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卜慶華 著 頁數(shù):272
內(nèi)容概要
讀者不妨視《鴻爪集》為共和國第一代出村進城學人的縮影或標本吧,從作者卜慶華平心靜氣的“學術自述”、“歲月凝情”等等,你可細心體悟出這代學人獨有的人生況味:出生在1949前,成長于1949后,與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一直同脈息、共命運,以赤子之心擁抱和理解新中國的艱難曲折,慣以歌德派立場發(fā)聲,雖遍嘗其中的酸甜苦辣,卻無怨無悔,偶有反思,也是慎之又慎。
書籍目錄
甲 學術自傳一、初入學術之門二、學術道路上的艱難跋涉三、窮山溝里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四、春天里的收獲五、從“郭學”研究到編輯學研究六、林下文化漫步七、對“反思郭沫若現(xiàn)象”的反思八、心靈中永遠依戀的長青樹乙 詩聯(lián)百首歌詞一首舊體詩十三首對聯(lián)九十首自題聯(lián)十二首學報賀聯(lián)二十五首喜聯(lián)三首喬遷聯(lián)三首壽聯(lián)九首挽聯(lián)六首贈聯(lián)十四首名勝景觀聯(lián)十四首金文集字詩聯(lián)四首丙 歲月凝情獻于母親墓前的梔子花——先慈逝世三周年祭憶滿叔一、夢回甑箅園二、初識滿叔三、再識滿叔四、滿叔的親情二三事五、綿綿的思念嶺上紅梅開——悼念三哥我心中的伊甸園——童年生活的片斷回憶一、我的發(fā)蒙老師二、“雪姑娘”雪夜話《聊齋》三、游戲雜談四、山中觀獵五、河套觀牛斗六、村塾掠影七、山林魚水之樂八、初入蜚英中學九、牧牛的日子十、課外樂園十一、想起了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十二、趣事拾零十三、與旦老爺月夜泛舟十四、我的天堂不是夢十五、可怕的“懺悔”憶“常師”,懷師友一、“常師”印象二、師恩重于山三、似水流年憶同窗四、走了人生最緊要的兩步憶“一大”——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成立大會紀實懷念恩師李之透先生和平教育友誼——扶桑七曰行一、飛向東瀛二、在創(chuàng)價學會中部會館三、訪創(chuàng)價學園四、初會小室校長五、參加授儀盛典六、池田大作一席談七、喜結(jié)櫻花緣八、世間最難得者九、不盡的情思新至善村的回憶——一個文化名村四十多年的變遷一、村名之由來二、村里的不速之客三、凄風苦雨的十年四、“文革”中我的一家五、春天的腳步六、文化名村的衰落七、沒有結(jié)束的結(jié)束語丁 學海泛舟郭沫若研究縱橫談臨別話衷情——在湖南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會上的謝辭勵精更始,領異標新——為慶賀《湖南師范大學學報》創(chuàng)刊五十周年而作《寸草軒吟錄》序戊 友朋書札與詩文評點賀聯(lián)四副郭平英女士來函龍協(xié)濤先生來函潘國琪先生來函宋應離先生來函劉曙光先生來函郝名鑒先生來函陶用舒先生來函李錦云女士贈詩羅名勛先生來函文佩璋先生來函《鴻爪集》散文評點錄之一李維琦《鴻爪集》散文評點錄之二馮召平《鴻爪集》詩聯(lián)評點錄吳容甫趙甄陶王儼思等己 跋跋 卜慶華跋二 李維琦跋三 鄧超高跋四 葉雪芬跋五 陳蒲清跋六 龍長吟鳴謝
章節(jié)摘錄
二、學術道路上的艱難跋涉 從1964年的“四清”到“文革”的六七年間,由于眾所周知的原 因,我的學術研究完全拋荒了。1974年,學校(湖南師范學院)組建政 史系,校領導任命我為該系黨總支副書記①。當時“文革”尚未結(jié)束,但我在經(jīng)歷“文革”的反復折騰后,對政治已心灰意冷,而且對“文革” 本身也漸有反思。當時,校領導對我仍很信任,擬升遷我為教務處副處 長,或表示要將我所任副職升為正職(即由總支副書記升為書記),我都 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為由婉言謝卻了。此時,我是“身在曹營心 在漢”,即表面在抓學生的政治思想管理等工作,但內(nèi)心深處卻向往學科 專業(yè)工作。雖然在那個年代,鉆業(yè)務也同樣有風險,膏火自煎者多有,但我認為它至少可消解一些疲憊,讓精神有所依托。在這種心猿意馬的 精神狀態(tài)下,學校開干部會我常溜號,我分管的學生工作也搞得很糟,紀律廢弛,學生曠課、斗毆等違紀事經(jīng)常發(fā)生。消息不斷傳到校方,校 領導發(fā)現(xiàn)我終究不是政治上的有用之才,打消了提拔我的念頭。由此,我也獲得了自主擇業(yè)的機會。1978年政史分家后,我留在歷史系,主動辭去了副書記的職務,選 定中國古代史作為我從事的專業(yè),并擔任“中國歷史文獻”的部分教學。我之所以選擇中國古代史作為自己的專業(yè),不是偶然的,因為1974年以 后,為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我曾潛心于中國古代文化的學習,或者說 補過一段課。恰當此時,我得到了緊鄰中文系已退休的李之透老師的大 力幫助。李先生是湖南教育界的名宿。他的“以校為家,校勝于家,以 生為子,生勝于子”的教育理念,艱苦辦“廣益中學”的奮斗精神,長 期為學界稱頌。在與他接觸中,我又發(fā)現(xiàn)他是位宅心和厚、學問篤實、學養(yǎng)有素的學者,只是由于荒唐的政治原因,長期被冷落,成了一介 “逸民”。由于我拜師志誠、心切,李先生答應盡量滿足我的要求。他以 教育家的仁愛、學問家的睿智,雅意勤勤為我補習了幾年“國學”。我對 《說文解字》的細讀,對先秦經(jīng)史子集的鉆研,都是在他的精心指導下進 行的。日就月將,我具備了較為堅實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因此,1978年開始擔任“中國歷史文獻”的教學時,并不感到突然。我在執(zhí)教“歷史文獻”時,因工作的需要,閱讀了好些先秦古史論 著,特別是郭沫若的史學論著讀得最多。由此,認識到:郭沫若不僅是 杰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獻學家,是 位學識淵博的文化大師。我想重操舊業(yè),繼續(xù)對他的著作進行研究。甚 至想,縱令研究不能有成,追隨大師的足跡走一遍也是值得的。怎樣進 行研究呢?在中外著名學者治學之方的啟示下,此時,我頭腦中漸漸形 成了這樣幾點看法:首先是研究郭沫若這樣具有百科全書式知識的文化 大師,要廣泛占有與研究客體相關的一切資料,不僅是直接材料,而且 包括間接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對郭沫若有完整的認識。為此,我設立 了一個小小的郭沫若研究資料庫,以“涉獵式”的泛讀法將日積月累的 資料置入庫中,并對資料作出初步的區(qū)分與會綜,即把不同材料作分門 別類的處理。其次,不僅要通讀郭沫若所有的著作,而且要讀他本人讀 過的書,特別是要精讀對他影響甚大的書①。只有這樣,才能弄清他的思 想學術和創(chuàng)作脈絡,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為此,我沿著郭沫若自述的線索,開出了一個長長的郭沫若的讀書要目,然后一本一本找來讀。我把這叫 做“輻射式”的讀書法。而在閱讀每本書時,又采取由逐字逐句細讀到 鉤玄纂要直至出以己見的“掘進式”的讀書方法。如在語言文字學方面,對于大小徐本和段注《說文解字》,我曾反復鉆研,以求得一把籀讀郭沫 若甲金文考古論著的鑰匙。在史學方面,郭沫若盛為稱贊的《觀堂集 林》,我看過多遍,發(fā)現(xiàn)郭氏對王氏的學說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在文學 方面,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哈姆雷特》、《李爾王》我也曾一讀再讀,因為郭沫若在與徐遲通信中曾詳細說明這幾個劇本與史劇《屈原》的異 同。由此,更引發(fā)我對古今悲劇做初步的探討。為了研究郭沫若的早期 哲學思想,我將被郭沫若稱為“泛神論者”的莊子和斯賓諾莎的著作反 復比較,發(fā)現(xiàn)兩人的思想體系實不相同,郭氏把他們都稱為“泛神論 者”,實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②。在政治思想方面,我將郭沫若早期 最為稱道的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看過三遍,因為郭 沫若說過:他翻譯此書是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轉(zhuǎn)折點。再次,我認為 研究郭沫若這樣的文化名人,不能局限于個別方面,而要把他作為一個 整體來研究。我這種“整體研究”的想法,實受中國哲學獨特的思維方 式——辯證思維方式的影響(這種思維方式把對象看做一個整體,認為 整體的各部分都有此動彼應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一切對立都有其統(tǒng)一的關 系),但更多是仔細研究郭沫若作品后所解悟到的。例如郭沫若是文史兼 通、文史相融的大家,他的歷史研究往往是為史劇創(chuàng)作作準備;反過來,他的史劇創(chuàng)作又常常豐富了他的歷史研究的內(nèi)容。如果研究者不是文史 兼修,對他作品的價值就很難作出科學的闡釋。這種“目有全?!钡目?法與古代哲人所稱頌的“目無全?!钡木辰?,并不矛盾。因為“目無全 牛”是庖丁經(jīng)過三年分解牛所達到的技藝純熟的境地,而“目有全?!?則是他解牛時首先應注意到的,否則,那真是“盲人摸象”了。從1974年下半年起至1978年郭沫若逝世前的幾年,我就是秉著上述 學術觀念寒暑無間地進行學習研究的。這段時間,我在政治上臨深履薄,嚴守分際,但在求知上格外努力,這是我有生以來篤學不倦、進步最大 的幾年。其攻讀之刻苦,較古人的“韋編三絕”、“懸梁刺股”、“三年 不 窺園”、“焚膏繼晷”,實未遑多讓。其嗜學入迷之情景,亦如韓文公所 言:“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答李詡書》)至 今,我還記得當年廢寢忘食學習的情景:夜闌人靜時,在李先生不到五 平方米的斗室里,我還在聽先生孜孜不倦地講解《說文》,直至師母夢醒 后提醒我們“該睡覺了”,才“下課”。在天麻麻亮的清晨,肉店門前已 排成一條爭相購肉的長龍,夾在長龍中的我,仍手拿《說文》,一個個記 誦書中對每字的說解,有時連買肉的事也忘了。在玄冬修夜,我看書常 過夜半,屋里沒有取暖設備,冷得哆嗦時,就靠站起來搓搓手、跺跺腳,或把手放在嘴邊哈口氣和以電燈泡焐焐手。有一次,我在床邊洗腳,邊 看書,因?qū)嵲谔>肓?,競一頭倒在床上睡著了,但腳還在水盆里。妻 子發(fā)覺后,才把我叫醒。三、窮山溝里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 在幾年刻苦攻讀中,一件偶然的事,中斷了我的書齋生活,特別是 中斷了我的“郭研”。那是1976年下半年至1977年,我被派到湖南省委 “農(nóng)業(yè)學大寨”沅陵分團工作。熟悉這一段歷史的都會知道,那是一個特 殊的歷史時期:毛主席逝世不久,“四人幫”已被打倒,但“左”的指導 思想還未得到糾正。即如這次“學大寨”運動,其口號就是“以階級斗 爭為綱”、“大批促大干”、“三年普及大寨縣,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機械化”。P6-8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