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楊有禮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0-10出版) 作者:楊有禮 頁數(shù):69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國學新讀本:淮南子》作為一個學術(shù)文化概念,產(chǎn)生于近代。從淵源上講,“國學”概念的產(chǎn)生,與“國粹”有些關(guān)聯(lián),并且是從對抗西學侵入的角度提出來的。今天,中華民族早已是一個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立自強的民族,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所帶來的世界文化的匯合與交融,也早已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在這樣的歷史大勢中,卻會有“國學熱”的產(chǎn)生,乍一看來,確有不可思議之處,但實際上,國學的當代走紅,則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歷史時代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
書籍目錄
序《淮南子》通說卷一 原道訓卷二 俶真訓卷三 天文訓卷四 地形訓卷五 時則訓卷六 覽冥訓卷七 精神訓卷八 本經(jīng)訓卷九 主術(shù)訓卷十 繆稱訓卷十一 齊俗訓卷十二 道應訓卷十三 泛論訓卷十四 詮言訓卷十五 兵略訓卷十六 說山訓卷十七 說林訓卷十八 人間訓卷十九 修務訓卷二十 泰族訓卷二十一 要略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具有長處的百家學說其相互關(guān)系如何呢?《淮南子》認為,各家學說既有相互繼承的一面,如《管子》“崇天子之位,廣文、武之業(yè)”,“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①,又有后人否定前人的一面:“夫弦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修禮,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如此“趨舍人異”的原因,在于“各有曉心”②。曉心,即心中明白,是思想家的思維活動及其結(jié)果,是其意識感于外界而動所作出的反映。然而,百家與新道家的關(guān)系,不是相反相成的配合互補,而是部分包含于整體?!洱R俗訓》說:“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體也?!薄痘茨献印氛驹谛碌兰业牧錾?,重點繼承了老莊的道家思想,但不是完全照搬因襲,而是有所選擇,有所改造,有所創(chuàng)新。對儒、法各家有批判有吸收,兼合采撮各家之長,使之置于新道家思想的統(tǒng)帥之下,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和核心。古今許多學者都明白這一點。東漢高誘《淮南子·敘目》中說:“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jīng)道。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于無垠,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其義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然其大較歸之于道?!边@里“歸之于道”即是指集眾家之長于新道家。《淮南子》直接標明引用的前人論述有《詩》、《周書》、《老子》、《莊子》、黃帝、孔子、《易》、《韓子》、《曾子》、《神農(nóng)之法》、《慎子》、《管子》、《春秋》、《國語》、《書》、《公孫龍子》等16種,其中引用最多者為《老子》,81章被引用了42章,共60處。
編輯推薦
《國學新讀本:淮南子》:解讀國學典籍奧義,尋繹傳統(tǒng)文化脈絡,追溯民族精神本源,探索未來文化方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