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0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爾敏 頁數:4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歷史材料的發(fā)現與善加使用歷來是史學研究突破既有藩籬,開辟學術研究新領域與新范式的重要途徑。王爾敏先生作為史學方家,于此頗有心得,亦有不凡建樹。本書援引民間日用類書資料以討論平民的生活情節(jié)、記誦之學、文字游戲等,為我們描述了明清之際庶民階層社會的文化生態(tài),史料之豐富,研究之透辟,無不顯示出作者之高遠識力。
作者簡介
王爾敏,著名歷史學家。一九二七年生,河南淮陽人,臺灣師范大學史地系畢業(yè)。歷任臺灣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國近代思想史論》、《清季兵工業(yè)的興起》、《淮軍志》、《上海格致書院志略》、《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解醒集》、《五口通商變局》等書。另編纂史料十二種,史學論文七十余篇。
書籍目錄
自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tài)》新版簡述上編 文化多元 1. 清廷《圣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 2. 儒學世俗化及其對于民間風教之浸濡——香港處士翁仕朝生平志行(與吳倫霓霞女士合撰) 3. 傳統(tǒng)中國庶民日常生活情節(jié) 4. 中國傳統(tǒng)記誦之學與詩韻口訣 5. 明清以來民間之文字游戲與庸俗詩裁 6. 《茉莉花》等民歌西傳歐洲二百年考 7. 中國人與禮拜日制 8. 香港落拓小儒郭福靈的勸善格言中編 群黎生計 1. 近代農民社會所流布之治生全體學:《陶朱公致富全書》 2. 《莊農雜字》所反映的農民生業(yè)生活 3. 中國民間市井營造工匠日用之《魯班經》 4. 《營謀小集》與商販經理知識 5. 清代小商販稀珍資料五種 6. 賬折與水牌——傳統(tǒng)商販擴大信用之拓銷工具 7. 《酬世錦囊》之內涵及其適用之人際網絡下編 異行別流 1. 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之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社會功能 2. 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傳承 3. 五口通商初期上海地區(qū)暴亂事件所反映秘密會社之生機及適存環(huán)境 4. 從社會生態(tài)看清代民間鏢局 5. 丐幫舉隅征引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上編 文化多元 1.清廷《圣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 在清代二百余年歷史中,《圣諭廣訓》是朝野最熟知之書,大致除去《時憲通書》及《萬寶全書》兩者之外,就是《圣諭廣訓》為全國第三種最通行之普通書籍。不過若就生活需要與應用功能而言,《時憲通書》(亦號為《通勝》)是平民乃至官家每日必用之書,真是家家必備?!度f寶全書》則是平民必備,官家不用。惟在《圣諭廣訓》則十分不同。雖是官民必備,卻是備而不用。既無實用需要,亦非真心要讀?!妒ブI廣訓》正表露清代政治環(huán)境中,清廷皇帝之統(tǒng)治宗旨與馭民智術。其書冊分量不大,實具經典效用,并深蘊帝王之統(tǒng)治智術。故而《圣諭廣訓》雖是清代官民之間暢銷書,實由于政治誘因,使之不得不然。最重要之點,在清代長久時期,凡要知書求科甲功名,必須熟讀《圣諭廣訓》,既要科考,無論縣考、府考,三場考試,其中必有默寫《圣諭廣訓》之考試,抑且不可有錯,決不可誤寫或添改。一般情況,是在第二場考試四書學,附帶默寫《圣諭廣訓》。故凡科考必經默寫《圣諭廣訓》。由于官祿之引誘,足使知書之士必須熟讀?! ∈聦嵣稀妒ブI廣訓》一書,在清廷帝王統(tǒng)治政術上,是深思遠慮之創(chuàng)造,經過兩段時代,兩個皇帝之用心,方始完成。宗旨正大,設想周全,藝術超卓而用心深穩(wěn)。質言之,《圣諭廣訓》是康熙手創(chuàng)十六條目,經雍正廣解義蘊,兩代用心,發(fā)展而成。其宗旨在圖謀清室統(tǒng)治之長治久安,使全國民人永久馴服效命之設計。圣祖仁皇帝玄燁,幼年踐祚,自康熙七年(1668)方始親政,嗣后天下政令俱當出其一手經劃。清圣祖親政不久,即在康熙九年十月癸巳日給禮部一道上諭,頒布圣諭十六條,特引據如后:癸巳諭禮部: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為亟,而以教化為先。其時人心醇良,風俗樸厚,刑措不用,比屋可封。長治久安,茂登上理。蓋法令禁于一時,而教化維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務末也。近見風俗日敝,人心不古,囂凌成習,僭濫多端。狙詐之術日工,獄訟之興靡已。或豪富凌轢孤寒,或劣紳武斷鄉(xiāng)曲,或惡衿出入衙署,或蠹棍詐害善良。萑苻之劫掠時聞,讎忿之殺傷疊見。陷罹法網,刑所必加,誅之則無知可憫,宥之則憲典難寬。念茲刑辟之日繁,良由化導之未善,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緩刑,化民成俗,舉凡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yè)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以上諸條,作何訓迪勸導,及作何責成內外文武該管各官,督率舉行。爾部詳察典制,定議以聞?! 〈艘簧现I,具劃時代意義,其所設計圣諭十六條,遂成為此后清廷二百余年統(tǒng)治中國庶民之一定條目,未再有所改變。 清圣祖頒布上諭,當時,并未明白指示如何下達萬民。隨后同一詔書竟然被臣下修改,而在上諭結尾有明白具體施行方針。此在清廷檔案文書上最值得注意,即是同一皇帝上諭,實有文字上重大出入。照清廷官文書慣例而言,軍機處上諭,多與內閣明發(fā)上諭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上諭日期相差數日,內閣永遠是時間落后。此俱指同一上諭而言。 今核?!洞笄迨プ嫒驶实凼ビ枴肪砹?,頁1,康熙九年十月癸巳同一上諭,前段全同,及至結尾處“以上諸條”之下,則改為“著通行曉諭八旗并直省各府州縣鄉(xiāng)村人等切實遵行”。此即通令施行全國及于鄉(xiāng)村庶民之正式指令,臣下各級官吏當須奉命遵行。不惟如此,圣祖更明白標示,清朝自世祖起即表現其以孝治天下,重視《孝經》。因是指示臣下,編纂《孝經衍義》,于康熙二十八年五月壬戌(1689)編成刊布?! 妒ブI廣訓》先后出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之手,其間劃分,十分清楚,當時記載,見于乾隆四十四年三月(1779)《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昀等之校后謹按語: 《圣諭廣訓》一卷,圣諭十六條,圣祖仁皇帝所頒。廣訓一萬余言,則我世宗憲皇帝推繹圣謨以垂范奕世者也?! ∏迨雷趹椈实墼实?,在雍正二年二月初二日(1724年2月25日)對于圣祖圣諭詳細加以申解,成廣訓一萬余言,乃成傳世之《圣諭廣訓》一卷。廣訓之外,并為此書作序,即定于雍正二年二月初二日,是即《圣諭廣訓》確定成書之日。茲節(jié)舉序文后半于次: 謹將上諭十六條,尋繹其義,推衍其文,共得萬言,名日《圣諭廣訓》。旁征遠引,往復周詳,意取顯明,語多直樸。無非奉先志以啟后人,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戶曉也。愿爾兵民等仰體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勿視為條教號令之虛文。共勉為謹身節(jié)用之庶人,盡除夫浮薄囂陵之陋習。則風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德化樂觀其成,爾后嗣子孫并受其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其理豈或爽哉?! ∏迨雷诰褪ブI十六條,逐條推衍申論,抒為訓誥,以傳示天下部民。不但莊敬恭肅,以見其紹述圣祖,抑亦詞旨愷悌,以示其愛民惇誠。在此無須一一備舉,而《四庫全書》纂錄諸臣,抄繕特別恭謹,各將其十六篇廣訓一一注示字數,今附志于次: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六百三十二字 二、篤宗族以昭雍穆六百三十字 三、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六百零五字 四、重農桑以足衣食六百三十八字 五、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六百四十三字 六、隆學校以端士習六百三十四字 七、黜異端以崇正學六百四十字 八、講法律以儆愚頑六百三十二字 九、明禮讓以厚風俗五百九十九字 十、務本業(yè)以定民志六百字 十一、訓子弟以禁非為六百二十五字 十二、息誣告以全善良六百十九字 十三、誡匿逃以免株連五百九十字 十四、完錢糧以省催科六百四十一字 十五、聯保甲以弭盜賊六百二十八字 十六、解讎忿以重身命六百四十四字 總共一萬言?! ≡诖艘M一步解說,清代歷朝編有圣訓,后世合稱“十朝圣訓”,與《圣諭廣訓》合觀,原無若何區(qū)別,惟就功能宗旨而言,則有顯著不同。簡單陳說,“大清歷朝圣訓”,明顯在仿效明太祖之《洪武寶訓》,固然在傳示子孫,實在維系其天家之獨特傳承,功用在帝王天家傳世心法。用今世俗話而言,乃是帝王統(tǒng)治傳習錄。此在清世宗雍正五年十一月(1727)上諭有所表露: 上諭內閣:朕覽明太祖所著《洪武寶訓》一書,詞義周詳,誥誡諄切。所以教其孫臣庶者亦費苦心。但明太祖起自布衣,奄有天下。雖姿性過人,而其識見尚局于卑隘,其規(guī)模未臻于廣大。蓋緣文過其實,言行多不能相符。而議論自相矛盾者有之。朕觀堯舜授受心法,惟有一中治世之道,必事事合乎時中,始為至善。我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相承之神謨圣烈,合于大中至正之道者,已經敬輯圣訓,垂為世法。而從前史冊所載歷代帝王之舉動言論,每于中道之權衡,或未能悉協。大抵由于時勢之所值不同,故政治訓辭亦因之而有偏向。后之論者,遂不能無疑議于其間。朕意欲將經史所載歷代帝王之嘉言懿行,可以紹執(zhí)中建極之心傳者,采錄成書,為后世子孫之法鑒。著派翰林官分任纂修,陸續(xù)進呈,朕親加酌定?! ≈劣凇妒ブI廣訓》,原只簡單十六條要目,自康熙九年施行以來,反復用于士紳庶民之誘教,再加雍正之推衍解析,亦不過一萬字之書,施行至于民間,使士子默誦,庶民傳習,務求其普及廣遠。其功能自在于教化,質言之,實是通行全國訓世擾民之教令。今日白話,即是一種統(tǒng)治工具與技術。本文主題,當然不需討論“十朝圣訓”,而只以《圣諭廣訓》為探索對象。 自康熙九年至雍正初年,清廷頒行《圣諭》十六條,正是深入地方府州縣,不止考試生員必須默書,實更用宣講方式由官方推行到民間??梢源_知,此種宣講,甚是頻繁,每月朔望或初二日及十六日,一定宣講兩次。在大半成分,必在學宮即文廟舉行。此是士子必到之地,尤其明倫堂乃是士子公開議事較論學問之所,官方規(guī)定,是以府學、州學、縣學之明倫堂為宣講場。此種情況連日本亦有記載。在康熙二十六年(1678)丁卯,來往商貿于福州日本之間,中日商人即有福州明倫堂定期朔望或初二日及十六日宣講忠孝之教導,雖未記述府學,但有明倫堂記載。此一資料注明為七月二十七日唐通事提供,收載于日本書《華夷變態(tài)》卷十三?! 嶋H上,自康熙九年起,“講圣諭”即形成~個地方官之一種活動名稱,抑且亦為其地方施政一項要目?!爸v圣諭”原未規(guī)定主講人為誰,而地方高官往往親自客串幾場,以示隆重,以為倡率。道光二十六年八月(1846)廣東學政全慶初到任,即公告宣示,定于十月初三日(1846年11月21日)親詣文廟上香,并同時宣講圣諭。官至學政尚要宣講圣諭,清廷推行之力,足可明見?! 〉胤街菘h村里宣講圣諭,經長期推行,早已形成固定之禮儀步驟,往往備錄于地方志,以見典要。今據《湖南通志》,開具于次:宣講圣諭禮。附講鄉(xiāng)約。每月朔望,預擇寬潔公所,設香案。屆期文武官俱至,著蟒服。禮生唱序班,行三跪九叩首禮。興,退班,齊至講所。軍民人等,環(huán)列肅聽。禮生唱恭請開講,司講生詣香案前跪,恭奉圣諭登臺,木鐸老人跪宣讀畢,禮生唱,請宣講圣諭。司講生按次講畢。各退。地方宣講圣諭,不但定有形式禮儀,固定日期,抑且亦公立簡明鄉(xiāng)約,為公同遵守,此并舉《湖南通志》所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