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銘陶瓷研究與鑒定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馮先銘  頁數(shù):290  
Tag標簽:無  

前言

對于世界上大多數(shù)博物館來說,私人捐贈都是極為重要的藏品來源。我們會在博物館看到展品說明牌上標注著捐贈者的姓名,或者以捐贈者命名的展廳,乃至以捐贈者命名的整座博物館,人們以此來表達對捐贈者的崇高敬意和作為永久的紀念。這已經成為博物館文化的一種傳統(tǒng),一道風景。在紫禁城的東六宮中,一座稱作景仁宮的宮殿(康熙就出生在這里),被故宮博物院辟為捐贈文物展覽專館。宮內的景仁榜上,鐫刻著1939年以來,近600位捐贈者的名字。他們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的33000余件文物,大都出類拔萃,其中不乏稀世之寶,成為故宮藏品中值得驕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捐贈者,身份背景各有不同,但是對中華珍貴文化遺產的癡迷熱愛是一致的,坊間流傳過多少沙里淘金、傾家蕩產、天涯追索的尋寶故事,乃至最后傾囊捐獻的傳奇,其文化價值已附麗于這些珍寶傳諸后世。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在收藏的砥礪磨練中得到不斷地提高與升華,鑒識與賞析能力日益精進,終于蔚成大家。他們中間也有許多人,本身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是故宮博物院培養(yǎng)造就的一代文物大師。他們對故宮,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與故宮,都有著難解的情緣。為了使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收藏大家的樂趣情懷,領略其收藏心得,也為了使這些文物大師的研究成果、鑒賞經驗流傳后世,裨益業(yè)者,故宮博物院特別推出了這套《大家研究與鑒定》叢書。叢書無論是遺作鉤沉,還是經典重光,都經精心審校編排,圖文并茂。愿讀者能據(jù)此與諸位大家神交意會,切磋琢磨,傳承其經驗學識,弘揚其奉獻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景仁榜尚虛席以待。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依據(jù)馮先銘先生《中國古陶瓷論文集》所收錄的論文,進行重新編排、整理,相同或相似的內容進行合并或刪減;對其中未收錄的論文進行了補充;圖片以原書圖片為主,找不到原圖片的作了補充,并根據(jù)內容需要新增加了一些圖片。全書內容豐富,是馮先銘先生數(shù)十年研究古陶瓷經驗的積累,相信會對大家的研究、學習有所幫助。誠摯地感謝紫禁城出版社以及本書的編輯為此書付出的辛勤勞動。

作者簡介

馮先銘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研究學者,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曾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會長,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等職務。主要從事中國古陶瓷的研究。
馮先銘先生長期致力于中國陶瓷史的研究,并長于

書籍目錄

談魏晉至五代瓷器的裝飾特征從婁睿墓出土文物談北齊陶瓷特征談邢窯有關諸問題唐宋時期陶瓷窯口與窯系談北方青瓷國外研究中國陶瓷動態(tài)我國陶瓷發(fā)展中的幾個問題——從我國出土文物展覽陶瓷展品談起中國陶瓷考古的主要收獲記“古代藝術展覽”中的瓷器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青花瓷器的起源問題明代青花瓷器談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器瓷器鑒定的五大要領仿古瓷出現(xiàn)的歷史條件與種類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壽州窯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創(chuàng)燒于隋,也燒印花青瓷。陸羽品評“壽州瓷黃”,通過調查,隋代以青瓷為主,唐代則以黃瓷為主,隋代的青與唐代的黃,這兩種色澤與越州窯、岳州窯,在氧化焰燒成的青中泛黃色調不同。釉色的變化與采取不同方法有關,壽州窯瓷器唐代之所以發(fā)黃,主要原因是在上釉之前,先在坯上涂一層白色陶衣,然后再上釉,因為釉下有一層白粉,致使釉色發(fā)黃。這種做法在北方唐代瓷窯中采用較多,如河北曲陽,河南安陽、郟縣,陜西銅州等窯都燒造這類黃釉瓷器。壽州窯地處淮河南岸,位于南北方的中間地帶,究竟誰先誰后,誰影響誰還要做更多的分析。洪州窯在江西何地,因未發(fā)現(xiàn)瓷窯遺址,很長時期未能得出定論。1977年在南昌南面的豐城縣發(fā)現(xiàn)了古瓷窯遺址,豐城縣唐時屬洪州,這是江西地區(qū)陶瓷考古的重要發(fā)現(xiàn)。豐城窯燒瓷始于東晉,下限到唐。江西地區(qū)六朝時期墓葬出土青瓷較多,造型具有不少地域特色,豐城窯發(fā)現(xiàn)之后,解決了一部分出土六朝青瓷的窯口。窯址中有唐代褐釉品種,與《茶經》中的“……洪州瓷褐……”描述吻合,從而使長期懸而未決的唐洪州窯問題得以解決。唐代文獻中沒有提到湖南長沙窯,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地唐墓及古城遺址出土的長沙窯瓷器,尤其是長沙窯窯址經過多次調查之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長沙窯是值得重視的唐代瓷窯之一,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在裝飾方法上有創(chuàng)新,為瓷器裝飾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它突破了唐代青瓷的傳統(tǒng),聰明智慧的陶工掌握了釉中銅鐵氧化金屬含量的多少,燒出了豐富多樣的彩釉品種。釉色有青釉、褐釉、白釉和綠釉四種;彩色斑點裝飾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白釉綠斑,彩斑又有大小之分,用斑點組成千變萬化的紋飾。印花裝飾題材也極豐富,有人物、鳥獸、園景和花卉;印紋裝飾有的只施青釉,更多的是在紋飾部位,上大的褐色圓斑(圖二)。釉下彩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裝飾品種,有三種不同做法:一種是釉下褐彩,在盤心畫簡練的花草紋,盤里中心不上釉,目的是為了疊燒,這是屬于粗瓷的做法;一種是先用竹刀在坯上刻紋飾,用褐綠彩料填在刻紋上,最后上青釉;另一種是在坯上用褐綠彩料畫紋飾,然后上青釉,鹿紋壺就屬于這種做法。此壺亦出土于浙江寧波,它的相對燒造時間也在公元九世紀中期。窯址還出土了幾件在壺上用褐彩題詩的壺,一件寫“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鳴春聲”五言詩一首;一件寫“去去關山遠,行行胡地深,早知今日苦,多與畫師金”五言詩一首。

后記

馮先銘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研究學者,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曾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會長,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等職務。主要從事中國古陶瓷的研究。馮先銘先生長期致力于中國陶瓷史的研究,并長于古陶瓷的鑒定。在主持故宮博物院陶瓷展覽期間,他以窯址調查及出土的器物為依據(jù),創(chuàng)立了中國古陶瓷展覽的新模式,加強了陶瓷展覽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成為我國古陶瓷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在研究方法上,他注重古陶瓷文獻、藏品與實地調查三者的結合,運用考古學方法,重點調查了全國17個省200個縣市的上千處古窯址,成為故宮博物院乃至全國調查古窯址最多的人。他收集了大量實物標本,摸清了我國各時代古窯址在全國的分布情況及各窯之間的關系,不僅考證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古代瓷器的年代和窯址,也深入研究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他主編了《中國陶瓷史》,并執(zhí)筆宋代部分,在調查大量窯址的基礎上,首次把宋代瓷器分為六個窯系,準確地概括了宋代瓷器的發(fā)展特點,這一理論已為古陶瓷學界廣泛運用并加以發(fā)展。目前此書已被翻譯成日、英等多國文字,成為研究中國古陶瓷的教科書。其他著作主要有《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古陶瓷鑒真》、《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中國陶瓷》等。并發(fā)表《新中國陶瓷考古的主要收獲》、《我國宋元時期的青白瓷》、《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獲》等學術論文百余篇。1983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永久榮譽客座教授。馮先銘先生以謙和的人品、淵博的學識,被國內外人士譽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一知名學者”,“中國陶瓷泰斗”,“是亞洲乃至世界難得的陶瓷專家之一”。1991年獲日本小山富士夫紀念獎,成為領取該獎項的第一個中國人。

編輯推薦

《馮先銘陶瓷研究與鑒定》:大家研究與鑒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馮先銘陶瓷研究與鑒定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4條)

 
 

  •   馮先銘先生是陶瓷鑒定大家,讀過他多篇關于古陶瓷考察的報告,頗有收獲。他的書,我?guī)缀跏且姷骄唾I!
  •   本書可與《馮先銘談宋元陶瓷》相關內容互為補充,值得收藏。
  •   馮先生是中國陶瓷研究的大家,喜歡陶瓷的朋友一定要看
  •   紫荊城出版社的書沒得說,可能書寫的比較早,圖片上只寫了瓷器名稱,沒有寫明具體在那個博物館,或者是拍賣行,圖片也比較少,感覺還是馬未都寫的《馬未都說陶瓷》寫的好
  •   是和其他兩本馮先銘老師主編的經典圖書一起買的,這本不同于系統(tǒng)教科書,更加賦予了文化內涵,值得推薦!
  •   朋友推薦的書,對瓷器鑒定的入門學習者很有幫助!
  •   名家名作,非常不錯的書。如果是銅版紙,圖片效果更加好。拜讀中。
  •   值得學習的經典好書,內容和印刷都好
  •   馮先生的一些觀點非常明晰,選編文章配以彩圖,方便了學習,很不錯
  •   馮先生的書十分好,不會失望
  •   書文都受用,拜讀中
  •   專家就是專家,指點迷津再也不迷茫。
  •   還沒好好看,準備好好看
  •   非常好 不錯!
  •   大師的作品,還是不錯的
  •   翔實的資料,嚴謹?shù)膽B(tài)度,令人受益匪淺。
  •   本書作為初學者看完中國陶瓷史再看這本書就很好懂也很能獲得收益。不過對于隨便翻翻的人來說可能就枯燥一點。但若是想深入學習的話 這本書很不錯的。
  •   內容沒有想像的那么豐富深入
  •   比較專業(yè),適合搭配了看
  •   介紹的比較全的了
  •   貨發(fā)得很快,昨天訂的,今天就到了,而且商品包裝很好,書的印刷質量也很不錯,只是想找到相關的評價方面,找了我半天,沒有指引,有些不太方便,希望這個方面改善一下。
  •   馮先生不愧為大師!收益良多!
  •   故宮重編的大家配圖論文書
  •   大家著作,值得關注,非常值得購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