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素質史論綱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培勇,申成玉,王建增 著  頁數(shù):288  
Tag標簽:無  

前言

  關于國民素質的著作中,專門性研究中國國民素質史方面的著作較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孕育了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國民素質結構體系,使國民素質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和獨特的文化價值?! ≈袊鴩袼刭|史的研究具有綜合性特征,與中華文化史、中國人學思想史、中國社會思想史及中國人口史等專門史難分彼此。因此,本書的撰寫實屬對中國國民素質學中的國民素質歷史考察論部分研究的擴展?! ”緯_立了三個目標:一是對國民素質產生的原始文化基因進行追尋;二是對關于國家制度及制度文化對國民素質的作用與影響進行討論;三是對國民素質演變特征及規(guī)律進行分析?! ”緯蓡闻嘤仑撠熑珪闹黧w框架設計和統(tǒng)稿,并撰寫緒論、第九章 ;申成玉撰寫第二、三、四、五、六、七章;王建增撰寫第一、八章。湯清煥、李媛媛同志打印校對書稿,付出了辛勤勞動,表示感謝?! ∮捎谖覀兊乃剿?,其中必有很多不足,有些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懇請各方專家批評、指教,以推動中國國民素質學研究的發(fā)展。

內容概要

  中國國民素質史的研究具有綜合性特征,與中華文化史、中國人學思想史、中國社會思想史及中國人口史等專門史難分彼此。因此,《中國國民素質史論綱》的撰寫實屬對中國國民素質學中的國民素質歷史考察論部分研究的擴展?!吨袊鴩袼刭|史論綱》確立了三個目標:一是對國民素質產生的原始文化基因進行追尋;二是對關于國家制度及制度文化對國民素質的作用與影響進行討論;三是對國民素質演變特征及規(guī)律進行分析。

書籍目錄

緒論一、基礎理論問題:國家定義與中國國家形成的道路及特點二、定義問題:國民和國民素質概念及基本特征三、國民素質結構及內在邏輯關系四、研究方法五、對幾個研究基礎問題的解釋第一章 國民素質產生的原始基因(遠古-公元前21世紀)引論 原始人素質文化萌芽和素質萌生形態(tài)一、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原始人身體素質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二、原始人心理素質意識產生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三、原始人社會文化素質萌芽是為適應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四、原始人素質結構生成階段與基本特質分析第二章 中國國民素質初步形成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夏至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引論 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對國民素質文化雛形形成的作用與影響一、國民的煉身和養(yǎng)心觀念及優(yōu)生意識形成二、傳統(tǒng)宗教轉向和諸子百家爭鳴促進了國民心理素質特質的初步形成三、國民文化與科技知識素質初步形成于諸子百家爭鳴之中四、傳統(tǒng)文化基本特質的形成對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作用與影響五、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國民社會文化素質基本特質的形成分析第三章 秦漢三國時期人的素質演變形態(tài)(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引論 國民素質形成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一、兩漢時期重視經濟社會發(fā)展,使人口發(fā)展和人的身體素質在封建社會中出現(xiàn)首次高峰二、漢代人傳統(tǒng)心理不穩(wěn)定的主體意識向依附性心態(tài)轉化,人的心理素質呈下降趨勢三、兩漢時期人的社會文化素質總體上呈上升態(tài)勢四、以“孝”、“德”為代表的道德素質是兩漢時期人的素’質的鮮明特點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國民素質演變形態(tài)(公元265-589年)引論 國民素質演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條件一、因戰(zhàn)爭頻繁,國民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但由于民族大融合,對改善人的遺傳基因起到了積極作用二、人的主體意識在動亂時世中增強,要求人格獨立的呼聲高漲三、國民文化與科技知識素質在民族融合中得到提高,中華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中開始形成四、兩晉南北朝女性解放,使家庭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促進了人們基礎素質的提高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國民素質演變形態(tài)及特質(公元589-960年)引論 國民素質提高的經濟、政治、文化因素分析一、唐代國民身體素質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中達到了新的高峰二、唐代國民心理素質達到了一定高度三、唐代國民社會文化素質達到封建社會的新水平四、唐代時期婦女素質特征五、唐代國民素質發(fā)展水平之高探析第六章 宋、遼、夏、金、元時期的國民素質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公元960-1368年)引論 經濟、政治和文化對國民素質的影響一、北宋人口總數(shù)達到一億左右,之后人的身體素質呈下降態(tài)勢二、國民心理素質在“提倡人的主體性”和“滅人欲”雙向理論影響下形成三、國民文化與科技知識素質提高較快,而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呈“雙向”態(tài)勢四、宋代國民文化與科技知識素質之高分析第七章 明清時期國民素質演變形態(tài)(公元1368-—1911年)引論 經濟、政治、文化對國民素質的作用與影響一、明、清中期人的身體素質處于恢復提高時期,促進了人口發(fā)展二、明清統(tǒng)治者政治上專制,人們的心理素質受到嚴重影響三、明后期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發(fā)生變化;清統(tǒng)治者思想僵化,消極影響著國民社會文化素質的發(fā)展四、清中后期國民素質低下的社會因素分析第八章 近現(xiàn)代國民素質的演變形態(tài)(公元1840-1949年)引論 國民素質文化在“救亡圖存”和“思想啟蒙”的過程中向現(xiàn)代性轉型一、近現(xiàn)代國民素質文化思想形成的社會條件和基本內容二、軍閥混戰(zhàn)與戰(zhàn)爭,嚴重摧殘了國民身體的健康,人的平均壽命只有35歲三、國民在反思中調整心態(tài),心理素質在抗日戰(zhàn)爭中得到空前提高四、傳統(tǒng)國民社會文化素質是在“實現(xiàn)國家獨立和民族振興”中向現(xiàn)代化轉型的五、近現(xiàn)代傳統(tǒng)國民素質向現(xiàn)代轉型分析第九章 國民素質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及啟示一、素質文化對國民素質模塑律二、社會制度對國民素質規(guī)范律三、國民素質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的特征四、啟示:國民素質均衡發(fā)展是當代人類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城背溪文化最早發(fā)現(xiàn)于湖北宜都城背溪遺址,代表性遺存還包括枝城北、枝江青龍山、秭歸柳林溪等遺址,集中分布在枝城以西至三峽的沿江一帶。城背溪文化的生產工具有打制和磨制兩種,以打制為主。陶器均為手制,采用泥片貼塑法成型,多夾砂、夾炭陶。器表施紋飾者多見,以繩紋為主。常見的器形為釜、罐、缽、支座等,少見的多為圜底器,平底器和三足器。在宜都城背溪遺址,曾經采集到夾有稻殼和稻末的陶片,在陶片的胎里和器表偶然遺留有清晰的稻殼印痕,其中較完整的稻殼粒長6.1毫米、寬3毫米,經農學專家鑒定屬于粳稻。此外,在枝城北遺址也采集到夾有稻殼末的陶片和包含稻谷殼印痕的紅燒土塊。①  原始農業(yè)的興起和發(fā)展,促使原始人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規(guī)范道德觀念,如經常鼓勵氏族成員樹立勇敢頑強的精神與自然作斗爭;要求氏族成員遵守集體勞動秩序,服從氏族長者對生產的指揮及產品分配;愛護生產工具,保護生產場地;注意培養(yǎng)氏族成員互相協(xié)作、團結友愛共同完成生產任務的品德。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始社會里,氏族、部落在調整內部個人與整體、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都把個人利益溶化于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之中,這就為中國以后的道德體系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礎。但這一歷史基礎卻嚴重忽視了人本身的權利,把人的價值過分地放在對別人的關系上,而不在自身??梢哉f,這一觀念的“先天不足”對后人的影響,尤其是對當代人人格獨立性的影響是極為嚴重的?! ∫欢ǖ幕橐鲋贫葲Q定一定的家庭形態(tài)。在母系公社中,婦女主要從事采集和原始農業(yè)、制作食物、縫制衣服、養(yǎng)老撫幼等活動,而青、壯男子則主要從事狩獵、捕魚等活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國民素質史論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