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鄧中和
Tag標簽:無
前言
文化是每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和靈魂,而出版事業(yè)和出版物,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物質承載者,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從事這項偉大事業(yè)的出版人,不僅是出版活動的實踐者,而且是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積累、交流、傳播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民族精神的護衛(wèi)者和時代精神的弘揚者。任何時代,治書修史者都肩負著神圣的歷史責任、文化責任、社會責任,在我國,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了幾千年。但是,目前受名利誘導和網絡快餐文化的影響,出版界跟風炒作、追求市場效應一夜成名而不顧文化品位等現(xiàn)象時有耳聞。在種種浮躁的背后,反映出來的是出版從業(yè)者文化品格的缺失。唯其如此,為繁榮學術和民族文化而堅守文化天職、恪守社會責任的職業(yè)精神和文化追求,尤其值得在出版界大力弘揚。 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傳承者,具有堅守文化自信的歷史責任。眾所周知,出版是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重要依托,一個國家民族科學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有賴于它的出版事業(yè)。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五千年而一脈不絕,就在于中國歷代政治家、著作家、出版家、藏書家接續(xù)幾千年文明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尊崇歷史、珍惜古籍、編修文獻、善待圖書、重視典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入歷代出版物之中,一代一代地傳之后世,肩負起了將一個時代的科學文化及思想智慧真實地記錄下來、傳承下去的歷史責任,使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與時俱豐、愈加鞏固。
內容概要
“書林守望”叢書中有編輯家編輯《魯迅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的背后故事和經驗談,有編輯家與一些著名作家的交往紀實,有一批文學名著誕生經過的追記,有與書結緣的妙趣橫生的回憶文章,有對書評寫作與賞析之道的精彩講述,有對破解編輯工作難題的悉心指點,有對出版管理,特別是文化、精神管理的創(chuàng)見,也有對書籍裝幀設計的探討,內容非常豐富。這些編輯家憑借數十年的從業(yè)經驗,娓娓道來,述說他們“為書籍的一生”。他們的著述,對新一代出版人和廣大讀者而言,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本書是一本與青年編輯交流有關書籍裝幀藝術的書。
作者簡介
鄧中和,1946年生于北京。1978年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歷任美術編輯、美術編輯室副主任、主任、藝術圖書編輯室主任、文化藝術編輯中心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編委、共青團中央出版專業(yè)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書籍裝幀《中國史學入門》、《三希堂畫寶》、《詭辯論》、《古董鑒藏叢書》等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籍裝幀展中獲得金獎、銀獎、優(yōu)秀設計獎;擔任美術編輯和裝幀設計的《毛澤東之路書系》、《中華文化集粹叢書》、《南明史》分別獲得中國圖書獎和國家圖書獎;主要著述有:《中國美術小史》、《吳友如——中國新聞繪畫第一人》、《紫禁城內的洋畫家郎世寧》等;《動態(tài)的書籍——書籍裝幀的整體設計與視知覺》獲得全國第三屆裝幀論文與研究成果一等獎;2004年出版專著《書籍裝幀創(chuàng)意設計》。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聘為兼職教授?,F(xiàn)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書籍目錄
自序添翼——編輯要做“半個裝幀家”先輩楷?!晕幕藿澈统霭媲拜厼榘駱宇櫭剂x——編輯要懂得什么是書籍裝幀得遇良師——良師雨露培育人展翅——編輯懂裝幀是時代與市場的要求心美如斯——從編書到做書判斷把握——封面的審定與溝通策劃在先——被動書稿加工與主動全面策劃釀美——升華裝幀之美的理念美感構成——什么樣的書籍裝幀最美書衣風采——封面設計的基本要素與理念動態(tài)之美——書籍裝幀是一個立體、多層次的系統(tǒng)工程觸感生情——裝幀材料的策劃與選擇書卷之氣——中國書籍裝幀獨特的審美趣味虛實繁簡——封面的“虛靈與實在”和“繁復與簡約”百年君匐——為中國封面鑄魂者頌把玩之樂——中國裝幀與樂感文化寧靜閱讀——樸素的裝幀也浪漫歐洲巡游——書籍裝幀上的巴洛克海納百川——談中國裝幀的借鑒與吸收櫻花之旅——日本書籍裝幀藝術考察雕琢——編輯對書籍內文版式的把握序幕點題——扉頁簡單學問大文質相依——版式設計的理性與感性版心設置——介紹版心設置的幾種模式讀圖時代——談書籍插圖與圖文書的制作巧用網格——一種簡單、快捷的圖文編排方式印裝監(jiān)制——編輯通過與工廠磨合保證印裝質量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魯迅先生與書籍裝幀藝術家交往密切,是裝幀設計家的好朋友。他非常重視裝幀家的勞動,尊重藝術家的意見。他在這方面有幾件事實在令人感動?! 〉谝?,魯迅最善于傾聽裝幀家的意見。他自己雖然具有高深的裝幀藝術修養(yǎng),但他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而是與設計者商量,傾聽裝幀家的意見。1933年他曾為編印《北平箋譜》寫信虛心向專家討教。在設計《未名叢書》的封面時,他特別叮囑許欽文一定要與設計者商量,他曾提議“書名之字,是否宜用與畫同一之顏色為宜,抑用黑字?”但又強調不要違背了設計者的原意。在《彷徨》封面的印制過程中,魯迅先生再三囑咐許欽文,一定要讓設計者陶元慶看《彷徨》封面打樣,強調封面一定要直到陶元慶認可之后才可以開印。 第二,魯迅先生與裝幀家的心相通。他是一個最理解裝幀家,敢于為裝幀藝術家講話的人。當《彷徨》的封面受到一些人指責,有人嘲笑《彷徨》封面設計者陶元慶“連一個圓圓的太陽也不會畫,弄得不圓不方,歪歪斜斜,如果用圓規(guī)來畫,不是既圓又好嗎?”魯迅先生立即挺身而出為陶元慶辯護,說:“你看好笑不好笑,竟有這樣不懂藝術的人。”魯迅作為一位文化人,辛辣地斥責嘲弄者“不懂藝術”,實在難能可貴。 第三,魯迅先生最善于給裝幀家提建議。他多次給陶元慶寫信交流對裝幀的見解。20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就曾建議中國的封面設計可以使用一些“中國古代青銅器和石刻上的紋樣”并把自己收藏的“漢唐畫像石的拓本”拿出來給陶元慶和錢君匐看,邊看邊講解。后來,陶元慶為魯迅設計《工人綏惠略夫》、《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銅器紋樣和石刻拓片的啟示。錢君訇說:“我在設計《東方雜志》和《破壘集》書面時,也試探著從這方面發(fā)展?!闭怯捎隰斞傅慕ㄗh,使當時的許多裝幀作品“頗具民族氣派”,也使設計者都感到了“這是一條道路”。 第四,魯迅先生是最早提出在封面上為設計家署名的人。在那個時代,魯迅先生就提議:在書中適當的地方要印上書籍裝幀設計者的名字。1928年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曾寫道:“有一件事情不大好,記得我曾函托,于書之第一頁頁后面,希添上‘孫福熙作封面’,而至今沒有,是對不起作者的,難以送給他?,F(xiàn)在可否將其中一部分(四百五百部)的第一張另印?!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