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中國發(fā)展出版社 作者:瑪利亞?蒙臺梭利 頁數(shù):205 譯者:胡純玉
Tag標簽:無
前言
Ⅰ 瑪利亞·蒙臺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和醫(yī)生。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qū)。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于羅馬大學畢業(yè)后,在本校附屬精神病院作臨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兒童教育的研究,后成為弱智兒童學校的主任教師。沒過多久,蒙臺梭利又進羅馬大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并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對世界教育帶來革命性變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贏得了各國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評價,如英國教育家贊譽她是“20世紀贏得世界承認的、給科學帶來進步的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認為,“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臺梭利體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國教育家更是不吝。
內(nèi)容概要
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于她在總結(jié)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她認為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nèi)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fā)展著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fā)和促進兒童“內(nèi)在潛力”的發(fā)揮,使其按自身規(guī)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fā)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為一種物體來對待,而應作為人來對待。兒童不是成人和教師進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劃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或飼養(yǎng)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fā)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和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現(xiàn)“童年的秘密”;熱愛兒童,尊重兒童的個性,促進兒童的智力、精神、身體與個性自然發(fā)展。她還利用第一手觀察資料和“兒童之家”的實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 ∶膳_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臺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tǒng),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在本書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pre>作者簡介
作者:(意)瑪利亞·蒙臺梭利 譯者:胡純玉瑪利亞·蒙臺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納地區(qū),意大利第一位女醫(yī)學博士。第一所“兒童之家”的創(chuàng)辦者。她在實驗、觀察和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蒙臺梭利兒童教育手冊》、《童年的秘密》、《發(fā)現(xiàn)孩子》,《有吸收力的心靈》等,被譯成37種語言文字,許多國家設立了蒙臺梭利協(xié)會或蒙臺梭利培訓機構(gòu),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110個國家。她的傳記被列入12位“幫助世界的人們”傳記叢書之一。英國教育家贊譽她為“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科學家之一”;美國教育家贊譽道:“當代討論學前教育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臺梭利體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國教育家這樣評論:“在教育史上,能像蒙臺梭利教育法如此舉世矚目的并不多見”。在日益重視素質(zhì)教育的中國,以她的思想為基礎創(chuàng)立的蒙臺梭利嬰幼兒早期教育班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書籍目錄
1 兒童是什么2 新生兒的誕生3 心理胚胎4 有吸收性心智的本質(zhì)5 心靈是怎樣建構(gòu)的6 孩子的行為能力7 三歲孩子8 讓孩子回歸自然 9 兒童的公民權利10 怎樣接受進入這個世界的嬰兒11 愛的導師12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13 新時代老師14 成人和兒童15 為孩子提供美麗、適宜的環(huán)境16 培養(yǎng)孩子穩(wěn)定的注意力17 對孩子進行意志教育18 對意志進行不懈的訓練19 智力與孩子自由20 智力發(fā)育的特征21 選擇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22 天才的秘密23 想象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24 兒童想象力的培養(yǎng)25 不要包裹孩子26 家庭中的兒童教育27 人類傾向和蒙臺梭利的教育章節(jié)摘錄
讓我們繼續(xù)講述有關身體營養(yǎng)的例子。在這方面我們應考慮到,嬰兒在長了牙齒后就能產(chǎn)生胃液了,因而要求給他配置更復雜的膳食,我們成人會利用現(xiàn)代一切烹調(diào)技術及其他可能手段,使他們獲得最好的營養(yǎng),直到他長大成人。而實際上,為了保證兒童的身體健康,他只能吸食其機體最直接需要的食物。如果他所食用的物品過雜,或是不尋常的、不適宜的,甚至是有毒的食物,其結(jié)果必然導致他營養(yǎng)不足、甚至自我毒害,由此遭至“疾病”?;剡^頭來,我們再來討論注意力的問題。對于大一點的孩子,應讓他們優(yōu)先關注那些作為生命基礎的本性和作為生活基礎的刺激之間相對應的基本事實,無論它們怎樣變化,這些始終應作為教育的基礎。 我的這一觀點遭到了“專家們”的反對,對此我早有準備?!皩<覀儭闭J為,兒童必須養(yǎng)成注意任何東西的習慣,甚至包括那些他們不喜歡的東西,這是實際生活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因此他們必 須為此而努力?! ∵@種論點是建立在偏見之上的,它與家庭里面嚴厲的父親所說的:“兒童們應習慣吃任何東西?!敝惖脑挷畈欢?。在這里,道德教育被拋置一邊。這實在讓人感到可悲。好在這種命令式的教育現(xiàn)在已過時了,假如這種做法還流行的話,做父親的就會罰他們的孩子整天禁食,原因是孩子在吃午飯時拒絕吃一道他不喜歡的萊,也就是說,孩子除了吃那道被他拒絕的萊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不準吃,哪怕這道萊已變涼,甚至令他作嘔。到最后,由于饑餓削弱了兒童的意志,撲滅了他的幻想,他才只好將那盤冷食一吞而盡。那位當父親的居然還理直氣壯地說,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安排孩子的生活,我的兒子會吃下任何提供給他的東西,他不貪吃,也不任性。那時,為了讓孩子克服貪吃的毛病,他們采取的辦法極其粗暴:“在他們還沒有吃晚飯的時候就把他們送上床?!薄 ≈敝聊壳?,那些堅持認為兒童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也要予以注意的人就采取了類似的方法。然而,即使一個孩子沒有偏食的習慣,那些“冷的、令人作嘔的食物”也不會變得香氣撲鼻,這類不容易使他消化的食物只會毒害不愿意進食者的身體,并使其越采越虛弱?! ”贿@樣要求的孩子是不可能擁有堅強的精神去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可能發(fā)生的各種事情的。那些在吞咽了冷湯或不易消化食物后馬上就上床的孩子,他們的身體往往發(fā)育不良。一旦遇上傳染病,他們會因為抵抗力差而很容易病倒。另一方面,從道德上講也對他的成長不利。由于他在童年時期有許多未滿足的欲望,而在他的內(nèi)心則把這些欲望的滿足視為最大的自由和最大的快樂,當他成長為成年人后,就會在吃喝上毫無節(jié)制。與這類人的表現(xiàn)迥然不同,今天的男孩由于向他們提供了合理的喂養(yǎng),使他們有了一副健康的身體,也使他們成為了有節(jié)制的人。他吃東西時是在追求一種健康的生活,他反對酗酒,不會無節(jié)制地進食,因為他知道這對身體有害。一個現(xiàn)代人能從多方面抵御傳染病的侵襲,他會在沒有任何強迫之下便努力作好各種防備;能勇于嘗試與從事各種艱苦、費力的運動;會試圖去完成一些偉大的事業(yè);能夠勇于面對冷酷的道德沖突,并能使自己的精神凈化。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意志堅強、精神不倒和能及時做出決斷的人。 一個人的內(nèi)在生活發(fā)展得越正常,他就越能成為一個有個性之人,他就越能培育出堅強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智。一個要在人生道路上搏擊的人,他不必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準備,但他必須是一個堅強的人。他身上所具有的強力是日復一日儲備而來的,沒有哪個英雄在做出英雄業(yè)績前就是英雄。我們未來生活的艱苦程度是無法預見的,也不會有人為我們準備如何去迎接它的方法,一個人只有朝氣蓬勃才能應對任何事情。 當一個生物正處于進化過程中時,生物學家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保證它的正常發(fā)育。同樣,胎兒必須用血來滋養(yǎng),新生兒則需要奶來撫育。當胎兒在子宮內(nèi)生活時,一旦血里的蛋白質(zhì)和氧氣缺乏,或有毒物質(zhì)進入機體,這個生命將不能得到正常發(fā)育,產(chǎn)后的照料是不可能使一個先天不足的人強壯起來的。如果嬰兒缺乏足夠的奶,他在生命的最初階段處于營養(yǎng)不良,這等于是宣告他將永遠處于劣等狀態(tài)。躺著吃奶、充足的睡眠,就是在“為行走做準備”。正是在吃奶的過程中,嬰兒開始長牙了。鳥巢里剛會飛的小鳥,它們不是馬上去訓練飛行的方式,而是在那溫暖的、有食物的小窩里保持不動,也就是說是在為生活做著間接的準備。 鳥兒飛翔的技巧、野獸的兇猛、夜鶯的歌聲、蝴蝶翅膀上斑駁的美麗,諸如此類的自然壯觀景象,如果它們沒有在秘密的巢里、洞穴中或孤獨的繭里做準備,是萬萬也無法觀賞到的。自然界的萬物在形成過程中只要求有一個寧靜的環(huán)境,所有其他一切都不能替代它的功能?! 和竦陌l(fā)育也同樣需要找到一處溫暖的巢。只有在那里,才能保證他的營養(yǎng),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做準備。因此,向兒童提供與其精神形成傾向一致的物體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以最小的代價盡可能地充分發(fā)展人的潛能。這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勵他們潛能的方法。編輯推薦
《發(fā)現(xiàn)孩子:了解和愛孩子的新方法》蒙臺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去觀察,對外界作出反應,去學習,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讓自己獨處。為此,蒙臺梭利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傳統(tǒng),尋求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在《發(fā)現(xiàn)孩子:了解和愛孩子的新方法》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正如蒙臺梭利所言:"即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為他們上學準備,而是為了他們的生活。"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