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作者:何國松  頁數(shù):389  字數(shù):429000  

前言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所有精神與物質財富的總和,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智慧的積淀。文明是我們靈魂的生發(fā)與歸依,是我們內在生命的本源和精神的活動場所,它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啟迪著我們的良知,激發(fā)著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承載著我們精神活動的一切成果。同時,文明又是我們生命真實個體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著我們外在的生存環(huán)境,記錄著我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成果,又是我們衣食住行等生存形式的具體體現(xiàn)。    本書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從思想、文學、宗教、建筑、科技、繪畫、雕塑、服飾、工藝美術、音樂舞蹈、飲食文化、民俗等多個方面,深入發(fā)掘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將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xiàn)出來,使讀者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擴展文化視野,得到審美感受、想象空間和愉快體驗。    獨具特色的選材,深刻獨到的見解,流暢清新的文字,精美而具代表性的圖片,使得這部著作處處閃現(xiàn)著靈動與厚重。通過它,讀者可以徜徉歷史浩渺的長河,追尋先賢璀璨的智慧。    由于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所限,本書難免存在疏漏之處,誠望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一個遠離歷史文明、頭腦中失去這方面知識的人是貧窮的。作為中國人,我們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族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創(chuàng)造明天。
《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從頭讀到尾,一本書感悟中華璀璨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由何國松編寫。

書籍目錄

華夏民族的形成
大禹治水
夏王朝的建立
成湯滅夏建商
殷商的“五盛五衰”
安陽殷墟之謎
商代陶器與原始青瓷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
商周更替
貝幣成為貨幣形式
“百家爭鳴”
老子與《老子》
孔子與《論語》
孟子與《孟子》
莊子及其學說
墨子創(chuàng)建墨家學派
儒墨之爭
韓非與法家學說
唯物思想家荀子
孫武與《孫子兵法》
魏文侯以儒術稱強
西門豹治鄴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胡服騎射
中國首創(chuàng)生鐵鑄造技術
商周的飲食
魏開運河
顓頊歷問世
銅鏡鑄造業(yè)的發(fā)展
石頭“書”與石鼓“書”
簡策版牘
帛 書
書法藝術的初起與發(fā)展
戰(zhàn)國銅塑
戰(zhàn)國建筑
先秦車輿
先秦音樂
先秦舞蹈
先秦雕塑、繪畫與書法
領先世界的先秦科技
秦始皇文化的統(tǒng)一
焚書坑儒
興建秦長城
毛筆的起源
《中庸》
《國語》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確立
匈奴的崛起
張騫通西域
北匈奴西遷
于闐古文明
《戰(zhàn)國策》
《孝經(jīng)》
《說文解字》
班超出使西域
秦漢科學技術的成就
秦漢工藝美術的發(fā)展
神奇的馬踏飛燕
漢代舞蹈藝術
道教產(chǎn)生與佛教東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制度的發(fā)展
祖沖之計算圓周率
天文儀器渾儀與渾象
魏晉時期的繪畫藝術
南北朝時期的繪畫藝術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云岡、龍門石窟造像
永靖炳靈寺石窟及天水麥積山石窟
五族人華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盛唐氣象
玄奘取經(jīng)
唐詩的輝煌
隋唐時期宗教建筑的發(fā)展
隋唐五代時期玉器工藝
兩宋理學的構建及影響
宋代的書院與義學
宋代史學的發(fā)展成就
宋詩、宋詞、宋畫的成就
四大發(fā)明
紙幣的產(chǎn)生
精美的宋瓷
元朝的短暫統(tǒng)治
《三字經(jīng)》
馬可·波羅東游
元代雜劇的成就
明朝中央集權專制的強化
鄭和下西洋
明朝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元明時期中國與周邊封貢體系的確立
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
明清建筑的發(fā)展
四大名著的誕生
《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的編撰
中國科舉考試的演變
禁煙運動與鴉片戰(zhàn)爭
“洋務運動”
清代晚期杰出的科學家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夏王朝的建立 關于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歷史上說法不一,今天仍存在爭議。不過,學術界一般把公元前21世紀左右崛起于黃河流域的夏王朝作為中國文明的起點。隨著近年來夏代考古和夏文化研究不斷取得進展,這種觀點也越來越得到證實。 夏代之前是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曾經(jīng)有三皇五帝的傳說。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開篇就是《五帝本紀》,五帝之首是傳說當中的黃帝,此后很多古代史書都是從黃帝寫起。近代以來,疑古思潮勃興,中國文明起源的時間也被大大推后。由于甲骨文的大量出土,有的學者還提出中國文明的起點應該在商代,還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的歷史時期應該從周代開始。不過,隨著考古學的發(fā)展以及在考古學的推動下古文獻學的重新研究,人們對夏代歷史的了解越來越豐富,認識越來越明晰,把它作為中國文明開端的觀點也越來越得到學者們的認可。 在我國的《尚書》《詩經(jīng)》等早期的古文獻里,夏、商和周三代是經(jīng)常被人們相提并論的。戰(zhàn)國以后,出現(xiàn)了把夏商周并稱為"三代"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建立在古人認為三代在制度上具有連續(xù)性和一貫性的基礎上的。例如,孔子在《論語》中曾經(jīng)十分明確地提出,商代基本上繼承了夏代的禮制,只是作了一些改變;周代又基本上沿襲了商代的禮制,也作了一些變革。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文獻資料是從周代開始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商代和更早的夏代的認識。所幸的是,19世紀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使商代的存在得到了考古學上的證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夏代的可信性。 雖然夏代的考古工作正在逐步展開,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還未獲得像殷墟甲骨文那樣的成果,因而還不能依靠實物材料展示當時的社會風貌。在沒有直接文字材料可供使用的情況下,我們對夏朝的建立以及發(fā)展的認識仍然要依賴于文獻中的傳說材料。在文字沒有出現(xiàn)之前,很多古代的歷史都是以這種口口相傳的方式保留下來的。這些傳說雖然混雜著大量人為的夸張乃至編造的成分,但其中真實的歷史內核是不能否認的,現(xiàn)代科學考古學的發(fā)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透過對這些傳說的記載,我們還是能夠從中得到夏王朝歷史的發(fā)展線索及其大致的社會狀況的。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實際上是原始氏族時代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在《史記》所載的五帝中的最后兩位——堯和舜的時期,他們領導人民與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同時采取措施穩(wěn)固部落聯(lián)盟,由于政績卓著,受到廣泛擁戴。傳說中,在堯統(tǒng)治時期,洪水泛濫,"四岳"推薦鯀負責治水,但成效甚微。當時實行禪讓制度,堯在年老的時候,大家一致推舉舜作為繼承人,經(jīng)過一番考察,舜成為新的聯(lián)盟首領。舜出身微賤,深諳百姓疾苦,繼位后,勵精圖治,發(fā)展民生,放逐兇族,撤換了治水無功的鯀,任命他的兒子禹負責治理水患。禹治水成功并在平定三苗的叛亂中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后來,舜按照禪讓的方法,把權位傳給禹。 據(jù)說,禹曾經(jīng)召集原先各部落的首領在涂山會盟,與會者有"萬國"之多。后來又會諸侯于會稽。禹控制的地區(qū)十分廣大,在禹控制時期部落聯(lián)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他命令各地諸侯向中央進貢方物和銅,并用銅鑄成九鼎。這些表明禹的權力比從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有了明顯的增長,已經(jīng)成為諸侯之上的"天子"。禹死后,在諸侯的擁立下,禹的兒子啟繼位。這一事件意義重大,從此,"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宣告結束,"天下為家"的"小康時代"開始,夏王朝正式建立,這也標志著中國文明社會的肇始。 在啟剛剛繼位的時候,政權并不穩(wěn)固。先是東夷族首領益率眾向啟發(fā)動進攻,但被啟打敗。接著,由于關中平原的有扈氏對啟實行的"家天下"不滿,啟遂前往征伐,有扈氏被剿滅,啟的王位得到鞏固。啟曾在均臺(今河南陽翟)舉行盛大宴會,一段時期內,夏王朝得到了很大發(fā)展。但是,好景不長,不久,其子武觀作亂,雖然叛亂被平定,武觀被誅殺,還是對夏朝的內政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對夏朝的真正威脅實際上來自于東夷。啟死后,其子太康繼位,他只顧田獵游玩,不問朝政,東夷勢力乘機東山再起,在其首領羿的率領下西進伐夏,并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取政權。太康失國以后,雖然其弟仲康繼為君主,但羿實際上大權獨攬。不久,由于羿又開始沉迷于田獵,不恤民事,大權旁落到重臣寒浞手中,利用一個機會,寒浞殺羿及其全家,奪取政權。為斬草除根,寒浞遂誅殺夏后相;相妻緡已有身孕,逃離后生子少康。少康長大成人后,在有虞氏、斟灌氏等部族的幫助下,剿滅寒浞,奪回王位,使夏朝得以中興。

編輯推薦

  《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力圖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練的文字、新穎的版式、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從思想、文學、宗教、建筑、科技、繪畫、雕塑、服飾、工藝美術、音樂舞蹈、飲食文化、民俗等多個方面,深入發(fā)掘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將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xiàn)出來,使讀者輕松獲取知識的同時,擴展文化視野,得到審美感受、想象空間和愉快體驗?! —毦咛厣倪x材,深刻獨到的見解,流暢清新的文字,精美而具代表性的圖片,使得這部著作處處閃現(xiàn)著靈動與厚重。通過它,讀者可以徜徉歷史浩渺的長河,追尋先賢璀璨的智慧。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