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作者:高萍 頁數:26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批判”傳播學:兼析傳播學、新聞學、廣告學之學科關系》主要內容包括:語境形似非神似·簡約不簡單、緣起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從學科劃分到傳媒亂象、批判篇揚棄“偏向”、“批判”之現實追求、從“群媒亂象”看傳媒文化、從“穿越”看傳媒內容等。
作者簡介
高萍北京印刷學院傳播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廣告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學術委員。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碩士。1999年被北京市職稱辦評定為北京市第一位廣告學副教授。2000年創(chuàng)辦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并任院長。先后出版《公益廣告初探》《廣告媒介》等學術專著;2007年主編教育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廣告策劃與整合傳播》;曾在《北京日報》《人民日報》《現代廣告》《中國廣告》《廣告導報》等專業(yè)媒介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收錄到《中國廣告年鑒》;先后承擔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課題“北京廣告產業(yè)經營機制研究”和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傳播學課題“廣告?zhèn)鞑W研究”等,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和專著160多萬字。
書籍目錄
引言 對傳播的“批判”·每時每刻
語境 形似非神似.簡約不簡單
緣起 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從學科劃分到傳媒亂象
批判篇 揚棄“偏向”
“批判”之現實追求
從“群媒亂:象”看傳媒文化
從“穿越”看傳媒內容
從“重商主義”看傳媒意識
從“使用與滿足”看傳播原理
從“金磚四國”看傳媒影響力
從“新聞發(fā)言人”看傳播話語權
“批判”之理論檢視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論”
莫斯可的傳播政治經濟學
塔爾德的“社會模仿論”
格伯納的“涵化理論”
李普曼的“輿論學”
奧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論”
傳媒邏輯與實用主義批判
傳媒邏輯與實用偏向
對傳統(tǒng)傳播學理論的實用主義批判
對“實用傳播學”的文化批判
對“炒”新聞之實用批判
對“秀”廣告之實用批判
當代批判傳播學之建構
傳統(tǒng)傳播學之憾
建構“當代批判傳播學”之學理邏輯
“當代批判傳播學”體系之構思
原生篇 回歸“根向”
傳播與傳播學
傳播源于社會關系建構
從“宣傳”到“傳播”,傳播學植根于社會實用體系
“拉斯韋爾公式”奠定了傳播學的基本內容和研究范疇
傳播學理論發(fā)展及標志
辨析篇 尋找“圭臬”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人們對“文化”做過諸多釋義。英語中的“Culture”一詞,從原來拉丁詞根發(fā)展而來并延伸出種種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成為英語中最難界定的概念之一,其中有的定義過于寬泛,有的定義又過于狹窄。文化是一切具有象征意義的東西,包括言說、物品、行動、事件等,可簡約概括為:文化就是“人化”。古往今來,東西貫通,歷史的沉積與新生的滋成,滾滾而來生生不息,體現在傳媒領域的一切具有象征意義的東西,就是傳媒文化?! ∶襟w的鼓噪,傳者的忽悠,娛樂至死,極樂喪志,大量網民沉溺在媒介化了的誘惑中難以自拔,致使一些庸俗、低俗甚至惡俗文化漫延。當代傳媒文化的現實景觀,有時很寬幕--網絡天下;有時很搶眼--聚焦熱點,如本書在開篇所敘的群媒亂像,已經耳濡目染,不再有什么聳人聽聞。盡管其中新技術新媒介被渲染得淋漓盡致,透視后的共相卻更加令人擔憂。其實,當今傳媒世界里的多元鏡像早在上個世紀就已有預言: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于1932年出版的《美妙的新世紀》一書里預測了600年后的世界;1948年又一位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傳世之作《一九八四》以辛辣的筆觸成為著名政治諷喻小說。在這兩本書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并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愿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沖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①。不幸的是,赫胥黎的預言應驗了,“老大哥”猶在,不過是潛伏在網絡的搜索引擎中,先進技術并未帶來先進的文化。 ……
媒體關注與評論
人類的內容創(chuàng)造與傳播行為從來就是一對悖論,處理得法即可賦予積極意義。然而,現代傳播業(yè)的畸形、快速發(fā)展卻強化了悖論的荒謬程度,當下,廣大社會到處被傳播悖論的密林覆蓋,亟需運用批判的武器撥開悖論的密林,讓人們見到真實的亮光。《“批判”傳播學》就是這樣一種武器。她讓我們感慨:久違了,批判的武器! ——聶震寧(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前總裁、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院長) 通過學科還原,剔析出傳播學、新聞學和廣告學的相互關系,架構龐大,視角獨特,分析深入。書名冠以“批判”,意圖建立自己的學術立場,保有一份難得的哲學冷靜?! ∪祟愖钤绲某鞘袡C構有寺廟、城堡和集市,相伴衍生出知識傳播、政治傳播和商業(yè)傳播。這三類傳播形態(tài)是相互建構的,本質上是對應人類基本的精神欲求和生活依存。 本書旨在從本原出發(fā),重新思考學科盲區(qū)和傳媒亂序,體現出了本書的思想深度,值得一讀! ——金定海(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博導,中國大學生藝術節(jié)學院獎評審主席) 中肯的評價和科學的建設當代中國傳播學,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科研工作,也是一件有相當難度的事情。讀了《“批判”傳播學》的部分書稿,我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傳播學的摯愛和對中國現實的關照,感受到作者思維中的批判理性和邏輯精神,感受到一位正直的學者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丁芭小眰鞑W》值得一讀! ——劉培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導,金岳霖學術基金會秘書長,中國邏輯與語言大學董事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