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功豪  頁數(shù):250  字數(shù):235000  

前言

早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就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炎帝);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炎帝、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到了夏、商、周三代,國君都稱王,分封諸侯的爵位稱公、侯、伯、子、男。春秋戰(zhàn)國期間,諸侯紛爭,相互兼并,形成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七國的國君都稱王。秦王政兼并六國,統(tǒng)一全國。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tǒng)治,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專制政權最高統(tǒng)治者為皇帝,在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一切大事由皇帝裁決。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到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的兩千多年間,是中國皇帝統(tǒng)治的封建社會時期。其間,共經(jīng)歷十六個朝代: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這寸六個朝代,共有180多個皇帝,包括實際掌握皇權而名義上沒有稱帝的呂后和慈禧太后,但是沒有包括北宋和南宋時期的遼、金和西夏的國君。    《中國皇帝》這本書共分為十八章,其中有: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開國皇帝。治國皇帝,驕奢淫逸的皇帝,昏庸的皇帝,傀儡皇帝,幼年登基的皇帝,女皇帝,太后臨朝,太皇太后,賢良的皇后,皇嗣,皇權,宦官擅權,外戚專權,皇帝與功臣,伴君如伴虎,難圓皇帝夢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其要點如下:    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不斷從統(tǒng)一到分裂,又從分裂到統(tǒng)一。從春秋戰(zhàn)國到元朝統(tǒng)一中國之前,共爆發(fā)五次大分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分裂長達五百多年。最后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到了東漢末年,諸侯割據(jù),相互兼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tǒng)一了中原地區(qū),孫權占領江東有利地勢,與曹操對抗,劉備占有巴蜀和漢中,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晉武帝司馬炎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近百年的分裂局面。西晉只維持了短暫的統(tǒng)一,由于“八王之亂”,被北方匈奴乘機滅亡,形成南北大分裂長達二百七十多年。隋文帝楊堅消滅南朝最后的一個陳朝,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到了唐朝末年,諸侯割據(jù),相互混戰(zhàn),形成五代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和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滅了割據(jù)的十國,統(tǒng)一全國建立了北宋王朝,統(tǒng)一中國大部。北宋歷時一百五十多年被北方的金國滅亡,形成南宋與北方的金、西夏、蒙古南北大分裂的局面,元太祖成吉思汗和其后的元世祖忽必烈相繼攻滅西夏、金國和南宋,完成全國的統(tǒng)一,結束了南北分裂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    開國皇帝  在中國歷次朝代更換中,以新朝取代舊朝的皇帝,稱為開國皇帝。歷代的開國皇帝,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平民當上皇帝,他們在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中脫穎而出,時勢造英雄,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當上了皇帝。漢高祖劉邦、五代時梁太祖朱溫、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農(nóng)民出身,在戰(zhàn)爭中他們逐漸成為領袖,戰(zhàn)爭勝利后成為皇帝。二是一方勢力以武功取得政權,當上皇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唐高祖李淵、元太祖成吉思汗,都是一方勢力,以武力征服其他勢力,當上皇帝。三是在舊朝掌握軍政大權的重臣,以禪讓的方式取代舊朝,當上新朝的皇帝,也有以兵變的方式當上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南朝的宋武帝劉裕、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北齊文宣帝高洋、隋文帝楊堅、宋太祖趙匡胤。都是舊朝的重臣當上新朝的皇帝。    治國皇帝  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有不少治國明君。西漢有“文景之治”,是漢文帝劉恒和繼位的漢景帝劉啟治國的成就,史稱“文景之治”。其后,漢武帝雄才大略,對外北擊匈奴,對內(nèi)采取許多治國措施,晚年有錯能改。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其后繼位的漢昭帝和漢宣帝繼續(xù)實行武帝晚年與民休息政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史稱“昭室中興”。東漢光武帝劉秀統(tǒng)一全國以后,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進行許多改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奠定東漢一百余年統(tǒng)治基礎,因此有“光武中興”之稱。唐朝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說唐貞觀年間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任用賢能,虛心納諫,治國有方,史稱“貞觀之治”。其后,經(jīng)過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繼續(xù)治理,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年,唐朝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稱為“開元盛世”。明朝有“仁宣”之治,是明仁宗朱高熾和繼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使明朝的治國政策由洪武、永樂時期的嚴急而趨向平穩(wěn)。史稱“仁宣之治”。清朝有“康乾盛世”,是從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間,清朝統(tǒng)治達到盛世,史稱“康乾盛世”。此外,還有不少治國明君,在史冊留有美譽。    驕奢淫逸的皇帝  在中國歷代皇帝當中,有不少驕奢淫逸的皇帝?;实壅莆杖珖淖罡邫嗔?,可以治理國家,為民造福,也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盡情享樂,甚至橫征暴斂。奴役人民,嚴重的導致王朝的滅亡。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以后,對人民實行殘酷的統(tǒng)治,橫征暴斂,集全國財富,大造宮殿、陵墓,其規(guī)模之大,堪稱空前絕后。西漢成帝劉驁、哀帝劉欣,都是荒淫的君主,致使西漢王朝日趨衰敗。晉武帝司馬炎是個荒淫奢侈的君主,后宮姬妾美女多達萬人。隋煬帝楊廣是個恣意享樂的皇帝,他動用上百萬民工,消耗大量財物,大造洛陽宮殿,開鑿大運河,建造巨大龍舟,以供他游玩,激起農(nóng)民起義,最后死于揚州。宋徽宗趙佶按照佞臣蔡京提出“豐亨豫大”的口號,盡情享受,由于大量搜刮民間珍奇之物,激起農(nóng)民起義。對金兵入侵疏于防備,以致金兵很快占領卞京,宋徽宗做了俘虜,老死于北方。    昏庸的皇帝  在中國歷代皇帝中,也有一些是昏君。這些昏君終日游樂,不理朝政;有的國君昏庸無能,佞臣把持朝政;有的昏君殘暴,濫殺無辜。東漢后期的桓帝劉志和靈帝劉宏,都是昏君,外戚和宦官先后把持朝政,官吏貪殘,橫征暴斂,使東漢政治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三國時期,蜀漢后主劉禪,是一個十足昏庸的皇帝,稱為扶不起的劉阿斗。劉禪聽信宦官黃皓之言,沉溺于酒色,荒淫無道,廢賢失政,最終使蜀漢滅亡。吳末帝孫皓,不僅是個昏君,更是個暴君,濫殺無辜,大臣們皆以能辭職離京為大幸,最終被晉軍滅亡。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和宰相司馬道子,是兄弟二人,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兩人不理政事,整天飲酒尋樂,信佛拜神,致使東晉政治急速敗壞,東晉滅亡之勢,遂不可挽回。明英宗朱祁鎮(zhèn),重用宦官,排斥大臣輕信宦官王振蠱惑,親自率軍征討蒙古,大軍由不懂軍事的王振指揮,導致土木堡之敗,英宗被俘。    傀儡皇帝  在中國皇帝中,也有一些是傀儡皇帝。他們大都是末代皇帝,被權臣挾持,或者是無能的皇帝,政權由重臣操縱。漢獻帝劉協(xié),先是被董卓劫持,奔波于洛陽和長安,后來又被曹操控制,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漢獻帝在曹操控制下,默默無聞,毫無作為,成為曹操手中的傀儡。最后曹丕逼獻帝禪位,以魏代漢。曹魏后期的曹芳、曹髦和曹奐三個皇帝,都是司馬氏手中的傀儡皇帝。司馬懿掌控曹魏軍政大權以后,被魏主曹芳封為丞相。加九錫。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專制朝政,魏主曹芳成為傀儡。司馬師帶劍上殿,曹芳戰(zhàn)栗不已。曹芳不堪忍受屈辱,暗中與大臣復侯玄、張緝(張皇后之父)和李豐三人密議,由皇帝下詔剿賊。不料被司馬師查出,張皇后被殺,曹芳被廢,改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后,其弟司馬昭掌握軍政大權。專擅朝政,曹髦仍然成為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坐受其辱,召大臣王沈、王經(jīng)、王業(yè)三人計議,欲發(fā)兵討伐司馬昭。三人認為,宿衛(wèi)寡弱,難以成功。且宜緩圖。曹髦不聽,親率蒼頭官僮三百人,鼓噪而出,司馬昭立即出兵將曹髦殺死,另立曹奐為帝。司馬昭早有取代皇帝之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奐做了幾年傀儡皇帝,就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其禪位。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癡皇帝,即位以后就成為一個傀儡皇帝。白癡皇帝加上兇狠的皇后,導致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這個白癡皇帝始終是任人擺布的傀儡,最終死于非命。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是在北魏宮廷變亂時被大都督爾朱榮扶立的,就成為爾朱榮的傀儡。西魏文帝元寶矩,在宇文泰掌控下做了十六年的傀儡皇帝。文帝死后,其子元欽即位,仍為傀儡皇帝。后來元欽因密謀殺宇文泰事泄后被廢,繼而被殺。宇文泰又立元欽之弟元廓為帝,稱為恭帝,仍然是傀儡皇帝。最后,宇文泰之子宇文覺逼恭帝禪位,宇文覺稱帝,以北周代替北魏。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是高歡扶立的,就成為高歡的傀儡。東魏的軍政大權都掌控在高歡手中,孝靜帝雖然是一個文武兼?zhèn)涞膰?,但在高歡掌控之下,卻無能為力。最后,高歡之子高洋逼孝靜帝禪位,以北齊取代東魏。    幼年登基的皇帝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有不少是幼年登基的皇帝。他們親政以后,有的成為很有作為的皇帝,有的是無所作為的皇帝,有的成為傀儡皇帝。有所作為的皇帝有:秦始皇贏政十三歲即位,漢昭帝劉弗陵八歲即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五歲即位,宋仁宗趙楨十二歲即位,清順治帝福臨六歲即位,清康熙皇帝玄燁八歲即位,他們在親政以后,都是很有作為的皇帝。無所作為的皇帝有:明神宗朱翊鈞十歲即位,稱萬歷皇帝,當了四十八年皇帝,親政三十八年,只有四年勤政,三十四年基本上不理朝政;清同治帝載淳六歲即位,光緒帝載■五歲即位,這兩代皇帝親政后,大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同洽帝本人就無所作為,光緒帝想有作為,但受慈禧的控制,也難有作為。權臣擁立的傀儡皇帝有:漢平帝劉衍,九歲即位,成為王莽的傀儡;漢獻帝劉協(xié)九歲即位,先后成為董卓和曹操的傀儡;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十一歲即位,成為高歡的傀儡。    女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稱得上女皇帝的有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三人。而正式稱帝的只有武則天,呂后和慈禧太后都掌握皇權,但沒有稱帝。呂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實際統(tǒng)治者。呂后實際統(tǒng)治西漢王朝十六年,在政治、法律、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領域,均有功績,為以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司馬遷贊譽她是一位對歷史有功績、有作為的政治家。但呂后也有陰暗的一面,她殘忍地迫害戚夫人,大封諸呂為王。均為后人非議。武則天通經(jīng)史,多權謀,在當上皇后以后,已經(jīng)參預朝政。后來受唐高宗的委托,處理朝政。三十年后,武則天正式稱帝,國號為周,稱圣神皇帝。武則天以刑賞之柄駕馭群臣,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所以當時的英賢之輩亦為效命。武則天善于選拔人才,委以重任。她也能聽諫,多少有一些唐太宗的風度。武則天當皇帝十五年,實際執(zhí)政四十六年,頗有政績,為以后的“開元盛世”建立基礎。慈禧太后,曾誦讀經(jīng)史,初通文墨,咸豐帝曾讓她代筆批答奏章。咸豐帝死后,慈禧太后先后將同治和光緒兩個小皇帝扶坐在龍椅上任其擺布,以垂簾聽政和訓政的名義掌握最高權力。光緒帝想擺脫慈禧的控制,支持維新運動,卻被慈禧囚禁于贏臺。慈禧很有權謀,她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漢族實力派,既加以利用,又加以牽制。慈禧執(zhí)掌朝政達四十七年,對外屈從于帝國主義列強,簽訂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太后臨朝  太后臨朝與上面所說的女皇帝不同,她們是在皇帝年幼時臨朝聽政,待皇帝成年后,就歸政于皇帝,讓皇帝親政。其中也有個別太后獨掌皇權,如北魏的靈太后,但沒有好結果。以下是四個太后臨朝簡介:一是東漢鄧太后鄧綏,和帝時立為皇后。和帝死后,立剛滿百日的劉隆為殤帝,尊鄧綏為皇太后。鄧太后臨朝,妥善處理宮中之爭,使人們深為欽服。太后依靠公卿士大夫管理國家,以張禹錄尚書事,統(tǒng)攝朝政。不久殤帝去世,鄧太后決定立劉祜為安帝,她本人繼續(xù)臨朝。由于鄧太后早年受過良好的儒學教育,在和帝時期又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所以能夠平穩(wěn)實現(xiàn)和帝、安帝之間過渡。鄧太后崇尚節(jié)儉,提倡學習,抑制外戚勢力,這在東漢一朝也是絕無僅有的。鄧太后臨朝聽政二十一年,對東漢朝廷的穩(wěn)定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北魏馮太后,在北魏文成帝時立為皇后。文成帝死后,十二歲的太子拓跋弘即位為文獻帝,馮皇后被尊為皇太后。馮太后果斷地清除了奸臣專擅朝政的圖謀,取得了“臨朝稱制”的實權。文獻帝親政后不久死去,年幼的太子拓跋宏繼位為孝文帝,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義臨朝聽政。馮太后連續(xù)兩朝“臨朝稱制”,主宰國事二十多年,若干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改革都在此期間進行。馮太后雖有任人唯親之嫌,并且“私德”有虧,但有相當?shù)闹螄芰?,有功于國。三是北魏靈太后,姓胡,謚號為“靈”,故史稱靈太后。北魏宣武帝封為承華世婦。胡氏生一男孩(取名元翊)進封為充華嬪。宣武帝去世后,六歲的元翊即位為孝明帝,胡氏被尊為皇太后。太后臨朝聽政,辦事果斷,條理分明,眾多政務,大多事必躬親。靈太后因淫亂丑聞,曾在內(nèi)部斗爭中受挫。孝明帝元翊成年后,靈太后仍然把持朝政,以致母子之間產(chǎn)生矛盾。靈太后為了權力,不惜謀殺親生兒子。靈太后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最終死于非命。四是北宋劉太后劉娥,在北宋真宗時被立為皇后。劉娥入宮多年無子,她將其司寢李某與真宗所生之子奪為己有,取名趙楨。真宗病逝后,十二歲的趙楨即位為仁宗,尊劉皇后為皇太后,臨朝聽政。劉太后執(zhí)政期間,號令嚴明,恩威并加,不妄興大役,內(nèi)外賞賜有加,任用諸多賢臣輔政,保持國家的太平局面,宋人對劉太后頗多美譽。但戲劇《貍貓換太子》卻對她進行非議。民間流傳甚廣。戲文夸張一些,也是難免的。    太皇太后  歷經(jīng)三代皇帝,從皇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太皇太后有:竇太后,名漪,西漢文帝皇后,漢景帝時皇太后。漢武帝時太皇太后。她做了二十三年皇后。十六年皇太后,六年太皇太后,先后共四十五年。竇太后在漢初政治舞臺上是僅次于呂后的一個重要女性,在宮廷中的權勢和影響很大。她是漢初黃老學派最后一個政治代表。漢武帝尊崇儒學,受到竇太后的指責,在竇太后去世后,才敢任用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王政君,西漢元帝時皇后,成帝時皇太后,哀帝時太皇太后。成帝劉驁是王政君的兒子,從小吃喝玩樂,元帝不喜歡他,想改立傅昭儀生的劉康為太子,王政君做了許多努力,才保住劉驁皇太子地位。劉驁即位以后,由于荒淫過度。沒有子嗣,只好立劉康之子劉欣為太子。劉欣即位為哀帝,仍尊王政君為太皇太后。西漢在元帝以后,已走向衰敗。王政君的親屬王氏專擅朝政大權,最后由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奪取皇位,改為新朝。在此期間,王政君雖然對王莽的行為加以抑制,但已無能為力。王莽登上皇位,尊王政君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清朝孝莊文太皇太后,在清太宗皇太極時為皇后,順治帝福臨時為皇太后,康熙帝時為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精明能干,一生經(jīng)歷清初三朝政局的變化,精心撫育順治、康熙兩位幼年皇帝的成長,并排除其親政的障礙。她對清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大業(yè),都起了積極的作用,是清初政治舞臺上有影響的人物。    賢良的皇后  在歷代皇后中,稱得上賢良的皇后并不多。一個掌握很高權力的皇后,能夠不濫用手中的權力,善待嬪妃,和諧相處;生活儉樸,不事奢華;協(xié)助和規(guī)勸皇帝,又不干預朝政;減少外戚封官,限制外戚勢力。這些都是賢能皇后的表現(xiàn),要做到確屬不易?,F(xiàn)選擇以下幾位賢良的皇后:東漢明德馬皇后,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女。馬氏進宮后和其他嬪妃和睦相處,為明帝的皇后之后,態(tài)度越謙遜、肅穆。馬氏生活節(jié)儉,經(jīng)常身著大帛之服,衣裙不加緣飾。馬皇后有較高的儒學造詣和豐富的政治閱歷,對明帝處理政事多有幫助,而且從不以家事干擾國事。明帝死后,章帝即位,尊馬氏為皇太后。章帝在她的指導下,很快便能主持國事。她和章帝從早到晚討論國事,又教育那些年幼的皇子,她自己親自講授經(jīng)書及自己的經(jīng)歷,氣氛十分和諧。她對外戚限制很嚴,減少外戚封官。唐朝長孫皇后,她從小愛讀書,通達禮義,十三歲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后,被冊封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她被立為皇后。長孫皇后生活儉樸,從不鋪張。她又深明大義,從不干政。長孫皇后不讓外戚掌握朝政,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長孫皇后對唐太宗的納諫和節(jié)儉作風有很大的催進和裨補。五代時期后漢李皇后。李氏原是一個農(nóng)家姑娘,被軍卒劉知遠搶去成親。后來劉知遠成為后漢的皇帝,李姑娘也就成了皇后。這個忠厚善良純樸的李氏不同意新皇帝以搜括民財來犒賞將士的做法,認為這是討好了軍隊卻失去了民心。她將宮中財產(chǎn)全拿出來為勞軍所用,當?shù)孛癖姶鬄楦袆?。劉知遠登基一年便病死,兒子劉承佑即位。李太后在朝內(nèi)享有盛譽,大臣們都很尊重她,但兒子不聽她的話,殺了兩位輔政大臣,領兵在外的郭威,聞訊率軍回京,劉承佑又不聽母親勸阻,領兵出城阻擊,死于亂軍之中。郭威建立后周政權,當上皇帝,又把李皇后認為母親,上尊號為昭圣皇太后。李皇后長期保持著農(nóng)家婦女知足、善良、明事,通達人情的長處,由此受到人們的愛戴。明朝馬皇后,是濠州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郭子興的養(yǎng)女,朱元璋參加起義軍被郭子興看中,就將養(yǎng)女馬氏嫁給他。朱元璋做了皇帝,就立馬氏為皇后。馬皇后在協(xié)助朱元璋治理國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馬皇后深知“善理天下者,以賢才為本”,他經(jīng)常勸諫朱元璋“不能獨理天下,必須選賢才共同治理”。朱元璋性情暴躁,又偏聽偏信,馬皇后經(jīng)常提醒他,才減少錯判錯罰。馬皇后勸阻朱元璋,不要給她的親屬封官,她說“國家爵祿,宜與賢大夫共之,不宜私給妾家”。馬皇后生活節(jié)儉。遇到水旱歲月,吃飯必摻雜麥野菜,提醒自己不忘窮苦百姓。    皇嗣  中國封建社會的皇位繼承問題,斗爭非常激烈?;实凵耙话愣家勒樟㈤L立嫡的宗法制度,確立太子,皇帝死后由太子繼位。但有些皇長子和嫡子并不符合繼承皇位的條件,難以治理國家。例如,漢高祖劉邦立呂后所生劉盈為太子,而劉盈懦弱多病,即位后難以處理朝政,當了七年有名無實的皇帝便死去,政權實際操縱在呂后手中。又如晉武帝司馬炎立長子司馬衷為太子,而司馬衷是個白癡,即位后成為傀儡皇帝,導致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使西晉走向滅亡。再如,明太祖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在朱標病死后,又立嫡長孫朱允蚊為皇太孫。朱允蚊即位后,怕諸叔威脅皇位,便采取削藩措施。燕王朱棣被迫起兵,名為靖難之役,經(jīng)過三年戰(zhàn)爭,朱允炆兵敗自殺,朱棣稱帝為明成祖。有些皇帝無嗣或生前未立嗣,死后由大臣擁立新君。忠臣擁立善于治國的新君,而權臣擁立的是便于控制的新君。如秦始皇先前未立太子,在出巡中病死后,佞臣趙高矯詔立胡亥為帝,大權完全掌握在趙高手中。又如漢昭帝早亡無嗣,大將軍霍光擁立劉詢?yōu)闈h宣帝,成為繼昭帝之后的明君。史稱“昭宣中興”。在歷史上為爭奪皇位而導致骨肉相殘,是從南朝劉宋政權開始的。此后,唐初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五代時期梁太祖朱全忠被兒子殺死,都是為了爭奪皇位,而導致骨肉相殘。到了清朝,雍正皇帝鑒于歷朝爭奪皇位斗爭的教訓,創(chuàng)立秘密立嗣制度。這是封建社會立嗣制度的一次改革,被清王朝推崇為“立嗣家法”。    皇權  秦始皇確立以皇帝為核心,三公九卿為輔,地方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漢朝沿襲秦制,其后歷代雖有變動,但基本體制不變,延續(xù)2000余年。三公是丞相、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最高監(jiān)察官),九卿是三公以下分管各部門行政長官。漢武帝時期,為了抑制宰相權重,另選一些近臣建立中朝,丞相權力逐漸向中朝轉移,形成中朝決策,外朝(丞相)執(zhí)行。東漢光武帝采取“政不由下”的治國方略,設尚書臺總理國政,取代相府的職權,宰相成為沒有實權的論道之官。隋朝的中央機構設三省六部,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內(nèi)史省,六部為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唐朝在繼承隋朝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不斷革新,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職官制度。北宋初實行臣僚分權,皇帝集權。地方分權,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將前朝的三省六部制基本上保留,卻剝奪其主事權,成為閑散機構。另設中書門下,取代三省,作為處理政務的最高權力機構。設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號稱東、西府,主管財政的最高機構是三司使,號稱計相。元朝中央政權機構,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成為行政、軍事、監(jiān)察三權分立的政權機構,中書省下設六部。明朝初期基本上采用元朝的制度,后來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時撤銷中書省,并宣布永遠廢除丞相,皇帝直接面對六部,皇權空前加強。但皇帝很難應付各部事務,朱元璋就置“四輔官”,以四季輪季值班任事。不久,又改為“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明成祖即位后,以幾個主要大臣形成內(nèi)閣制度,參預政務。到明朝中期,形成首輔制度,首輔實際上已成為宰相。明朝的監(jiān)察司法機構有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清朝基本上承襲明制。中央最高權力機構早期為議政大臣會議,雍正皇帝設軍機處,形成清代特殊中央機構。    宦官擅權  歷代封建王朝的皇宮里都有很多宦官掌管各種事務。宦官擅權,從秦朝開始就有趙高專權。趙高矯詔立胡亥為秦二世,并控制胡亥。獨攬朝政大權,“指鹿為馬”。西漢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與位居首輔的大司馬史高勾結為奸,典掌軍機,控制朝政。東漢桓帝以后,宦官擅權,把持朝政?;傅酆挽`帝兩朝,都是宦官擅權。唐朝中后期,先后有李國輔、程元振、魚朝恩、王守澄、田令孜等宦官專權,他們大都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凌駕于群臣之上。明朝的宦官擅權更為嚴重,從明英宗開始,信任宦官王振,使王振大權獨攬,廣植私黨。王振蠱惑明英宗親征蒙古,遭到慘敗,英宗被俘。明武宗信任太監(jiān)劉瑾,使劉瑾勢力日益擴張,進一步專擅朝政,排斥異己,殘害朝臣。明熹宗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擅朝政,勢力很大,從內(nèi)閣六部,以至四方總督、巡撫,都有他的死黨。魏忠賢排斥異己,迫害正派官員。以上這些宦官專權,最終大都被殺。    外戚專權  中國封建社會的皇親國戚,一般都封有高官,有的甚至專權朝政。外戚專權從西漢初就開始,呂后執(zhí)政時,大封諸呂為王,掌握南北軍。呂后死后,周勃、陳平清除諸呂?;艄馐菨h武帝時的外戚,歷經(jīng)武帝、昭帝、宣帝三代,是權傾一時的三朝元老?;艄鉃椤罢研信d”作出了貢獻;但他治家不嚴,縱容包庇親屬子弟弄權。西漢后期,外戚王氏專權更甚,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王莽都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地位顯赫,出現(xiàn)了外戚專權的局面。王莽最終篡奪皇位,建立新朝。東漢和帝時,竇太后親屬竇憲、竇篤、竇景、竇瑰皆居要職,朝廷內(nèi)外都為竇氏控制。竇憲大破匈奴。戰(zhàn)功顯赫,官拜大將軍。當竇氏權勢發(fā)展到與皇權相矛盾的時候,和帝利用宦官勢力,誅除竇氏集團,迫令竇憲自殺。東漢順帝時,任命梁皇后之父梁商為大將軍,執(zhí)掌朝政大權。梁商死后,其子梁冀接任大將軍,梁冀專橫跋扈。專權納賄,結黨營私。順帝病死后,年僅二歲的劉炳即位為沖帝。梁皇后被尊為太后,梁冀的權勢更大。沖帝在位不到一年便死去,又立年僅八歲的劉纘為質帝。質帝雖年幼,但很聰明,他看不慣梁冀的專橫跋扈,在朝會時目指梁冀,對朝臣說了一句“此跋扈將軍也”。梁冀很厭惡,竟派人用毒餅將質帝害死。梁冀又立他的妹婿劉志為桓帝,劉志昏庸,朝廷大小政事皆由梁冀?jīng)Q斷?;傅垭m然無能,但也難以忍受梁冀一手遮天。當梁太后死后,桓帝便利用宦官勢力,誅除梁氏一門。西晉時楊駿的女兒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皇后,楊駿被任為車騎將軍。晉武帝死后,楊駿進一步掌握朝政大權,新登基的晉惠帝成為傀儡。晉惠帝是個白癡,但賈皇后卻很兇狠,暗中組織力量,誅殺了楊駿。唐玄宗時,楊貴妃族兄楊國忠得以任為宰相。楊國忠有意與安祿山為敵,導致安祿山舉兵叛亂,進攻長安。唐玄宗只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逃往成都。行至馬嵬坡發(fā)生兵變,殺楊國忠以平眾怒。南宋寧宗時,外戚韓佗胄掌握朝廷軍政大權。此時因蒙古政權在漠北興起。使宋金對峙的格局出現(xiàn)了有利于南宋的變化。韓佗胄認為北伐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想建立功名。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便進行北伐。但由于準備不足,用人不當,導致北伐失敗。外戚賈似道排斥賢能,獨專朝政。蒙古軍大舉南侵時,賈似道求和不成,抗戰(zhàn)無能,導致南宋滅亡。    皇帝與功臣  皇帝打江山和坐江山,都要使用賢臣良將,但在打下江山坐上皇帝寶座以后,如何對待打江山的功臣,則有不同的態(tài)度。東漢光武帝劉秀統(tǒng)一全國以后,大封功臣,并逐步削弱功臣的實權。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對功臣論功行賞,對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并任為宰相。宋太祖趙匡胤坐上寶座以后,召集功臣舉行酒會,訴說苦衷,使功臣們愿意交出兵權,到地方上去做個兼職錢多的閑差。這就是“杯酒釋兵權”o但有些皇帝坐上寶座以后,怕功臣謀反,往往借口謀反罪殺害功臣。在中國歷史上,漢高祖劉邦、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五代時唐莊宗李存勖、明太祖朱元璋,都殺害功臣。劉邦與項羽歷時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能夠打敗兵力比他強大的項羽,主要是劉邦善于任用謀臣良將。但在劉邦坐上皇帝寶座以后,卻以謀反罪殺了戰(zhàn)功顯赫的軍事家韓信和立有戰(zhàn)功的武將彭越。南朝宋文帝以謀反罪殺了開國功臣檀道濟,使南朝失去了抵御北魏的良將。后來北魏軍南下,抵達瓜步,宋文帝長嘆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如此”!五代唐莊宗殺功臣郭崇韜,也是枉殺。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最多,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殺了宰相胡惟庸,以后又以胡惟庸“通虜”、“謀反”的罪名,同時牽連被殺的達三萬余人。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藍玉謀反案,牽連被殺達一萬五千人。胡惟庸與藍玉兩案,史稱“胡藍之獄”,歷時十四年之久,誅殺四萬五千余人,功臣宿將幾乎殺盡。    伴君如伴虎  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令人生畏,朝臣們怕有一天因得罪皇帝而被殺,遂有伴君如伴虎之說。皇帝執(zhí)刑賞之柄以駕馭群臣,實行有功者賞,有過者罰,有罪者刑,罪大者殺,屬于治理國家的需要。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王公大臣被殺;但在被殺的王公大臣中,并不都是有罪而被殺的。其中有:暴君濫殺無辜,三國時吳末帝孫皓是個暴君,前后十余年間,殺忠臣四十余人。有奸臣當?shù)?,殘害忠良,秦朝趙高施行嚴刑峻法,先后殺公子十二人和公主十人,株連而死的大小官員不計其數(shù),大臣們?nèi)巳俗晕?。明朝佞臣劉瑾、嚴嵩、魏忠賢等,都殺過很多忠臣良將。還有一些賢臣良將被皇帝枉殺,如漢景帝劉啟在吳楚七國之亂時,為滿足叛軍的要求,殺了忠臣晁錯;隋煬帝楊廣,因忌恨而殺了前朝功臣高穎。唐高宗令宰相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被武則天發(fā)覺,高宗將責任推給上官儀,使上官儀被殺;南宋高宗趙構,為了對金求和,殺了忠臣岳飛;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之敗被蒙古軍虜,忠臣于謙等組織軍隊保衛(wèi)京城,擊敗了蒙古軍,英宗放回后反而聽信讒言殺了于謙;明思宗(崇禎)朱由檢,中了清朝皇太極的反奸計,殺了抗清名將袁崇煥。也有實行嚴刑峻法,多殺或錯殺一些朝臣。如漢武帝、武則天、明思宗都實行嚴刑峻法,都錯殺了不少朝臣。    難圓皇帝夢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從秦末年到晚清的兩千多年間。發(fā)生許多重要的農(nóng)民起義。這些農(nóng)民起義軍號召力很大,他們斬木為兵,揭竿而起。振臂一呼,人們?nèi)浩痦憫芸炀途郾姅?shù)萬,數(shù)十萬甚至上百萬。他們攻城略地,對反動統(tǒng)治進行無情地;中擊,在摧毀衰敗的舊政權和建立新政權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農(nóng)民起義軍在進軍勝利時有的已建立政權,自立為王或稱帝。但稱帝以后,都未能長久,而以失敗告終。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在初戰(zhàn)勝利后,陳勝就自立為王,建國號張楚。起義軍進展迅速,相繼自立燕王、趙王和魏王,西路軍已離咸陽不遠。但起義軍中也暴露出農(nóng)民的自私、狹隘、散漫的致命弱點,最終導致失敗。西漢王莽篡權后矛盾激化,各地農(nóng)民起義,矛頭直指王莽政權。他們以綠林山為根據(jù)地,號稱綠林軍,漢劉氏宗室的劉玄也參加了起義軍。起義軍在棘陽大捷以后,聲威大振,隨即成立政權,推舉劉玄為帝,稱更始帝。不久,王莽被殺,劉玄率大批人馬進入長安。但劉玄這個皇帝不加強治政治軍,而只管享樂。不久,另一支農(nóng)民起義軍(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被殺。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大軍經(jīng)過多年南征北戰(zhàn)后攻入長安,在含元殿即帝位,國號大齊。黃巢率領的起義大軍,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成為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上杰出的領導人之一,但由于他沒有建立鞏固的根據(jù)地,只是孤軍深入長安。在唐軍大包圍中失敗。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反抗明朝的黑暗統(tǒng)治,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戰(zhàn)斗綱領。受到廣大農(nóng)民的熱烈歡迎。李自成起義軍聲威大振,發(fā)展很快,在攻克洛陽、西安后,以西安為西京,建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隨后統(tǒng)領大軍攻入北京,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后,一心想做皇帝,而忽視了清兵入關的嚴峻性,最終失敗。晚清期間,洪秀全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從廣西金田村起義后,迅速北上,又沿長江東下,占領南京。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太平天國歷時十五年,給清王朝腐朽統(tǒng)治以沉重的打擊。但由于太平天國領導層爭權奪利,相互殺戮,造成分裂,以致走向失敗。    關于中國歷代皇帝,史書上都有詳細記載,但要通讀史書,并非易事,一般讀者不可能有大量時間去通讀。為便于廣大青年對中國皇帝有比較簡明而又系統(tǒng)的了解,特寫《中國皇帝》一書。我寫此書,因已年邁(今年87歲),老眼昏花,智力減退,思考不周,定會有許多不妥之處,敬請讀者見諒,并請指正。    作者    2011年10月

內(nèi)容概要

李功豪編著的《中國皇帝》內(nèi)容介紹:關于中國歷代皇帝,史書上都有詳細記載,但要通讀史書,并非易事,一般讀者不可能有大量時間去通讀。
為便于廣大青年對中國皇帝有比較簡明而又系統(tǒng)的了解,特寫《中國皇帝》一書。我寫此書,因已年邁(今年87歲),老眼昏花,智力減退,思考不周,定會有許多不妥之處,敬請讀者見諒,并請指正。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
一、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
二、三分歸一統(tǒng)
三、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南北朝
四、宋太祖趙匡胤統(tǒng)一五代十國
五、元朝皇帝統(tǒng)一中國
第二章 開國皇帝
一、從平民到皇帝
二、一方勢力當上皇帝
三、舊朝重臣,新朝的皇帝
第三章 治國皇帝
一、西漢從“文景之治”到“昭宣中興”
二、東漢光武中興
三、南北朝時期的治國明君
四、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五、北宋的治國明君
六、明朝“仁宣之治”
七、清朝“康乾盛世”
第四章 驕奢淫逸的皇帝
一、秦始皇奢侈極頂
二、漢成帝和漢哀帝都是荒淫之君
三、晉武帝驕奢淫逸
四、隋煬帝恣意享樂
五、宋徽宗的享樂觀
六、明武宗荒淫奢靡
第五章 昏庸的皇帝
一、東漢的桓帝和靈帝
二、三國蜀漢后主劉禪
三、吳末帝孫皓
四、東晉孝武帝司馬曜
五、明英宗朱祁鎮(zhèn)
第六章 傀儡皇帝
一、漢獻帝劉協(xié)
二、曹魏后期的三個皇帝
三、晉惠帝司馬衷
四、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五、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六、西魏的三個皇帝
第七章 幼年登基的皇帝
一、很有作為的皇帝
二、無所作為的皇帝
三、權臣擁立的傀儡皇帝
第八章 女皇帝
一、呂后
二、武則天
三、慈禧太后
第九章 太后臨朝
一、東漢鄧太后
二、北魏馮太后
三、北魏靈太后
四、北宋皇太后劉娥
第十章 太皇太后
一、西漢竇太后
二、王政君
三、清朝孝莊文太皇太后
第十一章 賢良的皇后
一、東漢明德馬皇后
二、唐朝長孫皇后
三、五代時后漢李皇后
四、明朝馬皇后
第十二章 皇嗣
一、立長誤國之例
二、大臣擁立的皇位繼承人
三、皇位之爭的骨肉相殘
四、父子禪位
第十三章 皇權
一、秦制
二、漢制
三、晉制
四、隋唐制
五、宋制
六、元制
七、明制
八、清制
第十四章 宦官擅權
一、秦朝趙高擅權
二、漢朝宦官擅權
三、唐朝中后期宦官專政
四、明朝宦官專權
第十五章 外戚專權
一、西漢外戚專權
二、東漢外戚專權
三、晉朝外戚專權
四、唐朝外戚的權威
五、南宋外戚專權
第十六章 皇帝與功臣
一、漢高祖劉邦與功臣
二、南朝宋文帝殺功臣檀道濟
三、五代唐莊宗殺功臣郭崇韜
四、明太祖朱元璋大殺功臣
第十七章 伴君如伴虎
一、暴君濫殺無辜
二、奸臣當?shù)?,殘害忠?br /> 三、無罪被殺的賢臣良將
四、實行嚴刑峻法
五、焚書坑儒和文字獄
第十八章 難圓皇帝夢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
一、陳勝
二、劉玄
三、黃巢
四、李自成
五、洪秀全
附錄:中國歷代皇帝簡況
一、秦朝
二、西漢
三、東漢
四、三國時期
五、西晉
六、東晉
七、南朝
八、北朝
九、隋朝
十、唐朝
十一、五代
十二、北宋
十三、南宋
十四、元朝
十五、明朝
十六、清朝

章節(jié)摘錄

五代第一個朝代的梁太祖朱溫,父親早亡,隨母投靠本縣劉崇,以幫傭為生。在寄人籬下中長大成人的朱溫,落拓無行,時常惹禍,被鄉(xiāng)人視為無賴。在唐末黃巢農(nóng)民起義時,朱溫參加了起義軍。朱溫作戰(zhàn)勇敢,每一仗都沖在前面,因功被提升為隊長。起義軍攻克長安,黃巢任命朱溫為東南行營先鋒使。朱溫帶領所部攻下了同州,被授為同州防御使。朱溫多次作戰(zhàn)成功后,成為起義軍中一員令人矚目的大將,他的部隊成為起義軍主力之一。    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后不久,逃亡在蜀的唐僖宗號召各路藩鎮(zhèn)軍隊討伐起義軍。起義軍面臨勁敵云集,內(nèi)部又腐敗混亂。已開始走向失敗。朱溫為了自己的生存,便投降唐朝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唐僖宗封朱溫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并賜名全忠。朱溫歸唐以后,對起義軍反戈一擊。配合唐軍各路人馬包圍了長安。黃巢招架不住,殺出重圍向南撤退。朱溫乘勝追擊,率軍進入汴州,作為他的根據(jù)地。    黃巢兵敗身亡,秦宗權接過反唐旗號,他仗著兵多地廣,與朱溫進行較量。朱溫不顧勢力懸殊,以弱擊強,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役后,改變了雙方力量的對比,把秦宗權打得退縮到蔡州。接下來是諸侯混戰(zhàn)。朱溫在這些連續(xù)不斷的混戰(zhàn)中,聯(lián)合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人,打擊最主要的敵人,然后予以各個擊破。他先后打敗了徐州的時溥、鄂州的朱碹、兗州的朱瑾、幽州的劉仁恭、魏博的羅紹威、鎮(zhèn)州的王熔納、定州的王處直、襄陽的趙匡凝、青州的王師范。在這些混戰(zhàn)中,朱溫打成天下最強大的“諸侯”。    在逐鹿中原穩(wěn)操勝券后,便從鳳翔割據(jù)者李茂貞手中奪得唐昭宗,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大殺宦官,大殺唐宗室、大殺唐臣,以清除唐的政治基礎。諸侯不服,起兵討伐。他一邊備戰(zhàn),一邊搶先下手,指使人殺了唐昭宗,另立幼小的唐哀帝。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過渡,朱溫見時機已成熟,便登上了皇帝寶座,國號大梁,定都開封,成為五代時期第一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參加紅巾軍后改名元璋。他家依靠租種地主田地過活,設法送朱元璋去上私塾,但因生活困難而停學,后來到地主劉德家放牛。朱元璋十七歲時,濠州大早,又遭蝗災,饑餓病疫流行,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分頭外出逃荒。朱元璋到皇覺寺去當了和尚,實際上是小行童,寺廟干雜活的仆人。后來寺廟里也斷了伙食,朱元璋只好到外地去化緣游食,過了三年的流浪生活后又回到皇覺寺。    元朝末年,江淮一帶人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的黑暗統(tǒng)治。定遠人郭子興率眾起義,攻占了濠州。朱元璋便有了出路,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起初充為步卒,兩個月后被調到帥府作親兵,并提升為九夫長。郭子興看到朱元璋有智謀,才能出眾,視他為心腹,把養(yǎng)女馬氏嫁給了他。郭子興病死后,朱元璋統(tǒng)率起義隊伍積極發(fā)展,打過長江,占領集慶(今南京),改為應天府。    此時,農(nóng)民起義軍還有兩股強大的勢力,都已占地稱王。以平江(今蘇州J為國都的張士誠勢力已向常州伸展;遷都于漢陽的徐壽輝部則向池州擴張。徐壽春被部將陳友諒挾持侵犯朱元璋統(tǒng)治區(qū)。在攻占太平后,陳友諒殺徐壽春自立,繼續(xù)向應天府進攻。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zhàn),陳友諒中箭而死,其殘部逃回武昌。朱元璋攻占武昌,于其地置湖廣中書省進行管轄。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建百官。第二年派兵進攻平江的張士誠,經(jīng)過兩年攻下平江,改平江為蘇州府進行管轄。攻下平江后,休整未一個月立準備北伐。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為正副元帥,率軍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1368年,明軍攻克通州,直逼大都(北京)。元順帝大懼,連夜和后妃、太子逃往上都(今內(nèi)蒙正藍旗東)。明軍進入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南方的統(tǒng)治。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明朝,年號洪武,建都南京,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P13-14

編輯推薦

李功豪編著的《中國皇帝》這本書共分為十八章,其中有:統(tǒng)一中國的皇帝,開國皇帝,治國皇帝,驕奢淫逸的皇帝,昏庸的皇帝,傀儡皇帝,幼年登基的皇帝,女皇帝,太后臨朝,太皇太后,賢良的皇后,皇嗣,皇權,宦官擅權,外戚專權,皇帝與功臣,伴君如伴虎,難圓皇帝夢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皇帝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一天即可送貨到,夠快,服務態(tài)度也好。
  •   可以豐富對歷史的了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