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

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作者:龐海芍  頁數(shù):333  
Tag標簽:無  

前言

  世上萬事萬物都是在“否定之否定”中發(fā)展變化的。大約始于20世紀末,中國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個“通識教育”的高潮?!巴ㄗR教育”成為時髦,不僅在一般高校,就連職業(yè)學校也在躍躍欲試。作為一種高等教育理念,“通識教育”和1952年“院系調整”前后被嚴厲批判的“通才教育”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甚至可說是一回事?!叭旰訓|,三十年河西”,世道就是如此變遷!不過,曲折也在所難免?!  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當年對“通才教育”的批判,一定程度上要歸咎于從英語“general”翻譯過來的“通才”這個名詞。因為“通才”從字面上容易被認為是“一切都通”的人才;而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在短短幾年大學生活中要成為“一切都通”的“通才”自然不可能。當然,批判的更深層原因還在于:“通才教育”理念與高等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當時大規(guī)模計劃經濟建設是其中心任務)服務的要求存在差距。因為前者著眼于“使人成為人”(康德語),后者則追求把人教育成為易于駕馭的“工具”;“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是當時一句響亮的口號。于是,狹隘的專業(yè)教育模式長期統(tǒng)治了中國高等教育?! 「母镩_放以后,隨著經濟體制轉型和中國融人世界,狹隘的專業(yè)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當時國家教委的倡導下,一場“文化素質教育”的熱潮順應形勢,在中國大學中開展起來?!拔幕刭|教育”在中國高教界推動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后來不少大學接受“通識教育”的先導。但是,正像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教高[1998]2號文件)所說:“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體現(xiàn),不是一種教育模式或分類”;“必須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盡管“文件”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可采取的幾種途徑與方式,卻并未規(guī)定制度化的運作模式。在初期,這樣做有利于各校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探索各種文化素質教育的具體途徑與方式,但在深入和推廣過程中卻難免各行其是,無所適從。

內容概要

通識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大學開展了文化素質教育,并在此基礎上開始了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然而,通識教育理念聽起來非常誘人,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通識教育的實踐困境與希望便是本書探索的主題。    本書首先對通識教育的內涵進行了梳理,提出應從三個層面理解通識教育,即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也常常指通識教育內容,其核心是強調通過統(tǒng)整的知識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健全的人。根據(jù)這樣的理解,本書分析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深入剖析了實踐中面l臨的理念困境、內容困境以及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變過程中的制度困境。同時,為了便于指導實踐,本書專門總結了美國和中國一些高校的通識教育實踐經驗或范例供大家借鑒。最后,作者提出了通識教育的希望與出路。    該書內容緊密結合我國高校通識教育實際,有大量翔實的資料與豐富的調查數(shù)據(jù),是對通識教育解疑釋惑的好幫手。不僅適合教育研究人員參考,也非常適宜教育管理者以及對通識教育感興趣者閱讀。

作者簡介

龐海芍,女,1964年出生,現(xiàn)任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書記。就讀于北京理工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求學北京大學獲得(教育)管理學博士學位。多年從事大學管理工作,擅長理論聯(lián)系實際開展教育研究,先后參加完成了教育部、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多項,2001-2003年,作為

書籍目錄

序一(王義遒)序二(胡顯章)前言第一章 通識教育的三個層面 第一節(jié) 作為教育理念的通識教育 第二節(jié) 作為教育內容的通識教育 第三節(jié) 作為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通識教育 第四節(jié) 通識教育三個層面之問的關系第二章 從通識教育視角看我國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歷史演變(以T大學為例)  第一節(jié) 提倡通專結合,培養(yǎng)“革命通人+技術專家”(1940—1952年)  第二節(jié) 專業(yè)教育模式確立,通識教育“銷聲匿跡”(1952—1978年)  第三節(jié) 糾偏專業(yè)教育,通識教育在孕育中(1978—1995年)  第四節(jié) 從文化素質教育到通識教育的探索(1995年以來)  第五節(jié) 當前T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模式第三章 通識教育的理念困境  第一節(jié) 對通識教育內涵理解缺乏深度  第二節(jié) 通識教育沒有成為大學的辦學理念  第三節(jié) 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難以平衡  第四節(jié) 通識教育理想面臨功利主義現(xiàn)實挑戰(zhàn)第四章 通識教育課程及教學困境  第一節(jié)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教育嚴重失衡  第二節(jié) 公共必修課沒有全面體現(xiàn)通識教育理念  第三節(jié) 通識選修課難以實現(xiàn)通識教育目標  第四節(jié) 非正式課程的通識教育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  第五節(jié) 關于通識課程設計的理論分析第五章 通識教育的制度困境  第一節(jié) 選課制與通識教育  第二節(jié) 專業(yè)選擇制度與通識教育  第三節(jié) 科系(專業(yè))組織結構與通識教育第六章 通識教育的實踐經驗與啟示  第一節(jié) 通識教育在美國  第二節(jié) 通識教育在香港地區(qū)  第三節(jié) 通識教育在臺灣地區(qū)  附錄6.1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領域詳表(2005)  附錄6.2 MIT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分布選修課(HASS.D)(2006)  附錄6.3 香港中文大學“四范圍”通識科目總表(2005—2006年度)  附錄6.4 香港理工大學的通識課程(2006—2007學年)  附錄6.5 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主辦的通識教育報  附錄6.6 臺灣大學通識課程所屬領域一覽表(2008年4月)  附錄6.7 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目錄  附錄6.8 元智大學發(fā)展性通識課程一覽表(2007年3月)第七章 中國大陸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案例 第一節(jié) 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學院) 第二節(jié) 復旦大學復旦學院 第三節(jié)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第四節(jié)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基礎學部 第五節(jié) 清華大學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附錄7.1  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實驗班學生選擇專業(yè)院系方案 附錄7.2 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實驗班導師制實施辦法 附錄7.3 復旦學院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方案 附錄7.4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2007年) 附錄7.5 復旦學院學生通識綜合素養(yǎng)評價方案 附錄7.6 復旦學院學年個人和集體榮譽評選方案 附錄7.7  清華大學首批文化素質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一覽表第八章 通識教育:希望與出路 第一節(jié) 人類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理想與通識教育 第二節(jié) 知識的分化和綜合與通識教育 第三節(jié) 社會的發(fā)展與通識教育 第四節(jié) 實施通識教育的若干建議附錄  附錄1 大學生通識教育調查問卷  附錄2 通識教育訪談提綱  附錄3 通識教育有關文獻述評  附錄4 部分通識教育研究學位論文一覽表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從通識教育視角看我國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歷史演變(以T大學為例)  第五節(jié) 當前T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模式  這里所說的模式是指由通識教育的目標、通識教育內容(以課程為主)、有關制度等構成的通識教育的實踐規(guī)范和基本樣式。  一、通識教育目標  如本章前面所述,T大學從文化素質教育開始了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并于2003年首次將通識教育概念引入本科教學計劃。因而,T大學的通識教育目標也分別體現(xiàn)在文化素質教育規(guī)劃和本科教學計劃中?! ?996年,T大學提出了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基本目標: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知識,理解、把握人類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和價值觀念。注重從歷史角度關注當今世界的發(fā)展方向;養(yǎng)成系統(tǒng)性的思考能力,掌握正確進行社會分析和道德判斷的標準;接觸數(shù)學、物理、生物、行為科學的基本原理,學會科學的對人、對世界的觀察方法;學習人類文化相互交往和影響的知識。了解中外基本的重要的文學和藝術成就,培養(yǎng)一種鑒賞和批判能力;提高文學和藝術素養(yǎng)。有較好的中國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夠擴大眼界,擴充文化經驗,吸收外國文化?! 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目標著眼于培養(yǎng)大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文理貫通,人格健全,雖然并沒有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概念,但卻體現(xiàn)出了通識教育的哲學觀。當然,在文化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中,針對大學生“有知識,沒文化”的現(xiàn)象,更突出強調了“文化”教育,包括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通識教育困境與希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這本書的資料很齊全,若想從資料中得出自己喜歡的通識教育模式,書上的資料是可以利用的。論證很到位,是指作者確實在分析大量實例的基礎了,對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總結、論證,同時也給通識教育研究者比較清晰的研究思路。不錯,很受啟發(fā)。
  •   通識教育在國內研究的還不是那么系統(tǒng),這本書總結了已開展通識教育的國內情況以及美國,香港,臺灣的狀況,給關注通識教育的人們帶來了參考和希望。
  •   關于通識教育的很全面的總結。文字易讀。很好!
  •   正在寫課題,很有幫助
  •   看看也是一種提高
  •   買錯了 還以為有外國的 ,大多數(shù)都是在寫中國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