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施莉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1-11出版) 作者:施莉 頁數:16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信息技術與中國經濟增長》為評價我國20多年大規(guī)模IT投入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提供了具體的量化指標。除以國際通行的模型檢驗了我國大規(guī)模IT生產與使用產生的經濟價值外,本書的研究也從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在經濟欠發(fā)達國家,IT仍然是推動經濟繁榮的有力工具。
書籍目錄
第1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1.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3本書研究的內容及技術路線 1.4本書研究存在的難點及可能出現(xiàn)的創(chuàng)新點 第2章IT經濟價值估算模型及其比較 2.1經濟計量模型 2.2增長核算模型 2.3經濟計量模型與增長核算模型的比較 第3童實驗性測算及存在問題的分析 3.1測算數據說明 3.2資本存量構造 3.3 IT在要素部分貢獻測量結果與對比 3.4 IT要素積累部分貢獻對其折舊率取值的敏感性檢驗 3.5 IT對中國TFP增長貢獻分析 3.6 IT在TFP部分貢獻的敏感性檢驗 3.7小 結 第4章研究模型確定及基礎數據收集框架 4.1研究模型確定 4.2基礎數據框架 第5章量化測算相關缺失數據類型推導 5.1價格指數推導 5.2資本存量估算 5.3 生產性資本存量與服務流量間的轉換 5.4使用者成本計算 第6章信息技術對中國經濟影響量化結果及分析 6.1 IT對中國經濟影響量化測算結果 6.2與美、日研究結果對比 6.3 IT投入對三國經濟增長推進方式分析 6.4政策啟示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隨著IT運用在發(fā)達國家中對經濟影響力度的研究,一些學者開始關注IT對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影響的研究。Kraemer and Dedrick(1999)對包括中國在內的43個國家,在1985~1995年IT投入回報的實證檢驗中證明:IT投入對發(fā)達國家的GDP增長推動迅速(在GDP年均增長率中,53%來自IT貢獻。而非IT資本雖然投資數額20倍于非IT資本,但其對GDP增長的貢獻僅為15%)。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由于IT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這些國家快速投入的IT資本對GDP增長產生的影響不具備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研究表明,中國、印度、委內瑞拉的IT投入與GDP增長表現(xiàn)例外。中國GDP年均增長率接近10%,IT投入年均增長率為35%,雖然1995年之前中國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善,然而兩者之間仍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印度與委內瑞拉的IT投入與GDP增長表現(xiàn)與中國。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與此同時,中國IT業(yè)也迅速成長,IT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1999年中國IT產業(yè)規(guī)模上升到世界第三位(566億美元),僅次于美國(3448億美元)和日本(2116億美元):2001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yè)的產量約占到世界總量的9%。從網絡建設的發(fā)展狀況看,從1994年3月,中國獲準入互聯(lián)網以來,中國網絡建設迅速發(fā)展。1997年我國上網計算機為29.9萬臺,到2000年上升為350萬臺,2003年我國上網計算機迅速上升為2527萬臺。與此同時,我國的上網用戶也由1997年的62萬人,上升到2000年的890萬人。到2003年,我國上網用戶上升為6800萬人。從通信業(yè)的發(fā)展看,2002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電話用戶最多的國家,到2004年中國固定電話用戶達到了30700萬戶,而移動用戶達到了32000萬人。那么,Kraemer&Dedrick(1999)觀察到的信息技術的運用與中國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否仍然存在呢?IT在中國的運用究竟對中國經濟增長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 在關于中國IT經濟價值的量化研究中,目前檢索到的文獻包括Wong(2004)的研究及Heshmati(2006)的研究。Wong(2004)的研究表明:1984~2001年,IT投資對中國GDP增長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Heshmati(2006)的研究表明1977~2002年,IT投資對中國TFP增長貢獻顯著。兩者的研究都以經濟計量方法為基礎,IT經濟價值量化研究中使用到的主流方法——增長核算框架,存在著量化方法方面的差異。此外,兩者的研究都沒有將IT資本進一步細分到計算機硬件、軟件和通信行業(yè)。
編輯推薦
《信息技術與中國經濟增長》編輯推薦:通過量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規(guī)模IT生產與投入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信息技術與中國經濟增長》為評價我國20多年大規(guī)模IT投入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提供了具體的量化指標。除以國際通行的模型檢驗了我國大規(guī)模IT生產與使用產生的經濟價值外,《信息技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研究也從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在經濟欠發(fā)達國家,IT仍然是推動經濟繁榮的有力工具。通過研究,我們得到了如下結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IT的生產與使對我國經濟增長與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隨著我國IT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及IT投資的持續(xù)增加,這種推動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各類IT對經濟發(fā)展的拉動明顯倚重計算機硬件部分,軟件生產與投入對經濟拉動力不足。此外,9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我國生產效率增長速度大幅減緩,但IT對生產效率提高的貢獻仍持續(xù)增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