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窯瓷器

出版時間:2004-5  出版社: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  作者:鐵源  頁數(shù):156  

內容概要

本書是老古董叢書中的《清代民窯瓷器》分冊,本書詳述清代民窯瓷器及紋飾特征與時代風格。共收錄清代民窯瓷器400余件。每件均附有精美圖片、尺寸、篆款、參考價格。書中以大量精美的照片及詳盡的文字介紹了清代民窯瓷器的特征,清代不同時期民窯常見的紋飾以及清代民窯瓷器的拍品價格。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資料翔實,許多品種均附有參考價值,可供文物收藏者欣賞、參考。

書籍目錄

一 清代民窯瓷器二 拍品價格三 清代民窯常見紋飾  1 順治  2 康熙  3 雍正  4 乾隆  5 嘉慶  6 道光  7 咸豐  8 同治  9 光緒  10 宣統(tǒng)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代民窯瓷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虬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鐘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chuàng)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后,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chuàng)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yōu)榇直浚阎饾u失去前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qū)別并不顯著,以后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2、清代瓷器的造型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guī)整,嘉慶、道光以后則稚拙笨重。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滴鯐r,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松,不夠堅致。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并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guī)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采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tài)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fā)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xiàn)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瑯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梢钥吹揭恍├L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臺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9、景德鎮(zhèn)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滴蹩嘧?,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1、順治瓷器,正處于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5、器足演變?yōu)闈L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xiàn)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滴?、器形敦重古拙,新創(chuàng)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guī)整,普遍有厚重感。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yōu)橹衅诘姆郯着c漿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4、青花使用國產(chǎn)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滴鯐r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滴跄t,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9、康熙后期,出現(xiàn)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xiàn)的。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干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云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臺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臺底、拱壁底、圈足。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shù)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xié)調,有所謂的“曲線美”。2、胎薄體輕,大器規(guī)整而不厚重。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xiàn),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于紅色。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瑯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9、斗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10、由雍正開始法瑯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制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瑯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qū)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guī)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xiàn)極為生動形象。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xiàn)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
  •   一本清代民窯瓷器圖錄。印刷精美、彩圖清楚。喜歡瓷器的朋友不妨一看。
  •   清代民窯瓷器
  •   很精美
  •   這套書很好,很值得收藏。就是太少了,下次火藥全點。
  •   hguhk
  •   可以看,意義不大。
  •   不錯···························
  •   還沒來得及看 粗看還可以
  •   一本民窯瓷器圖譜,讀后有不小收益。
  •   書的印刷不錯,只是價格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在的價了。如果有詳細的說明會更好。
  •   買來欣賞圖片的,能夠滿足這一要求。
  •   圖片介紹不詳細,斷代不明確,不是我想要的
  •   沒感覺,民窯的你是從藏家或者博物館抄來的。忽悠
  •   都是照片為主,文字很少,特別是沒有幫助鑒定的知識內容,只能圖片參考式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