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張正順 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張正順 頁數(shù):379
前言
走進樅陽 拜讀浮山 長江從唐古拉山山麓發(fā)源,像一條銀色的巨蟒,以狂野威猛的氣勢穿山越峽,進入江面開闊、水勢浩蕩的皖江水域;而長江北岸的樅陽,是八百里皖江巨幅畫卷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江流孕育文化,文化見證江流。據(jù)文字記載,樅陽在西周時即為古宗子國,后為群舒之地。無論是湯家墩遺址出土的陶片、石器,還是幕旗山古墓葬群中以青銅和鐵為主的鼎、壺、鏡、劍、戈等,都讓考古工作者意識到,早在數(shù)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此后的漫長歲月,無數(shù)確鑿的史實更加印證了樅陽豐厚的人文底蘊。 據(jù)地方志記載,“樅陽負山而居,山不甚高,因多樅得名”,又“蓋在樅水之陽,故漢以名縣”。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長江、洞庭,舳艫千里,浩浩蕩蕩,自潯陽順水而下,登臨樅陽達觀山頂,挽弓射蛟。江水泱泱,樅樹蒼蒼,“樅陽”從此開始置縣,屬廬江郡。據(jù)傳,此前秦始皇也曾南巡至此。一片靈異的山水因為君王的蒞臨而大放異彩。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睒宏栐趹?zhàn)國時屬楚、三國時屬吳,為“吳頭楚尾”,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東吳在幕旗山山麓修筑“呂蒙城”,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浮山與函山之間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激戰(zhàn),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兩次在望龍庵召開“樅陽會議”,及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里又駛出了“渡江第一船”。刀光劍影揮灑著血雨腥風,金戈鐵馬凝聚著千年厚重。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生活在長江北岸的樅陽人,既有北方漢子的粗獷、奔放和熱情,又有江南女子的細膩、溫婉與浪漫。樅陽號稱“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jié)之鄉(xiāng)”。這里是桐城文派的發(fā)祥地,文派三祖皆生長或祖居于此,所謂“天下高文歸一縣”;這里有作為徽調主要聲腔的“樅陽腔”,胎化和影響了后來的黃梅戲;這里有獨具特色的“東鄉(xiāng)武術”,習武之風長盛不衰,有“三十六名教,攻打九華山”的傳奇。詩的靈秀與浪漫,文的灑脫與飄逸,武的粗獷與勇猛,鑄就了樅陽人特有的秉性。 八百里皖江,樅陽獨占五分之一。在陸路交通并不發(fā)達的古代,樅陽外得長江之便,內兼河湖相連,是一處重要的交通樞紐。河網密布、八方通途,造就了樅陽商賈云集、物阜民豐、人文蔚起的局面。曾經商業(yè)繁榮的古鎮(zhèn)古集遍布縣內各個地方,古貌古風依然;南朝宋僑置陰安縣古城以及宋代四大鑄幣基地之一的“同安監(jiān)”,至今遺址仍在;更有勝跡浮山,留下了無數(shù)文人騷客的足跡,摩崖石刻上勒下了輝煌的印記。 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樅陽的土地上無處不閃爍著人文的光芒。鳳凰山山麓“惜陰亭”,流傳著東晉縣令陶侃勵志勤政的故事,引人憑吊景仰;四望亭下劉大槲講學處,依然漫溢著翰墨書香;浮山腳下的“在陸山莊”,有過“一門五理學,三代六中書”的榮耀;左崗大朱莊至今還流傳著“鐵骨御史左光斗”的佳話。山水相依,風光綺麗。白蕩湖、菜子湖、楓沙湖,煙波浩渺,樅陽長河源遠流長;青山、岱鰲山、三公山、柳峰山,峰巒競秀,更有浮山如鶴立雞群。說不完的故事,賞不盡的美景。 舉凡文化的動人之處,是人與山水土地的親情交流;所有山河地貌、風土人情都閃爍著特定地域的漫長背影?!耙褟母∩絹恚X浮山好。萬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無古今,天風醉花鳥。我欲煮煙霞,呼童拾瑤草?!泵鞔鷷依柞幱迫恍臅莱隽绥姁鄹∩降姆胃?。浮山作為樅陽山水的精華,如一幕精彩紛呈的壓軸大戲,值得我們深情拜讀。
內容概要
《魅力浮山》是安徽作家張正順歷時三年打造的一部關于安徽浮山的旅游文化專著。該書整合多種史志內容,融合各種文化內涵,以散文隨筆的細膩優(yōu)美、流暢典雅的語言風格,結合作者的觀感體驗,從旅游、文化與歷史多維度,全新視角解讀,全面發(fā)掘浮山作為火山、佛山、文山、生態(tài)的山等方面特質,內容共分為“厚重風雅、地質奇觀、佛國靈光、生態(tài)家園、人文薈萃、真情至愛、四面山水、走馬觀花”等八個部分,計380多個頁碼,內含近200幅精美圖片,厚重大氣,別致典雅,賞心悅目,真正是展示樅陽及浮山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既適合于一般熱愛行旅者導游賞讀,又適合于本土人士用作饋品或收藏。
作者簡介
筆名下午茶,系安徽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xié)會理事、安徽省寫作協(xié)會會員。作品收入十余種選本。有散文集《大地行吟》《紙上的雪山》及散文隨筆集《天空的河流》。
書籍目錄
引言:走進樅陽 拜讀浮山第一輯 厚重風雅 浮山不浮·山浮水面水浮山 因棋說法·一屏棋局付歐公 浮山夕照·仙人離去留圣水 江南會勝·元關金鎖網重重 壺天別業(yè)·花鳥從今醉不如 石刻第一·石史上的文明 革命遺址·烽火從這里燎原 陸子巖·會于浮山的蘭亭盛事 雙瞻閣·教育薪火映浮山第二輯 地質奇觀 石小姐·美麗始自傳說 怪石·山巒綻放之花 幽洞·別當一洞天 奇峰·山高我為峰 異水·此水可洗心第三輯 佛國靈光 古浮山寺·智者大師的道場 遠公塔院·千里瓢囊歸葉省 朗目禪師·浮山佛教中興尊宿 無可大師·逃世還傳救世方 山足禪師·一斧供薪足煮泉 大德高僧·薪火相傳 敕賜大華嚴·浴火的鳳凰第四輯 生態(tài)家園 綠滿山原·古樹參天綴山崖 走獸飛禽·鐘愛此山似天堂 秀水互映·溪澗泉池并河湖 風花雪月·四時美景添華章第五輯 人文薈萃 孟東野·浮山信是神仙宅 白居易·人生何縹緲 范仲淹:偏愛浮山因佛緣 王安石·翡翠鮫綃不值錢 王陽明·心與浮山期 太史墓·聲聲傳語向何人 野同巖·傳家此析薪 五云巖·雄才老阮壓騷壇 何如寵·倦鳥欲還無住著 左光斗·偏憐此壑宜 張宰相·良會訂重游 戴名世·庶幾買田終其間 文派三祖·浮山別后最關情 在陸山莊·一門五理學第六輯 真情至愛 試劍石·史可法浮山尋師蹤 悲秋閣·吳芝瑛結盟秋閨瑾 鮮花地·孫臨與葛嫩娘殉難 連理亭·孝悌之家繼世長 一品夫人·男兒殉國妻殉夫 母子墳·芬芳彌漫滿山野第七輯 四面山水 白云巖·青鳥百囀處 大青山·依舊沐晨風 岱鰲山·美哉不勝收 龍城山·隔湖兩相望 大山·桃花爛漫時 石溪·千年一古鎮(zhèn)第八輯 走馬觀花 金谷巖·群巖之冠堪稱奇 紫霞關·呼喚游人慢過關 首愣巖·不登不如無游 響雪橋·橋下有“桃花” 爛柯石·仙子曾敲石上枰 連云峽·菩提幻度松 指月石·風月無邊 老虎洞·方密之讀書處 蓮花石·千年不死之花 止泓巖·心如止水 五云巖·三侯繼美 枕流巖·天生月窟 夾桅石·浮山如船后記附錄:浮山風景區(qū)導游全景圖
章節(jié)摘錄
我國的一些名山往往因為佛教的興盛而被人關注,從而名氣大增,“天下名山僧占多”。浮山自然也不例外。 浮山自晉梁時代開始建寺,而真正香火興盛則是在北宋仁宗年間。慶歷六年(1046),臨濟宗高僧法遠居于天柱山月華庵,后應舒州知州呂濟叔的邀請,住持浮山,遂成為浮山的第一代開山禪師,后人稱之為浮山遠公。 法遠禪師,河南鄭州人,起初投三交嵩禪師出家,后接受臨濟宗葉縣歸省禪師的衣缽,成為臨濟宗傳人。他云游四方,遍歷叢席,因知識堂奧、步履軒昂,每至一處都不知不覺地成為大眾首領,在禪林中有“遠公虎子”之譽。正是出于對法遠禪師的欽佩,曾為翰林院大學士的呂濟叔才竭力邀請他住持浮山。 法遠禪師在呂濟叔等人的幫助下,將浮山的所有寺廟都進行了重修,很快香火日益興盛起來,一些政要大儒、文人墨客也相繼慕名前來浮山,或參禪問法,或欣賞山水,其中就包括宋代文壇的一代宗師——歐陽修。 歐陽修少年時期,得見唐代韓愈的六卷文稿,甚是喜愛,深受影響。眾所周知,韓愈反佛思想旗幟鮮明,一篇《論佛骨表》是反對佛教的力作。仁宗明道年間,歐陽修以儒學繼承人自命,一方面倡導古文,另一方面反對佛學,他還曾作《本論》,提出了排佛的幾點理由。據(jù)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有一個長老去歐陽修府上赴宴,席間見歐陽修的家人喚他的兒子為“僧哥”,長老戲謂歐公:“公不重佛,安得此名?”歐陽修笑道:“人家小兒要易長育,往往以賤為名,如牛羊犬馬之類也?!庇纱瞬浑y看出他對佛學的抵觸情緒。 但相較而言,歐陽修對待佛教的態(tài)度又要比韓愈理智、策略得多,且溫和,少殺伐之氣,這與當時宋代社會的普遍風氣有關。佛教經過唐代的理論中國化,到宋代更進一步出現(xiàn)了理論上的儒學化和弘法方式上的世俗化,特別是禪宗(它本身就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特別青睞的佛教派別),可以說是綜合了儒、釋、道三教,最適合中國士人的脾胃。與之相應,那時如果有人要談道,就不得不先修禪;如果不懂禪風或者禪機,幾乎就沒有討論“道”的資格。宋仁宗曾經與多位禪師探討禪理,留下較多與禪師交往、答對的記載,均具有一定的禪識和見解。宋代的文人學士或多或少有修禪的經驗,且第一流的儒者注重靜坐在宋代已成通例,所以歐陽修造訪禪林高僧也是很正常的。 大致說來,歐陽修與佛教的接觸以及對佛教態(tài)度的真正轉變,是從他謫守滁州開始的。慶歷五年,也就是法遠住持浮山的前一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富弼等的“慶歷新政”,被貶到安徽滁州。個中緣由,也不排除那樁不明不白的“張甥案”。官場的險惡,命運的莫測,使歐陽修一時心情十分抑郁,但他很快也就調整好了心態(tài),一方面體察民瘼、與民同樂,另一方面則寄情山水,結交叢席高僧。此間,歐陽修認識了瑯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為了便于太守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并邀歐陽修親自為之題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 我年少時學習《醉翁亭記》,背誦如流,尤其喜歡其中的景物描寫,并沒有留意到歐陽修與智仙和尚的故事。有一年與友人結伴在瑯琊山游玩,在醉翁亭里一張大石桌前,有同伴打趣說:“這就是醉翁與智仙和尚‘對弈飲酒處’,遺憾沒有標志?!蔽也挥上氲綆装倮镏獾母∩絹?。 在浮山會圣巖下,有一塊“因棋說法”的摩崖石刻,記載著法遠禪師與歐陽修因棋說法的故事。我曾從明代高僧的《續(xù)傳燈錄·卷三》中,讀到過“因棋說法”的具體記載。在一個山花爛漫的春天。歐陽修從滁州專程來到了浮山,聽說法遠禪術奇逸,名氣很大,非常好奇,很想會會這個和尚。到浮山后,他首先就造訪華嚴寺,及至與法遠見面,發(fā)現(xiàn)對方除容儀凜然、目光射人之外,并無奇特之處,所以也不太在意。當時,歐陽修并沒有急于問法,而是與一位客人對弈。法遠禪師默默地坐在旁邊。等下完一局棋之后。歐陽修才請法遠禪師說法。法遠知道來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于是擂鼓升堂說法。 會圣巖石壁上的“因棋說法”中的“棋”字,寫作“著”,這可能會讓一些普通游客感到費解。其實法遠禪師當時所下的是圍棋,不是象棋。象棋在我國出現(xiàn)于南宋初年,自有了象棋,漢字中的這個“暮”字才逐漸改成“木”字偏旁。而隋唐時期日本人從我國帶回去的仍是圍棋,所以在日本“暮”這個字一直沿用至今。 圍棋是一種娛樂競技活動,在上層社會的士大夫階層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古代,士大夫階層并不把圍棋看成是“雕蟲小技”,他們發(fā)現(xiàn)圍棋中包含著深邃的思想性。小小方尺紋枰之內包含有哲學、天文、地理、易經等數(shù)萬年人類觀察自然界的認識,有與軍事兵法完全一致的道理。有禪學、儒家、佛教、美學等修身養(yǎng)性的玄機。圍棋的深奧幽玄是其他任何棋類或競技娛樂方式難以望其項背的。人們在下圍棋的快樂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領悟了天地萬物的法則,不知不覺地步入高雅圣潔的心靈殿堂。 棋在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中有著深重情結,自古人們習慣將人生喻作棋局,什么“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世事如棋局局新”,頗多含義。例如,棋盤的總路數(shù)三百六十加一,一就是數(shù)字的主體,其余一切數(shù)字都由此數(shù)而派生,根椐這個中心向四方發(fā)展。三百六十,是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多天的約數(shù)。由此按四角地區(qū)分排,借以象征一年四季;四個角各有九十路,借以象征每一季的天數(shù);棋盤最外一周的七十二路,象征氣候時節(jié)。棋子數(shù)三百六十個,黑白各半,象征陰和陽。棋盤上的線路叫做枰,四周線路的中間叫做野。棋盤方形,象征靜止;棋子圓形,象征運動。從古到今,所下的棋局,沒有一局相同的。正如古書所說的“日日新”。因此,下圍棋要用意深遠,思考縝密,以探索勝敗的原因。這樣,便可達到尚未達到的境界。 法遠說法,并不是直截了當?shù)叵驓W陽修解釋“法”是什么,只是極富禪機地答非所問,而以棋比喻,他說:“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硬節(jié)與虎口齊彰,局破后徒勞綽斡(綽斡,這里大意指下棋時的動作)。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夸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甚么處?”禪師說法,一語雙關。的確,面對棋局,有多少人不知所措,投身佛門,又有多少人不識自性。若不是明心見性,何以將棋藝、禪理講通?可見,明心見性,并不只限于佛門,也適用于棋道。 法遠禪師談棋而非“棋”,其“棋聲歷耳”,大有令人振聾發(fā)聵之感,歐陽修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于是歐陽修向同僚們說,以前我以為禪不過是談玄論虛的玩意,沒想到竟是一些實實在在的世間道理。又說,一個和尚,久住深山,如果不是禪機圓熟,又怎能談得出這些玄機妙理?像這樣的和尚,“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歐陽修對法遠的評價雖然不乏文人的鋪陳夸張,但我們也看出他對這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法遠禪師是何等推崇。 法遠禪師的“因棋說法”,讓歐陽修大開眼界,以言佛為恥到不得不頷首嘆服,從而改變了他詆毀佛學的觀點。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意思是他有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拓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等五樣物加上他自己一個老頭共“六”。 “六一居士”深合佛法,并不執(zhí)于名相,是歐陽修晚年對佛法有所體悟后的自示。居士自稱六一,是把自己和五件物什等同看待,是了悟佛法的應緣起用,就如《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因此歐陽修倒頗得大乘佛法真趣,活得自在了。 法遠禪師借棋說法,是一段經常被引用的公案,因為棋理原本就是人生的道理,且法遠禪師之論,深入淺出,恰到好處。其中的敵手知音、活、角、關、虎口、肥邊、瘦肚等術語,今天仍被沿用,至于“從來十九路(棋盤縱橫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可謂古今同慨。 呂濟叔工棋,當世第一,近人黃俊的《弈人傳》曾記述。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作《六一居士傳》,寓棋于名號之中,足見對圍棋的喜愛。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法遠禪師想必棋藝非凡,至于他與二人的結緣,除了佛教的參禪就是棋了。由此來說浮山涵蓋中國的棋文化,是不無道理的。 “因棋說法”載于《傳燈錄》,是我國佛教禪林中耳熟能詳?shù)囊粯都言?,更是浮山佛教史上廣為人知的一大盛事。歐陽修由“因棋說法”而信佛,繼而成為宣揚佛學、護持佛法的重要人物;而且在他的影響下,許多社會名流,如范仲淹、楊杰、王安石、富彥國以及后來的黃庭堅等人都前來浮山問法,使浮山聲名遠揚,逞一時之盛。 P19-23
后記
前年冬天,我與幾位文友專程去了一趟浮山。那是一場暴雪之后,山上樹木橫陳,令人慘不忍睹。更讓人憂慮的是,山上多年冷寂,道路雜草叢生,加上積雪未融,路線難尋,步履維艱。此時,浮山的‘路”成為我們心中最大的糾結,振興浮山、唱響浮山品牌成為我們共同的心聲。 一直以來,由于多種原因,作為安徽省五大名山之一的浮山猶如藏在深閨的佳麗,淡出人們的視線。這種狀況與各地旅游事業(yè)的白熱化極不相稱,令人扼腕、愧憾。近年,隨著旅游休閑的大眾化和發(fā)展旅游經濟的戰(zhàn)略化,在各級政府正確的決策和有關企業(yè)積極參與下,浮山旅游開發(fā)進入了快車道。對此,所有熱愛家鄉(xiāng)、鐘愛山水的人們萬分欣慰、充滿希望,希望浮山早日走出深閨、擁抱春天,以一方神奇美麗的洞天福地呈現(xiàn)在廣大旅游愛好者的面前。 在游子的眼里最美的莫過于故鄉(xiāng),所有鐘愛山水者夢中都有一方美麗的天堂。30年前,我在北方上學讀書,畢業(yè)話別,有同窗好友向我問起家鄉(xiāng)的‘特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浮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我看來,奇異的旅游風光如一盤珍饈美味,如一曲精彩劇目,是款待遠方賓朋的最佳禮物。但那時的我未出校門,孤陋寡聞,對浮山僅知一鱗半爪,并不能向對方詳細介紹。但那時的情景似乎為我日后寫作浮山、介紹浮山埋下了種子,積蓄了動力。 去年“五一”前夕我在合肥與幾位朋友聚會,大家談到浮山的旅游開發(fā),一致認為浮山開發(fā)除了亟須進行景點的整修與服務設施的建設外,宣傳推介工作刻不容緩——“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他們的鼓勵下我堅定了寫作浮山的念頭。為了較為全面地將浮山展示給世人,我開始著手《魅力浮山》的寫作,以作為一個文化人獻給家鄉(xiāng)的一份薄禮。我想,作為一個有責任的作者,努力用文字宣傳家鄉(xiāng)、推介本土名勝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熱愛家鄉(xiāng)山水的最好方式。 寫作浮山,對于我來說,是一次真正意義的嘗試與學習。從“考據(jù)”角度上說,我對浮山的了解仍然還很膚淺,雖然在過去的一些時日里我從未間斷對浮山的親近,但以浮山豐富與深邃的內涵,非一般人窮其一生的心志能完全讀懂參透的。因此,我希望以一個普通的旅者、一個浮山的子民,憑著對她的一腔熱情,收集整理有關資料,描述自己的一點見聞感受,以此表達對浮山的一片深情厚愛。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我曾參閱了舊《桐城縣志》、新舊《浮山志》等一些相關的資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為了區(qū)別于一般旅游讀物的純工具性或超娛樂性,我在寫作上不只停留于對景點的泛泛介紹,力求做到個性的闡釋與詩意的解讀,與讀者形成心靈的融合;在展示表象的旅游元素之中注重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為人知的奇聞軼事,使之通俗而不乏厚重、有書卷氣而不失空靈。 在此書完稿之際,我首先要感謝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的責任編輯疏利民先生,是他讓我最初萌發(fā)寫作此書的想法,以及在書稿的全局與細節(jié)上給予的創(chuàng)意。同時,我也要感謝各級領導和眾多的朋友,是他們給予我各種支持或諸多中肯的建議。特別要感謝的是,樅陽縣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汪華君先生,多次陪我親臨浮山采風拍照,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精美的圖片。 寫作浮山,對于我還是一次挑戰(zhàn)性的檢閱,累并快樂著。誠然,限于個人有限的閱歷與笨拙的筆力,限于自身對浮山仍很淺顯的了解,限于浮山開發(fā)不斷進行之中,我所寫作的文字可能掛一漏萬甚至多有謬誤,并不能令人十分滿意。但我想,得有璞玉之真,何嫌卞和之訥?大美不言,大愛無疆,熱愛風景終究在于行走其中,風景之美待于不斷發(fā)現(xiàn)解讀。 因此我期盼更多熱愛山水的朋友走進浮山,期盼本書能增進朋友們對浮山的全面了解和喜歡,并期盼更多的朋友與我一道不斷解讀浮山、宣傳浮山。 是為記。 作者 2011年9月定稿于樅陽蓮湖居 (聯(lián)系方式:zzs684@163.com手機:18900565728)
編輯推薦
《魅力浮山》是安徽作家張正順歷時三年打造的一部關于安徽浮山的旅游文化專著。該書整合多種史志內容,融合各種文化內涵,以散文隨筆的細膩優(yōu)美、流暢典雅的語言風格,結合作者的觀感體驗,從旅游、文化與歷史多維度,全新視角解讀,全面發(fā)掘浮山作為火山、佛山、文山、生態(tài)的山等方面特質,內容共分為“厚重風雅、地質奇觀、佛國靈光、生態(tài)家園、人文薈萃、真情至愛、四面山水、走馬觀花”等八個部分,計380多個頁碼,內含近200幅精美圖片,厚重大氣,別致典雅,賞心悅目,真正是展示樅陽及浮山形象的一張靚麗名片,既適合于一般熱愛行旅者導游賞讀,又適合于本土人士用作饋品或收藏。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