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蔡世英 頁數(shù):240 字數(shù):253000
前言
蔡世英先生將一部《宮里宮外李連英》的書稿,送到我面前,邀我作序。初見案頭清樣,一部關(guān)于李連英翔實的史料赫然在目,內(nèi)心躊躇。披閱之余,深感這部史著視野寬闊,挖掘深邃,洋溢著作者激情,展現(xiàn)出作者的功底,令我心情難以平靜。古往今來,成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常常有非常之文應(yīng)運而生。事業(yè)文章,立功立言,互為匹配,相得益彰,倘若這部史稿不能付梓,豈不令人遺憾終生。為此,我欣然提筆,值得一書。 “夕陽霞光瑞,案頭摞史卷;撰筆冢中人,矯正權(quán)監(jiān)傳”。這不僅是匡正清廷總管太監(jiān)李連英的一部專著,而且也是反映清廷內(nèi)幕的一部珍貴史料典籍?! ∏逋醭⒑?,接受明代宦官專權(quán)的教訓(xùn),對太監(jiān)曾采取過一系列的措施,嚴格地加以控制。首先,太監(jiān)人數(shù)從明朝數(shù)萬人,削減為千余人;其次是嚴禁宦官干政,并永為定制;再次是壓低太監(jiān)品級,乾隆皇帝時,規(guī)定太監(jiān)不得超過四品,但是到了同光兩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長達47年之久,獨攬大權(quán)于一身,暴戾恣睢,為所欲為,竟置祖宗家法于不顧,到光緒年間,太監(jiān)人數(shù)逐漸增加到三千余人,并且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政治集團。一些太監(jiān)因倍受寵信,大得重用,李連英就是此間應(yīng)運而生的一例。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他被賜以二品花翎頂戴;光緒三十年十月初十日又被賜與蟒袍補服全襲;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七日慈禧太后再次親賜大福壽字、畫各一軸,成了大清王朝晚期聲名煊赫的總管太監(jiān)。
內(nèi)容概要
“文以載道、史以鑒金”。蔡世英先生搜集了大量史料,經(jīng)過走訪調(diào)研,文學采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與李連英的后人和許多知情者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走訪,又經(jīng)過深入實地調(diào)查研究,尤其是拖著年邁多病的身體,至北京廣泛查閱檔案資料,拜訪專家學者,將搜集到的大量史料反復(fù)對照、比較、篩選,去偽存真,以嚴謹?shù)膽B(tài)度,著作了這部書稿。書中所述諸多事實,又確是鮮為人知或從未流傳于世的珍貴史料。寫歷史人物,材料必須真實可靠,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讓廣大讀者、史學界評價他的全部歷史功過。蔡世英先生以《李氏家譜》為藍本,參閱查證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檔案真跡,本著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原則,真實地記述了李連英一生的歷史,首先從他的家庭身世人手,詳細的敘述了他童年人宮的動機與經(jīng)過、名諱種種,以及得寵發(fā)跡的過程,李氏家族勢力的形成,達官顯貴的地位,奢侈豪華的生活,及至奇聞軼事等等,并將一手統(tǒng)掌著大清王朝軍國大權(quán)的慈禧太后侍奉的舒舒服服,使自己成了慈禧太后一生離不開的心腹知己,在臨終前,奄奄一息的那一刻,還把后事托付給李連英。
書籍目錄
序言自序一、祖籍與家庭身世二、決定命運的童年三、人宮時間與名諱種種四、從散役小太監(jiān)到二品總管五、政治激流中的沉浮六、宦仕之家著稱京門七、生活在莊園里的人們八、母喪盛儀周濟鄉(xiāng)里九、李福望揮金如土十、處世之道十一、出宮養(yǎng)老與猝死之迷十二、墓地及其他十三、舊事趣聞李連英家族世系表附:儲秀宮二總管崔玉貴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光緒二十四年,按干支紀年,是為戊戌,所以稱“戊戌政變”。從此,光緒皇帝過了十年的囚禁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由,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死去。即使慈禧太后偶爾也讓他臨朝聽政,他站在一旁精神倦怠,一言不發(fā),雖然有時慈禧問他有什么話說,光緒皇帝深知那只是擺擺樣子,給眾大臣看,所以他也只好用“今年雨水調(diào)和嗎?年景好嗎?”的話搪塞一下而已。盡管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成功,穩(wěn)操皇權(quán),實行第三次“垂簾聽政”為所欲為了,但仍有一塊大病壓在心頭,那就是妄圖廢掉光緒皇帝,重立新君,在外國勢力的干預(yù)下,使她不能如愿以償?! ≡诘酆髢牲h激烈的斗爭中,李連英做為慈禧太后的親信二品頂戴花翎總管,究竟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世間傳聞,眾說不一,多有歧誤。有的說李連英完全站在了慈禧太后一邊,借機挾持光緒,謀陷珍妃。光緒宣布變法以后,李連英趁機在慈禧面前屢進讒言,甚至無中生有,添枝加葉,為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推波助瀾。據(jù)《李府見聞》記載:李連英對慈禧太后說:“自古明君,皆以孝治天下,今皇上競違忤慈意,何以上對祖宗,下對臣民,不如早為之耳”。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說:“李蓮英平日既恃西后之寵幸,凌蔑皇上”。昆齡、許指嚴在《十葉野聞》中則說:“當戊戌政變”之初,康有為之密謀,蓮英日侍其旁,若有所悟,遂告太后,令榮祿備之。蓋蓮英素不嫌于光緒帝,以其偏袒慈安,綽有二心,且覺其日后必與其決裂,生大波瀾,而光緒皇帝深惡蓮英,因蓮英只知忠誠于太后一人,對光緒帝則頗狡詐,無內(nèi)侍禮,且滿朝王公之有力者交情周至,稍疏遠者則驕居夢索,無惡不作矣。惟此時太后言光緒帝膽略尚小,決不敢遽有作為,汝之言毋乃過慮。蓮英日:帝雖不敢嘗試,而觀康有為之人,非肯守常軌者,終以防之為愈。太后方猶豫間,而袁世凱之事爆發(fā)。太后益賞蓮英之先見。自是,凡重要事件,罔不與謀矣。而蓮英對于太后,獨自居謙退,謂已系賤役,不敢與聞軍國大事,太后以知禮,而不知其在外間招搖納賄,早有九千歲之稱也?!薄 ?/pre>編輯推薦
《宮里宮外李連英》:清王朝建立后,接受明代宦官專權(quán)的教訓(xùn),對太監(jiān)曾采取過一系列的措施,嚴格地加以控制。首先,太監(jiān)人數(shù)從明朝數(shù)萬人,削減為千余人;其次是嚴禁宦官干政,并永為定制;再次是壓低太監(jiān)品級,乾隆皇帝時,規(guī)定太監(jiān)不得超過四品,但是到了同光兩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長達47年之久,獨攬大權(quán)于一身,暴戾恣睢,為所欲為,竟置祖宗家法于不顧,到光緒年間,太監(jiān)人數(shù)逐漸增加到三千余人,并且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政治集團。一些太監(jiān)因倍受寵信,大得重用,李連英就是此間應(yīng)運而生的一例。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他被賜以二品花翎頂戴;光緒三十年十月初十日又被賜與蟒袍補服全襲;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七日慈禧太后再次親賜大福壽字、畫各一軸,成了大清王朝晚期聲名煊赫的總管太監(jiān)。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