      I, the pursued, who madly ran,
      
      Stand still, stand still, and stop the sun!
  •     現(xiàn)在想通了不是每一個個體都能在最有利的環(huán)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每個人總是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來自周圍環(huán)境或自身局限性而造成的困難,正常的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這些困難時能夠認真對待并加以分析從而吸取經(jīng)驗教訓發(fā)展壯大真實的自我,堅定真我的目標和立場。不過當這種困難出現(xiàn)在個體未長大成熟的時候而又沒有正確的方法途徑來加以引導發(fā)展真我這一潛能的話,個體的真實自我就會變得模糊不清而造成個體人格的不完整,這種不完整會在初期的時候給個體一種缺失感,或是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等,這就是初期的基本焦慮,個體可能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消除這種焦慮,而當外界的壓力大于個體的努力(這可分為個體的力量過于弱小或是個體自身的局限性)時,個體就會通過一種更簡便的方法來緩和這一基本焦慮,那就是自我理想化,在自我理想化中他能實現(xiàn)他所有的一切,不僅包括美好未來的許諾還包括自身缺點的美化,但是個體在接下來不久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過程中他的理想化自我總是處處碰壁并遭到抵制,這讓他依舊痛苦,因此他就會強迫自己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化自我而制定一系列的計劃目標并付諸行動予以實現(xiàn),而這一理想化過程并不能被個體所意識到,他所意識到的這一過程是最自然并且最正常不過的了,因為真我已經(jīng)被掩蓋了。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化過程自我的潛意識當中就會調(diào)動所有自身或外界能利用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有時候還一些個體自身意識不到的潛意識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幫助自我實現(xiàn)他的自我理想化過程,至此已經(jīng)不論這種理想化能否最后實現(xiàn)了,因為理想化自我是建立在未能滿足的需要的基礎上的,而這種不能滿足的需要其實起初的時候只是一種正常的愿望,但是因為周圍環(huán)境或自身的局限性而讓個體長期感受得不到滿足感而演變成了過份的需求,不知不覺的這種過份的需求就會被個體外移并應用到他周圍的環(huán)境當中,如果他沒能在自身或是周圍的環(huán)境中達到理想化中的自我狀態(tài),那么他便會責怪、怨恨自我或是周圍的一切,這又讓他產(chǎn)生痛苦感,然后又繼續(xù)更高要求的理想化自我,而這種不斷加強的理想化自我是必然會受挫的,而當個體一味沉浸在這種理想化自我的話,那么就必然是個危險地信號,個體或許就會出現(xiàn)自毀的想法和行為。除非個體能夠意識到這一理想化自我?guī)淼奈kU信號,個體或許就會出現(xiàn)自毀的想法和行為。當個體驚奇于自己會有自毀這一想法時,這是真實的自我在敲響警鐘,如果個體能夠因此而認識到自身的過份需求和理想化自我,并且根據(jù)自身的特點加以分辨,在日后的生活中加以分析、克服才能調(diào)動出自身的建設性力量,這是一個長期奮斗的過程,因為每個個體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環(huán)境的不同,這種理想化自我的形式也是千變?nèi)f化,因此發(fā)展真我的基礎便是認識自我并加以分辨,只有在此基礎上才會調(diào)動真我的建設性力量!
  •     下次看這類書的時候得小心一點!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有神經(jīng)癥(神經(jīng)癥不是神經(jīng)病)傾向的人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夸張型、自謙型、退卻型。它們雖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但根本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心中有一個理想化自我,并且強迫自己去實現(xiàn)它。在他們的生活中,“應該”是痛苦的根源。比如,他們會覺得自己“應該”善良大方,別人“應該”都很慷慨,這個世界“應該”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發(fā)展。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將它和自己的一些行為對號入座。原來我盡量讓自己做善事不是因為真正的善良,而是因為我要通過這樣而得到自己的救贖;原來我想獲得某方面的成功不是因為我真正地喜歡這個東西,而是因為我只是渴求勝利。我對自己做了全面的否定,一時步入懊惱和自恨的深淵之中。好在漸漸的,我能夠正視自己,才不致自毀。
      
      因此,我建議想看這本書的人一定不要迷失自己。
      
      另外,這本書對我的寫作也很有幫助。我涉世很淺,對許多事情都不能真正理解。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一些人心所想、他們痛苦的原因,這對于我挖掘小說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幫助。
      
      
      
  •     感想:
      1. 霍妮在書中描述的三大類型有神經(jīng)癥所帶來的防御方式的種類之繁多,讓我覺得誰都是有點兒神經(jīng)癥的?;蛘哒f我太容易對號入座了。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覺得自己挺SB的,無論自己牛不牛傻不傻都無所謂的,這三種人在生活中多了去了。
      2.為什么得神經(jīng)癥?說白了就是沒有自知之名?;裟莸木唧w解釋是把假我當作了真我,而把真的真我給拋棄了;但問題是真我是拋棄不掉的,于是就必須發(fā)展出各種各樣方法鞏固假我的地位,比如提出過分的要求,建立自尊體系,不斷的不能自已的對自己提出要求。而伴隨著對外部世界認識扭曲,生活的方方面面會涌現(xiàn)出糟糕的情形。
      3.作者挺嘮叨的,一個意思反復的來回的變著法兒的說很多遍。但是對神經(jīng)癥的描寫實在是精彩,因為我在其中看到了部分的自己,也因為頗為準確的描述了一些我所觀察到的東西。
      4.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了集權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神經(jīng)癥,雖然隨后的論述不具有很強說服力,但是這仍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畢竟作者只是在上個世紀前半段的西方社會環(huán)境為背景,建構的該理論。
      
      
      
      ====================================================
      一些書摘:
      
      像是那些相信人天生有罪,或者受原始本都能控制的人(佛洛依德),這些人認為道德的目標必然是克服自然狀態(tài),而不是發(fā)展自然狀態(tài)。對于那些認為人性中本質(zhì)上是“善”的,但同時又具有某些“惡”的東西的人,他們會認為道德的目的是通過信仰,理性等來加工、指導、加強確信美德一方獲得勝利(宗教和倫理的思路大概如此)。最后,那些信仰建設性力量的人所特有的人認為,人生來就自愿的為實現(xiàn)自我而奮斗,并從這種奮斗中發(fā)展一系列價值。(馬斯洛的人本和作者如此)
      一種特殊的態(tài)度或者驅(qū)力對我們?nèi)祟惖某砷L是具有促進還是阻礙作用?
      
      父母的病態(tài)造成孩子的基本焦慮,限制孩子以其真正的自發(fā)的情感與人打交道,而是迫使孩子尋求手段對付他人,其三種形式為,趨就、反對、逃避,其后果是加強了他與自我疏離,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在這種情況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理想形象就必須出現(xiàn)了(自我理想化)。當自我理想化被提升為積極的能力時,個體好像就找到了一種解決那些真正的自我不能忍受的情感,而自我理想化就被強化了。而個體通常把自我理想化轉(zhuǎn)化成實現(xiàn)理性的自我(探求榮譽)。
      探求榮譽中,包括病態(tài)的雄心,即對外在成功的驅(qū)力;和追求報復性勝利。
      自發(fā)性驅(qū)力和強迫性驅(qū)力的差別在于:前者是“我要”,而后者是“被迫”(被迫性)。區(qū)分兩者的標準之一是不加區(qū)分性,意思是,個體真實興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須是最好的;之二是不滿足性,個體體會不到真正的成功,高興不會長久。另一個探尋榮譽的特征是想象,神經(jīng)癥患者的想象力比普通人強的多,這使得他們更容易迷失在想象力中,例如白日夢的發(fā)生,而更有害的是對現(xiàn)實加以扭曲而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排斥接觸有限的東西例如時間。
      探求榮譽的正常驅(qū)力與病態(tài)驅(qū)力的區(qū)別在于:自發(fā)性VS強迫性;認識界限的不同;聚焦于輝煌的最終結(jié)果VS感受其過程;表象VS存在;幻想VS真實。
      
      當理想化的自我和現(xiàn)實(作為人的局限性)相沖突時,神經(jīng)癥患者會向外界提出病態(tài)要求以保全理想化的自我繼續(xù)生存。這種病態(tài)要求在人際關系和日?,嵤律隙紩憩F(xiàn)出來。例如,對晚點火車的憤怒,對規(guī)則和現(xiàn)實的厭惡,對戀人的過分要求等。神經(jīng)癥患者的理想化自我是不可侵犯的,一旦某種不利的情況出現(xiàn),這對他的打擊的毀滅性的,而變?yōu)閷ι钸^分戒備。對于他人的優(yōu)點,他們表現(xiàn)出過分的嫉妒和羨慕,因為一直有種信念在他們心中,這種信念是他有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換句話說,其特征為自我中心主義,這種自我中心主義不同于孩童時代的,后者是因為他還沒有形成他與他人關系的感覺,前者的原因在于收到內(nèi)心需求的驅(qū)使;不勞而獲的需求,沒有認清現(xiàn)實中一些基本的因果關系;當他人向他指出他內(nèi)心存在物無理要求的時候,報復性回擊的常見的,而這種回擊包括要求提出者對自己負責。當他認識到自己的要求是過分的時候,并不會質(zhì)疑其的合理性,而是使其合理化,例如因為我是一個女人,所以我要什;因為這是違背公平的,所以我不能接受;還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嫉妒與無情的混合。
      他必須證明自己超越于心靈和自然法則。如果他一再的看到他人不答應他的要求,看到心靈和自然法則同樣適用于他,看到他也會遭到普通人一樣的煩惱和失敗---所有這些并不能證明他不具有無限可能的證據(jù)。所有這些只不過證明迄今為止他一直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只要他堅持那些病態(tài)要求,這些要求會有一天能夠?qū)崿F(xiàn)。
      
      神經(jīng)癥患者把他的完美形象帶到他的靈魂面前,并無意識地對自己說:忘掉你實際上是的那個不光彩的人;唯一重要的是你必須成為理想的自我。他們不顧可行性,而僅僅只是發(fā)出一道決定的命令,而不伴有確切計劃。而他們認識到現(xiàn)有心靈缺點時,便可能用意志力來消除這些缺點,比如害怕竊賊則強迫自己單獨一人夜晚睡與空屋。而像這樣有意識的努力對消除神經(jīng)癥的沒有一點作用的。而問題在于強迫自己的行為并不等于強迫自己的感情或感受,正如強迫自己不再懷疑并不意味著自己得到了自信的感覺。當然感情也可以通過偽裝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是一旦某種情形出現(xiàn)時,比如當驕傲和虛榮心受到傷害的時候,愛的表現(xiàn)便會讓位于漠不關心和怨恨,人們會質(zhì)疑自己:我真的愛這個人嗎?我真的信任這個人嗎?還是這個人改變了我的什么觀念?
      
      神經(jīng)癥者想得到的,但是恰恰也是不能得到的是自信和自尊。即使他們權高位重,或者獲得極大的名望,只會使他們傲慢自大,而不是獲得包含安全感的自信心。此時他們得到的是神經(jīng)質(zhì)的自尊。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身上人類固有的限制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的,就像一個人的經(jīng)濟地位決定于他的財產(chǎn)一樣。為了增加這種虛假的自信和自尊,他們往往對一些的他人看來值得羨慕的特性趨之若鶩,例如加入某個能使其提高威望的團體,而當這一團體不能增加他的威望時,他的自尊心會受到損害。一些他人看來并不重要的事件可能成為他們增加自己自尊的契機,例如在瘧疾盛行的地方保持健康是值得自豪的,出去旅游時是好天氣是值得自豪的等。也可以說,當神經(jīng)癥患者找到和自己有關的行為符合內(nèi)心指令時,便會膨脹這種虛假的自尊,例如這種自尊并不是來自他明了自己是個有道德的人。
      當這種虛假的自尊受到攻擊的時候,受辱(來自他人行動的攻擊)感和羞愧感(來自自己的行動的攻擊)是常見兩種反應。通過一個由某一單獨的事件所引發(fā)的這兩種情感,而判斷其背后的自尊,即自尊背后所隱藏的理想人格是不合適的。例如,一位未婚的年輕女性擁有情夫這一現(xiàn)實讓她本人感到羞恥,不能倉促的認為這種羞恥感自來她違背了社會公認的道德;也許是這位情夫的社會地位和外貌讓她覺得自己不夠有吸引力,從而感到羞恥;或許是有情夫而沒有結(jié)婚這一事實讓她感到不具有吸引力造成的,又或許與情夫?qū)λ膽B(tài)度有關系。以上兩種情感可能被其他更為常見和易于接受的情感掩蓋,例如憤怒、惆悵、恐懼。
      到這種自尊受到攻擊時候,報復可能成為恢復自尊的手段。而報復的目的不僅僅是恢復自尊,而通常是通過更猛烈的報復戰(zhàn)勝對手。這也許會助長這種自尊,而導致更多的報復,形成惡心循環(huán)。逃避也是恢復虛假自尊的手段,例如一位本可以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人,由于剛剛上崗幾天遭到挫敗,而喪失了對教師職業(yè)的興趣,而選擇更換職業(yè),而此時他口頭上給出的原因可能是“我不想做”或者“我不適合做”。
      
      神經(jīng)癥患者用自尊維持理想化自我的地位,用自我憎恨和輕蔑對待現(xiàn)實中的自我。自我憎恨在本質(zhì)上是無意識的過程,之所以意識不到是因為它的出現(xiàn)會破壞理想化自我。而自我憎恨這一過程通常被外表化:把憎恨引向外部世界,以生活中的抽象事物或者人物為憎恨對象;后者仍然以自己為憎恨對象,卻把憎恨看成或體驗成是來自外界的。
       自我憎恨的六種運行方式:對自我的無情要求,殘酷的自我譴責,自我輕蔑,自我挫敗,自我折磨和自我毀滅。
      自我要求:
      當真實的自我不能執(zhí)行理想自我“必須”的指令時,神經(jīng)癥患者有兩種選擇:一他曾經(jīng)對自己的要求是荒謬的,二狂熱的聲稱他的生活狀況已經(jīng)改變得使他無須面對他的“失敗”。顯然前一種是治療師的治療之路,而對于后一種,這種狂熱的聲稱和現(xiàn)實的沖擊使得使他向外界過分的提出要求,過分的希望他人過分的服務于自己。
      為了避免自我譴責的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患者會發(fā)展一些更為隱秘的方法。例如提高自我覺知的閾限,聲稱他們沒有意識到事件的發(fā)生;把生活認識為一系列的反應和影響的結(jié)果(那些“必須”的指令被外表化了)。換句話說,這些方法就是造成自我疏遠,給理想化的自我以主動權。
      自我譴責:
      針對生活中難題和自己動機的自我譴責,更像是傾向于內(nèi)部歸因。
       自我輕蔑:
       主要針對爭取改進和追求努力而言。其所引發(fā)的現(xiàn)象1)為使人強迫自己同每個人相比較,而作比較的結(jié)果通常是對他們不利的。2)傾向于挖掘涉及到自己的他人行為背后反對和侮辱他的動機,換句話說是對人際關系扭曲的認識。3)往往受到更多來自他人的凌辱,因為他們的自我輕蔑使他人的凌辱變得可以接受。4)
       自我挫敗:
       不許享受樂趣的禁忌。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因為。。。。,所以我無法成為最幸福的人?!?br />    自我折磨:
       自我折磨的傾向:拖延和疑病癥。
       自我毀滅:
       以自殺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自我毀滅,可能帶有自我疏離的現(xiàn)象,例如,“我從十層樓上跳下去之后,再回家給孩子做飯。”這種想法的存在。還表現(xiàn)為無意識的故意破壞人際關系,或者反復地放棄自己在有進展的事情上可能取得的成果,這似乎和自我折磨有些類似;或嚴重到故意破壞自己良好的品格。
      自我疏遠所疏遠是和真正的自我有關系的情緒、事物。比如感覺不到工資是自己的財產(chǎn),感覺不到自己對某件事物真心的喜歡。這以過程的始作俑者是效忠于理想自我的自尊體系。自尊體系會打壓對理想自我的存在不利的情感,比如崇尚完美的自尊體系會打壓嫉妒情感。
      
       當真正的自我在精神分析后期出現(xiàn)的時候,它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對立會導致緊張的狀態(tài)。自我保護(把問題搞混)、內(nèi)心經(jīng)歷外表化(把心靈過程體驗為發(fā)生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過程,如:我對他人沒有敵意,而是相反)和分裂自己的體驗(例如察覺不到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明顯的因果關系),以上三點可以減輕緊張狀態(tài),而保持內(nèi)心平靜的假象。此外,過分用理智和邏輯理解和闡釋生活,而對自己生活的本質(zhì)問題不感興趣,也可以去緩解內(nèi)心的緊張。
      
      
      暫時的解決之一:豪爽的解決方法
      自戀類型:把自己和被美化的自己混為一談。沉湎于自我陶醉,雄心勃勃的追求,獲得報復性勝利的人,通過意志和智力和掌控自己的生活,以這些作為實現(xiàn)理想自我的手段。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拋棄所有自我謙讓和自我譴責懷疑的痕跡,如此他們才能在主觀上對自己的優(yōu)越性和權力深信不疑。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可能通過有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欺騙而感到自豪,而最害怕被他人愚弄欺騙,而他主觀上的解釋任務需要,以至于他有任何資格享受特權。人際關系和事業(yè)上失敗后,他會反彈,但也可能激發(fā)出原來被擱置一旁自我消沉和自我輕蔑而產(chǎn)生自我毀滅的行為。
      完美主義型:把他自己和他的標準等同起來?!拔壹戎赖赖聹蕜t又是個道德高尚的人”這句話欺騙了自己,同時因為他人達不到自己的標準而藐視他人,這實際上的自我譴責的外化表現(xiàn)。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敬而不是熱情的愛慕。由于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理應得到好運的眷顧,所以他所遭受的厄運對于他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傲慢的報復型:把自己和他自己的自尊等同起來。他們極具競爭性,他們不允許他人更有知識和成就或者對他的優(yōu)越性有任何的懷疑。報復性的體現(xiàn)就是狂怒。對他人的態(tài)度中永遠有報復性心態(tài),他深信每個人都是狡詐的,即使友好,那也是虛偽的姿態(tài)而已,所以唯一可行的生存之道是對任何人都不信任。他以收集他人侮辱他證據(jù)的原則來與人相處,所以經(jīng)常對人傲慢無禮,即使這是用彬彬有禮作為偽裝的。例如用女人來滿足他的性欲而全然不顧她 的感受,向他人示好也僅僅是認為此人可作為事業(yè)上的墊腳石。他并不想克服他對旁人的敵意,而是希望自己能夠巧妙表達敵意,這樣人們便可以由于對他的敬畏而來滿足他的需要。這來自童年的經(jīng)歷,好像集中營中的人們必須學會拋棄同情和憐憫而生存。為了證明他自己的需要,從不求助與他人,而是認為自己應該向神一樣的自給自足,而拋棄了一些積極情感。他對的誠實公平和正直有特殊子自尊感;而實際上恰恰相反。反擊在他看來是對付周圍危險世界的合乎邏輯的必須武器。另外,誠實成為了他們做出報復的理由(我比那些偽善的人要誠實)。
      
      
      暫時的解決之二:謙避
       和采用豪爽的解決方法的人相反,他們自己比別人優(yōu)越或在自己的行為中感覺不到這樣的感情。他們傾向于是自己從屬與他人,依賴他人,讓步于他人。有時甚至夸大他的孤立無援和痛苦的狀況;他對來自他人的認可和崇拜感到不安。任何“放肆”的想法令他回避,這種“放肆”的想法通常是矯枉過正的,而被認為是傲慢自負的,例如在面對不公平待遇時候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像自己中意的異性示好。這種為自己做的事情在他看來都是自私的,可恥的。在人際關系方面,他不表示出自己的敵意,避免斗爭,避免他人的敵意。
       而這種人格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通常是由于一個擁有強大保護人的童年,或者一個要用自己從屬的忠誠換取保護者關系和愛的童年。例如,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或者有一個事事強有力哥哥。長大后,他們更傾向于對敵意和緊張狀態(tài)產(chǎn)生恐懼。當這種理想化的自我解決了他早期所需要時,但在成年后事實是他僅僅是“謙恭的認為我理所當然地具有高尚的道德?!倍@樣的理想化形象限制了有意識的自尊感。結(jié)果,高尚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差距越來越大,真正的自尊被排除在意識之外了。
       就像害怕他人的指責一樣,他以同樣的態(tài)度面對自我指責(因為前者是后者的外在化表現(xiàn),而實為一物),如此一來,真正的自我被貶低的一文不值;此時保護自己的措施就是立刻向他人或者自己承認錯誤,強調(diào)自己的痛苦和弱小,而試圖激起同情。他們通常堅信“人性本善”這個命題,而常常遭到欺騙;被多少人所接受便是他詮釋自己生命意義的標尺,而愛情此時就變得像空氣一樣重要了。而自己的弱小使得他不自然想他人索取幫助,而背后的動機是希望他人可以把一切事情都辦好。人性本善的堅信與索取他人幫助加在一起似乎可以描述他的人際關系,這種描述是:他經(jīng)常幫助他人而且高估了這種幫助的價值,而實際上他的這些實際上用處不大的幫助是帶有附加條件的,這便是獲得他人幫助;而他通常依然認為這段友誼的純金一般的,這種“罕見”的友誼也成了他索取回報的基礎。
       他似乎享受自己受到傷害這一主觀事實。無意識無法得到滿足,自我責備和自我傷害,都會引起受到傷害的認知。而深刻的體會到自己的冤屈,便是抵御傷害的武器。這種情況(我是光榮殉道者)可以為遭到抑制的豪爽沖動提供發(fā)泄動力,例如:為自己對他人的敵意提供借口。如此他們既是天真的認為人性本善,同時也不加分別的對人們有懷疑和憤恨。
       之所以他享受痛苦,是因為他的痛苦可以為他開脫一切(他對別人要求,他幫助他人和憤恨他人的兩面性);還可以免除責任(為他的虛度年華);還可以引起“垮掉”的念頭,同樣免除一些責任。而恰恰垮掉的行為被他視為最后的勝利,用一句自白表示的話,這句話便是:一個敏感的人在這個卑鄙的世界上除了垮掉,還能做些什么呢?
      
      
      暫時的解決之三:病態(tài)的依賴
       他們把愛情視為救贖的最高效的途徑,因為愛情給予他們“沉浸”的感覺,無論是沉浸在悲傷中,自責中,快樂中,這都會使他們處于委身與他人狀態(tài)中,滿足獲得整體感需要。另外愛情也像是提供給他們一個發(fā)展和鞏固理想自我必須品質(zhì)的平臺,這種品質(zhì)便是討好別人的品質(zhì),以防他人不喜歡自己,而在這一過程中,豪爽的行為是被抑制的。而他的這種付出是自己認為理所應當要得到回報---專一的愛人和愛人的愛。雖然他以這種狀態(tài)進入愛情,但是如果碰到另一位足夠健康或者對這種依賴特性懷有感情的人,那么他的愛情生活應該不算糟糕。但是,這必然會阻礙他超越自己的神經(jīng)癥。
       他更可能愛上一個超然的人,一個看起來在方方面面都不畏手畏腳的人,一個敢于公開冒犯他人的人;其中的原因在于這種“過分的魯莽”正是他所缺少的,或者說是被壓抑的。另一方面,他和同一類型的人可能會成為朋友,可以從彼此身上得到更多的忠誠、理解和同情;但是如果展開親密關系,他便會開始反感。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女主人公都是由于男主人公主動的冒犯而一見鐘情的。進一步探查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是多么的渴望的主動交出自己的靈魂和肉體,而這只有在自尊被消滅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xiàn)。
       當一位自我謙遜型的女子和挑釁型的男子形成組合時:她的計劃,對他人的態(tài)度,對工作的態(tài)度,都會圍著他轉(zhuǎn)。他嘲笑她對人們的信任,使她失去根基。在一段時間內(nèi),他們彼此合得來,因為一個需要的是主宰,一個需要的是順從。而矛盾是:他認為她給予的愛情是偽善的,而不能給予她感情的回應而傷害她。她強迫性的幫助和理解使他感到自尊受到傷害,而傾向于要撕下她高尚道德偽裝。她把他看作是個殘忍的人,他把她看成是個假道學先生。他所提出的要求都應該是要被滿足的,而好不表示感激,但是當愿望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卻嘮叨不休。他若可以看出她的需求,便會故意不滿足而懲罰她。她會糾結(jié)他對他難以捉摸和不尊重的態(tài)度。此時,性也許是少有維持他們關系的東西。于是出現(xiàn)了虐待狂和受虐狂。
      
      
      暫時的解決方法之四:與世無爭
       他一貫采取不在乎的態(tài)度,看起來他不那么為內(nèi)心的沖突而煩惱,他人看來也是內(nèi)心平靜。與健康的與世無爭的差別在于,為了追求平靜而放棄努力和奮斗,這是個限制成長的過程。他們認為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觀者(當然也是他人的),當遇到?jīng)_突時,他會主動避開;或者保持警惕,原理危險事物,雖然這些過程他沒有意識到。此外,他對作出努力抱有方案的態(tài)度,所以通常不會為成功的希望而作出努力;而支持這種心態(tài)的是他善于為不去做事情尋找理由。例如,看一本書真正的價值是什么呢?若把注意力集中于此,那么會不會減弱我其他方面的視野呢?而這種經(jīng)常出沒的疑問會造成他對事務性和積累性的活動產(chǎn)生疲倦的感覺。所以他是缺乏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性的,因為這讓他感到厭煩。深入看來,會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質(zhì)的與世無爭是對愿望的限制。他們有意識的或無意識認為最好不去希望或者指望什么東西,沒有什么東西值得他們?nèi)ハ蛲?。即使什么真的引起了他們的熱情,也是透過不在乎的態(tài)度被自己所理解;而隨之產(chǎn)生的實現(xiàn)愿望的傾向會被認為是引發(fā)未來沖突的開始。
       在人際關系中,他執(zhí)行不參與原則。他的人際關系是超脫的,和他人在感情上保持距離。他認為不應該在喜歡一個人,以至于需要他的陪伴,或者因為到了一定親密程度而必須發(fā)生性關系。即使他幫助了他人,也不希望并且不需要他人的感激。性可能成為他和他人溝通唯一橋梁?;蛘咚泻芏嘈躁P系,而最終都是選擇退出。另一個極端就是把性完全的排除于生活之外。他對任何種類影響、壓力、強制十分敏感。例如,反感契約和合同類的東西,也包括物理上的壓迫,例如硬領的衣服,被阻礙的視線。這種敏感程度甚至會擴展到對社會制度,政府決策的內(nèi)心沖突。這種敏感性和惰性結(jié)合起來的話,他會把惰性(不愿做某事)背后的原因解釋為“這是被他人要求的”。換句話說,在生活中,他更容易感到自己的行為是屈服于某人的結(jié)果,而實際上,那只是他自己愿望而已。而他把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看做是自己智慧的組成部分。
       在青春期時候,他可能經(jīng)常做一些表現(xiàn)出非凡精力和才能的事情;他可能足智多謀,獲得經(jīng)濟上的不利局面使自己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總而言之,在一定時間內(nèi),他可能對許多東西都感興趣,其成果多是反抗他成長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時產(chǎn)生的。接下來的是一段苦悶期,反抗的失敗導致了他的失望。人們會說他安定了,說他變的實際了;但更了解他的人擔憂他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對許多東西失去了熱情。他用逃避的方式來解決內(nèi)心的沖突。
       不同于逃避豪爽的沖動和自我謙避的沖突,與世無爭的他力圖使這兩種相互沖突的力量同時停止活動。他雖然以想成為自己為借口逃避外界事物給他的約束,但是對于成為什么樣的自己,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他更強調(diào)的自己存在,而不是成長和成為。所以他疏離理想自我,壓抑真實的自我,對藝術和自然界(非人格的東西),具有強烈的個人感情。
       與世無爭的人依照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過活。一堅持與世無爭;二自由的吸引力把消極的抵抗變?yōu)榉e極的斗爭;三生活的功能的退化導致膚淺的生活。第一類人:對事務性工作消極的態(tài)度使得他們做事情難富有成效,但是他們樂于助人,所以或許在給予他人幫助的時候是富有成效的;與此同時,他們不求回報,但是如果他人把所要更多的幫助或者將他們給予的幫助誤理解為個人感情時,他們會感到氣憤。日常性的工作對于他們不言而喻是負擔,使他們完成工作的動機是混合的,除了經(jīng)濟和傳統(tǒng)的強迫外,往往還有使自己對別人有用的需要。這種需要導致他們想要消磨時間卻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時間,由于和別人接觸會過于緊張而毫無樂趣可言,他們喜歡獨處,而不喜歡獨自做需要費力的事情,所以他們喜歡空想,聽音樂,欣賞大自然。惰性所導致的對正常工作的厭惡是不能忽略的,如果沒有經(jīng)濟來源,他們可能過著寄生的生活;如果擁有中等收入,為了可以干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寧愿把自己限度降到最低。進一步,普遍的惰性可能從抗拒行為擴展到抗拒思維和感覺。一次回信或者一次拜訪可能激起他積極或者消極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會很快消失殆盡。而嚴重的可能引起正常思維和正常情感的運行困難。
       第二種類人:自由這個概念對他們有格外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使得第一種類人的消極抵抗變成了積極抵抗,如果豪爽的傾向越強,他就越是充滿活力,他就越容易對約束他們的生活的限制感到不滿。當工作、家庭變的令人厭惡而不能被容忍的時候,他們會公然反抗,以挑釁的姿態(tài)對待傳統(tǒng),而離家出走或者主動辭職,這種態(tài)度和行為可能以使人感到彬彬有禮的方式表達,也可能以令人感到厭惡的方式表達。而當這種反抗注重于內(nèi)心專制的時候,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以使人獲得解放的感覺。當處于桎梏中的人認識到他受到多大的限制的時候,他的生活方式多么的令人厭惡的時候,他變得越來越的一心“變成他自己”。精力得到釋放,他的便可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一些藝術家會經(jīng)過這種演變過程。
       第三類人:當逃避內(nèi)心沖突,逃避積極的生活到一定程度,他可能越來越和他自己疏遠。逃避積極生活,逃避內(nèi)心積極成長的他也會面臨使感情失去深度的危險,而不斷用消遣來分散惱人的注意力。他變得不加區(qū)分對待人們,任何人都可以是好人,但是眼不見時便心不想。超脫的態(tài)度變成了于己無關的態(tài)度。同樣,他們的樂趣變的膚淺,食物,酒精,性會成為生活的主題。他們喪失了實質(zhì)感,被他人信念所輕易影響,而變得憤世嫉俗。
      
      
      人際關系中的神經(jīng)癥:
       自尊體系把神經(jīng)癥患者變成個人主義的人,此處指的是把全部注意力傾注到自己身上;他的行為不一定在外表上完全的變現(xiàn)出來,他可能是各行其是的,可能總是做為了別人的事情。然而不管做的是什么,他們的自尊總有守衛(wèi),使得其不受外界或者心靈的威脅和打擊。換句話說,他們對他人的看法經(jīng)常是扭曲的,因為他們總是根據(jù)需要來看別人的,而這些需要正是自尊體系的產(chǎn)物。同時他們根據(jù)“外表化”來看待他人,也就是他們把對自己的情緒、看法轉(zhuǎn)移到他人身上。體驗不到自己專橫卻把他人看成不可置疑的暴君。他需要自己是完美無瑕的,便苛求他人如此,并抨擊他看到正常范圍內(nèi)的馬虎。外表化帶來的扭曲可能賦予他人本不具有特征;可能的實際的優(yōu)點視而不見;或者對他人實際存在的某些特點看的很清楚。神經(jīng)質(zhì)需求和內(nèi)心行為的外表化導致的帶有偏見的對他人的觀察早就了他難以相處和建立親密關系的特點,而他們自己通常很少察覺到這一點。
       這些扭曲結(jié)果是神經(jīng)癥患者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他們會不知道自己對別人意味著什么,也不明白他人對自己以為這什么,比如朋友一次對于他們來說已經(jīng)失去了原有的含義。同時,他們會表現(xiàn)出對他人過度的信任或者不信任,盡管他和朋友已經(jīng)建立“親密關系”很多年了,那是他依然不能心懷確定的預測他的朋友會做什么樣的事情。
      
      工作中的神經(jīng)質(zhì)干擾:
       自負型人通常過高的估計自己的天賦,認為自己的工作意義極高,不理解或者扭曲那些不給予自己賞識的人。他們對控制感的需求使得他們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可以克服任何困難。其中自戀的人最容易被他們的想象支配,并拒絕承認他達不到想象自己能夠達到的境界。這表現(xiàn)在他們興趣的焦點經(jīng)常變化,例如剛剛開始統(tǒng)籌一項龐大的商業(yè)項目,便開始覺得這一工作了無生趣;這是因為他們先是描繪了一副非凡成就的美景,但是他的興趣和決決心的實打?qū)嵉睦щy面前不堪一擊。換句話說,他們無意識的拒絕不懈的努力,原因在于他們認為“自己無須努力變可優(yōu)于他人?!笨偨Y(jié)起來,傲慢--報復的人在工作上關心的是對某種事物的控制,而不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充實它。
       自我謙避型的人通常過低的估計自己工作意義,容易被“我做不到”的想法所壓倒。由于這類人滿足“為他人而活”的特性,他們?yōu)閯e人工作的時候可能是富有成效的,并且在單獨工作和與他人合作時有明顯區(qū)別。如果,他們在工作中承擔了一份責任,或者需要獨立的去完成一項任務,他們很容易走入自責的趨勢中。另外,他們認為雄心勃勃,細致的計劃,遠大憧憬是過分的。同時他們在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時無法長時專心,很容易被外界影響吸引,或者無意識的去翻弄手邊的物品。而即使在工作中富有一定成效,他們也傾向于視而不見,而是著重渲染他的低效率。
       與世無爭的人尚未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天賦便已經(jīng)感到滿足。由于自由這個概念對他的特殊含義,獨自一人時他們可以把工作干的更好,對高壓統(tǒng)治的反感使他們難以在充滿清規(guī)戒律的組織中工作,但是由于他們厭惡變化,也許可以忍受這樣的環(huán)境,而仍能與絕大多數(shù)人和睦相處。對工作上他人提出的建議、規(guī)定、要求,他們會敏感的將至定義為威脅,例如交稿的最后期限會激起他無意識反抗,而使得完成工作的這一過程變得索然無味。自我奮斗和實現(xiàn)理想話自我的奮斗不僅被抑制而且被拋棄;工作變的毫無意義。工作可能變成一種“必須的罪惡”,打攪了“一個人的美好時光”。工作此時變純粹是謀取金錢和名望的手段了。
      
      
      
  •     夜里熬夜看完了卡倫·霍妮的《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終于懂得什么才是積極的人生。
      
      弗洛伊德分出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卡倫·霍妮也有自己的分法:理想的自我(完美卻不可能達到的自我)、實際的自我(被貶低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的自我)、真實的自我(經(jīng)過努力后可能達到的自我)。我過去渴望像佛祖一樣理解一切人、愛一切人,這種無視人類自身局限性、對理想的自我的妄念,反而阻礙了真實的自我的成長,并且,因為理想的自我是不可能達到的,我處處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反而帶來深重的自我貶低自我譴責與自我憎恨,簡單來說就是creep情結(jié),全面否定自己。因此,別人對我的欣賞、認可等只能讓我不安?!八撬谋灰种频淖晕?。這種自我貶低是由強有力的禁忌來維持的,這種禁忌不準許他逾越他為自己規(guī)定的狹窄的范圍?!眲e人夸我一句,我就暗自罵自己十句,以求平衡;別人罵我一句,各么我就更加名正言順地貶低自己了。同時,還自以為是對自己高要求,取得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殉難者的榮耀”,雖然我其他地方比不過別人,但至少在自卑這一塊。。。),旁人也容易把這種自我否定誤解為謙遜。但實際上,這是帶有強迫性質(zhì)的神經(jīng)癥的根源,它并不具有任何建設性,這種劇烈而持久的內(nèi)耗,耗去了人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喪失了發(fā)展自我的動力,而我一直以來都沒有意識到它的破壞性有多大。我甚至沒有真正同情過自己(真實的自己),有的不過是在痛苦中“自憐的扭動”。
      
      當神經(jīng)癥的自尊(即一方面無限美化理想的自我,并把自己的弱點美化為美德,一方面因達不到這種標準而憎恨實際的自我,這種憎恨有時以外表化的形式表達出來,于是患者變得憤世嫉俗,藐視一切價值觀)和真實的自我產(chǎn)生沖突時,人們會依據(jù)自己的性格和早年經(jīng)歷,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而不論選擇哪種(其實不應該說種類,因為精神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它通常采取幾種方法加以混合,所以準確來說應該稱為傾向,即哪種解決辦法占主導地位。),其出發(fā)點都是在于自我保護,使處于夾縫中的真實的自我不至于崩潰,但這種保護往往帶來毀滅性的后果,就像瑪麗·雪萊筆下的弗蘭肯斯坦一樣。這三種傾向分別是:傲慢-報復型、自我謙避型和超脫型,各自對應三種解決方法,即反抗、順從和逃避。
      
      拿我自己來說,我是以超脫型為主導人格兼有自我謙避傾向的那種。超脫型看起來蠻好的哦,很有智慧與世無爭的樣子,但這并不是那種真正健康的通透的超脫,而只是為了保全真實的自我,以退出內(nèi)心戰(zhàn)場同時退出積極的生活為代價,結(jié)果在外表上給人以內(nèi)心平靜的假象。因此這種與世無爭是個收縮的、限制的過程,是使生活和成長停頓的過程。
      
      超脫型神經(jīng)癥人格的兩大特征,其一是“他成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旁觀者”(這就是我為什么如此迷戀用第三人稱來敘述自己的生活,到后來甚至在想到自己的時候,率先冒出來的詞竟是“她”!而我還暗自為能冷靜地觀察剖析自己而得意,其實這正是和真實的自我漸漸疏遠的表現(xiàn)。我觀察生活,但并不愿積極地參與生活。)第二個特征則是“缺乏取得成就的任何認真的努力,而且對作出努力抱有反感”(對我來說,自發(fā)地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是高看自己的表現(xiàn),也是自私的;只有在被他人“脅迫”的狀態(tài)下,我才能為自己的努力找到理由,但同時我又反感一切強制性的東西,于是常在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陷入僵局,而我僅以為這是沒有靈感的緣故。)
      
      經(jīng)過近一步分析,我們找到了與世無爭的本質(zhì):對愿望的限制。這正是我長久以來著力于發(fā)展并反復用來說服自己的理論啊——對別人抱有期待是自私的,不應該強加給別人任何東西,因此這是一個強迫性的交易:我“必須”不對任何人抱有期待,所以別人也“必須”不對我抱有任何期待。“表面上并不苛求的超然的人也會堅持一個要求,即:不要別人打擾。他感到他無所求于人,因此他有權利不讓別人來管他,無論他有什么危險?!灰獎e人打擾’通常的含義是不要別人批評、不要別人對自己抱有期望、不想努力——即使努力是為了他自己的好處。他可能走向另一極端,就此對生活變得過分謹慎……這并不意味著他放棄了他的要求。相反,他不想再一次認識到他的要求不起作用?!?br />   
      分析了那么多(我純粹是給自己一個交代,看官可以無視上面冗長的胡話),那么卡倫·霍妮的理論到底真正打動我的是哪里呢?畢竟我過去精神分析類的東西也稍稍看過一點,看的時候就迫不及待比照著描述把自己往里面套,套完之后就不了了之,覺得自己更了解自己了(謬矣謬矣),但并不打算做任何改變(這恰恰說明我還沒有找到真實的自我)。如果單單只是分析準確的話,有些星座分析看看也很準的,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事實上任何人都能從一個籠統(tǒng)的描述里找到和自己相對應的那部分??▊悺せ裟堇碚摰暮诵?,在于她認為人是有渴望成長的愿望的,就像一顆種子,天生就想要發(fā)芽一樣。如果說過去的精神分析師像神一樣,試圖把一些能夠讓患者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夠較正常地生活下去的方法灌輸給患者(這往往在表面上看起來患者是“正常”了許多,但實際上內(nèi)心沖突并沒有得到根除,只是在更深更隱秘的地方躲藏起來,結(jié)果創(chuàng)傷一輩子都在默默蠶食患者的內(nèi)心);而卡倫·霍妮一派的精神分析師則相信患者本身有成長的要求,他們做的只是把真實的自我引導出來。事實上就像正常人要變瘋絕非易事,精神病人要康復也是困難重重的,因為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往往拒絕“正常”,他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多年以來自身反復磨合出的一套應對沖突的辦法,雖然痛苦但他至少掌握得很好,變成一種熟能生巧的習慣,他們害怕精神分析師將把他們改造成面目模糊的所謂“正常人”,正是這種恐懼抵御了他們做出努力的決心。并且,患者往往渴望“頓悟”似的,一次性根除所有問題,豁然開朗的解決方法,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養(yǎng)成他的性格、他的內(nèi)心運作機制用了那么多年,要改變它自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真正的改變是潛移默化不可察覺的。卡倫·霍妮并不打算告訴患者怎樣才是正確的、怎樣才是正常的,她只是引導出患者真實的自己,讓它自己做出決定,要生長成怎樣的植物,開出怎樣的花朵。正像她自己說的“弗洛伊德沒有看到人類身上的建設性力量,還否認人類有真誠的品質(zhì)……弗洛伊德哲學從深層意義看是悲觀的。我們的哲學雖然承認神經(jīng)癥中的悲劇因素,卻仍屬樂觀的。”
      
      一個喜歡的小段子,從《女孩閑念》上看來的(一本模仿《懶人閑思》的維多利亞無名女性寫的小書):她家的兔子死了,她給兔子做了個墳,上面種了一棵卷心菜,為了提醒它,它錯過了多么美好的東西。那些在神經(jīng)癥中痛苦掙扎卻不自知的人,那些精神崩潰發(fā)瘋死去的人,那些在絕望中自殺的人,也應該有人去提醒他們,他們錯過了多么美好的東西。
      
      最后引一段胡適的話,前兩天和人聊天時候突然想起來的,后來細細咀嚼,越來越喜歡,而且和卡倫·霍妮的理論暗合?!白蛉辗N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后,怎么收獲,怎么栽?!币呀?jīng)發(fā)生的事不要過于糾結(jié),不然也是一種內(nèi)耗,也不要后悔,重要的是你今后想成長為怎樣的人。后一句“從今往后,怎么收獲,怎么栽”,我以前一直膚淺地以為這是破罐子破摔后的功利主義,現(xiàn)在方然省悟,這句話講的是,你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要付出相應的努力,人就是這樣慢慢成長的。
      
      
  •     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uid=480-5435879-7906729&prodid=bkbk857483&ref=SC_SL
  •     卡倫荷妮的《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明顯沒有佛洛依德的書可讀性強。看了N久才看完??吹倪^程中感覺極度混亂。
      
      開始覺得這書上說的癥狀我多多少少都有點兒、我應該是有神經(jīng)癥;然后又覺得沒那么夸張,我應該是沒有神經(jīng)癥。。。等最后看完全書我已經(jīng)分不清我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裊。
      
      不過看完這本書我有兩點震撼、一點茫然:
      
      震撼一是原來不同的人格會導致心理疾病,我原來還以為擁有多重人格是件很正常的事,難道不都是有Ig, Ego, Supergo的么?事實上如果出于某種原因,真我被壓抑,而傾向于向外界展示以另一種人格,那么心理在扭曲之下就會導致神經(jīng)癥的發(fā)生。
      
      由震撼一導致的茫然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意識到要做真正的自我,不要去打壓自我,但是我現(xiàn)在完全搞不清楚哪個是真我。。。以前好像有本關于發(fā)現(xiàn)真我的書,那時候我覺得很傻叉,心想路人甲老娘不認識,但是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是誰么?現(xiàn)在覺得很有必要把那個書找出來看!
      
      震撼二是潛意識太強大裊!這個震撼不單單針對這本書,而是綜合之前看的所有心理書籍后被震撼的。以前有個網(wǎng)站教大家如何提升潛意識,是一些聽音樂啊、看一些畫啊等貌似很傻叉的方法,當時我也是嗤之以鼻,好吧,現(xiàn)在我知道了,傻叉的是我自己。
      
      老娘自我感覺自身的潛意識不夠積極向上,不行我得提升提升。
      
      最悲哀的是,照佛洛依德的說法潛意識啊什么什么的都來源于童年??墒峭晡覀冎纻€P?。?!白紙一張,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定什么時候就遭到重創(chuàng),給畢生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完全是不可控制的么!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悲喜劇就是只有一次不可逆轉(zhuǎn)的選擇,我覺得人生最大的悲喜劇就是童年決定一切、而童年時我們只能逆來順受、任人宰割。
      
  •     你對你孩子有什么希望?
      兩個希望
      什么?
      好好鍛煉什么,再一個嗎,做自己就行了。
      就這?
      恩,第二個其實很難。
      
      
      我有一個小房間,里面住著我和我的安全感。
      房間有窗子,對著一片海,可那片海又怎么比得上我的安全感呢?于是我釘死了那扇窗。和安全感時時刻刻呆在一起是很輕松而愉快的。對于離開這個房間,我是很有抵觸的。對于房間外的世界,我也從不關心,因為我的安全感只在這里。那天,有個人敲門,自稱是我的鄰居(我當然是不知道的),他(她)說,我們把我們之間的那堵墻推到吧,這樣,我們就可以分享我們更為寬敞的房間了。我立馬拒絕——他(她)要是侵犯我的安全感怎么辦?
      可我畢竟不能總是呆在我的那個房間里,陪著我的安全感。所以,當我出去的時候,房間的門就相當?shù)闹匾N业糜幸粋€牢不可破的門,而不是現(xiàn)在這個漏風的木門。所以,我要努力,我要通過金錢、名譽、贊許、地位去換取一個更好的門。但是,哪里有什么絕對可靠的門呢,有的只是永遠的趨近??呻m說沒有那樣的門,但我還是要去努力,努力的依附那些金錢、名譽、贊許、地位。我終于知道,我是那么渺小,我需要的東西還很多,值得我一生去追求。
      我強迫癥一般的總是關門4、5次以后才能離開,路上,我依然不能安心,因為路上的所有人都可能趁我不在時,撬開我的房門,侵犯我的安全感。對于這些人,我能做的,就是打擊、超越、警告、報復,我要將他們踩到腳下,讓他們俯首稱臣,讓他們許諾——永遠不踏入我房間一步。當然,他們沒那么聽話。所以,我需要時時刻刻去把他們踩到腳下,讓他們永遠沒有那樣的機會。
      
      于是,每當我再次回到我的房間中時,我都是疲憊不堪。
      
      我是不是哪里做錯了呢?
      
      ......
      
      我驅(qū)逐了我的安全感,因為,我的安全感和我相比,不值一提。我驅(qū)逐了那個稱之為自尊、自負、面子的安全感,只留下我——我自己。這下,感覺好多了。
      我打開窗子,看到了那片海和海上的風景。我拆掉了和鄰居之間的那堵墻,房間果然寬敞了。
      我把門也拆了,更不用去依附那些金錢、名譽、贊許、地位。
      而路上的行人也都和善起來了,我也常常和他們打招呼,一起聊天。
      
      我終于可以意識到自己想做什么。
      
      怎么做自己,怎么驅(qū)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給予我們的那個安全感呢?
      
      嗯,無為
      
      什么是無為?
      看看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8890/,或克里希那穆提的書
  •     為什么人會有神經(jīng)癥?
      每個人總是需要一些安全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足夠的愛所帶來的安全感。于是,這些人開始從別處彌補——名望、財富、他人的贊揚。從此,對“名望、財富、他人的贊揚”這樣的“成就”的追求成了這些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但是,這些都不能真正彌補他那童年的缺失。安全感依舊缺失使得他們對“成就”的需求總是不斷增加。他們強迫自己認為“自己(應)是完美的”,應當受萬人景仰。從此,他們離開自己越來越遠,只是去關心別人贊揚或批評中的那個“我”。
      這樣對完美的追求、對“成就”的追求一方面給了他們“動力”,而在另一方面,又可能會使得他們沉迷于幻想(比如沉迷于游戲)。畢竟完美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實現(xiàn)。當他們看到自己與完美的差距時,他們便開始設法保護自己——放棄,(比如,當這么一種人發(fā)現(xiàn)自己在英語學習上與別人的差距,他就會完全放棄英語的學習,而將精力轉(zhuǎn)移到自己擅長的科目上)。
      
      安全感的缺失是一切的根源,但是對于一個童年沒能得到足夠愛的人來說,應當如何找到它呢?
      
      
      
  •     
      是不是要應時應景寫點什么,當音樂響起,思緒蔓延。
      下班之后一個人在辦公室繼續(xù)看書,看霍妮的《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
      一直想要更好的更切實的了解自己,自己每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要,需求,內(nèi)心的變動。
      下午在MSN上快嘴快舌的搶白了一個人,他不得不承認you are very quick。
      可是或許真的只有自己,才明白到底成長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又了解了多少。
      
      在這個世界上一天,就無時無刻不在與周圍的世界,周圍的人或多或少的發(fā)生關系。
      投影到自己的內(nèi)心,每時每刻中,日積月累中,或屈就,或反對,或逃避,
      于是,形成了現(xiàn)在的自己,逐漸讓自己越來越喜歡的,自己。
      你說,什么是有意義的,什么又是無意義的呢?
      所有的真實過往,都無一不組成了現(xiàn)在這個站在我面前的你,還有站在你面前的我。
      
      曾經(jīng)會非常敏感就容易揪起的一顆心,漸漸的,開始在學著放開抓住就以為會是一世的稻草;
      也在學著在哭泣流淚之后,給自己一個笑臉,告訴自己說,其實一切都做得很好;
      內(nèi)心的那個影像,也似乎在逐漸清晰和明朗起來;
      許多的界限,是又或是不是,也在時間的累計中不言自明。
      
      我記得許久之前,John跟我說過的一句話,you have to support yourself.
      是的,我們必須要學會在內(nèi)心支撐自己。
      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也會有千千萬萬種思想,
      “欣賞”兩個字很容易說出口,卻不那么容易做到。
      身邊的人來來往往,于是也學會了,什么是值得,什么是不值得,什么是嘗試,什么又是懂得放手。
      
      無論做什么,其實都是做給內(nèi)心那個自己看,難道不是么?
      漸漸的,發(fā)掘出潛藏在內(nèi)心最深處的那個自我,那個最真實的人格。原來我已經(jīng)將它遺忘很久很久。
      為了取悅他,她,又或是TA,壓抑了內(nèi)心深處最真切的想法。
      原以為是為了愛,可是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為了愛,丟失了自我。
      如果連自我都沒了,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存在感而言呢?還有什么做為一個獨立人格的魅力而言呢?
      
      也許成長,意味著平和內(nèi)在和外在的沖突,平和自我和他人的沖突,
      也意味著漸漸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和完善自己,
      不是一味的否定,也不是一味的肯定,
      而是跟隨自己最心底的想法,形成這個天底下最獨一無二的自己。
      
      
      
  •     書中173頁提到了一個“D.T.Zuzuki”翻譯成“朱朱基”,好別扭的名字。覺得這個英文應該像是日本人的名字,果然查證之后應該是“D.T.Suzuki”。鈴木大拙,朱朱基,不知道是由什么樣的原文翻過來的!
  •     同意Israel,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的這個譯本太業(yè)余了!
      
      強烈建議有條件的朋友找這本書的原版,或者早一點的一個中譯本來看:
      卡倫·霍爾奈:《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
      
      張承謨,賈海虹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ISBN 7-5321-1517-8
  •     個人感覺,作者的思想敏銳而透徹,系統(tǒng),我只是一個水平很初級的愛好者,沒有評論內(nèi)容的能力,那么只說說自己的感受:
      我痛苦的是書翻譯的很爛,經(jīng)常感覺讀的不但枯燥而且雜亂,很多地方不通,還有些莫名奇妙的語句,同一個專業(yè)名詞更換,本來對知識的享受成了一個令人煩躁和痛苦的歷程。
      我想應該是本好書,也不是一本講廣大普通心理愛好者拒之門外的曲高和寡的作品,那么能不能照顧一下讀者呢。
  •      薩提亞很有影響力的家庭治療師,很通俗, 接觸TA之后,發(fā)現(xiàn)核心的地方很相似,看了霍妮之后,發(fā)現(xiàn)這應該是前兩者的源頭,或者說用不同方法論述的同一主題。
       弗洛伊德的原動力論有其道理,人與人的溝通影響也是人改變、成長或者心理疾病的核心因素...
       受益匪淺,值得推薦。
  •     《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
      [美]Karen Horney(1885-1952)
      
       她與Freud決裂之后,與生理本能性理論針鋒相對,專攻與社會環(huán)境影響有關的精神分析研究,晚年著有此書。書中提出了夸張性的三種神經(jīng)癥——自戀型、完美主義型、自負報復型。并且對自恨意識、病態(tài)依賴、脫離與放棄等行為方式研究頗為深入透徹。其中,有關自謙型者與自負報復型者的結(jié)合的一節(jié)討論得異常精彩。
      
       我無法比較她與其他研究者的成就大小——或許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能夠簡單比較的問題。然而我認為,較之Freud的書和理論,這位女醫(yī)生的成就在于更能打動非專業(yè)的廣大受眾,從而對他們的社會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   "只提供分析不提供答案"也是因為,沒誰能夠/應該替他人做決定、下判斷。
    自己要學會背負做決定以及決定帶來的后果的責任。
    嗯,其實覺得文學和心理學,現(xiàn)象學的角度比較完整。
  •   !?。?!你是有多愛這本書
    你真是太了不起了。。。
  •   慚愧,好久沒更新了。
  •   剛好是最近這些年的疑惑,需要這類的書籍,但又感覺解說得片面和死板,沒怎么看。
    這是把書的內(nèi)容打出來嗎?是否作者的意愿?
  •   這個版本在圖書館里有,網(wǎng)上有掃描版的,非常不清楚,作者已經(jīng)掛了很多年了。。。。
  •   嗯,明白。
    看這書需要什么前置知識或者前置的一些概念么?
  •   不需要
  •   已經(jīng)手打了那么多頁辛苦了!請問還會繼續(xù)更新嗎?
  •   會。但要從十月底才接著更新。
  •   非常感謝!我有這個版本的英文版PDF,明天共享到新浪愛問上。
  •   加油~~~
  •   如果lz能把英文版發(fā)給我真是萬分感謝! wqnever@163.com :)
  •   不好意思,才看到你的留言,我回家后找一下。
    看到你看過不少心理學方面的書,有機會一起交流:)
  •   電子書和電腦都找過了,沒有,暈死,搞不好整個文件夾都丟了。
    這兒有個掃描版的,體積大一點,但確實是英文原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786100.html
  •   多謝,辛苦了:)
  •   木有看懂哎。。。
  •   翻譯水平影響很大
  •   那你是研究什么的哦,,這詩寫的什么意思你給翻譯翻譯被.
  •   理解不了~~
  •   通俗易懂,寫得真好
  •   看了這本書,感覺我有神經(jīng)癥,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   書中說了,神經(jīng)癥傾向不等于神經(jīng)癥。
  •   是要小心些哈,有同感。。。想要確定的穩(wěn)當不變的真理,卻發(fā)現(xiàn)所有的不變都似乎有局限性。真正的不變和安全在哪里呢?
  •   自知之明,怎么要求一個人完全認識自己,即使旁觀者也不能完全認清你,假如那樣,每個人也就通過別人認識自己了,所以大概在作者看來大多數(shù)人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有神經(jīng)癥,我倒覺得有些像是一種人本身固有的東西。心理學是幫助認識自己的嗎?我對心理學的一個偏見就是他們會對每一個走向他們診所的人帶有審視病人的剖析眼光,哪怕這個人是個我們眼里的正常人,他也許只是走錯了房間。心理學里的正常人是個什么樣子呢?
  •   什么樣的人算是正常的人? 我覺得能說得出來的標準有:沒有在生活中經(jīng)常感到痛苦(比如痛苦于一天花六個小時洗手,卻控制不住自己);不對他人造成巨大的痛苦;在生活中不算是極少數(shù)(這可能有些社會學和政治意義);再有可能要求比較高:不壓抑自己的潛能。
    關于認識自己的問題,“完全的認識自己”我想可以代換為“思維對行為具有指導力,和兩者具有統(tǒng)一性”和“分清自己與外部世界界限”。量化起來說,比如一個人的目前經(jīng)濟實力體現(xiàn)于他的存款而不是他的想象力,而對他人心思的揣測也應當是深入了解后,才做出大致的判斷,而不是僅見面一兩次時便做出某些認定。
    心理學至少是從一個角度認識自己的吧。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更突出這種感覺。
  •   是本好書。
    但是精神分析的書,最好不要用做自我分析。這并不是否定樓主這篇評論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要真正理解精神分析,一定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閱讀。
    這里的“科學”,并不是指實證,而是指相信真理,追求正確。
    盡管精神分析,包括荷妮的這本書在內(nèi),并沒有被認為是一種科學,因為它探索的是無法(至少現(xiàn)在)被證明的人類內(nèi)心。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神經(jīng)官能癥的解決)被認為是有用的,那么我們也有一定理由,相信這些理論的集合解釋了人類本身的一些動態(tài)機制性問題,
    正如精神分析不能被導入以處方為主的治療一樣。我想。以了解知識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本書,對讀者自己是一件比較安全而有意義的方法。
    多言了。
  •   另外,推薦看村上春樹的《東京奇譚集》,雖然是小說,聯(lián)系荷妮的這本書還是蠻有意思的。
  •   因為我也不是學心理的,所以看這方面的書除了了解知識,更主要的目的還是想了解自己。事實上我覺得通過自我分析后自身是獲益了,感覺更開闊了,也算此書的功德一件吧:D
    東京奇譚集看過,也很喜歡:)
  •   小水 ……感覺更開闊了……
    ==============================
    這就最好啦。
    奇譚集里的品川猴和偶然的旅人印象非常深刻。
  •   還有,推薦《精神分析導論》,一個系列的,看完能夠感受到弗氏一生思想的精華。
  •   lz的感覺和我有些相似,寫得很好!
  •   也開始接觸霍妮的書,暗暗和以前的自己呼應,人都有想成長的愿望,甚合我意,因為正是在這樣的道路上走呢
  •   是的,問題是就算我們已經(jīng)徹底了解自己了,但是還是很難做出改變。
  •   書評寫得不錯,謝謝LZ老師。
    不過理想的自我不是絕不可能達到的,只是全憑機緣。有運氣在時間這個維度上被做過一個折疊,沒什麼是打不開的
  •   題目應該改為“怎麼收穫,怎麼栽”,錯了一個字,不過看得明白也不打緊
  •   非常感謝你寫出這篇文章?。?/li>
  •   超脫型為主導人格兼有自我謙避傾向 似乎中國人頗多 我以為應該是和中國文化有關吧 我以為什么事 物,都應該遵循一個度 只是這實在不好把握。非常感謝你寫的這篇見解!
  •   贊嘆樓主,自我分析得很好~~
  •   你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要付出相應的努力,人就是這樣慢慢成長的。
  •   樓主這是一篇很好的自我分析,我猜測你可能也對于自身的問題尋求過宗教,
    現(xiàn)在反觀之前的道路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吧,因為我也在了解宗教...看到你的分析,
    引起很多對于佛教中的反思,雖然我還沒有看過卡尼的這一本書
  •   horney多活30年,搞不好positive psychology都給她悟出來了。。
    真正的大師
  •   自我分析得很好
  •   @小水:好奇你是怎么做到連夜讀完的?我一天一章節(jié)就覺得腦力耗盡了。
  •   寫得真好!謝謝!
  •   好有啟發(fā)的書評!謝謝你!
  •   讀完此文,如喝了一碗甘泉,太治愈了!
  •   并且,患者往往渴望“頓悟”似的,一次性根除所有問題,豁然開朗的解決方法,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養(yǎng)成他的性格、他的內(nèi)心運作機制用了那么多年,要改變它自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而真正的改變是潛移默化不可察覺的。
    +1 說的太對了,一路走過來真的深有體會。
  •   雀實
  •   她的書對我很有啟發(fā),雖然某些部分也被混亂了,但是我相信神經(jīng)癥傾向每個人都會有點,而神經(jīng)癥病人就是在量上與正常人的區(qū)別,如果內(nèi)心沖突沒有對你生活大的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擾,我想我們都還是屬于正常人。
    至于童年,我的記憶很多,或許我在童年時候的自我意識比較早,我能記得童年發(fā)生的許多不好的事情,我想童年的很多事情對我的心理影響蠻大的。
  •   我童年時很敏感,所以很多事對我影響也是滿大的~
  •   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是霍妮最后的一本著作,所以一些基本概念上的東西她在之前的著作,我們的內(nèi)心沖突,我們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中有很詳細的闡述,這本書里就沒有著重提,而是完整的論述了神經(jīng)癥人格結(jié)構的組成部分和三種分類。至于說正常人與神經(jīng)癥的區(qū)別,霍妮認為這并非是量上的區(qū)別,而是質(zhì)的。大意是人也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某種行為,但這種行為是自己所選擇和根據(jù)環(huán)境作出的。而神經(jīng)癥的應對方式是僵化的,是受內(nèi)心指令支配,而不顧及自身真正的利益和喜好的。
  •   哦,是這樣,這樣我就有些明白了!謝謝蝸蝸!
  •   自負和自卑在這樣的人身上總是同時出現(xiàn)。
    人總有缺陷,所以人都有自卑,而對于這類人,缺陷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另一方面,自卑對安全感危險使得他們不得不自負。
    這類人的情感總是像鐘擺一樣,不左即右。
    他們自卑過,自負過,卻從來沒有自愛過。
  •   愛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當你被人愛,你去愛別人、愛自己的時候,你總是可以得到一些安全感。
    也許,愛是解決這痛苦根源的唯一方法。
  •   一旦我們明白我們?nèi)祟惖拇嬖谑峭耆来嬗谑澜缟掀渌挛锏模覀兙鸵衙靼谉o條件愛的真諦了。
  •   當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與大眾的想法格格不入時,是否也要堅持?
  •   對真實自我的存在與否都是一個疑問,自我的狀態(tài)是變化的流動的不斷的更新擴展的,何來什么真實的自我,所謂的真實的自我,應該只是一個整合了的自我,沒有沖突的自我。
  •   深信這力量的存在~~~~·
  •   寫得很真實。。你是唯一的
  •   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幸福去努力,而非屈就于外物。
  •   首先,找回自己,再成為自己。
  •   當逃避久了,通過精神分析似乎好像明白了一些癥結(jié),而后又不付出行動,這樣一來,慢慢就開始厭惡了,厭惡生活,厭惡生存
  •   這個譯本太蹩腳了
  •   嚴重同意。
    因此,我習慣說霍爾奈,偶爾說霍妮,荷妮怪怪的。
  •   那這個中譯本到哪里可以找到呢?
  •   現(xiàn)在好象買不到了
    遺憾啊,
  •   的確是好書爛翻譯。相當失望。
  •   關注下好了
  •   我覺得翻的還行,一開始有些難懂,但表達很準確,原來那本遺失了,新買了一本我還認準了原來翻譯買的呢
  •   這個版本是7個人翻譯的,一人1到2章,看了第一章就暈了
    -_-|||
  •   有點暈,不過適應了還好。
    貌似不大好買,我下載的電子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