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多棱鏡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文宏 編  頁數:195  
Tag標簽:無  

前言

有史以來,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現象,每一種新的文化現象都代表著新的時代內容,網絡文化就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而出現的融科技與文化于一身的新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打破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界限,在這個文化世界里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置身其中,大家都可以在這里盡情施展才華。網絡匯集了幾千年來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為人們提供了當代最為便捷的交流和認知途徑,提供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梢灶A言,網絡文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科技乃至政治等各個方面的沖擊和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北京郵電大學是一個以通信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主要特色的大學,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率先于2002年在我國高校中成立了第一個網絡文化研究中心,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欣然擔任了中心的榮譽主任。幾年來這個中心在和文化部、中央電視臺等上級領導部門和兄弟單位之間展開了有效的合作,圍繞網絡文化熱點問題舉辦多次重要學術會議,并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和專著,引起了同行們的強烈關注。最近,他們又受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和財政部科教文司的委托進行了“中國網吧調查”的課題研究,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北京郵電大學不僅要在信息科技領域再攀高峰,而且要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所作為。

內容概要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主要界定何謂網絡文化并揭示網絡文化的特質;第二章著力描述網絡輿論的特點、機制及社會影響;第三章介紹網絡人際交往與虛擬社區(qū);第四章將形形色色的網絡“客”文化現象盡收筆底;第五章扼要講述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和網絡游戲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樣態(tài);第六章對于網絡“人肉搜索”的起源、動因及良性引導問題予以特別關注;第七章針對瑕瑜互見的“網絡聊天”做出深度社會學解析。    本書適用讀者為大中學生、文化學者及IT從業(yè)者。

書籍目錄

網絡文化面臨價值觀碰撞(代序)第一章  網絡文化概述      第一節(jié) 網絡文化的界定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網絡文化研究概況  第三節(jié) 網絡文化的特質  第四節(jié)   網絡文化時代的藝術與審美  第五節(jié)   網絡文化對于文學批評的刷新  本章參考文獻第二章 狂歡的自由——網絡輿論    第一節(jié) 案例導讀:網絡輿論的力量  第二節(jié) 網絡輿論的特點及形成機制  第三節(jié)   民意新通道與執(zhí)政創(chuàng)新  第四節(jié) “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  第五節(jié)   網絡輿論與公民意識建構——以汶川地震為例  本章參考文獻第三章  網絡改變生活 第一節(jié) 案例導讀 第二節(jié) 人際交往新選擇 第三節(jié) 網絡時代的社會交往 第四節(jié) 虛擬社區(qū)生存. 本章參考文獻第四章  來者都是客——網絡客文化 第一節(jié) 案例導讀 第二節(jié) “客”滿江湖 第三節(jié) “客文化”解析 第四節(jié) “客文化”與社會話語權的變遷 本章參考文獻第五章  網絡藝術與網絡游戲 第一節(jié) 網絡文學 第二節(jié) 網絡音樂 第三節(jié) 網絡視頻 第四節(jié) 網絡游戲 本章參考文獻第六章 “人肉搜索”:起源、動因與引導  第一節(jié) “人肉搜索”的起源  第二節(jié) “人肉搜索”的動因分析  第三節(jié) “人肉搜索”的引導機制  本章參考文獻第七章  網絡聊天:“我”、“我們”和網絡社會的聯(lián)結  第一節(jié) 我交流我存在——網絡聊天和“我”  第二節(jié)   “我們”的重新聚合——一網絡聊天與虛擬社區(qū)  第三節(jié) 社會網絡化和網絡中的個人——聊天為基礎的社會互動聯(lián)結  第四節(jié) “網絡聊天”的文化特征  本章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由此可見,網絡博客與傳統(tǒng)媒體報道相互補充,博客的影響力已經延伸到官員問責的現實領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傅德志的博客點擊率截至12月16日已達到240萬次之多,其受關注程度之高顯而易見。時評人童大煥在博客中國的個人專欄里共撰寫了5篇與華南虎照事件相關的文章。2007年11月12日名為“政府不能推諉回避虎照的真?zhèn)巍钡奈恼聦κ录陌l(fā)展脈絡進行了清晰地梳理,并且呼吁:“面對公眾的洶涌質疑,國家林業(yè)部門、公安和檢察機構都有義務有責任站出來對照片真?zhèn)巫鞒鲨b定。”兒月20日,童大煥在了解到“周老虎”的原型來自年畫后,發(fā)表了題為“沒有真相就沒有信任也沒有規(guī)則”的文章,結合報紙對事件的報道一步步闡明真相,試圖揭露謊言,使真相大白于天下。11月23日的文章“虎照門事件到了該調查和問責的時候”,建議各級政府在查清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及時啟動道歉和問責程序,以此挽回在海內外留下的巨大負面影響,同時也挽回民心,重建地方政府的誠信形象。11月30日,以當事人周正龍向網易索價為契機,呼吁擺脫地方保護,“獨立第三方”主持正義,終結“虎照門”事件。這一想法得到一名網友的響應,他認為:“一些相關政府部門的消極行政,不作為行政以及一種官官相護的潛意識,使得周假虎塵囂直上,猖狂至極;強烈要求中央政府部門查清真相,查處周假虎的始作俑者?!?2月7日,童大煥在“華南虎照事件觸及國家核心命題”一文中,運用大量事實說話,針對國家林業(yè)局在此事件上的曖昧態(tài)度引出了民眾與權力的關系如何呼應與互動的問題,希望政府權力能夠及時、正確地回應民眾期待。一位游客隨即回應道:“當權力不能及時、正確地回應民眾期待時,我們能指望權力能夠受到公民權利的監(jiān)督、制約與‘馴服’嗎?能指望民眾與權力之間的裂痕不是逐漸加大而是逐漸彌合嗎?……您是中國的良知,問得太好了?!蓖鬅ǖ拿科恼戮允聦崬榛A,以建設性態(tài)度觀察事件進程,并適時地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盡管童大煥這5篇博客的總點擊量只有3052次(截至12月8日),但其極具說服力的評論所產生的傳播效果卻不可低估。

后記

早在2002年,當我們率先在全國成立第一個網絡文化研究中心時,大家就開始致力于這一全新研究領域的墾拓。經過幾年努力,雖不能說碩果累累,卻也收獲頗多。對于網絡文化研究,我們已經從開始關注網絡文化的一般表現形式,深入到對網絡文化內容的分類研究與探討,并且將這一學術探索引入到研究生課堂教學之中,這部書就是在研究生的課堂上,研究生們在討論與爭辯中逐漸形成的。我們在確定書稿時,立足于明晰概念而不糾纏于繁瑣的考辨,在突出個案分析的同時注重點面結合,強調理論深度但決不拒人千里之外,不求“大而全”而寧可特色鮮明。當然,限于我們的水平,本書難免存在不足,懇請讀者朋友和專家批評指正。由衷地感謝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教授為本書的出版給予的關懷和幫助,感謝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社長代根興先生和副總編輯周明女士對于本書出版的鼓勵。責任編輯陳瑤女士為本書的出版質量辛勤把關、操勞,她的嚴謹工作態(tài)度令我們感動,出版社的策劃編輯安耀東先生也在選題、成書過程中給予我們許多關懷和指導,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編輯推薦

《網絡文化多棱鏡:奇異的賽博空間》為網絡文化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網絡文化多棱鏡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側重于藝術方面,清晰,只是深度上還可再提升,在同類書籍中算中上吧
  •   到的很快 挺好的
  •   設計漂亮,內容反胃,建議斟酌購買!
  •   看了,感覺學到挺多的。
  •   書是我需要的!送貨速度一般!不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