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誠信思想研究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蘇士梅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蘇士梅  頁數:280  

內容概要

  《唐代誠信思想研究》在梳理先秦誠信思想的發(fā)展后,擬從幾個方面對唐代的誠信問題作以考察:首先,從不同層面,分階層對唐代誠信思想的發(fā)展狀況作以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帝王、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學士的誠信思想。其次,對唐代誠信思想的外化進行研究,從不同領域進行具體分析和考察,即主要對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誠信實施和經濟生活中的誠信踐諾作以考察。再次,對唐代特殊社會群體即士大夫群體的誠信狀況及誠信與唐代的民族關系進行研究。最后,分析唐代誠信思想的特點和空前繁盛的成因。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深入考察,評價其在唐代社會的作用及其對后世的啟迪意義。

書籍目錄

序引論  一、唐代誠信思想研究之意義  二、關于前人誠信問題研究之評述  三、本書的研究范圍、研究方法和資料依據第一章  唐代以前誠信思想的產生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誠信的早期文化形態(tài)    一、關于“誠”    二、關于“信”    三、關于“誠信”  第二節(jié)  先秦諸子的誠信思想    一、儒家的誠信思想    二、道家的誠信思想    三、墨家的誠信思想    四、法家的誠信思想    五、史家、雜家、兵家的誠信思想第二章  唐代社會誠信思想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唐代帝王的誠信思想    一、唐高祖的誠信思想    二、唐太宗的誠信思想    三、唐高宗的誠信思想    四、武則天的誠信思想    五、唐玄宗的誠信思想    六、唐憲宗、唐文宗的誠信思想  第二節(jié)  唐代政治家的誠信思想    一、誠信為國之大綱    二、君臣應互信,為官須誠信    三、誠信為人,誠信交友    四、唐代政治家誠信思想的歷史作用  第三節(jié)  唐代思想家的誠信思想    一、王通的誠信思想    二、韓愈、李翱的誠信思想    三、柳宗元的誠信思想    四、陸贄的誠信思想    五、張孤的誠信思想  第四節(jié)  唐代文人學士的誠信思想    一、唐代史學家的誠信思想    二、唐代文學家的誠信思想第三章  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誠信考察  第一節(jié)  誠信在唐代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和維系    一、唐代監(jiān)察制度與誠信    二、唐代法律與誠信  第二節(jié)  唐代政治活動主體的誠信考察    一、唐代帝王對誠信的踐履    二、唐代政治倫理視域中的官員誠信第四章  唐代經濟生活中的誠信考察  第一節(jié)  誠信在唐代經濟制度上的維系    一、唐代契約制度與誠信    二、唐代典當制度與誠信    三、唐代的信用貨幣——飛錢    四、唐代婚姻契約中的誠信體現  第二節(jié)  唐代商業(yè)運行中的誠信    一、誠信在唐代市場交易活動中的體現    二、唐代商人的誠信第五章  唐代士大夫群體誠信交往的考察    一、唐代士大夫群體的內涵和所指    二、誠信成為唐代士大夫的道德操守    三、唐代士大夫之間誠信交往現象的考察    四、唐代士大夫誠信的社會意義第六章  唐代民族關系與誠信    一、“以誠信馭夷狄”成為唐人的一種思想意識    二、“以信臣馭邊”成為唐人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舉措    三、和親、結盟以示信是唐人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形式    四、無誠信成為唐人譴責和攻打夷狄的重要借口    五、誠信在處理民族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  唐代誠信思想的特點及作用    一、唐代社會誠信思想空前發(fā)展的歷史原因    二、唐代誠信思想的特點    三、唐代誠信思想的局限性    四、唐代誠信思想的歷史影響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唐代的諫官不論官品的高低大多能竭誠履行職責,體現出極大的為政之勇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疏進諫并非僅僅是諫官才有的權力,而是全體官僚士大夫都具有的一種權限。胡寶華曾據兩《唐書》相關史料編制了“進諫一覽表”②,對唐代進諫制度運作的實際狀況進行了具體的考察。我們不妨從對有唐以來近三百年的進諫狀況,考察一下唐代帝王與百官之間誠信實施的程度。  胡寶華先生編著的唐代“進諫一覽表”中,共統(tǒng)計了171起 進諫事件,屬于前期的進諫事件有115起,后期55起。這個統(tǒng) 計結果應該是唐代進諫發(fā)展的總體反映,它表現出后期進諫事 件銳減的趨勢。這說明,唐前期政治清明,君臣之間以誠相待,百官有極其強烈的參與政治的欲望,帝王也多能勵精圖治。唐后期士人進諫意識不如前期,也可由此推知后期士人對朝廷政治多持有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白居易的《為人上宰相書一首》和元稹獻給憲宗的《獻事表》就反映了這一情況。白居易的《為人上宰相書一首》日:  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顛為心,今則敏行遜言、全身遠害而已矣……是以聰明損于上,則正直銷于下。畏忌慎默之道長,公議忠讜之路塞。朝無敢言之士,庭無執(zhí)咎之臣。①  元稹的《獻事表》云:  陛下即位以來,既周歲矣。百辟卿士,至于天下四方之人,曾未有獻一計、進一言,受陛下伏伽之賞者。左右前后,拾遺補闕,亦未有奏一封、執(zhí)一諫,受陛下激而進之之勸者……若臣等倍位諫列,名為供奉官,眶日彌年,不得召見,每就列位,屏氣鞠躬,不敢仰視,又安瑕議得失獻可否哉?  ……

編輯推薦

蘇士梅所著的《唐代誠信思想研究》在梳理先秦誠信思想的發(fā)展后,擬從幾個方面對唐代的誠信問題作以考察:首先,從不同層面,分階層對唐代誠信思想的發(fā)展狀況作以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帝王、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學士的誠信思想。其次,對唐代誠信思想的外化進行研究,從不同領域進行具體分析和考察,即主要對唐代政治生活中的誠信實施和經濟生活中的誠信踐諾作以考察。再次,對唐代特殊社會群體即士大夫群體的誠信狀況及誠信與唐代的民族關系進行研究。最后,分析唐代誠信思想的特點和空前繁盛的成因。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深入考察,評價其在唐代社會的作用及其對后世的啟迪意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唐代誠信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