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詩歌史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春  頁數:263  
Tag標簽:無  

前言

兩年前,我本人參與評選工作的“宇龍詩歌獎”決定將那一年度的宇龍詩歌獎授予寒煙、李以亮、劉春三位詩人時,我曾代表評委會寫有以下的頒獎辭:本年度宇龍詩歌獎授予詩人劉春,多年以來,劉春的創(chuàng)作始終保持了他對詩歌的謙卑、敏感和真誠,他的詩曰 益貼近他自己的生活,由技藝的練習轉向對內心的發(fā)掘和呈現……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詩歌批評文集《朦朧詩之后:1986-2007中國詩壇地圖》,不僅顯示出他對詩歌現場的詩歌眼光。這應該說體現了大家對劉春詩歌和詩歌批評的某種共同看法和評價。這些年來,詩壇上眾聲喧嘩,花樣繁多,從事詩歌批評或研究的人也真不少,但為什么劉春寫下的那些文字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呢?首先,劉春不是以一個評判者或純學術研究者的姿態(tài),而是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從個人的接受和閱歷出發(fā),切入了中國當代詩歌近二十多年來的歷程。這就使人感到親切。他為我們提供的,首先是一份個人的親歷和心靈的見證。在這本《一個人的詩歌史》中,他比他所論述的六位詩人都要小一輩或半輩。他所講述的,是他作為一個年輕詩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與那些詩歌心靈的相遇和對話,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向我們展示了他自己的“經驗的生長”。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兩個細節(jié),一是他在一篇論及本人的長文中所回憶的他在讀到《帕斯捷爾納克》一詩后“突然感到自己長大了”;一是他寫到早年在一個地方實習時,從那里圖書館的雜志上第一次讀到《瓦雷金諾敘事曲》,最后竟忍不住把那兩頁紙撕了下來帶走,并說這是他生平所做的最“見不得人”的事。但正是這樣的袒露,使我對他一下子產生了信任。因為詩要尋找的正是這樣的讀者,正是這樣一顆滿懷著秘密的愛、渴望和戰(zhàn)栗的心靈。

內容概要

一部論述中國詩人生活史和創(chuàng)作史的詩學隨筆,一幅中國新時期波瀾壯闊的詩壇畫卷。通過對著名詩人顧城、海子、于堅、歐陽江河、西川、黃燦然生活經歷與詩作的梳理里與互證,展現了一代詩壇精英的成長史和心靈史、一個古典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簡介

劉春,著名詩人、評論家,1974年出生于廣西荔浦。著有文化隨筆集《博爾赫斯的夜晚》、《或明或暗的關系》、《讓時間說話》、《朦朧詩以后》,詩集《憂傷的月亮》、《幸福像花兒開放》等,近年在《花城》、《讀庫》、《星星》、《各作欣賞》等開設隨筆和評論專欄。

書籍目錄

序一“一個人的詩歌史”與“最初的淚水”序二劉春的書寫風景與歷史工作我是一個悲哀的孩子,始終沒有長大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們一輩子的奮斗,就是想裝得像個人事物堅持了最初的淚水有一種神秘你無法駕馭從黑暗中來,到白云中去后記我想記錄一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章節(jié)摘錄

八每次想起顧城的死,我都會想起他的那首《墓床》,這是我讀到的顧城最令人動容的作品,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社會角度都值得細細琢磨。它冥冥中折射出了顧城的生活以及他內心所面臨的困境,甚至暗示了詩人的最終結局: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第一句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有一種洞悉命運的坦然,所以,盡管知道自己將永遠逝去,內心卻仍然很平靜,“并不悲傷”?!八闪种邪卜胖业脑竿焙汀耙稽c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點明了“我”對大自然的親近。在人群的喧囂與大自然的寧靜之間,“我”選擇了后者。這符合顧城一貫的性情?!叭藭r已盡,人世很長”,這句話值得注意,“人時”指的應該是肉體存在的時間,而人世,則是指生活。也就是說生命消失了,但生活仍在繼續(xù)。而“我”感到累了,想“休息”。注意這句話的“中間”二字,在生命與生活中間休息,無疑是烘托出一種深刻的失落,也就是說,無論是生命還是生活,“我”都不再身處其中,因此“我”也不再關心。從這句詩,可以看出顧城的絕望與執(zhí)拗?!白哌^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這兩句初讀有些費解,仿佛作者在夢囈,但細細琢磨之后,就會發(fā)現其中的深意。兩句話里“走過的人”,不是指同一個人,而是指不同的人;甚至不是指兩個,而是指川流不息的人群。對于同一種事物“樹枝”,有的人只看到它的方位——“低了”,而另一些人卻看到了它內在的生命力——“在長”。對藝術品的欣賞也如此,不同的角度和心情,得到的結果就大相徑庭。我們也可以說,最后兩句與前面兩句相互呼應,樹枝的“低”是對前面所描述的“永逝”的一種哀悼,樹枝的“長”則是對“愿望”的期待。結合顧城的詩歌追求與他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不難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從表面看,整首詩安詳、平靜,仿佛一個看透世事的老人在喃喃低語,然而實際上卻充斥著“永逝”、“悲傷”、“人時已盡”、“休息”等讖語,這些詞句無聲地揭示出了詩人內心的厭倦以及因厭倦而招致的結果。從詩歌傳達出的信息看來,顧城走到自殺這條路,早已預定。多年以來,我向大量朋友介紹過這首作品,2003年1月,我在一篇關于張棗詩歌印象的文章中,再一次提起了《墓床》:“讀張棗的詩歌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顧城,那個絕代天才,他對文字有著天生的敏感,他的詩就像用手指輕拂絲綢,總能讓你產生一種難以言說的舒適,即使他的本意是要表現并不‘舒適’的詩意,最典型的代表是八行短詩《墓床》……”把最不舒適的詩意用最舒適的語言表達出來,當代詩壇,除了顧城,還有幾人能夠做到? 而作于1980年的《悟》,也將因其精練的語言和巨大的張力而不朽:樹膠般緩緩流下的淚粘和了心的碎片使我們相戀的是共同的痛苦而不是狂歡前三句,寫的是形象:渾濁的淚水如同樹膠,使兩顆心相逢;后三句,寫的是結果:是痛苦而不是歡樂使人相互信任和相互依戀。的確,結緣于歡樂中的人們,情感往往難以持久,而受到苦難磨練的情感,則更為牢固。從技藝上來說,第二節(jié)的“相戀”接納了第一節(jié)的“粘和”,第二節(jié)的“痛苦”對應了第一節(jié)的“淚”和“心的碎片”。有情有理有形象,詩歌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這首詩,遠比那些干癟枯燥的格言來得生動有力。當我翻開一部過往的文學作品集時,我習慣給那些優(yōu)秀或不優(yōu)秀、著名或不著名的作品進行如下分類:哪些是有文學意義的,哪些是有文學史意義的,哪些兩者兼具,哪些兩者皆無。用這一套方法,不同的讀者可以較為便捷地從一本書里挑選出各自感興趣的篇章。《墓床》和《悟》無疑首先是以其文學價值而存在的,但因為字里行間若隱若現的心路歷程,它足以成為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對象,即它兼具了文學和文學史的價值。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

后記

我想記錄一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劉春多年以來,我一直有一個愿望:用一本書,展示新時期以來百轉干回的詩歌之河,記錄一個時代精英的光榮與夢想。那是一本理想中的書,如果它能夠完成,也將成為作者本身的光榮與夢想。2002年秋天,我向這條河流邁出了第一步。起初,我把“網”撒得很寬,希望在一本書中介紹新時期以來涌現的60個詩人,并且包括與詩歌有關的刊物、選本、事件、爭論、流派等內容。隨著閱讀的深入,方向越來越明晰,“網”越收越攏——我決定重點寫15_20個印象深刻、又在文壇上得到公認的詩人,寫他們的生活、作品、經歷以及與他們相關的一切?,F在這本書,是這批詩人中的一部分。他們均出生于1954年至1964年之間,其中的一部分被命名為“第三代詩人”,另一部分被稱為“后朦朧詩人”,兩份名單常有交叉,我習慣將他們統(tǒng)稱為“第三代詩人”。如果說北島、舒婷等“朦朧詩人”(一些學者習慣以“今天派詩人”稱之)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讀者心目中的偶像,那么毫無疑問,西川、于堅、歐陽江河、海子、王家新、柏樺、李亞偉、韓東等“第三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明星,我們的成長和閱讀和他們密切相關。我至今仍能回憶起當年讀他們作品時的歡樂與激動,可以說,沒有這些詩人的滋養(yǎng)和激勵,我不可能如此順利地走到今天。無論從技藝還是思想層面,“第三代”都是值得研究,他們坎坷的人生經歷、艱辛的求學道路,他們在無書可讀的年代,從“老三篇”、小人書、大字報,從糊墻壁的《人民日報》,甚至從煙盒、招牌、啟事、赤腳醫(yī)生手冊、標語、小字條進入文學,最終走進文學史和詩歌史,其中有多少心酸、多少歡樂、多少啟示等著我們去分享、品味。為這一代人立傳,一直是我內心的愿望,我要像愛倫堡寫《人?歲月?生活》那樣寫一本書,向這些亦師亦友的前行者致敬,讓更多的讀者分享他們的痛苦與光榮。當然,即便我把他們當老師,也不意味著我會因此丟掉自己的立場。作為評論者,從自己的閱讀感受出發(fā),忠實于內心的判斷,才是對被評論者的最高的尊重,為利益所趨而發(fā)出唯心言論的寫作者不僅虛偽,而且可恥。在討論一些詩人的創(chuàng)作時,我沒有面面俱到。比如海子的長詩《太陽》、于堅的《0檔案》、西川90年代中期以后的長詩,都沒有詳細論及。此舉源于我對自己能力局限性的認識,這些詩要么過于高深了,超出了我的理論能力,要么和我的觀念不甚符合,與其勉強自己去闡釋,不如識趣地藏拙。此外,我較少論及長詩還與我對本書的定位有關,我一開始就不想寫一本純粹的詩歌評論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多年以來我一直有個愿望:用一本書,展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百轉千回的詩歌與詩人之河呈現那些打動一個時代的燦爛詩句背后幽微的人和事以此獻給無限的——無限的少數人……  ——劉春《一個人的詩歌史》之可貴,正在于它以一顆真誠、敏感的心靈對詩歌的尋求和接受,喚起了人們的閱讀記憶,也再次喚起了我們對詩歌,對那些照亮、提升我們的精神事物的愛,讓人在一個沮喪的年代再次感到了詩人與詩歌的意義。  ——王家新1978年以來重新復活的中國自由派新詩已經成為傳統(tǒng),深刻地影響了當代漢語。劉春的思考非常重要,這一方面是囚為他的誠實、謙虛和追求真理的獨立精神;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屬于正在對這個傳統(tǒng)進行反思和超越的年輕一代詩人。  ——于堅劉春用真誠去感受詩歌兄長們的生活行跡與作品內涵,再把所獲得的感受形成可以觸摸的文字,這是一種綜合性極強、韻味極其豐富的文體,它具有文學評論的精確與簡練,也有生活隨筆的細膩與溫潤,同時也自然帶出隨筆特有的一種思考?!  貥?/pre>

編輯推薦

《一個人的詩歌史》:著名詩人王家新、柏樺作序。一個古典時代的光榮和夢想。一代詩壇精英的成長史與心靈史。向《人?歲月?生活》致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一個人的詩歌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2條)

 
 

  •   春節(jié)假期是在親戚家里過的,料到會很喧鬧,于是帶了兩本事先準備好的書,躲入沒開暖氣的房間,享受一個人的閱讀。其中有英國歷史學家弗思所撰《克倫威爾傳》,還有劉春的這本《一個人的詩歌史》。我的打算是,認真讀幾章《克倫威爾傳》,再翻一翻《一個人的詩歌史》,前者我是當學問來做的,后者則為休閑。

    誰料,一上手就放不下了,以至于早把詩歌史讀完,仍覺得熱情涌動,遲遲無法平靜,返回冷冰冰的歷史里。

    劉春的文字我不算陌生。2009年中,珠江國際詩歌節(jié)上海站舉行,我有采訪任務,為臨時抱佛腳,買了他的《朦朧詩以后》。我初中起迷戀詩歌,首先是古詩,隨即接觸到表哥先借后送的《朦朧詩選》,對現代詩產生強烈興趣,還信手涂鴉,“自創(chuàng)”了大量作品??上?,那時候現代詩歌已從主流媒體、書刊上蒸發(fā),又沒有網絡,在我最需要好作品“主動”叩響心扉的年齡,好詩卻蹤影難覓。而所能找到的一些詩歌角落,風格、技藝要么保持著“五四腔”,要么先鋒得遠超我的理解力。上海廣播電臺當有一檔詩歌欄目,能堅持下來很不容易,但其播送的詩歌,往往抒情無度、詞藻華美。我那時青春痘茁壯成長,叛逆心理如脫韁野馬,不缺洪水般恣意的抒情(流行歌曲里應有盡有),卻渴求能擊中靈魂、讓我安靜下來的詩句。然而沒有。就這樣,我逐漸遠離現代詩,大學后干脆不寫詩——因為缺少學習榜樣,怎么也洗不清“五四腔”“朦朧味”,滿懷的個人情緒和體驗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直至為工作“被迫”讀了《朦朧詩以后》,我才隱隱意識到,我對現代詩歌的認識是有巨大斷層的。我的“詩歌史”中有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郭沫若,接著是北島、舒婷、芒克、多多、顧城、梁小斌等朦朧詩人,再接著?幾乎沒有。于堅、韓東等“第三代”雖有耳聞,卻并不了解,總覺得“鬧哄哄”。換言之,我的詩歌閱讀趣味長久地停留在“朦朧詩”階段,往后直接跳到了至今難以領會的先鋒詩,獨缺中間一大塊。而問問我周邊的同齡人,談起中國現代詩歌,恐怕也只能數出徐志摩、戴望舒、北島、舒婷和顧城(前四位有作品收入教材,顧城的名聲則更多來源于詩歌之外)。若非碰巧遇到《朦朧詩選》,我的“詩歌史”將更加“古遠”。

    不過,《朦朧詩以后》并沒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太瑣碎太紛亂,思路也不夠清晰。寫完報道就被我拋擲腦后。關鍵是,由于對詩歌圈的隔膜,那篇報道寫得很沒感覺,可算入“爛稿”,出身于復旦詩社的副總就說:“你這篇稿子真把我看郁悶了。”這確實也是我從業(yè)以來最讓自己郁悶的稿子,既沒把握住詩人們的靈魂,也沒勾勒出一幅簡明的“詩歌地圖”,我都沒好意思寄給采訪過的陳東東看。

    我原想,這下我是徹底和現代詩拜拜了,權當從前的熱愛是打了一回醬油吧。然而一篇失敗的稿件,畢竟讓我重新回到過詩歌,而且有了新發(fā)現,總希望對這片“新大陸”有所了解。何況,我不甘心在一個自己喜歡的題材上跌倒,還很慘。只不過,我遲遲沒能找到一本脈絡清晰、評價到位的“詩歌史”?;蛟S是記者的職業(yè)病,我不想去翻教科書,而是期待著一本《光榮與夢想》式的能帶來閱讀快感和精神享受的詩歌史。所以,當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翻開劉春新作《一個人的詩歌史》的后記,幸福得差點暈厥——他說要寫一部當代詩歌的“光榮與夢想”,且向愛倫堡的《人`歲月`生活》致敬。

    當然,《一個人的詩歌史》區(qū)區(qū)15萬字的篇幅并不足以承載如此宏大的敘事,劉春選取了6位詩人:顧城、海子、于堅、歐陽江河、西川、黃燦然。“朦朧詩派”中只有顧城,劉春坦言因接觸尚少,特別對北島難以把握,其他“名將”暫付闕如??蔁o意間,這恰好契合了我的期待視野,我就是想補上這一課。同時,這種用人物串聯歷史背景的寫法,也頗對我口味。顧城、海子等6人雖然分別論述,但共享一個大背景,加之劉春行文間經常性地點出具體時間、事件,并進行評論、比較,合起來,就是一幅能按圖索驥的“詩歌地圖”。艱深的理論或繁瑣的“歷史還原”會把我這個門外漢嚇跑,劉春成功地繞過了這兩大陷阱。
  •   我是一個迷戀詩歌的人,總覺著那些簡短精辟的文字卻有著百轉千回的情感,需慢些體味和思量。大學時買的第一本詩歌集就是顧城的,喜歡那些充滿想象和美妙的文字,接著又是海子的詩集??赡軐τ谙矚g文學的人來說,這兩個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除了所作之外本身就是傳奇。
    書寄到單位之后,我就放下購買的其他書籍,第一選擇它來閱讀。確實,我們需要了解那些魅力詩人的一切。
  •   這幾個詩人,我只讀過海子和顧城的一些詩,有這樣一本評傳,可以讓我更貼近詩人的真實面目,很不錯,推薦了。
  •   關于顧城的那段,是深夜里讀的。相當的溫暖。與我讀到的其他文字很大的不同。
    借用作者的話:“昔人已去,留下我們這些碌碌之輩,為謀取每日的口糧而低首斂眉,過著平常而自得其樂的日子,沒有得到顧城般的才華,但也沒有染上那份血腥;沒有謝燁般的寬懷,但也沒有經歷她那樣的苦痛。這樣的日子已經值得慶幸,那么讓我們先學習做一個尋常人吧,少張揚,不驕奢,為小小的幸福而感恩......”

    是的,光就顧城那些清新明快的詩歌就應該深深的緬懷他!
  •   本書大多數資料都是早有的無數的詩歌史和詩評文字里常見的,毫無新意。浪費了。
  •   經朋友推薦的!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逐字逐句地去欣賞!非常享受的閱讀體驗,非常豐富的文化大餐!覺得劉春是一個精神導師,改變著我的心智生活!
  •   我不會還沒看完就再買一冊收藏!這是我非??春玫囊槐井敶娙搜芯康娜腴T讀物。
  •   喜歡書里的介紹
  •   唉,那些人那學是
  •   正在看21313213213213213213216512365123156
  •   詩歌史,不是很懂,算學知識吧。貌似內容更偏重詩人的私生活
  •   喜歡海子的詩沒有理由,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海子本人
  •   一次細讀一人
    體味迥異文風
    感悟別樣人生
    收獲心境提升
  •   當時看介紹就很喜歡。拿到手,覺得印刷的字比較淡,看起來有點吃力。
  •   標題黨,當當不是這樣的手段連評論都沒有。當當評價不客觀,豆瓣不錯。
  •   了解中國現當代詩人的比較好看的書
  •   作為詩人去寫詩人介紹詩歌總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劉春的筆力很好,將這些詩人的生的作品都紹介的很到位。作為詩歌愛好者,能讓劉春引導去了解資料太繁雜零散的詩人,我覺得非常興奮。是本好書。包括后面的兩部,我也都看了。
  •   劉春寫的真不錯,但偶有錯字
  •   讓我們對詩人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引導著我們對詩人們和他們的詩的重新認識。贊~~~~
  •   很不錯的一本書,既像詩歌史又像評論,雖然作為歷史不全面,但作為評論很好,有感情而且很冷靜。值得一看。
  •   作者對寫作對象的解讀,還略顯膚淺。作為詩人,如果能從內心去分析,可能會更好,當然也更難。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現在這副摸樣,像是一個詩人的履歷表,最多加上作者的一些感悟。這不是我想要的東西。
  •   這是一本好書,我是看見《讀庫》09年第五期上面劉春寫的一段關于西川的文字才買下來的,很耐讀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