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靜林,楊放春,徐鵬 編著 頁數:337
Tag標簽:無
前言
未來的信息通信網絡正朝著技術融合、業(yè)務融合、網絡融合的方向發(fā)展,其中IP網絡和電信網絡的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以程控交換系統(tǒng)為代表的電路交換技術已經越來越顯現出與后來涌現出來的大量新技術融合的艱難;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以集中、快速提供增值業(yè)務為主要特征的智能網技術由于存在業(yè)務開發(fā)和執(zhí)行環(huán)境的封閉性、系統(tǒng)實現依附于具體的承載網絡,以及業(yè)務客戶化能力低等許多固有技術缺陷,已經很難繼續(xù)滿足公眾對電信增值業(yè)務的新需求。在這種背景下,作為適應網絡融合與開放趨勢的下一代網絡(NGN,NextGenerationNetwork)以及支持網絡資源能力開放的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并且正在強烈地沖擊著傳統(tǒng)電信網的原理、格局和文化。下一代網絡是建立在分組交換技術基礎上,采用分層、開放的體系結構,容納多種形式的信息,方便實現語音、視頻、圖像和數據等多種媒體業(yè)務的開放、融合的網絡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下一代網絡縱向涵蓋了網絡的業(yè)務(應用)層、控制層、傳輸層、接入層,甚至終端層面的各種下一代技術,也橫向包括了固定網、移動網、互聯(lián)網等各類網絡體系的下一代技術。盡管下一代網絡中所包括的下一代技術繁多,但其主要技術特征應該歸結為網絡各層之間采用開放的協(xié)議或API接口,從而打破傳統(tǒng)電信網封閉的格局,支持多種異構網絡的融合。更為準確地說,下一代網絡體系通過將業(yè)務與呼叫控制分離、呼叫控制與承載控制分離來實現相對獨立的分層結構,使得上層業(yè)務的實現與底層接入的異構網絡無關,從而真正為獨立的業(yè)務開放商、獨立的業(yè)務提供商,甚至獨立的業(yè)務運營商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因此,相對于以流量傳輸為目的的所謂TrafficDriyen的傳統(tǒng)網絡體系架構來說,下一代網絡已被業(yè)界稱為Set。viceDriven的網絡體系架構,其主要原理特征來源于網絡控制層的核心技術軟交換和應用業(yè)務層的核心技術應用服務器以及推動網絡資源能力開放的API技術。
內容概要
“融合與開放的下一代網絡叢書”系統(tǒng)地描述了作者在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研究中,對下…代網絡原理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對課題研究成果的歸納和總結。作為叢書的第六冊,本書在前幾冊的介紹基礎之上,力爭從更加宏觀和抽象的角度對下一代網絡進行深入的闡述。為此,本書以下一代網絡的整體結構為切入點,以下一代網絡的業(yè)務驅動特征為體系結構分析的基礎,構建了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建模方法和統(tǒng)一的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復合視點模型,從而為下一代網絡提供了“是什么”的定義依據。本書還提出了體系結構建模與軟件工程方法相結合,使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建模能夠被最終貫徹到目標系統(tǒng)的實現過程中,從而為下一代網絡提供了“怎么做”的實現依據。 本套叢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通信與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等專業(yè)研究生的參考用書,也可作為從事下一代網絡相關工作的高級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下一代網絡的概念與特征 1.2 下一代網絡的體系結構 1.3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建模的必要性 1.3.1 構建模型要解決的問題 1.3.2 模型的內容 1.3.3 模型的作用 1.3.4 構建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模型的必要性 1.4 本書結構第2章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研究綜述 2.1 我國軟交換設備規(guī)范草案 2.2 ISC/IPCC制定的NGN體系結構 2.3 ETSITIPHON/TISPAN制定的NGN體系結構 2.4 ETS13GPP/3GPP2制定的下一代移動核心網體系結構 2.5 ITU—TNGN2004工作組對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的研究 2.6 目前研究成果的特點與不足 2.7 對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研究的要求 2.7.1 解決“是什么”的“定義”問題 2.7.2 解決“怎么做”的“實現”問題 2.8 本章小結第3章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模型方法與軟件工程方法的研究 3.1 下一代網絡功能體系結構模型方法的分析 3.1.1 RM—ODP多視點模型的分析方法 3.1.2 智能網概念模型的分析 3.1.3 4+1軟件體系結構模型的分析 3.1.4 功能體系結構模型建模方法需求 3.2 下一代網絡質量體系結構模型建模方法的分析 3.2.1 McCall的質量度量模型 3.2.2 ISO9126軟件質量模型 3.2.3 Dromey軟件質量模型 3.2.4 NFR非功能需求框架模型 3.2.5 質量體系結構模型建模方法需求 3.3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模型方法的特征 3.3.1 復合視點 3.3.2 業(yè)務驅動 3.3.3 統(tǒng)一的形式化描述 3.4 下一代網絡條件下電信軟件工程方法的分析 3.4.1 軟件工程 3.4.2 軟件開發(fā)方法 3.4.3 軟件開發(fā)過程模型 3.4.4 軟件過程管理 3.4.5 軟件質量管理 3.5 體系結構模型方法與工程方法的結合 3.6 本章小結第4章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建模方法 4.1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模型方法、軟件工程方法與UML語言 4.1.1 UML的基本內容 4.1.2 UML語言的特點 4.1.3 使用UML描述體系結構的問題 4.2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建模方法的內容 4.2.1 面向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的建模分析方法 4.2.2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建模方法模型 4.3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建模元模型 4.3.1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分析過程元模型 4.3.2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分析方法元模型 4.3.3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設計方法元模型 4.3.4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實現方法元模型 4.4 業(yè)務驅動的復合視點體系結構建模UMl。擴展 4.5 本章小結第5章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模型的構建 5.1 電信系統(tǒng)與電信業(yè)務 5.1.1 電信業(yè)務和電信服務 5.1.2 電信系統(tǒng) ……第6章 SDriCView體系結構企業(yè)視點模型第7章 SDriCView體系結構網絡視點模型第8章 SDriCView體系結構工程視點模型 第9章 SDriCView體系結構質量視點模型第10章 基于SDriCView體系結構模型指導下一代網絡應用的設計與開發(fā)縮略語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ETSI的TIPHON計劃所提出的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模型的優(yōu)點是:第一,在R2版本中區(qū)分了網絡層面和功能層面的內容,考慮到了電信網絡全程全網的特點,單獨對網絡結構進行了分析;第二,該模型提出了不同抽象層次,使模型能夠解決多方面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描述一個系統(tǒng)的具體實現結構;第三,該模型將業(yè)務單獨劃分為一個層次,強調了下一代網絡以業(yè)務為驅動的特征??梢哉J為ETSI的TIPHON計劃為下一代網絡提供了完整的體系結構模型的基礎,是目前描述較為系統(tǒng)、較為合理的NGN體系結構模型。但是,TIPHON雖然在業(yè)務結構分析中使用了UML的分析方法,但并沒有為整個體系結構模型提供完整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同時,由于R3和R4版本中刪除了網絡模型的分析。模型對全網整體結構的描述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
編輯推薦
《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建模與軟件工程方法》由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