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在北京

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第1版 (2008年3月1日)  作者:張羽新  頁數(shù):251  字數(shù):21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項目研究成果之一。該書通過文獻考證、實地調查,研究藏族文化在北京傳播的歷史,及其對北京歷史文化的影響。    該書主要內容共分11部分,另加附錄。    一、隨著元大都的建立,忽必烈與喇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的政治結緣,藏族文化開始在歷史上的北京傳布。    1247年,薩迦派高僧薩班攜侄兒八思巴等赴涼州,代表西藏各地、各教派勢力,與蒙古王闊端舉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涼州會談,西藏地方正式歸順蒙古汗國。薩班圓寂后,八思巴繼承為薩迦派教主,并與奪得蒙古汗國大汗、后成為元朝開國皇帝的忽必烈政治結緣,被封為帝師。與此同時,歷史上的北京隨著元朝統(tǒng)一全國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地位不斷提高。至元九年(1272年)定為國都,稱為“大都”,由金朝地方政權的政治中心(金中都),上升為國家京城,成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二、帝師和一大批喇嘛僧為大都帶來了藏族文化。    由于歷史原因,藏族關于政治、歷史、自然、文學、繪畫、醫(yī)藥、科技等知識,都匯集于宗教,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喇嘛教是藏族文化的載體,喇嘛是藏族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元朝崇奉喇嘛教,封贈八思巴和薩迦派的歷任教主為帝師。同時,設置宣政院,掌管吐蕃及全國佛教事務,而以帝師領其事。元朝共封十余名帝師,他們帶領大批徒眾(包括維吾爾及其他各族皈依喇嘛教的僧人),為大都帶來了藏族文化。    三、建立喇嘛廟,把藏族文化寫在了大都的藍天。    元朝歷代皇帝都崇奉喇嘛教,因此,不惜耗費大量財物,在大都建造了一大批喇嘛廟,作為帝師和喇嘛們的居住、焚修之所,同時也成為帝王和達官貴族的精神寄托。凝聚了藏族文化的喇嘛廟,林立于大都,這是以特殊的建筑語言,廣為宣揚藏族文化。本文結合實地調查,并通過大量文獻考訂,考證了元大都的主要喇嘛廟。    四、皇家“做好事”,藏族文化籠罩在香煙繚繞中。    元朝皇宮里,每年都要做大量的佛事活動,主要內容是由帝師為帝后傳授佛戒,舉行灌頂?shù)茸诮虄x式,或者率領僧眾做法事,為帝后祝壽祈福、禳災祛難等,總名之為“做好事”。其名目非常繁多,僅見于史事記載的就多達30余種,每次“做好事”都要耗費大量錢財,新皇帝登極前都要先受佛戒,死后“御容”要供奉在喇嘛廟。大喇嘛的這些宗教活動,規(guī)模很大,廣為人知,在香煙繚繞和梵唄聲中,令人體驗到藏族文化神秘的一面。    五、藏族文化在元大都結碩果,中國文化史上添奇葩——蒙古國子學和藏漢大藏經(jīng)對勘。    藏族文化從西藏高原傳到元大都之后,與傳統(tǒng)的漢族文化和元朝從草原帶來的游牧文化,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碰撞、交流、融合,終于結出了碩果。帝師八思巴根據(jù)梵文字母,結合蒙古語特點,創(chuàng)造了蒙古新字(史稱八思巴字),在官文書中使用。元朝還仿照漢族設國子監(jiān)教授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在大都和全國各地設立蒙古國子學,以大喇嘛教教八思巴字,推動了漢、藏、蒙文化的交流;13世紀80年代中期,元朝組織藏、漢、維吾爾等各族高僧人大德和學者,歷時三年,對藏漢兩種不同文字的大藏經(jīng),加以核對,勘其異同,是藏漢佛教文化交流的一次大規(guī)??偨Y,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    六、明清兩代崇奉喇嘛教,一大批藏族喇嘛常駐北京。    元朝滅亡之后,云集北京的大喇嘛返回了西藏。明朝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后,由于對西藏采取“因俗為治”的政策,又有大批喇嘛由西藏返回北京。明朝曾在藏封贈三大法王和五王,他們每年都要派大批喇嘛晉京朝貢。每年約有二三千名大喇嘛常駐北京,其中不少人被封為法王、西天佛子、國師等榮譽職銜,他們在京講經(jīng)傳法、收徒布教,或者翻譯佛經(jīng),成為藏族文化的傳播者。    清朝也采取“因俗習為治、利用喇嘛教統(tǒng)治蒙藏民族的政策。其核心是優(yōu)禮喇嘛教的首領人物。順治時五世達賴、乾隆時六世班禪各率大批喇嘛晉京朝覲,曾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章嘉胡圖克圖和一批青海大喇嘛常年駐京,為清朝奔走效勞。藏區(qū)和蒙古地區(qū)的喇嘛按年分班,輪流晉京朝見皇帝。另外,京城各喇嘛廟共有定額喇嘛約3000名,由官府供給錢糧。他們客觀上對傳播藏族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七、明清兩代遍布京城的喇嘛廟。    喇嘛廟是藏族僧人從事宗教活動和居住之所。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喇嘛則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藏族文化的文物寶庫和博物館。明、清兩代由于各自的政治需要,大力推行尊崇、扶植、利用喇嘛教政策的同時,都在北京大力建造喇嘛廟。本文根據(jù)有關文獻和實地調查,考證了明朝的10余座重要喇嘛廟,以及清朝的20余座著名喇嘛廟。這些喇嘛廟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外觀宏偉壯觀,極大地豐富了北京的建筑形像,強化了北京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首都的歷史性格,同時也是藏族文化在北京的形像說明。    八、大小金川一批藏族成為北京的永久居民。    清朝乾隆時期,在平定四川藏區(qū)大、小金川的過程中,曾將其中的一部分藏族遷至京師,使之成為北京的永久居民。第一次是在乾隆十二年至十四年(1747—1749年)的大金川之役后,這次遷京的主要是大金川的士兵和工匠,人數(shù)不過一二十人。第二次是在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年)的小金川之役結束之后,這次遷京的約計200人,主要是士兵和男女藝童。這些遷京的大小金川藏族被安置在香山附近,編為一個佐領,隸屬于內務府正白旗。藝童則供奉于宮廷,把藏族音樂歌舞帶進了清宮。    九、藏族文化為皇家園林添彩。    中國古代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山水園林。南宋以后,逐漸形成了以士大夫園林為代表的江南園林和以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北方園林。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園林,是宮廷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塑北京歷史形像和性格的重要素材?;始覉@林臻于成熟并達到歷史的藝術高峰,是以清代的北京三山五園和承德的避暑山莊為代表,這是與吸收、融匯了藏族文化分不開的。其主要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極大地豐富和拓寬了園林設計思想;其次是極大地豐富了皇家園林的建筑形像;第三,藏式喇嘛廟一般是皇家園林的建筑重心,也是重要的借景和風景觀賞點,因而成為園林風景構圖的中心。    十、故宮秘藏的藏族文化。    故宮做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對北京的歷史形像和性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從文化 的角度來說 ,它也是北京歷史上藏族文化的薈萃之處:1、清朝在紫禁城內不僅建有喇嘛廟,還有大批藏式佛堂。按建筑形式可分為兩大類,以雨花閣、梵華樓為代表的獨立性建筑,約有35處,含于建筑之中的藏式佛堂不下10余處;2、紫禁城內設有負責管理宮中喇嘛教事務的“中正殿念經(jīng)處”;3、故宮藏有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藏族文物,例如佛經(jīng)、佛像、唐卡、法器等,不僅數(shù)量多、種類齊全,而且品相好;4、喇嘛教不僅滲透于清朝宮廷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同時也貫穿于生日大慶和喪葬活動中。    十一、藏族文化與老北京的社會風俗。    藏族文化從元代開始傳入北京之后,與以漢族為主的老北京文化,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碰撞、相互交流、融合,終于在北京落地生根,成為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融匯于老北京的廟會,以及節(jié)慶活動和喪葬文化等社會風俗中。許多著名喇嘛廟定期開設廟市,成為人們進行商貿活動和游玩的場所。雍和宮打鬼等喇嘛教宗教活動,變成了老北京節(jié)慶文化的活動內容。一些喇嘛教的宗教儀式被老北京的喪葬文化吸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附錄:民國初期藏族文化在北京的傳播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朝皇帝退位,北京不再大建喇嘛廟,大批皇帝的御用大喇嘛也離開了北京。但是,藏族文化并沒有遠離北京遠去,而是以新的形式活動在北京。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編印《藏文白話報》,二、是創(chuàng)辦蒙藏學校,教授藏文,培養(yǎng)藏族青年人才。

書籍目錄

前言隨著元大都的建立,忽必烈與藏傳佛教薩迦派教主八思巴的政治結緣,藏族文化開始在歷史上的北京傳布帝師和一大批藏族僧人為大都帶來了藏族文化建立藏傳佛教寺廟,把藏族文化寫在了大都的藍天皇家“做好事”,藏族文化籠罩在香煙繚繞中藏族文化在元大都結碩果,中國文化史上添奇葩——蒙古國子學和藏漢文大藏經(jīng)對勘明清兩代崇奉藏傳佛教,一大批藏族喇嘛長駐北京明清兩代遍布京城的藏傳佛教寺廟大、小金川一批藏族成為北京的永久居民藏族文化為皇家園林添彩故宮秘藏的藏族文化藏族文化融人老北京的社會風俗中附錄  民國初期藏族文化在北京的傳播后記主要參考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藏族文化在北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