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三千年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日] 陳舜臣  頁數(shù):292  譯者:龍利方,余曉潮  
Tag標簽:無  

前言

自1972年以來,我?guī)缀趺磕甓家ブ袊眯?。那份熱愛中國的情感也隨之與日俱增,而且極大地影響了之后我的很多作品。我用中國式的思維創(chuàng)作每一個作品。并向日本的讀者傳遞著中國文化。日本和ee國的關(guān)系,正如“一衣帶水”這句成語描述的一樣,兩國的交流從歷史上看也是相當緊密的。欣然得知,我的幾部作品《茶事遍路》、《中國五千年》、《日本人與中國人》、《西域余聞》、《儒教三千年》等將在ee國大陸首次翻譯并得以出版,能夠得到中國讀者的賞閱,這本身就足以讓作者深感欣慰和高興了。謝謝!(李達章譯)陳舜臣2008年11月20日

內(nèi)容概要

何為儒教?儒教自圣天子堯舜周王的神話時代被傳承至今,經(jīng)歷了漫長的三千年的時間,貫穿中國歷史?!度褰倘辍方榻B了三千年間儒教之誕生、發(fā)展和變化歷程。隨著儒教的體制化和國教化,其地位不斷上升,最終與中國等身大。隨著儒教思想的不斷傳播,從而對周邊鄰國韓國、日本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在現(xiàn)代儒教精神的影響下,東南亞諸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充滿活力,盛極一時。儒究竟屬于“宗教”,還是“道德倫理”?——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儒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該書將帶領(lǐng)我們?nèi)ヌ綄と褰讨?。  《茶事遍路》是一本有關(guān)茶史茶話的歷史隨筆。茶在世界風云變幻的數(shù)千年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旅日華人、作品風靡東瀛的歷史作家陳舜臣先生飽覽了各種史料和詩歌文獻,親身游歷考察了許多茶產(chǎn)地,以細膩且飽含真摯的情感、生動而又富于哲思的筆觸,將茶源、茶品、茶人、茶地等娓娓道來。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許多茶詩佳作,再加上作者平易淺顯的解讀和考證,歷史隨筆《茶事遍路》有如一股涓涓細流,供讀者細細品味,就像慢慢品飲一壺清醇沁心的茶一樣。此書獲得日本第四十屆讀賣文學獎,愛好茶文化的朋友不可錯過。

作者簡介

陳舜臣(1924- ),生于日本的華裔作家,他是日本家喻戶曉的大師人物,他一生充滿傳奇,獲獎無數(shù),他是一位實力派歷史小說家,深受柏楊、司馬遼太郎的推崇。
  他的作品風行日本四十年,他著述等身落落大滿百余種,作品風靡銷量多達兩千萬,歷史小說、推理小說、隨筆游記,無一不舉重若輕娓娓述來。
  身居海外遠觀國史,歷史命運帶來的漂泊感,造就了陳舜臣作品中尋找身世的主題,陳舜臣已成為日本的重要文化現(xiàn)象。

書籍目錄

致中國大陸讀者陳舜臣儒教三千年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 第二章 有禮,有名 第三章 儒之變貌 第四章 中華思想的周邊 第五章 思變之道 第六章 儒與近代 后記 文庫版后記茶事遍路 南方嘉木 陸羽生平 儉德之人 湖州刺史顏真卿 尋覓名茶 茶樹王 境會亭 茶馬與茶鹽  榮西在宋 武夷三十六峰 鐵觀音 龍井 松蘿山周邊 茶風西漸 茶事拾零附錄 陳舜臣大事年表

章節(jié)摘錄

在此之前受孔孟思想指導,從現(xiàn)在開始受老莊思想指導——界限并不能劃分清楚?!叭濉本哂斜3质挛锒嗝嫘缘奶刭|(zhì)。我們習慣于將孔孟思想和老莊思想統(tǒng)稱為“儒”,但嚴格來講這并不合適??酌峡杀茸骷t線,老莊比作白線,兩者要合成一條繩,就要把它們緊緊擰在一起。老莊好思慮,孔孟好社交,因此紅色便較為醒目。擰在一起,白色便容易被紅色吸收。如果對這條繩命名,那么必然會將吸收力強的一方作為代表。也許所謂的“儒”并不純粹,其中吸納了許多其他的成分,但是我們習慣將之統(tǒng)稱為“儒”,于是“儒”便逐漸與中國等身大了。傳說老莊也是誕生于古代巫祝階層,與儒從同一條枝干上分出,因此可以將“儒”看作善于內(nèi)向思考的老莊與長于外向?qū)嵺`的孔孟之和。在被稱為“諸子百家”的時代,世人都在思考時代發(fā)展這一主題。對此達成的統(tǒng)一共識,便是必須打破現(xiàn)狀。儒家本來便是反體制性的,而老莊、墨子以及現(xiàn)在查無實證的楊子,也均屬于反體制性的思想。楊子的著作被流傳下來,傳記也不清楚。根據(jù)《孟子》和《淮南子》等書中記載,可以對其學說有大概的了解。據(jù)《孟子?盡心上》記載: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由此便可看出楊子徹底的個人主義思想。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夠為天下帶來利益,但對于自己無利可圖,即便僅僅是拔掉自己的一根毛發(fā),也不能接受的。這與提倡兼愛(博愛)、利他主義的墨子恰恰相反?!痘茨献印分袟钭訉δ舆M行了批判,并聲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

后記

在1988年1月4日(星期一)到8日(星期五)在NHK教育頻道播出了“中國與日本——陳舜臣談儒教與現(xiàn)代”這一節(jié)目,其中使用的“講義”便是本書的原稿。這個節(jié)目是在前一年的11月就錄制好了,片中多數(shù)時間是我一個人在講,覺得很乏味。于是在節(jié)目中增加了提問形式,經(jīng)過適當?shù)木庉嫼螅?jié)目便在電視臺播出了。但我總有種消化不良的感覺。朝日新聞圖書編輯室建議我把講義修改一下,編寫成書。等我拿回講義重薪讀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好多地方?jīng)]有講述清楚。于是我在原稿中加入了許多內(nèi)容。等實際改完后,與原稿已經(jīng)有很大出入了。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陳舜臣!陳舜臣這個人,存在就是個奇跡。  司馬遼太郎中國的歷史最久,中國的歷史書冊最多,可是中國人對歷史也最懵懂!不是我們忘本,而是史學家、文學家沒有把艱澀的古文史書轉(zhuǎn)化成現(xiàn)代語文,沒有把所謂學院派刻板的敘述,轉(zhuǎn)化成趣味盎然的大眾言語。如今,陳舜臣先生,這位文化界的巨手,擔起這項重任,他一系列的歷史故事,使斑斑史跡,變成生龍活虎!  柏楊像陳舜臣這樣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再有?!扒盁o古人,后無來者”,這就是陳舜臣之所以為陳舜臣的理由?! 〉井x耕一郎

編輯推薦

《儒教三千年(外一種:茶事遍路)》:中國有柏楊,日本有陳舜臣,《儒教三千年(外一種:茶事遍路)》風靡日本四十年,作品銷量兩千萬。直木文學獎,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日本藝術(shù)院獎,讀賣文學獎,吉川英治文學獎,大佛次郎獎獲得者。中國的歷史最久,中國的歷史書冊最多,可是中國人對歷史也最懵懂!不是我們忘本,而是史學家、文學家沒有把艱澀的古文史書轉(zhuǎn)化成現(xiàn)代語文,沒有把所謂學院派刻板的敘述,轉(zhuǎn)化成趣味盎然的大眾言語。如今,陳舜臣先生,這位文化界的巨手,擔起這項重任,他一系列的歷史故事,使斑斑史跡,變成生龍活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教三千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本來想碩士畢業(yè)論文做陳舜臣的,但是苦于資料稀少,日語又不精,所以無從下手。但是陳舜臣的書尤其是像《日本人與中國人》《儒教三千年》等著作,是非常好看的科普讀物,很輕松的掌握了許多歷史知識,作為中文系的學生,還是非常推薦大家讀的。
  •   應(yīng)該說是儒教三千年讀完了,后面的差事遍路等有空再看吧。 儒教這個東東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又愛又恨,去年年底看了電影‘孔子’,多少有了點感性認識。這個書把儒家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至于漢朝后變?yōu)閲?,以及日后的發(fā)展,到清朝后期譚嗣同,梁啟超的變革都寫的很明確。
  •   很久以來就在思索與儒家相關(guān)的問題。儒為為何,與道家、法家、佛教的關(guān)系為何,儒家思想對我自身的影響有哪些,儒家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企業(yè)家精神有無交合?等等。雖然思考不少,閱讀不少,也略有些所得,但無奈的一點是儒家在哪這一問題始終非常讓我費勁。正如作者所說,儒教與中國等身大,儒教的思想與現(xiàn)實影響滲入到中國人的個人與社會的各個角落,同時儒與非儒交也織得相當緊密。要想比較清晰的將儒的內(nèi)容較為清晰地剝離出來實在不易,作為儒家傳統(tǒng)影響尚相當大的中國農(nóng)村成長的我來說更是有些”只因身在此山中“局限。作者這本書很大的程度上幫我對儒的理解又進了一大步,他從儒的起源說起,另外借助外籍非儒環(huán)境的多方位對比,以與儒平視的視角道出了他的來世今生。作者文筆流暢,作品閱讀愉悅度也相當不錯。
  •   從作者簡潔的文筆中可以了解儒教發(fā)展的脈絡(luò),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儒家及孔子的詬病過于簡單武斷了
  •   華裔日籍作家。名動日本。書的內(nèi)容自是寫的很好的,分析的儒生前身以及發(fā)展變化面面俱到,這讓我對他寫的另一本《中國歷史》又產(chǎn)生了更多的興趣。好書當讀,我想學學日語。最好再反思一下,中國的文化,為何就不能對外輸出,及時輸出了,為何不能名動世界?
  •   尤其是《茶道遍路》, 文章清新自然, 娓娓道來, 有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肺。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 最見功力 ! 此書為寫茶文化天下第一!
  •   喜歡陳舜臣先生的書,看過他的《中國歷史風云錄》,很好。
  •   好書,喜歡,因為是陳舜臣的
  •   對儒家的理解其實一直很模糊,特別是對后代對先秦儒家的理解,更是混淆的厲害。這本書里用很好的舉例講述儒家歷史,讓人對儒家的脈絡(luò)清晰起來。
  •   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如何傳承描述的淋漓盡致
  •   中國歷來外儒家內(nèi)法家,這是中國的文化,文化的由來在這本書里一一流落,值得一讀。
  •   不似其人之言。莫非其人之心?
  •   想知道佛教的發(fā)展史,看看這本書吧
  •   剛拿到手,感覺很不錯。
  •   很早就想看這本書,讀到后果然不錯
  •   內(nèi)容豐富,很值得買的書
  •   只管買,只管讀,開卷有益,本本如此。
  •   重讀陳舜臣已恍然廿載,歷史小說已模糊,茶事讀來有感受
  •   讓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了解和認識儒教,語言簡潔平實,思路清晰,我比較喜歡。
  •   看一看日本人對孔子的評價。
  •   陳舜成的出書量真有點驚人,不過感覺象是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普及歷史知識,還是可以的
  •   在讀中,受益匪淺
  •   語言可以說平實,也可以說雋永,看你怎么看。
  •   讀讀可以知道他者的看法。
  •   因為看了《中國人與日本人》,又因為是同一作者,又因為是寫茶的,所以就買了。
  •   語句比較生硬,有些常識性的簡單錯誤。但,不失為一本較好的參考書。
  •   對儒學的由來有了大概的了解,順便又復習一遍歷史。倒是茶事遍路更讓我感興趣,我沒有飲茶的習慣,不懂茶,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香茗中蘊含豐富的歷史。
  •   從中學到挺多知識,質(zhì)量與裝幀都很好
  •     除了有些八卦之外,這篇筆記和書內(nèi)容關(guān)系卻不大。
      ---
      按照陳舜臣的說法,儒并不是孔丘所創(chuàng),孔子只是集大成者——有點像光頭僧侶并不是佛教首創(chuàng),但卻是因佛教而流傳一樣。孔子出身在魯國這樣一個伯禽的封地,地方雖小卻很重周公所推崇的禮教;孔子四處游學講說,布道授業(yè),的確辛苦了。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的是為什么儒家這么重“禮”,從這本書中才了解了個大概:原來以前的儒者都是靠喪葬祭祀混飯吃的,對他們來說這才是安生立命的根本,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會東奔西走——要不會失業(yè)的!從孔子的言語來看的確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假托周公的話——不排除有些的確是周公旦提倡的,但不免有仲尼自己添油加醋的成分,即使有時候連他自己也沒有察覺。本來嘛,找個公認的牛逼人物傍一下大腿就是人之常情,就連賈寶玉也會用《古今人物通考》中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不是?順便扯一點,關(guān)于華夏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的問題我更傾向于從商開始算。司馬遷有文學家的修養(yǎng)但的確不是一個嚴謹?shù)氖穼W家;居然有以《上下五千年》為名的暢銷書,足可以用“呵呵”來形容國內(nèi)的歷史學;管窺蠡測,五四新文化思想現(xiàn)在可算是蕩然無存了。
      講儒家,《論語》和孔子是繞不過的。如果想研究孔子的言論,論語和孔子家書以及相關(guān)史書作參考應(yīng)該也可以八九不離十了;但如果想研究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可就要了解歷代文人學者理解的四書五經(jīng)和他們的言行著述了;如果要分析儒學對所謂的華夏文明的 影響,涉獵之廣就非鄙人所能想象了(不過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真有哪個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一本正經(jīng)的討論第三者,我的第一感覺肯定是:親,吃錯藥了吧?還好我上面說的三者都不是,我只是閑扯的;而陳舜臣老先生自然也不是門外漢并且也是以茶話閑聊為主。
      從這本書中,我發(fā)現(xiàn)日本學者研究《論語》可不像國內(nèi)的那么死板,南懷瑾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調(diào)侃居然可以被當成辮子揪來揪去——本來就是(現(xiàn)在一般人理解的)“別裁”嘛(也有人拿《論語別裁》的標題聲討,不過也許是媒體大肆扭曲事實)。如果被理解成"有朋,自遠方前來比較"是不是會被某些人罵死?再有荻生徂徠把“達巷黨人”說成是一個姓達巷名黨人的意思,他死定了!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我們現(xiàn)代人所說的中國古代也存在了好些解釋,不少解釋當然是比較牽強的;然而由于古漢語的語法的混亂、通假字的亂用以及不帶標點等種種弊病,造成了在字面上很多解釋居然都是可行的!現(xiàn)在有了些主流的解釋,可是它們絕不是標準答案,我們更不應(yīng)當以此來否認其他的解釋的合理性?。r且,“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鬼才相信世界上有兩個人可以對同一個句子有相同的理解呢(相似而已,如果用隸屬度來說的就準確多了)!
      吐槽一下孔子。小時候總是聽長輩說"孔老二"、“迂夫子”這樣的話,但是高中時讀論語的時候從來沒把這和孔子聯(lián)系起來。知道大一的時候才想起來,感覺孔子真的有些迂腐——不過程度并不特別深(其實《論語》中就有不少可以體現(xiàn)孔子本人也非呆板的言行),而只是在我把他和他的學生胡亂分析了一下之后有的一點小結(jié)論。初中聽老師說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當時有個念頭是孔子真牛逼,特地湊成這么好兩個的數(shù)字。知道大學才意識到原來古中國人和古印度人真的對數(shù)字沒什么認真勁兒,而為了求得辭藻、押韻等古人又可以隨便用些詞語。弟子三千,按孔子活了七十六歲的說法,他平均每九天收一個弟子;很多弟子還指望從孔子口中得到些什么嗎?最多只是間接傳授罷了;或者又把那些“一字師”和自詡為門人的加了進去。賢者七十二,當然也不好考證了。但我們知道的是顏回、曾參、子貢、子路、子游、子夏名額肯定是有的,我想宰我、冉有、樊遲等人必然也是位列其中。但據(jù)論語所記,冉有是一個非常喜歡斂財?shù)娜?,而且還幫著季氏!用后世儒家的觀點來看,怎么都跟賢不沾邊啊。再看子路,作為一個類似綠林好漢出身的大老粗,能虛心接受孔子的教化,不得不說精神可嘉,并且其赤子之心著實令我喜歡;可我們看到的是子路仍然是一個非常魯莽、不喜思考的人(不妨想想他是怎么死的),稱之為賢者也有些過譽了吧。樊遲則有傳說說他貪圖安易,追求物質(zhì)利益。我從沒有抱著賢人不能有錯的觀點,可這三個人用“賢者”形容的確不妥吧。不過我認為最值得吐槽的是孔子對顏回的厚愛,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從論語中可以看到的關(guān)于顏淵直接的描寫并不多,他是個“神秘人”——我們只知道“回也不改其樂”、“吾與女弗如也”;而顏回對孔子卻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子在,回何敢死“之類馬屁不能拍得再露骨的話了??鬃隅姁鬯?,大概是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更為迂腐版的自己,又或者是顏淵死得早老夫子容易傷感吧。相比而言,端木賜倒是一個機智、聰明、真誠、有為的人。比如他可以通過問"伯夷叔齊何人"而舉一反三得到"夫子不為也","子貢使楚"的故事也廣為人贊,可認為君子不器的孔子仍然認為子貢“瑚璉也”——最讓人肅然起敬的是子貢可以在孔子去世后在孔子墓旁守孝三年——這種事只有子貢做出來了,即使曾參這樣的人也沒有做到!我總想為子貢抱不平,有時不禁想孔子是嫉賢妒能才有意貶低子貢的吧!然后我們再看看孔廟的"四配",顏回、曾參、孔伋、孟子!曾子卻是孔子得意門生,并且?guī)ь^整理孔子言行,功不可沒??讈呈强鬃拥膶O子,傳言是《中庸》作者。孟子亞圣自不必說,盡管其言論和孔子的觀點分歧并不少見??墒穷伝睾蔚潞文芪痪幼o法之首?所以說呢,很多現(xiàn)有的觀點都是值得懷疑的,想我國古代把儒學和國家等身的做法如果完全沒有佛教和道家補充的話實在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再扯一句,如果宰我沒有落下晝寢的惡名的話或許國人的理性思維遠比現(xiàn)在高很多;如果孔子少些對從商的端木賜偏見的話中國或許早就擺脫了農(nóng)業(yè)為主的經(jīng)濟;如果孔子在編纂《易經(jīng)》時對“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種說法有個比較好的解釋的話中國也就不會變成技術(shù)落后的國家了……蝴蝶效應(yīng)下一切都有可能;只是歷史已經(jīng)不可以改變了。
  •     中國儒教有三千年的歷史,中國歷史的王朝更替甚多,按說盛世也有儒教,亂世也有儒教,真不知治與亂之與儒教是何等的關(guān)系,還是無甚關(guān)聯(lián),而只是取決于其他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還有一個問題,儒教三千年中,究竟對中國人的修養(yǎng)起到幾多作用?現(xiàn)在整天哭著喊著興儒教,真不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中,中國人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是什么樣的。儒教真的起過作用嗎?
      
  •     如果問我,儒教是什么,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仁”的思想,三綱五常的約束,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和入世為官的思想。這本《儒教三千年》讓我看到了許多我所不知道的儒教的演化,有曾經(jīng)儒家所追求的批判精神,看到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非常贊同這種精神。另外,作者反思了我們曾經(jīng)全盤否定儒教的歷史,讓我想起一位同事曾經(jīng)說的,沒有繼承,何來創(chuàng)新?
  •      寫評論這事情要趁早。拜倒了霉的考研的所賜,現(xiàn)在天天能閱讀很多雜七雜八的書,比如這本。
       這么說并不是說這本書本身如何如何,倒是我覺得是一本挺不錯的書。尤其是看到作者寫作的時的情況,我也很難對其中很多不甚了了的問題提出更多的追問了。
       編者何以把兩個沒太多關(guān)系的主題放在一本書里,倒是值得我思考的。儒教的內(nèi)斂和保守,滲透在儒教的方方面面,而論其影響,也無非是東南亞地區(qū)而已。作為國際關(guān)系也好、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好,儒教就被局限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
       茶葉就不一樣,陳先生從陸羽講起,縱橫古今,地跨歐、亞、北美、印度次大陸、日本,用一片茶葉將世界聯(lián)系到一起。到底作為文化符號,是儒教更成功?還是茶葉更成功?
       當然,就其論述的例子而言,我想起以前度過的《香料秘史》將一些商品的價值放在歷史的層次上,并用其解釋歷史事件,很多人大概只能當成笑談而已。尤其是向茶葉和香料這樣的非必需品(奢侈品)。
       但是想舉個例子說明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寢室住著六個人,其他五個基本就是甩手掌柜,基本就不關(guān)心宿舍是個什么情況,比如:倒垃圾的問題。按說每天產(chǎn)生的垃圾數(shù)應(yīng)該是一樣的。但是每次我倒完垃圾半天,紙簍就一定會滿。但是在接下來的一天里,垃圾卻不會溢出來。
       這個事情給我們的啟示:人的想法往往比實際需要更能決定這個人的行為。
       推而廣之:雖說作為非必需品的茶葉也好,香料也好。之所以能改變歷史,更多的原因還是來自人(們)的愿望。歷史是由人(們)改變的,而為這種改變提供能量的就是這種愿望。
       當然如果說茶和香料可以被列為人類的非物質(zhì)依賴型愿望的商品范疇,那鴉片也應(yīng)該算。陳先生在書中輕描淡寫的把鴉片說成東印度公司為了逆轉(zhuǎn)超差的商品,想必不合適吧…
       儒教的等級森嚴(估計黃仁宇先生要說話了)和茶葉的開放外向正好映襯出中國這個遮天蔽日的龐然大物的兩極,雖說后者明顯劣勢,但是那就是種子。中國繁榮,必靠開放的商業(yè)。茶葉是先鋒而已。
  •     很久以來就在思索與儒家相關(guān)的問題。儒為為何,與道家、法家、佛教的關(guān)系為何,儒家思想對我自身的影響有哪些,儒家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企業(yè)家精神有無交合?等等。雖然思考不少,閱讀不少,也略有些所得,但無奈的一點是儒家在哪這一問題始終非常讓我費勁。正如作者所說,儒教與中國等身大,儒教的思想與現(xiàn)實影響滲入到中國人的個人與社會的各個角落,同時儒與非儒交也織得相當緊密。要想比較清晰的將儒的內(nèi)容較為清晰地剝離出來實在不易,作為儒家傳統(tǒng)影響尚相當大的中國農(nóng)村成長的我來說更是有些”只因身在此山中“局限。作者這本書很大的程度上幫我對儒的理解又進了一大步,他從儒的起源說起,另外借助外籍非儒環(huán)境的多方位對比,以與儒平視的視角道出了他的來世今生。作者文筆流暢,作品閱讀愉悅度也相當不錯。
  •     應(yīng)該說是儒教三千年讀完了,后面的差事遍路等有空再看吧。
      
      儒教這個東東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又愛又恨,去年年底看了電影‘孔子’,多少有了點感性認識。
      這個書把儒家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至于漢朝后變?yōu)閲?,以及日后的發(fā)展,到清朝后期譚嗣同,梁啟超的變革都寫的很明確。儒家的東西是有很多糟粕,但是畢竟在中國統(tǒng)治了幾千年,還是有精華的,去糟存精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怎么做就留給哲學家來回答吧。
  •     作者身為華裔,客居日本,因而在其筆下不同國家的歷史實現(xiàn)了有機的勾連,這在國內(nèi)作者的作品中是很難見到的。
  •      今天臺風9號過來了,外面一直下著雨。雨天適合讀閑書,在網(wǎng)上尋得一本陳舜辰的《儒教三千年》,可惜梨山烏龍放在研究室了,不然配與這本行文流暢的書是相當適宜。無奈只能以白水替代之,卻也覺得清新恬淡,愜意之處亦不可言傳。
      
       書中有一處,論及中國的表達方式,與中國藝術(shù)也有相通之處時說道:正統(tǒng)的中國繪畫,不采用陰影法和遠近法。原因在于,不應(yīng)固定事物的觀察點。從卷軸畫和壁畫來看便可一目了然。和讀書一樣,卷軸畫要打開來看。假如畫中有一個人物,那么首先出現(xiàn)在視線中的是畫中人物的左手,而后才出現(xiàn)人物的正面。慢慢將畫軸卷上時,最被卷起來的是畫卷中人物的右邊。卷軸畫是畫在移動,而壁畫則是觀賞者在移動。兩者同樣都是視線不 固定。遠處的風景或人物也都是慢慢過渡到近處,而不使用遠近法。在畫高塔時,絕不會在地上畫出影子,因為一旦有了影子,視線便會被固定住。北宋初期的畫家李成( 919-967)在描繪千里之外的遠景時便采取了遠近法,一時間出現(xiàn)了許多追隨者。他從建筑物的廊下眺望樓閣及遠山,以此來構(gòu)圖,極大地偏離了中國美術(shù)的主流,受到了當時評論家的批判。他遭受非議的主要原因便是,將觀賞者的視線固定在了一處。。。。。。
      
       原來如此!以前跟一朋友去看西方近代畫展時,朋友給我解釋陰影法和遠近法時,我總是感嘆西方為何有如此之洞察力,表達事物為何有如此這般的獨特視角。卻忽視了中國畫的不同角度,中國文化中觀察事物的不同角度??磥硗圆豢煞票“ ?br />   
       雨天一得,自覺甚幸,貼于此,愿與友共享之!
       2009年8月10日于陋室
      
  •   陳舜臣有一個觀點說得很對,就是中國繞不過儒教。前兩天,在《南方周末》上,還看到有人撰文討論公民儒學,歷史繞不過的東西,估計現(xiàn)在和未來也不會繞得過。
  •   覺得這本書較難說好,對儒教的全盤否定自須反思,任何的全盤否定都是絕對與偏激的而不可取的。再說一般人印象中的儒文化(“儒教”的說法太草率了,書中也說非宗教,卻還偏愛這個詞。。。)都不是純粹的,都是被有心人著過色的。就本書而言,真覺得欠邏輯,欠理據(jù)。
  •   中國儒教有三千年的歷史,中國歷史的王朝更替甚多,按說盛世也有儒教,亂世也有儒教,真不知治與亂之與儒教是何等的關(guān)系,還是無甚關(guān)聯(lián),而只是取決于其他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還有一個問題,儒教三千年中,究竟對中國人的修養(yǎng)起到幾多作用?現(xiàn)在整天哭著喊著興儒教,真不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中,中國人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是什么樣的。儒教真的起過作用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