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2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文軼 頁數:200
Tag標簽:無
前言
理解1949年比人們想象的更困難?! 顸h垮臺的迅速也令共產黨失去了更多在時間中磨練和學習的機會。1949年共產黨面對的復雜現實不能簡單歸結為任何單一的模式,他們在管理上所要面對的挑戰(zhàn)是難以想象的。這不只是管理一塊邊區(qū)或根據地,而是管理一塊三倍于西歐大小,有著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 ≡谥袊萑敕至岩詠恚埠秃徒y(tǒng)一的聲音最為深入人心,但導致分裂的根本原因——中央政治權力和財政權力的式弱并沒有得以改觀,并且,多年以來,管理一個大國家的經驗已經很陌生了?! 〉壑茣r代的中國,國家財政規(guī)模僅是整個國家經濟的一個很小的部分,政府收入從來沒有超過GDP的4%。而清末地方軍事力量的崛起暫時解決了中央一次次的“軍事危機”,卻產生了脫離中央集權財政控制外的經濟系統(tǒng),它對近現代中國的影響至為深遠。事實上,即使清王朝倒臺以后,政府所汲取的國民收入份額仍然很小。1916-1928年期間,中國就根本談不上國家財政系統(tǒng),北京政權的維持主要靠各種國內外的貸款。國民黨取得政權后,盡管煞費苦心地進行了財政體制的轉型,但在1936年可能是國民政府最好的一年,整個政府收入不過只有GDP的8.8%。這也是蔣介石主持南京的中央政府期間試圖將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未竟的“建國方略”付諸實施卻歸于失敗的重要原因。而1949年新政權預算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已經達到了超過15%的前所未有的比例。對剛剛進入城市的共產黨而言,這注定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開創(chuàng)性試驗?! ×硗猓瑖一A結構重建上面的挑戰(zhàn)同樣顯而易見。傳統(tǒng)中國里的中央政府并不致力于管理一般鄉(xiāng)村或城市基層,地方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默許給了當地宗族、行會,在一個只是由薄薄的一層官員來治理的地域廣袤的農業(yè)帝國中,后者是中央政權不可缺少的補充——19世紀中國的地方政府依靠的正是府州縣官與這種地方民間力量的巧妙平衡。而當中央政府衰敗后,這樣維系長達數個世紀的平衡顯然被破壞了。中央已經失去了控制和限制這種地方組織的能力,隨著組織變得強大,組織之間的競爭出現了,權力不可避免地集中于靠軍事話語權發(fā)言的軍閥手中。辛亥革命的領袖沒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更不用說真正控制這個國家。在一個短暫的國家試驗中,國民黨統(tǒng)一了中央政權,擴展了地方政府的職能,并訴之于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情感,在溫和的軍事成功后,他們試圖發(fā)動廣泛的改革,但正是由于缺乏獨立的金融和完整的國家地方基層的支持,國民黨實際上受惠于權貴資本和軍閥。盡管1949年以前共產黨多年在農村的工作讓這個即將上臺的新執(zhí)政黨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建立基層政權的經驗,但這套系統(tǒng)能否成功引入城市,革命的熱情能否轉化為嚴格有序的組織,并創(chuàng)建行之有效、富有活力的新秩序,至少在1949年初,仍是一個未知數?! ”緯x取六個城市作為新政權接管和改造的觀察樣本,這在研究新中國建國歷史的著作中當屬先例,因此在敘述方式和研究方法上一定有很多尚待進一步商榷之處?! ∥覠o法將本書定義為一本歷史著作還是一本新聞著作,它采訪了多達69名歷史當事人,他們中一部分是參與“建國大業(yè)”的核心成員,一部分是見證歷史變遷的行業(yè)元老,他們大多早就年過古稀,回憶往事是留予后人的財富,對他們自己而言卻是極為辛苦的經歷。我要特別感謝這些老人,并致以最衷心的敬意。我想,本書正是用新聞的方法論來觀察歷史,發(fā)現歷史,為歷史現有的敘述拾缺補全?! ∥冶至诉@樣一種基本的價值觀,新聞即歷史,歷史即新聞。我們重述歷史,是去尋找歷史中的“五個W”,對歷史當事人進行新聞采訪,而放棄對既有史料的依賴,擺脫對于過去一套歷史系統(tǒng)的話語體系和發(fā)現體系的依賴。本書的成形得益于一系列截稿時間壓力下的采訪和寫作,得益于我供職的《三聯生活周刊》,也得益于這本雜志從三年前抗戰(zhàn)系列報道就摸索和積攢的歷史再述和解釋經驗,某種意義上,它是《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成員正在進行的各種新聞操作和方法論探索的成果之一。如果沒有一個思路開放、智力卓越的媒體,如果沒有一群熱愛這份職業(yè)的同仁們,這本書是斷然不會面世的。
內容概要
一九四九,革故鼎新。在此時代的大轉折之際,敗者何以掙扎,勝者何以收拾殘局、廢舊圖新,一般市井細民又如何安身贏命?作者以大歷史、小切口的方法,選取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武漢、沈陽等六個一線大城市作為樣本,既有千年帝都,也有新興都會,以做新聞的態(tài)度審視歷史,采訪了六大城市參與建國大業(yè)的核心成員、行業(yè)元老等六十九名當事人,通過他們的回憶和敘述,娓娓道來那段滄桑巨變、山河歲月,那些面對艱難的智慧與經驗尤其值得關注與重溫。
作者簡介
朱文軼,《三聯生活周刊》主筆。報道領域廣泛,擅長社會經濟類題材和區(qū)域生態(tài)經濟的觀察報道。嘗試在報道中將突發(fā)性新聞的人物、事件要素和地方經濟政治演進史的宏觀脈絡相結合。因李真報道和同一首歌報道兩次得到“南方周末”年度調查報道提名。其作品風格明晰,文字優(yōu)美,是三聯新聞風格的代表人物。
書籍目錄
序言城市重建的沈陽模式南京總統(tǒng)府的最后90天武漢解放:知識分子參政樣本1949上海,民族資本蛻變1949年的廣州從北平圍城到開國大典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場“由農村進入城市”的巨大變革并非毫無征兆和事先計劃。在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城市命題已經開始進入領導人的視野。當時有著多年邊區(qū)財政經濟工作經驗的陳云在發(fā)言中,格外強調請代表們注意處理好即將面對的財政繹濟問題。他說,“現在我們快由鄉(xiāng)村轉到城市”了,“同志們一到城市里面,千萬不要把機器搞壞了,那時候機器是我們恢復經濟的本錢。如果沒有機器,我們駕馭城市就很困難”?! £愒啤氨4娉鞘袡C器”的主張得到了毛澤東的重視和支持。毛澤東在“七大”上做結論時說,“搞大工業(yè)我們相當生疏。為什么這次大會提出不要打爛機器這一條呢?因為我們在這方面還沒有知識”。他以自己為例,“我當了幾十年共產黨員,過去沒有學會搞經濟這一條,沒有學會就要承認,現在就要學。陳云同志講,進了城市不要打爛機器,這就有一個學習問題。不學會還是要打爛的”?! ⒓舆@次會議的代表選自120萬名黨員。這個當時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共產黨的政黨,是廣大勞動者的領路人,是農村問題專家,是土改運動的發(fā)明人。它創(chuàng)造性地重新分配了這個國家40%的耕地給60%的農村人口,但它的確仍然是“城市”的門外漢。根據地經濟本質上仍是自然經濟,人們自給自足,而不需要與工廠、銀行、法院,乃至郵電系統(tǒng)、醫(yī)療機構打交道。在1945年,中國共產黨最熟悉的城市不過是面積3.7萬平方公里、“只有幾座窯洞”的延安。一年后,當國民黨撕毀“雙十協(xié)定”后,共產黨及其軍隊就再次從延安退回到了農村?! ‘?947年戰(zhàn)略反攻后勢如破竹的軍事勝利將一座又一座大城市送交給中國共產黨時,領導者們發(fā)現,他們治理城市的技術遠不如他們在農村工作時那么得心應手。不僅如此,令毛澤東和陳云擔心的“打爛機器”的情況還是發(fā)生了。在收復井陘、陽泉等重要工業(yè)區(qū)時,少數部隊就隨意沒收商店,沒收敵軍官家屬的財產,強行令商人捐款。在中央對一起嚴重破壞軍紀的“高家堡事件”進行全軍通報批評和紀律教育后,在石家莊,相似的事情繼續(xù)出現:一些部隊后勤人員闖入工廠,搬運器材、拆卸零件、砸毀廠房,縱容城市貧民哄搶公用物資。意識形態(tài)與政府責任的矛盾于是成為對新政權的巨大考驗?! ?948年3月,陳云和中共中央東北局的其他領導人再次提出“工作重心開始由鄉(xiāng)村向城市轉移”。陳云對東北全黨指出,從前我們把主要的力量放在農村,現在農村有了基礎,城市工作的地位就要加強,要抽調力量做城市工作了。首先是掌握工業(yè),加強工業(yè)的組織領導力量。要像動員1.2萬名干部下鄉(xiāng)搞土改那樣,來配備和加強搞工業(yè)建設的干部。東北局于是決定將東北局與各省、地、縣委的“民運部”一律改為“城市工作部”?! ”绕鸸伯a黨接管大城市的第一站石家莊,沈陽的優(yōu)勢在于,市內和近郊沒有經過激烈戰(zhàn)斗,城市框架保存完整。那么,共產黨能否在這里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局面呢? 沈陽,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共產黨接管城市的一個歷史轉折。對陳云和初步接觸城市的干部們來說,沈陽更是一場充滿挑戰(zhàn)的實驗。如何克服長久以來游擊主義的影響和小農意識的慣性?如何將一個已經失去生氣的城市重新點燃?事實上沈陽多年前就處于半戰(zhàn)爭狀態(tài),沈陽剛從區(qū)域分割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商品流通艱難;工廠破敗不堪,八大廠(兵工廠、汽車廠、機車廠、橋梁廠、煉鋼廠、電器廠、橡膠廠、機器廠)不光是整個東北,幾乎是全中國的戰(zhàn)略命脈,迅速恢復生產力并不只是一紙文件那么簡單。沈陽有超過7萬名的產業(yè)工人,連家屬占據沈陽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動員工人的同時,也要調動職員積極性和兼顧資本家利益,它需要當權者賦予“勞資關系”新的理解和內容。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進城”也是共和國秩序的初建期。這個國家在后來六十年里所展開的轟轟烈烈的商業(yè)變革,企業(yè)家群體的崛起,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強勢成長,都可以追根溯源到1949年那個歷史時刻。朱文軼和《進城:1949》所作出的努力正在于精細地展示了這個歷史的斷面。 ——李寧公司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 張志勇 一名出色的記者寫作的一本經得起推敲的歷史著作。 ——新浪全球副總裁 陳彤 用新聞的方法重述歷史,《進城:1949》是一個大膽而迷人的實驗。此時的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既成事實,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通過歷史當事人與探訪著進行對話。 ——網易副總裁 李甬 我們每進人一個新的領域,都是一次進城趕考,進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智慧、妥協(xié)和判斷力。朱文軼為我們還原了這一切?! 昝罆r空互動娛樂有限公司總裁 竺琦 朱文軼采訪當事人所再現的人物面貌和現場細節(jié),提供了讀史的新鮮體驗。 ——《讀書》雜志前主編 潘振平 進城是中國時代的一個新起點,這本書開辟了記述新中國史的“新聞范式”?! 而P凰周刊》執(zhí)行主編 師永剛
編輯推薦
本書選取沈陽、武漢、上海、北京、南京、廣州這六個城市作為觀察樣本,采訪了參與“建國大業(yè)”和見證歷史變遷的核心成員、,力圖真實而生動地重現1949年的那段歷史?! ”緯仁且槐練v史著作,又是一本新聞著作,其敘述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歷史著作,其學術價值也不僅限于是一篇新聞報道。本書既可供專業(yè)讀者參考,也可供一般讀者閱讀與思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