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論

出版時間:2002-6  出版社:中國人口出版社  作者:馬寅初  頁數(shù):45  字數(shù):22500  
Tag標簽:無  

書籍目錄

一、我國人口增殖太快二、我國資金積累得不夠快三、我在兩年前就主張控制人口四、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的錯誤及其破產五、我的人口理論在立場上和馬爾薩斯是不同的六、不但要積累資金而且要加速積累資金七、從工業(yè)原料方面著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八、為促進科學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九、就糧食而論亦非控制人口不可十、幾點建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人口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就是放在今天來看,馬寅初的《新人口論》還是很有價值的。他提出的控制人口不能等同于“獨生子女政策”,從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主張生兩個孩子的,生三個及以上就征稅。但是由于后來實施政策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才不得不規(guī)定只能生一胎。如今的“單獨二胎”政策也是人口控制,人口控制就是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與社會力量達到一個平衡。在50年代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下提出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馬寅初高瞻遠矚,勇氣可嘉。這個理論從宏觀上阻止了很多矛盾的惡化,并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很多人惋惜說如果早實行會少更多麻煩,更早受益,但這也是我們回望歷史的車轍后跳出了當時時代說的話,歷史沒有假設,就像社會發(fā)展后的今天,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我們不會再盲目的追求“多子多福”,當時的馬寅初也不會想到這一點。
        另外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用事實說話的嚴謹?shù)目茖W精神。本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和具體例子來論證論點,沒有空喊口號,嘮嘮叨叨。人文學科也是需要嚴謹精神的。把政治問題道德化,把經(jīng)濟問題道德化,追求形而上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列數(shù)據(jù)講道理的人現(xiàn)在也大有人在,不做調查不做探究和思考,盲目“憤青”也是很多人的通病。嚴謹不僅僅是學者的基本素養(yǎng),科學精神也應該成為浮躁風氣的克星。同時這篇文章語言通俗,邏輯嚴謹,論點鮮明,論據(jù)詳細充分,將一個在當時看起來十分荒謬的觀點論證得流暢有力,讓人充分感受到了人口控制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但是,馬寅初也有他的歷史局限,在文中他花了大力氣來辨明自己與馬爾薩斯的不同,當然我們可以理解他在當時政治制度下的如此做法,但他也贊美人民公社的優(yōu)越性和過于強調了重工業(yè)的重要性。雖然他提到了要重視人口質量,但是沒有深入的談。質量具體指什么?怎么提升?與數(shù)量控制的平衡如何做到?有什么益處?都可以再深入的分析。而人口質量的重要性不遜于人口數(shù)量控制的重要性,提高人口質量本身也可以控制人口數(shù)量。而且他只看到了人口數(shù)量,沒有重視人口結構的分析,沒有做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的調查,這都是和經(jīng)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的。
        
  •      前天閑來無事上網(wǎng),看見有個激進的馬寅初擁護者說:馬老的人口論無錯,引火燒身的是他在一個愚蠢的時代里,執(zhí)著地把真理講給蠢人聽。我逗他:別忘了這書上不全是真理,還有小半本政治,比如與馬爾薩斯劃清界限,歌頌馬列毛周、人民公社。他過了許久回復:學術本來是應該與政治分開,可是在那個時候,他的辯駁是趨利避害的大智慧。我便不再理睬他,激進的人難免極端。在計劃生育政策逐漸為人權妥協(xié)而松動的今天,重讀《新人口論》對于國人來說的確很有必要,一來回顧計劃生育政策瓜熟蒂落的過程,二來感受馬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敢言”的大無畏科研精神,三來將這些深入淺出的事實與常識作為今天的警醒與借鑒,此乃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改變人口數(shù)量,主要通過計劃生育;改變人口結構,提倡知識分子上山下鄉(xiāng),調配工人與農民的比例;提高人口素質,使農民成為有文化的勞動者,并解決數(shù)量與質量的沖突。
       馬老的著作優(yōu)就優(yōu)在結構清晰。本書從大背景開始談起,簡要介紹了農業(yè)合作化生根發(fā)芽、矛盾已從階級轉向生產、資金多用于消費而不是積累、重工業(yè)不發(fā)展社會主義難以實現(xiàn)等。這幾點都是與人口問題密切相關的現(xiàn)象, 于是馬老順藤而下,指出人口過快增長的事實。書中記錄了1953年靜態(tài)觀察的數(shù)據(jù),6億193萬8035人。預估每年增長1200至1300萬人,增長率千分之二十。城市增值率高于農村,上海一市增長千分之39。列舉具有極強說服力的精確數(shù)據(jù)后,馬老解釋了人口膨脹的原因:一國家分配工作,工作不愁,婚事也不愁了;二信仰危機,尼姑和尚還俗,增加可生育人口基數(shù)。我以為,這兩個解釋暫時欠缺數(shù)據(jù)支持,且沒有對比分析,所以主要基于社會學的想象力,很難站得住腳。三國家政策扶持,孕婦擁有了民國未有的產假、正規(guī)接生的衛(wèi)生所,幼兒有了公費入學的托兒所及教育環(huán)境,養(yǎng)老金保證了壽命的延長,減少了老人的死亡率,另外,一胎多嬰還有嘉獎。這一點雖然有拍馬屁求自保的嫌疑,但在強大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面前,還是可以被信服的。四沒有災難戰(zhàn)爭,秩序相對安定;五多子多福的余舊思想。在中國,談論人口增長,必定要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層面,思想觀念作為內在驅動力,比市場自由發(fā)展還要難以控制和改變。后面接著談消費與積累的平衡問題,馬老的觀點是,消費太小,人民生活不改善,積累太小,降低擴大再生產的速度,從中嗅出馬老無處不憂國、無處不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可是把它穿插在人口增長的原因解釋及確立理論基礎的中間,我覺得很費解。論調必須先破再立,于是乎馬老花了很大的功夫批判馬爾薩斯。馬爾薩斯人口論建立在糧食與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賽跑上,他的目光也許不如馬老那么長遠,未曾想到科技會讓糧食呈幾何倍數(shù)的增長;他的腦袋也許比馬老狡猾,制造出掩蓋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錯誤的理論,將一切災難推給個體自身的消長衰亡,這理論未必能使馬爾薩斯名利雙收,不過文化大革命要是發(fā)生在英國,他是一定不會像馬老這樣慘的。否定了馬爾薩斯對人口前途的黯淡估計后,馬寅初先生提出他的基礎理論:控制人口與知識的傳播率、勞動生產率有關。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僅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還能帶來生殖力的降低,因為腦力勞動者有各種娛樂的渠道代替性欲發(fā)泄,大多把生兒育女看做包袱。做好一切的鋪墊后,新人口論意欲號呼的口號應運而生:人太多后果堪憂。具體的后果馬老不勝其煩、苦口婆心地一一羅列:房子擁擠、補助金開銷大、婦科病增多、孩子得不到必要的營養(yǎng)和教育、影響婦女工作進取心、工作崗位難以調配。這些與個體生活休戚相關,但更嚴重的大方向竟也要受人口問題影響。在經(jīng)濟上,人多會影響重工業(yè)和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根據(jù)馬寅初分析,人口膨脹會增產糧食作物而縮減經(jīng)濟作物,缺少了經(jīng)濟作物作為輕工業(yè)的原料,就沒有足夠的資金發(fā)展重工業(yè),會使社會主義道路受阻;另外經(jīng)濟作物的減少會影響出口的貨物量,先進的重工業(yè)機械化產品就根本無法作為交換物進入國內。在政治上,會影響工農聯(lián)盟的穩(wěn)定性。農民是生育大潮的主要群體,人口基數(shù)與增長率大大高于工人,而工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遠遠大于農民,故兩者的工資差距不能維持公平的狀態(tài),經(jīng)濟上的不公平勢必帶來地位的偏斜與階級間的沖突。在文化上,人多使科技發(fā)展滯后,還會帶來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導致思想問題多、生活問題多、工作扯皮多、官僚主義多、窩工浪費多。這一切人口問題的嚴重后果,逐步推進,層層深入,都反證了實施計劃生育的緊迫性。最后,馬老也不忘提出簡單卻有效的對策和建議,以保證提案的完整性。一是做好人口普查、追蹤數(shù)字的動態(tài)變化;二是以國家的責任與義務來改變生育觀念,先宣傳,后修法;三是倡導科學避孕,摒棄人流。有了如此清晰明朗的結構做畫框,配上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的筆桿,仍舊不是一幅佳品,《新人口論》的出彩還在于繪畫技巧。
       下面談談本書寫作的方法是如何聰敏地為論點添彩的。最明顯的,就是理論與實踐,即理據(jù),不分家。馬老每提出一個觀點,支持他的一定是龐大的數(shù)據(jù),不論是實際調查的,或者僅僅是預估的。比如,說到人多影響輕工業(yè)發(fā)展,附表中就有1953年至1955年國內各項輕工業(yè)的產值對照表,可以非常直觀而且清楚地看到,陶瓷、火柴、油脂、肥皂、香料、化妝品這些依靠原料大量供應而運作的工廠,全都是一路下跌的態(tài)勢。再比如,預估的數(shù)據(jù)有人口的年增長率等。建立模型也是馬老的一處小智慧,在闡述現(xiàn)今生產力不足以養(yǎng)活眾多人口時,馬寅初運用社會學的想象力構建了倉庫模型,估算出每年需要1200億萬斤糧食,假使每個糧倉可以容納7萬噸糧食,并且7天就可以自動化翻曬一次,共需要857座,它們才勉強可以在四季供應充足的糧食,可25億5000萬元的資金沒有著落,鋼筋混凝土也沒有技術支持,這樣就否定了地大人多物博的觀念。另外,他善于抓住人的心理來增加建議被接納的可能性。政府愛聽建議而不是意見,尤其不喜歡直接交鋒的諫言者。馬寅初利用來華訪問的專家陳翰笙的口吻,指出我們國家的問題不是在生產關系上,換言之表達了對人民公社制度的贊賞,然后再提出問題出在生產力上。
       然而,這些都并不能成為將《新人口論》捧上神壇的理由。因為,以挑剔而客觀的眼光來檢驗它,依舊有些許紕漏。在思想內容上,馬老把人口問題看的過分嚴重,并始終認為它是制約社會主義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他為基數(shù)最大的農民群體分析,卻忽略了城市人口的發(fā)展狀況,為整體國民做普遍狀況的研究,忽略了擁有文化習俗差異的少數(shù)民族。另外,這本小冊子僅僅停留在呼吁的泛泛而談階段,很多問題不夠區(qū)域化、不夠具體化?!缎氯丝谡摗返纳鷦有蜗髿w功于想象力,但是不嚴密的論證同樣出自想象力。有人說,對于歷史的產物,當今的人只能解釋,不能評價??晌艺J為,此書屬于科學范疇,只要是科學的產物,就受得住不同聲音的質疑,經(jīng)得起時代的考驗。
      能檢驗一部社會科學著作,特別是帶有預言性質,提出對未來危險的防范措施及建議的著作的,唯有時間而已。在二十一世紀翻看《新人口論》,馬老的回眸依舊目光如炬,犀利而堅毅。馬寅初睿智的指出了三峽大壩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大于破壞生態(tài)的后果,提出應當由知識分子將農業(yè)經(jīng)驗編纂成冊來廣泛傳播,并且向家務勞動者提倡節(jié)儉。這些已被實現(xiàn)的預言,在幾十年后的今天,顯得尤其具有前瞻性。對科學成果的尊重拷問著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理念,對真理的接受程度決定著航行的大方向。大實話不好聽不中聽,也永遠缺少耐心聆聽的人,或因為無知,或因為妒忌。只有當預言變成現(xiàn)實,人云亦云的大眾才會拍手叫好,可惜了科研工作者勤勤懇懇研究的成果和滿懷社會責任感的赤誠之心。馬寅初絕不是深山老林里的先知,掐指一算就能道出天下大事的變化,他只是個風雨里苦撐來的渡船人,勇敢地和海浪搏斗,兢兢業(yè)業(yè)運糧食,不愿運鴉片煙,未曾想,這一桿,還真把船撐到了底。
      
  •     很久以前就知道馬寅初,是因為群眾運動。后來有句話:批了馬寅初,多增5億人。
      不過真的對馬寅初的人口論有所了解,也就是近日讀《新人口論》。
      
       新人口論的提出
      按照本書資料,1955年,70多的馬寅初鑒于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在人大會議上即提出他的觀點,但會議組鑒于蘇聯(lián)當時鼓勵人口增長而將其議題壓下。
      1957年3-4月,人口問題有所松動,馬寅初在1957年3月31日中華醫(yī)學會節(jié)育技術指導委員會成立會上談了控制人口問題,4月末接受文匯報接著采訪再次談了人口問題,在《文匯報》發(fā)表該采訪的當天,馬寅初在北京大學對師生就此講話。
      1957年5月的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馬寅初發(fā)表了他的人口論,并在5月9日《大公報》發(fā)表《我國人口問題與發(fā)展生產力的關系》。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fā)馬寅初講話《新人口論》。后又于1958年2月10日發(fā)表《有計劃的生育和文化技術下鄉(xiāng)》,其后,財政出版社出版馬寅初《我的經(jīng)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其中包括《新人口論》、《關于<新人口論>的說明》、《失業(yè)問題》等。
      
      此后,批判的聲音開始越來越多。1959年,馬寅初在《新建設》雜志發(fā)表《為什么強調人口質量》、《附帶聲明》(包括“接受光明日報的挑戰(zhàn)書”和“對愛護我者說幾句話并表示衷心的感謝”)。1960年初又在《新建設》發(fā)表《重申我的請求》。
      這就是本書的內容。
      就在1960年1月4日,馬寅初因發(fā)表《新人口論》,被迫辭去校長職務,居家賦閑。在周恩來的保護下,才沒有受到致命打擊。
      直到1979年,馬寅初任北京大學名譽校長,兼中國人口學會名譽會長。1992年,百歲老人馬寅初離開這個世界。
      
       馬寅初的主要建議
      1、普遍宣傳節(jié)制生育、控制人口
      2、適當時候修改婚姻法,推遲婚育
      3、以行政力量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一對夫妻兩個孩子
      4、計劃生育最重要的是宣傳避孕
  •     近幾年來,“計劃生育”日漸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首先厘清一個概念:計劃生育。叫喊著“廢除計劃生育”的人沒分清楚“計劃生育”和“強制一胎化的計劃生育政策”之間的差異。計劃生育是針對現(xiàn)狀和未來而制定的全部人口繁育政策,不同的時間地點內容是不一樣的——咱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里就有一個來自《國語》的故事,講的是吳越相爭,勾踐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獎勵生育,鼓勵早婚。這就是早期計劃生育的一個例子?!皬U除計劃生育”(其實是廢除一胎化)本身就是一種計劃生育。
      新中國的人口政策走過很大彎路。內戰(zhàn)結束后嬰兒潮加上全面照搬蘇聯(lián)政策,開國前幾年中國人口增長率差不多都是1.5%以上,中國不同于蘇聯(lián),人口密度本來就很高,長此以往必將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1957年一大四中全會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主張適度控制人口(提倡晚婚晚育和節(jié)育,但是反對墮胎),提高人民素質。當時他的觀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隨后是災難性的反右運動和大躍進,一方面馬的學說作為右傾思想被拋棄;一方面決策層看到農業(yè)衛(wèi)星越放越大,覺得糧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認為節(jié)制生育不合時宜;緊接著三年“自然災害”,人口增長率驟減。幾個因素綜合影響下,控制人口的聲音隨著馬寅初被打倒而消失,中國人口再次走上高速增長之路。雖然政府內部也有人覺察到潛在的人口危機,但是忙于傾軋的中央政府一直未就人口問題拿出有成效的措施來。
      ---------------------
      這里插一句,我覺得當年鼓勵生育還有個原因。六十年代太祖的軍事思想是:三戰(zhàn)不可避免,早打,大打,打核戰(zhàn)爭。出于這種考慮,多準備人口應付核冬天也不失為一種策略。當然,他的判斷大錯特錯,這都是后話不提。
      ---------------------
      直到共和國前三十年時期結束,鄧公上臺,中國人口已經(jīng)有九億多(1978年數(shù)據(jù))。不但太祖時代的“多多益善”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就連馬寅初的主張(兩胎)也顯得不合時宜。為了扭轉局面,強制一胎化政策正式出臺,在馬上就要到來的巨大人口壓力和數(shù)十年后才會到來的老齡化問題之間,身為實用主義者的鄧選擇了后者。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因為還有更多更大的問題在等待著鄧的繼任者們去解決。
      現(xiàn)任當局在人口問題上還是表示出了一定的靈活性,比如有條件開放二胎。但是這樣的靈活性還是顯得不夠(考慮到本屆決策層都是些只會蕭規(guī)曹隨的主兒,這點靈活也算難能可貴),他們或許是擔心人口政策被泛政治化解讀從而勾起諸多路線斗爭的公案吧。
      隨著嬰兒潮一代進入退休高峰,未富先老正在成為我們即將面對的現(xiàn)實。中國的人口政策該走向何方?這是個兩難的問題。
      
      即使放在今天回顧,五十五年前馬寅初先生提出的理論仍然有很高的價值。若是貴黨少些內訌而納馬氏之言,今日之中國必是另一個局面。
  •     先生把他心目中的人口問題闡述的簡潔明了,有破有立,雖面對的再現(xiàn)實不過的問題,但如果只當是學術探討,相比也不會眾說紛紜,卻又止步于當時吧。
      撇不開的“政治氛圍”,是最大的時代背景,趕上了“雙百”的年份,能這樣著書立說,已算是運氣頗佳。
      幾十年后回望,很多人惋惜若是早聽馬老的建議該多好,歷史容不得假設,況且這個“實踐”后的結論,算不算檢驗了“新人口論”的真理性,同樣需要探討。
      任何人都有想象的局限;完全脫了韁的,就成了怪誕。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的本質剖析清晰透徹,卻料不到,萬惡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會調整;馬老談了人口與農業(yè)、工業(yè)、科技、文化的關聯(lián),有理有據(jù)地推論人口暴漲后的困頓,卻也沒料想到市場本身就是一種遏制人口增長的力量。
      
      另外,《失業(yè)問題》讀起來很意思,一種發(fā)自真心的家長式的關懷與責備,但也讓我下意識地想起了《一九八四》。
  •      薄薄的冊子,在往來于學校與單位的地鐵里透著人縫看完的。合上書,眼前就是北京早班地鐵里壅塞錯雜又望不到頭的人群,忽而覺得手里的書既有它的驕傲,也有它的悲哀。
       馬寅初先生的道理說穿了只是兩點:事實和常識。五十年代中國的人口和經(jīng)濟都是騙不過眼睛的事實;理清兩者的矛盾,也就騰出片刻常識的功夫,想一想就通。
       更兼馬寅初先生爽如哀梨、快若并剪的一支健筆點化,即便如我這般與經(jīng)濟學隔膜如山的人也覺得探出了條幽微的小徑。
       只是,在那個到處都是衛(wèi)星的時代眼見得多少事實,而一群狂熱到自信可以破除一切傳統(tǒng)的人群又惦記著多少常識?
       所以前些年梁文道的新書取名《常識》,我感到意外的驚喜而又格外的難受。這幾乎是擊到了中國的軟肋上:我們,多久沒有談談常識了?
       如果說過去的我們是被規(guī)訓得沒有了常識,那么現(xiàn)在,一個中獎電話就騙去了好多人一輩子積蓄的時代,你說金子那亮堂堂赤裸裸的誘惑把常識都碾碎成了什么?
       當然,事實和常識,總像最堅實的河床,喧囂一時的浪花過去后,河床都會袒露出它沉穩(wěn)的胸膛,不過,那條河已然被糟踐得可惜了,剩下些僥幸留下來的生命,掙扎著也成不了氣候。顧準、穆旦一類的人物剛剛見著光亮的世界就去了另一個世界,季羨林、楊憲益一類真熬下來的,除了四下無人的吶喊幾聲,也被眼睜睜看著用生老病死捎帶走了多少故事。
       當然,像馬寅初先生這樣高壽到足足一百歲的人,實在是風風浪浪里苦苦撐過來的渡船人,這一竿子,還真把船撐到了底。不過暮雨時分,不知道老人能否像《邊城》一樣有個可以說說故事的翠翠,想來那些故事都該流成一條長長的河啊。
  •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629746740/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