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3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成臻銘 頁數(shù):377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是世界上政治文化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其政治文化的脈絡從未中斷過。由于中國是一個環(huán)山面海的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民眾樂于自給自足、耕讀傳家、人倫和諧、自強不息,國家追求國泰民安、講文息武、經(jīng)濟文化繁榮,所以在漫長的傳統(tǒng)社會里,其政治文化沒有受到外來政治文化力量的致命干擾,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一直以來均按自己的方式與軌跡發(fā)展著,形成了有別于他族的特有的政治價值取向、政治思維方式和政治風俗習慣,使自身的政治文化具有了原生態(tài)特點。在這個原生態(tài)的政治社會系統(tǒng)內部,政治心態(tài)文化模式、政治行為文化模式、政治制度文化模式和政治物態(tài)文化模式均具有獨特的風格,儒家文化無論是原生態(tài)的還是儒釋道三教思維模式合流以后具有極強社會適應性的儒家文化,均以其豐厚的積淀浸染并主導著這個政治文化模式,從而成其為靈魂。而奔流不息的中國歷史長河,帶來了中華大地上各民族社會豐厚的政治文化。在歷史長河流動過程中,雖然有些政治文化因子自然消失了,但有些政治文化因子卻緩緩地沉積、存留下來,在各自的層面上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那種在歷史長河中沉積下來并繼續(xù)對現(xiàn)實社會發(fā)揮影響的政治文化因子,其實就是政治文化傳統(tǒng)。
內容概要
到了新環(huán)境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這里日新月異的學術氣息,以及諸多教師力求上進的拼命三郎式的拼搏精神。它使貪圖安逸、疏懶成性的我倍感壓力的同時,在生活習慣有所改變,只得望其項背奮起直追。這期間,游俊教授、李漢林教授、楊庭碩研究員、羅康隆研究員、龍先瓊教授、瞿州蓮教授等給我提供了生活上的許多關照,同時也提出了學術新要求。游俊書記/校長一直以來希望我拓展研究領域,還在百忙之中為這本小書欣然作序并提出修改意見。
作者簡介
成臻銘,男,1963年3月生,土家族,湖南省桑植人。1987年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士學位。1988年10月評聘為歷史學助教,1997年8月評聘為歷史學講師,2003年8月評聘為歷史學副教授,2008年10月晉升為歷史學教授。先后在湘西民族教育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1987—2001年)、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教務科研處(2001—2004年)、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2004年——)等單位從事教學或管理工作。現(xiàn)為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專門史方向碩士生導師,兼任吉首大學中國土司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和吉首大學文物修復與文物鑒定室主任、民盟湖南省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會理事。
書籍目錄
序導論一、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概況二、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的意義三、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的價值四、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內容五、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方法第一章 中國倫理型政治文化第一節(jié) 倫理本位一、倫理本位二、倫理型政治的特點第二節(jié) 官本位一、稱呼復雜二、內容豐富第二章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變遷第一節(jié) 禮的起源與進化一、禮的起源二、禮的發(fā)展進化第二節(jié) 禮法分治之下的中華法系的承襲變革一、成文法逐步公開二、禮法的分野三、治國以法四、以禮入法五、以法治國的演進第三節(jié) 選士制度之下的官制發(fā)展歷程一、先秦官制發(fā)展歷程二、秦漢至清官制發(fā)展歷程第三章 中國傳統(tǒng)治國模式第一節(jié) 以禮治國一、禮的功能二、禮制與禮俗三、古禮的類別四、治國模式的確立五、以禮治國的實施第二節(jié) 以德安邦一、“以德安邦”的提出二、“德主刑輔”第三節(jié) 學而優(yōu)則仕一、考試選官二、職官結構的變化三、“清官效應”四、貪官現(xiàn)象第四章 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評價一、德禮一體的意義二、考試選官的功過第五章 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對近代政治制度文化的影響第一節(jié) 封建傳統(tǒng)政治制度文化與封建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一、封建傳統(tǒng)政治制度文化二、封建政治文化傳統(tǒng)三、影響我國近代政治制度文化的政治文化傳統(tǒng)要素第二節(jié) 政治文化傳統(tǒng)之下我國近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缺陷一、政治權力分配的缺陷二、政府行政體制的缺陷第六章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文化之得失第一節(jié) 君權制度之得失一、君王權力結構二、嫡長子繼承三、皇權的變態(tài)第二節(jié) 中樞輔政制度之得失一、貴族輔政二、宰相輔政第三節(jié) 中央政務體制之得失一、王家事務等同于國家政務二、體制的革新與守舊三、相府與諸卿政務變幻莫測四、“蠻漢分治”第四節(jié) 地方政務體制之得失一、國家統(tǒng)治滲入社會每一角落二、集各地方政權的權力于中央三、對地方少數(shù)民族實行特殊管轄四、地方輔政體制之得失第五節(jié) 法律制度之得失一、多途徑的司法行政體系二、法律第六節(jié) 行政監(jiān)察制度之得失一、以內馭外、以輕制重、以賤察貴策略二、對上諫諍、對下監(jiān)督彈劾、對左右互相牽制監(jiān)督的機制三、上級部門責任考核下級部門,職官安排采取交錯監(jiān)管與制約的機制四、行政監(jiān)察制度的得失第七節(jié) 財政經(jīng)濟制度之得失一、土貢制度的實行二、財政收支的演變三、財政經(jīng)濟制度的得失第八節(jié) 科教文衛(wèi)制度之得失一、重文學輕科學二、文化管理以禮樂制度為中心三、得失第九節(jié) 文書璽印符節(jié) 制度之得失一、文書二、璽印三、符節(jié)四、文書璽印符節(jié) 制度的得失第十節(jié) 文官制度之得失一、蔭襲制度二、“主賣官爵、臣賣智力”的雇傭形式三、文官制度的得失第七章 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文化的運行規(guī)律第一節(jié) 中華帝國國體的特征一、不同歷史時期國體的特征二、中華帝國國體的特征第二節(jié) 中華帝國權力運行的政治生態(tài)一、權力運作的環(huán)境二、權力的來源與繼承三、權力的空間與邊界四、權力的性質第三節(jié) 皇權的結構與功能一、皇權結構二、權力的功能三、中華帝國政體的主要特征第四節(jié) 中華帝國權力體系的運行狀態(tài)一、職權的運行狀態(tài)二、皇權運行的體系三、權力運行的特征第八章 我國歷史上政治制度文化改革的特征第一節(jié) 歷代改革的主要內容一、先秦時期二、秦漢時期三、魏晉南北朝時期四、隋唐時期五、五代宋元時期六、明清時期第二節(jié) 政治制度文化改革的一般特點一、構建三重“天下”二、君王日益專權三、中央積極集權四、促使整個社會等級化五、始終保護自耕農(nóng)六、政治上逐步漢化參考文獻一、主要歷史文獻二、國內研究成果三、國外譯著四、相關論文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四、治國模式的確立(一)治國以禮的開始禮被確定為治國模式,始于西周的周公?!跋染芄浦芏Y”,鑒于周初社會的動蕩和復雜的形勢,為了更有效地統(tǒng)治幅員廣大的新建國家,在繼承“夏禮”、“殷禮”的基礎上,著手將分散零亂的禮進行編排、修補和厘定,使之系統(tǒng)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其基本精神是別尊卑、序貴賤,在區(qū)分等級差別的前提下納天下于一統(tǒng),在宗法政治基礎上建立大一統(tǒng)王朝長治久安。(二)“隆禮重法”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竭力主張禮治,反對法家的“法治”。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耳且格”;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強調仁、義、禮、智四端,并將禮看成體現(xiàn)仁義、進而實現(xiàn)“王道”的重要途徑。他們對禮的實際范圍、禮的形式進行了改造,并沒有改變禮的本身。荀子認為禮是治國安民之本,他說“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特別是荀子“隆禮重法”,將禮與法有機結合起來,實際上提出了“禮法一體論”,對后世影響很大。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政治思想家均將禮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指導原則。《左傳》云:“禮,王之大經(jīng)也。”
后記
經(jīng)過近三年的思考和寫作,這本旨在拓寬中國統(tǒng)戰(zhàn)理論與中國土司政治文化研究視域的二十余萬言的小書終于炮制出來了。之所以說這本小書是炮制出來的,并非故作矯情,是因為它根本不能與時下學術界長達四、五十萬甚至是上百萬言的鴻篇巨制同日而語。而且由于出版社催得很緊、修改時間極為倉促,在史料的運用與語言的組織方面尚顯粗糙,存在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敬希專家和讀者見諒,如有再版機會,一定設法補過。一九八七年我自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以后,一直在湘西民族教育學院(后來合并為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從事《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湘西通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擔任九年助教期間,開始涉足中國土司政治文化研究領域,并有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主辦的權威刊物《民族研究》發(fā)表系列論文。到了2004年初,我被調入政法學院(后組建為歷史與文化學院)/人類學與民族研究所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tǒng)研究》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