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欲望

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王侃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王侃  頁數:22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歷史是確立意義和價值的終極文化結構,歷史批判構成幾乎所有女性寫作的起點?! ≌Z言是文化的本體象征,語言批判旨在揭露由男權文化機制給定的女性本體境遇?! ∮婕拔膶W中的性表達,不僅關涉女性作為欲望主體的文化意義,也使在男權機制中遭遇“扁型化”處理的女性形象變得豐富和飽滿?! ≡凇稓v史·語言·欲望:1990年代中國女性小說主題與敘事》中,新銳學者王侃獨辟蹊徑,從歷史、語言、欲望三個層面系統(tǒng)梳理了1990年代中國女性小說的遺產,認為它在文化領域標志著中國女性主體意識邁向了成熟與高漲。正所謂不破不立,鮮明的批判風格恰好體現出女性作家確立自身的主體位置,進而獲取更多自由、獨立空間的愿望。

作者簡介

王侃,文學博士,任職于浙江師范大學人文院。

書籍目錄

英文提要緒論第一節(jié) 政治書寫與拯救之途第二節(jié) 性別視野中的批評向度第三節(jié) 歷史·語言·欲望第一章 歷史:終結者的批判第一節(jié) 歷史與性別第二節(jié) 中國新文學中的女性史述傳統(tǒng)第三節(jié) 斷裂與拒絕:年代中國女性小說的歷史書寫第二章 語言:言說時的本體焦慮第一節(jié) 語言與邏各斯第二節(jié) 語言與主體 第三節(jié) 語言與性別第四節(jié) 語言批判與“絕境體驗”第五節(jié) 語義置換與邏輯傾斜第六節(jié) 身體作為語言第三章 欲望:性表達與新的形象范式第一節(jié) 欲望及其政治 第二節(jié) 道德解咒:欲望作為本質力量 第三節(jié) 欲望:神話解構與主體建構 第四節(jié) 激進的欲望:自體性與姐妹情誼 第四章 敘事:虛實與有無第一節(jié) 紀實與虛構 第二節(jié) 有機與無機 結語 附錄一婦女與寫作 當文學遭遇選美 現代性·女性·性 附錄二男權威嚴下的輕輕的呼吸 性別話語與文化生態(tài) 愛情中的歷史與敘事 魏紫姚黃:王安憶、陳染、池莉小論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歷史:終結者的批判第一節(jié) 歷史與性別一、歷史與歷史意識何為歷史?對歷史的定義和理解,存在兩個基本的向度:(1)所謂歷史,是指人類活動的場域,這個場域有著時間與空間的規(guī)定性。人類在這一場域中的活動構成了歷史內容,構成了歷史的“本體性”:它是所有的歷史研究所面對的最初和最后的對象。(2)所謂歷史,是指關于前述“本體性歷史”的敘述,即史述,它構成了歷史的“文本性”,它將“本體性歷史”轉換為“文本性歷史”,將在歷史場域中發(fā)生過的人類活動(即歷史內容)轉換為語言中的存在,成為書案上的文牘。中國的“二十四史”,以及遍布全球、卷帙浩繁的各民族各國家的關于種群起源、社會遷延、政權迭替、地緣變更、時代發(fā)展與文化傳統(tǒng)的種種史著,皆屬此例。通俗的說法,可將“文本性歷史”認為是“歷史記錄”或“歷史記憶”,美國歷史學家貝克爾就曾如此給歷史下過定義:“歷史就是說過和做過的事情的記憶。”對歷史內容進行不同屬性的歸類,相應的歷史敘述也就有了差異紛呈的類別,這些不同的類別包括: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經濟史、宗教史、戰(zhàn)爭史、哲學史和文學史等等,當然也包括性史與性別史。任何人,在與歷史相遇的時候,f也/她都必定同時會面對歷史的這雙重屬性(本體性與文本性)。美國人弗里德雷克·杰姆遜認為:“歷史本質上是非敘述的和非再現的,然而我們又要說,除非以文本呈現的方式,歷史是無法把握的,或者說,只有通過文本化,我們才能夠接觸到歷史”。①梁啟超也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xù)活動之體相?!不顒?,以能活動者為體,以所活動者為相。史者也,綜合彼參與活動之種種體,與其活動所表現之種種相,而成一有結構的敘述也?!保▍⑦@里的問題是,后來的人們,或者“歷史”之外的人們,都只能通過“文本”去接近“本體”,然而“文本”是語言性的,是敘述性的。語言作為介質是不透明的,人們無法通過語言一目了然地洞悉歷史“本體”,敘述則不可避免地伴生修辭,這使得歷史敘述所企圖達到的還原歷史現場的功能變得令人疑竇叢生,敘述中的“歷史現場”自始至終存在著被涂抹、被篡改的變形走樣的危機。法國人保羅·利科爾就認為,歷史的“虛構成分比實證主義的歷史概念承認的要多”,“敘述性虛構中的模擬成分比實證主義的歷史概念所允許的要多”,因此所謂的歷史性即人類的歷史狀況,便是“經驗主義的敘述和虛構敘述的參照相交于一點”,“是與敘述這一語言游戲相關系的生活形式”,說到底,我們敘述和撰寫的歷史屬于所發(fā)生事件構成的“效果歷史”,屬于歷史性本身的效果歷史。③美國人海登·懷特在著名的《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中開篇即說:“我把歷史作品視為敘事性散文話語形式中的一種言辭結構,……它一般而言是詩學的,具體而言在本質上是語言學的?!雹堋昂喍灾?,我的看法是:占主導地位的比喻方式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語言規(guī)則,構成了任何一部史學作品那種不可還原的‘元史學’基礎?!雹菰诹硪黄匾奈墨I《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本文》中,他更是耐人尋味地追問:歷史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①在他看來,任何“歷史”不過都是一種文本的修辭活動,是一種“修辭想象”,因為在“歷史的存在’’和“歷史的本文”之間,永遠不存在一種真正的對應關系,更不可能是對等關系。毫無疑問,語言哲學的勃興,后現代背景的降臨,新歷史主義的問世,才使得歷史在單向度的“本體性”上被剝離出“文本性”,使其具有了雙重屬性。“文本性”的被發(fā)現與被強調,使基于文獻與史述的歷史研究,尤其是史實的確認變得暖昧含混。歷史的雙重屬性——準確地說,是歷史的文本性——使接近歷史的企圖變成一種令人沮喪的無望的實踐。歷史文本既可能是通向歷史的“林中路”,也可能是讓人迷失于歷史的障目一葉。盡管考古體的實證史述依然存在,但仍然無法動搖已經形成的對于語言的懷疑。進一步的追問就會發(fā)現,由語言而派生的敘述、修辭、想象,甚至虛構等語言游戲或語言規(guī)則,其適用的廣度與深度取決于由語言本身所涵蘊的話語立場。換句話說,“效果歷史”所要達到的“效果度”取決于話語持有者的歷史期待。在實踐層面上,“語言”通常直接被等同于“話語”,而處于“政治語義學”維度中的“話語”則直接聯系著權力或意識形態(tài)。不用說,所有的歷史書寫都受到某種話語的支配,所有的歷史書寫實際上都不過是一種話語實踐,歷史文本說到底是由話語建構的。當克羅齊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時,他的意思是,“當代”或“當下”作為一種強勢話語建構了“歷史”。所以,本雅明說:“歷史是一種建構的產物,這種建構的基礎并非同質的、空洞的時間,而是被當下填滿的時間。

后記

本書的論題與理路,大約十年前已形成構想,并曾有一篇提綱式的文字于千禧年發(fā)表。因為自己的憊懶,于今方成書稿。書稿的主體部分,一個月寫就,實屬“草創(chuàng)”,粗糙與破綻自不待言。隨它去了。這一次,不是因為憊懶,而是事隔十年,它興許已經失去了打磨與鋦補的必要。寫這本書,只是了結十年前的一個構想。感謝這十年來鞭策我同時又包容我的人。那些美好的名字,永在心里。  最后,此書獻給旭擁。

編輯推薦

《歷史·語言·欲望:1990年代中國女性小說主題與敘事》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語言·欲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