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文學新論

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章羅生  頁數:720  

內容概要

  論著以新時期以來30多年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整個中國現當代紀實文學,從宏觀上多層次、多角度地論述了有關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建構、發(fā)展規(guī)律、流派團體與代表作家等。其中上編首次以“新五性”、“審美文化復合”與“史傳報告文學”等創(chuàng)新概念為重點,試圖構建中國“報告文學一紀實文學學”的獨立理論體系;中編從“從沖突到融合”、“從兩極到中介”與“從一體到多元”等方面,系統(tǒng)地揭示了中國報告文學尤其是從新時期到新世紀的報告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審美嬗變;下編不但首次提出中國報告文學流派的概念,而且從發(fā)展、功能、風格與成就等方面,對各流派進行了全新的理論概括和系統(tǒng)論述?!  吨袊鴪蟾嫖膶W新論:從新時期到新世紀》為作者積數十年之功,在多本專著和數十篇論文基礎上不斷提升、精心結撰的集大成之作。它資料翔實、內容厚重,觀點新穎、語言簡練,論述周詳、結構嚴謹,不僅是中國報告文學與紀實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創(chuàng)新之作,而且是近年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藝理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

作者簡介

  章羅生,文學博士,湖南湘潭人。先后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和南京大學。曾在湘潭大學和湖南理工學院等高校工作?,F任湖南大學紀實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紀實文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和魯迅文學獎評委等。出版專著《老舍與中國新文學》《新時期報告文學概觀》《中國報告文學發(fā)展史》《新世紀報告文學的審美新變》等。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月刊》《民族文學研究》《浙江大學學報》等報刊發(fā)表學術論文70多篇,其中10余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文藝理論》《戲劇研究》等專題全文轉載或摘要。先后主持“新世紀報告文學的審美新變及其理論意義”“中國現當代紀實文學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其成果曾獲首屆全國報告文學理論獎、第九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第十屆湖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和第九屆長沙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

書籍目錄

緒論 報告文學研究與文藝學的創(chuàng)新第一節(jié) 關于報告文學研究與“報告文學學”第二節(jié) 報告文學研究與當下文學批評第三節(jié) 報告文學研究與文論體系“重構”第四節(jié) 報告文學研究與百年文學史“重寫”上編 理論新探第一章 報告文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第一節(jié) 整體綜述與個案評點第二節(jié) 李炳銀等的“感悟和隨想”第三節(jié) 丁曉原與王暉:堅守中的超越第四節(jié) 《報告文學論》與《非虛構敘事藝術》第五節(jié) 朱子南、章羅生等的“史”論與追求第二章 關于紀實文學與報告文學第一節(jié) 紀實文學研究的滯后及其原因第二節(jié) 文學觀念的更新與紀實文學的理論建構第三節(jié) 紀實文學的門戶清理與分類標準第三章 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及其本質設定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文學性”的發(fā)展與深化第二節(jié) 現代“文學性”與“新五性”第三節(jié) “文化擴張”、“審美復合”與本質設定第四章 “新五性”:文體特性與價值規(guī)范137第一節(jié) 主體創(chuàng)作的莊嚴性第二節(jié) 題材選擇的開拓性第三節(jié) 文體本質的非虛構性第四節(jié) 文本內涵的學理性第五節(jié) 文史兼容的復合性中編 發(fā)展新論第五章 從“舊三性”到“新五性”第一節(jié) 80年代:挑戰(zhàn)“舊三性”第二節(jié) 90年代:重建“新五性”第三節(jié) 新世紀以來:向縱深發(fā)展附論 張正隆、陳啟文與阮梅創(chuàng)作的意義第六章 從沖突到融合第一節(jié) 在新聞、文學與政治之間徘徊第二節(jié) 在融突、躁動中痛苦蛻變第三節(jié) 在融合、開放中沉穩(wěn)發(fā)展第四節(jié) 在發(fā)展、新變中深入掘進附論 “批判歌頌一融合”的兩次循環(huán)第七章 從兩極到中介第一節(jié) 新時期前后:從“兩極對立”到“激情有余”第二節(jié) 90年代:沉靜、理性、堅守第三節(jié) 新世紀以來:清醒、獨立、深沉專論 胡平第八章 從一體到多元第一節(jié) 新時期前后:從形式單一到多元探索第二節(jié) 90年代:探索中的多元發(fā)展(一)第三節(jié) 新世紀以來:探索中的多元發(fā)展(二)專論 王宏甲下編 流派新議第九章 “哥德巴赫”派——科教報告文學第一節(jié) 發(fā)展流變第二節(jié) 精神承擔第三節(jié) 風格特色第四節(jié) 成就地位專論 陳祖芬第十六章 “生態(tài)環(huán)?!迸伞鷳B(tài)報告文學第一節(jié) 生態(tài)文學與生態(tài)報告文學第二節(jié) 批判主題第三節(jié) 風格特色專論 徐剛附錄一 歷屆中國內地報告文學各類獎項獲獎作品目錄(1977.01-2012.08)附錄二 作者主要學術成果與科研業(yè)績(1986.01-2012.09)參考文獻(以出現先后為序)后記 走自己的路——我的學術追求與人生感悟

章節(jié)摘錄

  總之,李炳銀的這些論文,涉獵廣泛,論述全面,集中表露了他一貫強調的關于報告文學的理性、現實性、批判性與真實性等思想,代表了他對報告文學評論與研究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其中不僅有對創(chuàng)作現狀的批評,也有對現實爭議問題的回應;不僅有對傳統(tǒng)理論的探討,也有針對創(chuàng)作實際而提出的新見。應該說,他的不少見解因接觸到了創(chuàng)作主體、文體本質等某些前沿理論問題而閃耀著智慧之光。然而,遺憾的是,他的這些成果雖然超越了“舊我”,但總的來說,還屬于“感悟和隨想”的范疇。它論述全面而失之籠統(tǒng),感悟新鮮而流于浮泛,思想敏銳而欠深刻——總之,還缺乏學理的深度與系統(tǒng)的建構。也許,長期在報社、作協機關從事編輯、組織等工作的閱歷,決定了他只能當一個“雜色”的評論家而不能成為“精深”的學者吧?  二、周政保、何西來與傅溪鵬  除李炳銀外,還應提到的是周政保、何西來與傅溪鵬的評論。周政保繼上世紀末的《非虛構敘述形態(tài)》(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后,新世紀以來又出版了《蒼老的屋脊》(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與《周政保報告文學評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兩本評論集。對于這些內容略有交叉與重疊的著作,有人作了這樣的概括與提示:  與大多專注于某一領域的評論家不同,周政保文學批評的范圍幾乎涵蓋了所有文學門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評論(即對評論的批評),涉及西部文學、軍事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多種領域,甚至染指畫論和音樂評論,當然還有為數不少的序跋。使人饒有興趣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即周政保在切入一個新的批評領域之時,往往是該領域于表面的繁榮中顯露出病灶的當口,他首先是帶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介入其中,為其望聞問切,開方診治的?!@一特點在報告文學評論方面,表現得比上述領域更加明顯罷了?!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報告文學新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