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勞動的傳播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維佳  頁數(shù):335  
Tag標簽:無  

前言

  經(jīng)過一番破繭成蝶的磨礪,王維佳的博士論文終于出版了。作為他的導師,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并以此序表達我的祝賀?! ≡谀壳皣鴥燃扔械年P于中國傳播與媒介的研究成果中,王維佳的研究可謂視角獨到。他不是一般性地探討新聞從業(yè)者與新聞消費者之間的“傳”、“受”關系;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也不是一般性地探討其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的角色與特征。他轉向加拿大學者莫斯可(VinCent Mosco)指出的傳播研究的“盲點”(即媒介勞工及其階級形成問題),引入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勞動,提出“作為勞動的傳播”的命題,將新聞傳播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勞動,將新聞工作者作為從事新聞實踐活動的勞動者,對其勞動關系、勞動過程及其主體意識進行歷史性的考察、分析?! ≡诖搜芯棵}與框架之下,書中涉及的一些問題和討論頗有新意,也頗具啟發(fā)性。這些問題包括傳播業(yè)的市場化變革,特別是文化勞動的商品化給從事新聞工作的勞動者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市場邏輯下,新聞業(yè)的新型生產關系如何建構?

內容概要

本書從新聞教育、招聘制度、勞動合同、生產過程和組織結構等幾個方面對中國新聞從業(yè)者的勞動過程和勞動狀況進行了極為細致而精彩的描述,兼有實踐參考的價值和學理上的創(chuàng)造性突破,是近年來新聞傳播研究中十分難得的力作。憑借“勞動”這一核心概念,作者將政治經(jīng)濟分析與文化意識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填補了國內新聞傳播研究的方法論上的空白,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了新的研究路徑。

作者簡介

王維佳,中國共產黨黨員,北京大學博士后(政治學)。200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之前在中國傳媒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和學士學位。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大眾傳媒與當代中國文化政治,中國傳播產業(yè)與知識勞工,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文論與政治經(jīng)

書籍目錄

序一    程曼麗序二    趙月枝緒論  一、不同的現(xiàn)代性,不同的新聞業(yè)  二、中國記者研究:各種視角與觀點  三、作為勞動的傳播:重新理解新聞記者的工作  四、本書的方法與結構第1章  從“啟蒙”到“新啟蒙”:新聞實踐范式的變遷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性啟蒙與傳播實踐的變遷    一、近代早期的新聞工作者與新聞實踐    二、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與革命派知識分子的新聞實踐    三、私營報刊中的新聞實踐與專業(yè)主義的引進  第二節(jié)  “群眾路線”:融合、掙扎與疏離的歷程    一、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群眾路線”的萌芽    二、“群眾路線”的組織化與“黨性原則”的實踐    三、全國宣教系統(tǒng)的建立與爭奪文化領導權的斗爭    四、“新啟蒙”:以“人民”的名義第2章  新聞勞動的商品化與勞動關系的轉變  第一節(jié)  新聞勞動商品化的背景與動因  第二節(jié)  “承包制”、“聘用制”:早期的用人制度改革  第三節(jié)  “勞務代理”與“科學管理”:媒介勞動關系的深入調整    一、報業(yè)的勞動關系變革    二、廣播電視業(yè)的勞動關系變革  第四節(jié)  勞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國家角色:媒介改革的政策規(guī)制    一、廣告與“自主經(jīng)營”:媒介改革初期的政策支援    二、新聞勞動生產關系變革中的政策調整    三、新聞實踐的規(guī)范與勞動者權益保障第3章  新聞教育與新聞記者的征用制度  第一節(jié)  職業(yè)教育與勞動力的再生產    一、新聞教育的發(fā)展與勞動力儲備    二、學校教育中的適應性培養(yǎng)    三、實習過程中的適應性培養(yǎng)  第二節(jié)  勞動力的征用過程與征用制度    一、雇工權力與雇工途徑    二、勞動合同與勞動者權益    三、聘用制度中的勞動控制    四、更富彈性的雇用關系:“新聞線人”與“社區(qū)記者”第4章  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控制  第一節(jié)  中央電視臺:以經(jīng)濟頻道為例    一、結構調整與權力分配    二、獎懲機制與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效率、勞動強度與市場定位  第二節(jié)  地方電視臺    一、黑龍江電視臺    二、旅游衛(wèi)視  第三節(jié)  廣播電臺與報社    一、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二、《京華時報》第5章  商品化新聞實踐中的勞動者  第一節(jié)  勞動者群體的構成特征    一、低齡化、高學歷與短期淘汰    二、性別比例變化及其商業(yè)邏輯    三、身份、等級與勞動控制    四、勞動力的交換價值  第二節(jié)  社會經(jīng)濟狀況與工作條件    一、收入與社會保障    二、薪酬體系與收入構成    三、有償新聞與“職業(yè)道德”    四、工作條件與勞動強度  第三節(jié)  實踐范式與主體意識結論與討論:作為勞動的傳播附錄一:主要參考資料附錄二:受訪者名單寫在后面

章節(jié)摘錄

  從我們對新聞勞動商品化和生產關系變革過程的分析來看,中國媒介機構內部權力分配調整的一個核心邏輯就是財務權、人事權和管理權的分層次下放。為了降低商品化內容生產的管理成本,將創(chuàng)收的壓力下放到生產一線,縮短適應廣告市場和受眾喜好變化的時間,同時保障有效的社會輿論控制,各個地區(qū)和各個行業(yè)的媒介機構在新聞改革的過程中都根據(jù)自身情況和市場規(guī)模的不同進行了內部權力的重新調整。這其中包括報社實行的承包責任制、子報子刊的獨立核算、總編輯負責制、“管辦分開”、媒介經(jīng)理人制度,也包括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實行的制片人負責制、“制播分離”、頻道專業(yè)化和科學激勵機制。從勞動力使用和勞動過程控制的角度來看,這些內部管理權力的重新調整都對勞動力的征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覀儗Ω鞣N級別、各種規(guī)模和各種行業(yè)的媒介機構的調查顯示,當前中國新聞媒介征用勞動力的方式主要包括公開競聘、通過私人關系推薦和行業(yè)內勞動力流動等三種。各個媒介機構由于生產規(guī)模的不同,征募員工的方式和人事權力的分配也略有不同。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不是一般性地探討新聞從業(yè)者與新聞消費者之間的“傳”、“受”關系;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也不是一般性地探討其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的角色與特征。作者指出中國傳播研究的“盲點”,即媒介勞工及其階級形成問題,引入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勞動,提出“作為勞動的傳播”的命題,將新聞傳播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勞動,將新聞工作者作為從事新聞實踐活動的勞動者,對其勞動關系、勞動過程及其主體意識進行歷史性的考察、分析。在此研究命題與框架之下,書中涉及的一些問題和討論頗有新意,也頗具啟發(fā)性。  ——程曼麗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從勞動這一被忽略甚至被貶低了的基本哲學范疇出發(fā),這本書預示著新聞實踐范式、新聞制度和新聞工作者研究領域的范式轉變。政治經(jīng)濟學的整體性和世界體系視野使本書在理論上到達了獨辟蹊徑和高屋建瓴的境界。如果說,僵化與教條從內部糟蹋了馬克思主義,而新自由主義又從外部詆毀了馬克思主義,那么,在這本書中,我分明看到了新一代學人在新的語境下為在中國重構馬克思主義傳播學所作出的可貴努力,相信它會為中國的新聞傳播研究帶來新的氣象?! ≮w月枝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傳播學院教授  本書從新聞教育、招聘制度、勞動合同、生產過程和組織結構等幾個方面對中國新聞從業(yè)者的勞動過程和勞動狀況進行了極為細致而精彩的描述,兼有實踐參考的價值和學理上的創(chuàng)造性突破,是近年來新聞傳播研究中十分難得的力作。憑借“勞動”這一核心概念,作者將政治經(jīng)濟分析與文化意識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填補了國內新聞傳播研究的方法論上的空白,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開拓了新的研究路徑。毫無疑問,這本著作在中國傳播研究的發(fā)展歷程中將產生重要影響!  ——胡正榮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作為勞動的傳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老師推薦的 對在讀學生了解業(yè)界很有幫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