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名聲

出版時間:2004-8  出版社:昆侖出版社  作者:安妮·史蒂文森  頁數(shù):464  譯者:王增澄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苦澀的名聲:西爾維亞·普拉斯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從成長的點滴到影響其成長的點滴,從個人與社會、心理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性格諸方面入手,研究了一個詩人、一個年輕母親、一個為名利所鼓舞,一個為情感所傷害的人的“形成”過程。

書籍目錄

引言作者按語序言第一章 要成為受人極度崇拜的偶像式的姑娘(1932-1949)第二章 負笈史密斯學校(1950-1952)第三章 涉足城市、備極艱辛(1952-1955)第四章 刻意追求(1955-1956)第五章 激情和花季(1956-1957)第六章 不平靜的繆斯(1957-1958)第七章 伊萊克特拉魂系杜鵑花路(1958-1959)第八章 祝賀生日的詩篇(1959)第九章 孕育中的《阿麗爾》(1959-1960)第十章 預兆(1960-1961)第十一章 自我中心的特征(1961-1962)第十二章 功成名就(1962-1963)尾聲附錄一 追憶青春年華――特德和普拉斯在劍橋的前前后后(盧卡斯?邁爾斯)二 遭受天譴的人――憶西爾維亞?普拉斯(迪多?默文)三 憶念西爾維亞?普拉斯和特德?休斯1962年愛爾蘭西部觀光之行(理查德?墨菲)譯后瑣語補記資料來源和注釋志謝索引

編輯推薦

  西爾維亞是那些已經(jīng)進入永恒的偉大英語詩人之一,因其富于激情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詩篇留名于世,又因其與另一位英國詩人休斯情感變故自殺的戲劇化人生而成為西方,特別是英美文學界一個長久的話題。這位頗受爭議的女詩人所引發(fā)的文學與非文學的問題之豐富、奇異出乎一般人們的理解之外?! ∽鳛槊绹惺芬詠砝^艾米莉·狄金森和畢曉譜之后最重要的女詩人,西爾維亞的影響家喻戶曉。她的詩作在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陸續(xù)有翻譯介紹,是中國當代詩歌閱讀中的重要人物,亦是許多已在漢語詩歌寫作中頗有建樹的中國詩人的偶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苦澀的名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Bitter Fame》是一個英國女人為一個美國女人寫的傳記。
      
      
      
      英國女人很嚴肅,她用最客觀的追蹤和調(diào)查重現(xiàn)了美國女人一生的故事,文風嚴謹,直接敘事,力求還原每個細節(jié)。
      
      
      
      英國女人叫Anne,很英式,很嚴肅,筆調(diào)很冷,很利。像一個答錄機,完整的追記著點點滴滴,不夾雜任何個人感情和評論。
      
      美國女人叫Sylvia,很美式,很任性,性格很怪異,不過我懂得。她賦有天才,又懷有神經(jīng)質(zhì),熱情,浪蕩,孤獨。她像田野里的風。
      
      
      
       《苦澀的名聲》是標準的人物傳記,作者嚴格尊重事實,進行了大量的采訪和調(diào)查。也由于是連續(xù)不斷的平實記敘,使人缺乏耐心繼續(xù)閱讀。這種文體是那些已經(jīng)對傳主有一定了解和喜愛的人所推崇的。由于沒有筆者個人情感的解讀,使得內(nèi)容更加客觀完整,也不會束縛和左右讀者對傳主的理解。更不會產(chǎn)生誤讀和不同見地相沖突的尷尬。但同時,恰恰由于少了感性議論,使得對不了解傳主及其作品的人來說,這本書缺乏了許多閱讀價值,讀起來頗有些乏味沉悶。這也是英國人一貫的筆調(diào)。用這樣冷冰冰的筆去記錄Sylvia天才的越軌人生,難免有些冷酷無情的感覺。
      
      
      
       這種特殊的寫作方法不允許作者自我意識與情感的抒發(fā),同時對作者的學術能力要求很高。英國女人在這一點上做的很棒。從附錄的幾十頁就可以看出,連朋友間類似于“親愛的”、“天才的”這樣的形容都有據(jù)可依,可想作者對作品的認真態(tài)度和努力。
      
      
      
       用英國人的嚴肅去記錄美國人的自由,我覺得對雙方都是一種委屈。總覺得,Anne怎么能真正理解Sylvia?她們完全是兩類不同的人。傳記寫作者和自由詩人,英國人和美國人,她們的性格中主流的部分截然相反,一個傳統(tǒng)嚴肅,一個放浪不羈??墒窃谇把灾?,Anne為Sylvia寫的那句話,或許是全書中唯一一次作者感情的真實流露:
      
      If you can't give me love and peace,then give me bitter fame..
      
      
      
       就是這句話,讓我覺得,Anne怎會不懂sylvia?她只是不能夠,從回憶中將她解救,于是干脆,一言不發(fā)。用冷,去重視記錄她的狂愛和寂寞。然后,或在書稿完成時,嘆息一聲。
      
       或許,只因是女人。就算來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閱歷,只因是女人,她才對她心心相惜。
      
      
      
      Sylvia是自殺而死的。兩個孩子在樓上。她在樓下。直至最后一秒,她仍沒有感受到Love?;蛘咚劳?,能夠帶來一些寧靜。
      
      如果兩樣都沒有,天才只能選擇名聲。
      
      如果可以得到,我想她會選擇平凡。
      
      
      
      If you can't give me love and peace,then give me bitter fame.
      
      
      
      如果都不能夠擁有,最起碼懷有一些希望吧,那也是好的。
      
  •     1932年10月27日,一個“身體健康、體重8磅的女嬰”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敦城一家醫(yī)院誕生了,小女嬰的父親是波士頓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專門致力于蜜蜂的研究。而她的母親則是她父親的一名積極上進的學生。他們不會知道,這個小女嬰日后會名聲大震,也不會知道,她在三十出頭就早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個小小的剛剛誕生的生命就是美國女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她被認為是繼艾米莉·狄金森和伊麗莎白·畢曉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國女詩人。
      
      西爾維亞8歲那年,她的父親因糖尿病去世,父親的去世和葬禮給西爾維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這些場景還要反復出現(xiàn)在她的詩作里。
      
      15歲時她的一組詩歌讓她的中學英語老師大為驚訝,西爾維亞有些欣喜若狂,但那一首詩卻是她初嘗痛苦滋味的體驗。
      
      我想我的感情不會被傷害
      我想我一定會
      對痛苦無動于衷
      不受內(nèi)心痛苦或者憤怒的影響
      
      1949年西爾維亞即將高中畢業(yè),她象所有初長成的少女一樣對前途充滿了期待和不安。但在她的心中涌動的更強烈的是出名與成功的欲望。
      
      斯密斯學院為西爾維亞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她在報紙上發(fā)表了她那些早熟的詩歌,寫了50個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夏天將不再重來》得以發(fā)表,這為她贏得了15美元的稿費和最初的仰慕者,與此同時,她對性開始有一種“可以預料的興趣”,隨之而來的是性之初體驗,而沒有人知道她內(nèi)心最深處的困惑與迷茫:
      
      “假如你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那畢竟是現(xiàn)在的組成部分,你最好還是擺脫‘現(xiàn)在’這一空虛的外殼,以自盡了之?!?br />   
      “不過生活是孤寂的,任憑所有的麻醉劑,任憑……,也都無補于排除縈繞在心際的孤寂。”
      
      1953年,西爾維亞遭受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崩潰和身體的傷痛,在1963年自殺身亡一個月前以筆名維多利亞·盧卡絲出版的自傳性小說《鐘形罩》中,她描繪了生命中的這一時期,但她最終仍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劍橋。
      
      西爾維亞進入了英國劍橋大學新漢姆學院。1956年,她在那里遇到了詩人塔德·休斯,也就是她未來的丈夫,愛的火焰被點燃,同時也讓她深感不安:“我已極端地墜入愛情里,這只能導致嚴重的傷害,我遇到了世界上最強壯的男人,最碩大最健康的亞當,他有著神一般雷電的聲音?!?br />   
      他們又后在美國,英國工作生活,兒女先后出世。西爾維亞最初的擔憂變成了事實,塔德·休斯移情別戀,這把她再一次推出崩潰的邊緣,雖然塔德·休斯移情別戀有太多的值得理解的理由。
      
      但就是崩潰前夕的痛苦的煎熬一下引發(fā)了西爾維亞那勢不可擋的創(chuàng)作激情,象壓抑太久的性,找到了爆發(fā)的機會,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nèi),普拉斯創(chuàng)作了四十首有關憤怒、絕望、愛與復仇的詩。這些詩歌為她贏得身后大名。1962年10月到11月間,她每天拂曉便起床動筆,象聽寫一般,不可思議地一行行地寫下去,如《蜜蜂會議》、《針刺》、《爸爸》、《拉扎勒斯女士》、《愛里爾》、《死亡與陪伴》,以及她為幼子所作的催人肝腸的《刻痕與燭臺》和《黑夜的舞蹈》。
      
      她利用白色和紅色兩種顏色來傳達她設想的死亡和復活:
      
      我任何花也不要,我只要
      朝天躺著,兩手空空
      
      
      也許在一個詩人的眼里任何一個人的不幸只是個體性的,當一個詩人下了從容就死的決心,他就用一扇門把世間及世間的一切關在了門外。他的情感,體驗,經(jīng)歷,身體,心靈都也只成了他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與任何人無關,他會用這些做一個剛好適合自己的床,然后自己不緊不慢地躺進去。
      
      1963年寒冷的冬季,美國女詩人西爾維亞·普拉斯在倫敦自殺身亡,死前沒忘了做一下保護,不讓煤氣泄露到孩子們的房間,并在他們的床邊丟放了食物,那一年,她年僅31歲。
      
      在她死前創(chuàng)作的詩作《邊緣》里,她這樣寫到:
      
      女子人性完美
      她的尸體
      顯現(xiàn)出她成就的微笑
      一個希臘人命運的幻覺
      隨著她的寬松外袍的飾帶在飄拂
      
      她在身前就能凝望自己死后的景象,就象它只是千年前躺在花環(huán)里的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的幻象。死并不是死,也與痛苦,絕望無關,它只是心甘情愿的自我熄滅。
      
      而她留下來的那些讓人不安的詩只是墓床前的淺吟低唱。
      
  •   想看她的鐘形罩
  •     在她死前創(chuàng)作的詩作《邊緣》里,她這樣寫到:
      
      女子人性完美
      她的尸體
      顯現(xiàn)出她成就的微笑
      一個希臘人命運的幻覺
      隨著她的寬松外袍的飾帶在飄拂
    這翻譯也太差了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