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2 出版社:西南交大 作者:潘光文 頁數(shù):190
內容概要
《課堂文化的批判與建設》以課堂文化為主題,對課堂文化為什么會發(fā)生從理性啟蒙到精神控制的隱蔽性交化,從精神控制回歸理性啟蒙需要采取什么策略這兩個核心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作者從精神層面出發(fā),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文化觀。認為“文”,是指觀念、思想、學說、制度,或反映觀念、思想、學說、制度的典籍、文物;“化”,指轉化、更化、改變;文化,就其實質而言,是以文化人,或更準確地說,是以文化人心,即以活動為中介,人們接受和認同特定的觀念、思想、學說、制度,并表現(xiàn)在行動之中。以文化人的基本原則是“緣情”,也就是說,要合于人們與生俱來的普遍性情,如向往思想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潛能、以道德實踐謀求人生幸福等,否則,用以“化”人的“文”,便會蛻變成為限制人、支配人的東西,走向異化。立足于這樣的文化觀,作者審視課堂和課堂教學,思考在課堂這一特殊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活動對主體所具有的意義,并把這種審視和思考自覺地置于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中,這凸顯了作者對課堂文化的理論研究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簡介
潘光文,1966年生,四川萬源市人。教育學博士,樂山師范學院副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從事課程與教學、教師教育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畢業(yè)于四川文理學院。2001年考入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師從李森教授,研習課程與教學論,2004年7月畢業(yè),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06年考入母校,在恩師李森教授的指導下,繼續(xù)從事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的學習和研究,2009年7月畢業(yè),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參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1項。主持四川省教育廳科研課題1項、校級科研課題2項、教改項目2項和精品課程1項。先后在《課程·教材·教法》、《教師教育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5篇。參編學術著作5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導論第一節(jié) 研究的問題與緣起第二節(jié) 相關研究述評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及意義第四節(jié) 研究思路與方法第五節(jié) 本書內容摘要第二章 課堂的文化透視第一節(jié) 課堂教學活動的文化透視一、師生背負的文化印記二、教學目標的價值理性考量三、知識選擇、知識態(tài)度和知識的課堂實踐命運四、教學評價中價值判斷被遮蔽的文化根源第二節(jié) 課堂環(huán)境的文化透視一、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安排的文化心理效應二、課堂紀律與自由、顯在和潛在課堂制度三、課堂的信念與價值第三章 課堂文化的本體追尋第一節(jié) 課堂文化的本質與特征一、“課堂”、“教學”和“文化”的界定二、課堂文化本質的共時態(tài)和歷時態(tài)分析三、課堂文化的特征:雙重性、動態(tài)性、依附性和滯后性第二節(jié) 課堂文化的結構與功能一、課堂文化的組成部分及其關聯(lián)二、課堂文化的功能: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個體狀態(tài)的轉變第四章 課堂文化的異化及其反思第一節(jié) 課堂文化的異化及其路徑一、“異化”概念的多維解讀二、課堂文化的異化:由理性啟蒙到精神干預的隱蔽性變化三、課堂文化異化的路徑:觀念灌輸和課堂獎懲第二節(jié) 課堂文化異化的反思一、知識選擇的話語權被過度集中二、知識教學上的教條主義,三、單向度的教學評價第五章 課堂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第一節(jié) “單向度”理論一、“單向度”理論的內涵:“單向度的人”和“單向度”的社會二、“單向度”理論對認識課堂文化異化問題的啟示第二節(jié) 生態(tài)倫理一、倫理:關系和準則二、倫理的人際維度三、倫理的生態(tài)轉向四、生態(tài)倫理對認識課堂文化異化問題的啟示第六章 課堂文化建設的現(xiàn)實依據(jù)第一節(jié) 教學改革的文化特性分析一、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二、教學改革的文化特性:主體地位、競爭與合作、創(chuàng)新和實踐第二節(jié) 現(xiàn)有課堂文化的特性一、師生關系上的權威與服從二、知識教學上的教條與保守三、教學方法上的灌輸與說教第七章 課堂文化的建設策略第一節(jié) 課堂教學文化的建設策略一、注重實踐智慧生成的課堂教學目標二、互惠、合作、友好、親密的師生關系三、平等對話與自主建構的課堂教學過程四、注重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評價第二節(jié) 課堂環(huán)境文化的建設方略一、尊重個人權利的課堂群體文化二、求異和寬容的課堂教學氛圍三、“共有、共享、共管”的課堂制度結束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綜上所述,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維新變法和新文化運動等中外重要歷史發(fā)展時期,課堂成為孕育、傳播進步思想的中心,課堂文化對于轉變個體狀態(tài)具有理性啟蒙作用。許多在過去被人們普遍接受并用以指導其行動的權威觀念,被再次放到了理性的“天平”上重新加以衡量,接受質疑和批判。許多舊觀念的合理性,發(fā)生動搖,甚至被顛覆,不再構成人們行動的思想基礎,而許多對后來發(fā)生重大影響的新觀念,則在這種批判中相繼涌現(xiàn)。從這種課堂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人們,不僅看到了盲從他人、輕信權威的危害,變得清醒,而且也看到了每個人都具有的理性所蘊涵的無窮創(chuàng)造力,變得自信,相信和看重自己的理性思考與判斷,把自己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明顯,在這些歷史發(fā)展時期,課堂文化確實充分地發(fā)揮了轉變個體狀態(tài)的理性啟蒙功能,人們相聚在課堂這個精神家園,在觀念批判的思想苦旅中痛苦地跋涉著,在知識創(chuàng)新的精神歡樂中相互鼓勵著,這種痛苦與鼓勵,成為課堂文化強大的凝聚力,課堂成為無數(shù)人心向往的地方,成為人們彰顯生命活力與尋找生命意義的地方?! ≌n堂文化轉變個體狀態(tài)的啟蒙功能,在上述歷史時期表現(xiàn)得較為顯著或突出,但是我們并不能由此得出如下結論:轉變個體狀態(tài)的理性啟蒙功能,僅僅是這些歷史時期的課堂文化所獨有的。實際上,無論在哪個時期,生命存在的真諦或者意義,都在于創(chuàng)造。課堂是生命聚集的地方,其意義和價值在于精神創(chuàng)造。精神創(chuàng)造的前提,便是知識的理性批判,個體從中逐漸學會一種能力--對于外界的各種影響能夠做出獨立的理性判斷,從盲從、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等“自然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因此,理性啟蒙功能,不是哪個時代的課堂文化所獨有的,而是課堂文化的基本功能?! ∪欢ㄟ^課堂文化的現(xiàn)狀考察,我們卻發(fā)現(xiàn):課堂文化雖然保持了其原有的形式,但是其功能卻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課堂文化轉變個體狀態(tài)的理性啟蒙作用弱化了,在有的課堂甚至幾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觀念的灌輸和與這種灌輸相適應的課堂獎懲,以及由此而實現(xiàn)的精神干預。 ……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