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江曉棠,江通 編  頁數(shù):232  

前言

  成功之經(jīng) 吾人之師 曾文正公曾撰自箴聯(lián)云:“自古成功多槊致,只今定論尚迷茫?!?其實,直到今天,人們對曾國藩仍難以定論。章太炎所說“譽之則為圣 相,讞之則為元兇”,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人們對曾國藩的評價。民國時 期,曾的地位明顯提高。而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曾被視為“劊子手”、 “賣國賊”,幾遭人人唾棄。近年來始對其有較為全面之評價,然譽之過 高者,則幾乎空前絕后,超凡入圣。編者作為曾國藩家鄉(xiāng)后人,無疑是對 曾帶著景仰之情的。對曾國藩的評價,孰是孰非,豈敢獨斷。然曾國藩本 人及其家教、家庭乃至家族都很不平凡,可圈可點。拋開他的事功,我們 從他留下的大量文字中追尋他的足跡,體味他的感悟,玩味其華藻,尋繹 其精神,像梁啟超所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fù)也”,是為有得之言。但 《曾國藩全集》凡二千萬言,通讀又何其難矣,何況精讀!有感于此,我 們想精心選編一本十余萬字的曾文正公的經(jīng)典言論集,以囊括曾國藩的心 路歷程和人生感悟,讓讀者讀此《曾經(jīng)》十萬字,能概要領(lǐng)略《曾國藩全 集》二千萬字之精髓,學(xué)有所得,學(xué)以致用。編者用心,讀者會意,哲人 雖萎,亦復(fù)何憾。 我們在參考《曾國藩全集》、對聯(lián)詩詞選和有關(guān)文選及有關(guān)學(xué)者注 釋解說書籍的基礎(chǔ)上,精選曾文正公的原文,去其重復(fù)冗雜、晦澀難懂之 處,然后遵照曾文正公所說“理其緒而分之,又比其類而合之也”的方 法,力爭探求曾文正公立志恒修恒為并取得曠世功勛的心路歷程和人生經(jīng) 驗,將原文摘錄后按其脈絡(luò)全部重新整理編輯,試圖復(fù)原曾文正公成就心 正文正的道德思想邏輯體系,便于讀者學(xué)習(xí)、領(lǐng)會和運用。 本不敢為《曾文正公經(jīng)典語錄》起名《曾經(jīng)》,但忍不住想表達一 下自己的心有所得和心有所仰,自認為不名之為“經(jīng)”則不足以表達對曾 文正公的無限仰慕,我相信有很多同道都會深有同感。 我等認為“有志”“有識”“有恒”是曾文正公成功言行的經(jīng)典概 括,“心正”“文正”“人正”則是對曾文正公事業(yè)成功的經(jīng)典概括, “立德”“立功”“立言”是曾文正公成功人生的經(jīng)典概括。 “有志”“有識”“有恒”這三“有”是曾文正公家書中論治學(xué)的 經(jīng)典原文,我以為,這三“有”不僅適于治學(xué),其實做人做事做官同樣 要這三“有”,觀曾文正公一生亦然?!傲⒌隆薄傲⒐Α薄傲⒀浴边@三 “立”是曾文正公一生所作所為的生動寫照?!靶恼薄拔恼薄叭苏?這三“正”系我個人對曾文正公一生評價,也可以說是學(xué)習(xí)曾文正公的 人所應(yīng)當(dāng)追求的最高境界。三“有”是方法、方式和過程,三“立”是所 想、所說、所作所為,三“正”是目標(biāo)、理想和成功之基。故在十年前我 和潤良創(chuàng)建曾國藩實驗學(xué)校時,我就將“有志、有恒,心正、文正”定為 校訓(xùn),以永傳曾文正公家鄉(xiāng)后生。 據(jù)以上理解,我們所選編的《曾經(jīng)》,也因此分為志、恒、識、 修、文、忠、孝、人、心、正十部,期望系統(tǒng)體現(xiàn)曾文正公從宏大立志、 貞以毅恒、克己勵志積累能力知識、身心雙修、探求個人和國家成功之 道,到帥之以忠誠、倡之以孝悌、為國識人用人,最終成就心正文正的思 想體系。概之日《曾經(jīng)》十部: 志部,志者立也,立志勵志也; 恒部,恒者貞也,恒學(xué)恒為,忍耐專一也; 識部,識者知也,智也,才也,學(xué)也; 修部,修者克也,身心雙修也; 文部,文者道也,理也,法也; 忠部,忠者誠也,儉也,廉也; 孝部,孝者家也,孝悌也,勤勞也,和順也; 人部,人者仁也,為人、識人、用人也; 心部,心者德也,性也、善也、公也、義也; 正部,正者治也,治國平天下也。 各部之下未再分小標(biāo)題,僅按我們上述編輯思路在各部內(nèi)分了段落 間隔。每個段落基本是一個中心意思,而各部之間及各部內(nèi)的段落之間又 力求有一個內(nèi)在的論述上的遞進或者邏輯關(guān)系來說明主題或者說表達編者 的意圖。同時附錄了曾文正公與上述十部思想道德方面相關(guān)聯(lián)的少量經(jīng)典 對聯(lián)和詩歌,意在“取精用宏”(曾文正公語),余皆美亦不錄。書后并 附有曾文正公年譜。又因為所有語錄均選自《曾國藩全集》,特別是書信 和日記,為了突出各部各段落小節(jié)主題,并化繁為簡,所以不再一一注明 所有語錄出處,請讀者諒解。 書編成了,我們?nèi)匀挥X得還有很多感觸。如果我們認為曾國藩的確 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那我們還要追向:成就了曾文正公本人和湘軍及以后 的“曾文正們”和“湘軍們”的社會歷史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個人認為 有這樣一個根本原因:我們的湖湘文化之耕讀文化造就了大批退可修身齊 家、進可治國平天下的平民知識分子,他們具備積極的經(jīng)世致用的入世思 想和博取功名建功立業(yè)的平民入仕理想。這成了社會的穩(wěn)定器、平衡器和 急救器。曾文正公及當(dāng)時和后世的“曾文正們”祖宗十八代都是耕讀農(nóng) 家,耕讀之家的理想始終在代代相傳。有理想,社會就能穩(wěn)定;耕讀之家 的理想得以實現(xiàn),如中了秀才、舉人、進士,有出路了,社會就能平衡;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進士們帶領(lǐng)秀才們并帶領(lǐng)廣大有耕讀理想的知識平 民和農(nóng)民為國家民族效力,這就能為社會救急。 這,就是耕讀文化的巨大穩(wěn)定力!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巨大同化 力!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長期超穩(wěn)定的巨大文化軟實力!我個人以為,如 今我們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應(yīng)當(dāng)高度重視這種巨大的文化軟 實力的傳承。取其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去其封建主義之糟粕;取其進取向 上,去其迷信愚昧;取其仁愛,去其專制;取其穩(wěn)定,去其奴役,如此, 必大有益矣!以此心讀《曾經(jīng)》,亦大有益矣! 江曉堂 2011年11月26日

內(nèi)容概要

  《曾經(jīng)》為曾文正公經(jīng)典語錄集,系根據(jù)《曾國藩全集》精選出來的語錄分類整理而成,分成恒部、識部、修部、文部、忠部、孝部、人部、心部、正部十部,另加詩歌、對聯(lián),共12個部分。全書較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曾文正公從宏大立志、貞以毅恒、克己勵志、積累能力知識、身心雙修、探求個人和國家成功之道,到帥之以忠誠、倡之以孝睇、為國識人用人,最終成就心正文正的思想體系。

書籍目錄

志部恒部識部修部文部忠部孝部人部心部正部聯(lián)語詩歌曾文正公年譜

章節(jié)摘錄

  勢利之天下,強凌弱之天下,此豈今日始哉?蓋從古以然矣!從古帝 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 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 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堯舜不如周公為憂也, 以德不修學(xué)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 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此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 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 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 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yīng)。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 物同春矣。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日悖德,日賊。誠如其說, 則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 君子多思不若養(yǎng)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 古之成大事者,規(guī)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以義理之學(xué)為先,以立志為本。 要與世間撐持事業(yè),須先立定腳跟始得。 古來大有為之人,每于艱險之時,堅韌撐得住,可做出非常事業(yè)。 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凡將相無種,圣賢豪杰無種,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心不清則無以見道,志不確則無以立功。 堅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老來益當(dāng)奮志,志為氣之帥,有志則氣不衰,故不覺其老。 與外國人交涉,別有一副機智肺腸。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 永遠之利。 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何必借助于人?何必擇地? 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我欲仁,斯仁至矣?!蔽矣麨榭?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xué),人誰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 日與堯舜湯禹同住,亦彼是彼,我是我矣,何與于我哉? 且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 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fā)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xiāng), 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 嘗輕于一發(fā)。道之未光,忠信之未孚,而欲人之坦坦以相諒,蓋其難矣。 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 愧奮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則遠游不負。 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zé)。讀書學(xué)古,粗 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zé)。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yǎng)庶匯,是于 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讀書之志,須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學(xué)。坐右為聯(lián)語,以自箴云: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庇杷贾熳友?,“為學(xué)譬如熬 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庇枭焦し蛉从妹突鹬筮^,雖略 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yōu)游玩索己耳。如未沸之湯, 遽用慢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 古之圣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 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稛o逸》一篇,推之于勤則壽考,逸則夭 亡,歷歷不爽。為一身之計,則必操習(xí)技藝,磨煉筋骨,困知勉行,操心 危慮,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獲, 引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載,過門不人,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皆極 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稱大禹、墨翟拌行,以其勤勞也。 凡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關(guān)打不破,則一切學(xué) 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方今天下大亂,人人皆懷茍且之心,出范圍之 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dāng)自立準(zhǔn)繩,自為守之,并約同志者共守之,無使 吾心之賊破吾心之墻子。 思夫人皆為名所驅(qū),為利所驅(qū),而尤為勢所驅(qū)。當(dāng)孟子之時,蘇秦、 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杰之 士,足以振厲百世者矣。 貴精不貴多,積小以高大,戒維莠之桀桀,法桃李之不言。 凡發(fā)一謀,舉一事,必有風(fēng)波磨折,必有浮議搖撼。從前水師之設(shè), 創(chuàng)議于江忠烈公;安慶之圍,創(chuàng)議于胡文忠公。其后本部堂辦水師,一敗 于靖江,再敗于湖口,將弁皆愿去水而就陸,堅忍維持而后再振;安慶未 合圍之際,祁門危急,黃德糜爛,群議撤安慶之圍,援彼二處,堅忍力爭 而后有濟。至金陵百里之城,孤軍合圍,群議皆恐蹈和、張之覆轍,即本 部堂亦不以為然,厥后堅忍支撐,競以地道成功。 P2-5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曾經(jī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