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圣敏  頁數(shù):404  

內容概要

人類對自身的探索和了解遠遠落后于對客觀世界的了解。19世紀中葉以后,才出現(xiàn)了一個專門研究人類自身的學科——人類學。人類學從生物和社會文化兩個角度研究人類,分別叫“生物人類學”(或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又稱為“民族學”。民族學研究的單位并不是單個的人,而是群體,即它主要研究不同人群的文化特點以及這種特點產(chǎn)生的原因。這個“人群”可以是一個民族,也可以是以職業(yè)、地域、年齡、宗教信仰、性別等劃分的不同人群。民族學于20世紀初傳人中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了。這一百年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舊中國時代的民族學、新中國前期的民族學和新時期(1978-2008)以來的民族學。    在舊中國時代,中國的民族學界主要依托于西方各學派的理論和方法,在幾十所大學開設了民族學人類學課程。到了新中國成立前期,20世紀50年代,中國民族學界成為蘇維埃民族學派的一支,曾為民族識別和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作出卓越貢獻,并為新中國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和參考。新時期以來,在與西方學術界完全斷絕來往三十年之后,中國民族學界再次融人國際學術界,成為國際民族學界的一員。經(jīng)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它已全面開放,不再自囿于某一學派或觀點,并已初步自立門戶,在學術上已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特點,一個中國民族學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歷史功能學派已初現(xiàn)端倪?! ∶褡鍖W又稱“文化人類學”,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中國民族學曾與西方學術界完全斷絕往來30年,改革 放后,中國民族學界再次融入國際學術界,成為國際民族學界的一員。經(jīng)過近30年的努力,它已全面 放,不再拘囿于某一學派或觀點,并已初步自立門戶,在學術上已形成自己的本土化特點,一個中國民族學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歷史功能學派已初現(xiàn)端倪。本書就是對中國民族學這30年發(fā)展狀況的全面介紹和總結。

作者簡介

  楊圣敏,教授,博士生導師,回族。1982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1997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90年在加拿大西蒙佛雷澤大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系進修;1995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人類學系作訪問學者;2006年在德國馬普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講學。研究領域為中國西北及中亞民族。代表作有《回紇史》、《資治通鑒突厥回紇史料校注》、《黃河流域的服飾文化》(主編)、“干旱地區(qū)的文化”等。主要講授民族學調查方法、西北民族歷史與文化、新疆與中亞民族問題研究等課程。1998年被教育部評為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2006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2007年被評為“國家民委系統(tǒng)突出貢獻專家”。兼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為中國西北與中亞民族的文化與歷史。

書籍目錄

提要Abstract第一章 百年回顧與新時代的總結 第一節(jié) 舊中國時代的民族學 第二節(jié) 新中國前期的民族學 第三節(jié) 新時期以來的民族學第二章 恢復與重建 第一節(jié) 民族學學科的重構與定位 第二節(jié) 教學與研究機構的建設 第三節(jié) 課程設置與教材分析 第四節(jié) 翻譯介紹國際民族學界的成果 第五節(jié) 本土化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反思第三章 實地調查 第一節(jié) 全國性的實地調查 第二節(jié) 區(qū)域性的調查 第三節(jié) 專題性的實地調查 第四節(jié) 小結第四章 主要研究成果與焦點問題(一) 第一節(jié) 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 第二節(jié) 應用性與對策性研究第五章 主要研究成果與焦點問題(二) 第一節(jié) 漢人社會研究和海外研究 第二節(jié) 臺港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概述第六章 歷史經(jīng)驗與未來展望 第一節(jié) 歷史經(jīng)驗與存在問題 第二節(jié) 展望參考文獻附錄 附錄1:大事記 附錄2:民族學主要學術團體 附錄3:民族學(含人類學)教學與研究機構 附錄4:教育部重點研究中心和“985工程”創(chuàng)新基地(民族研究類) 附錄5:主要民族研究機構與團體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百年回顧與新時代的總結  第一節(jié) 舊中國時代的民族學  一、傳播與萌芽時期  從19世紀末傳人之日起至1920年前后,是民族學人類學被初步介紹到中國的時期,或可稱之為“萌芽時期”?! ∶褡鍖W于這個時期傳入中國,與當時中國的政治形勢直接相關。近代以來,在與西方文明的遭遇中,清帝國屢遭重創(chuàng),亡國滅種的危機使中國人痛感閉關鎖國的危害和向西方學習的必要。從最初僅僅學習西方制造“堅船利炮”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典章制度和社會科學,當時的有識之士為救亡圖存,紛紛向西方國家尋求改造舊中國、建設新社會之道理。洋務派領袖張之洞主張“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則進一步主張“鑒萬國強盛弱亡之故,以求中國自強之學”,并倡導大量翻譯西方書籍,提出“欲令天下士人皆通西學,莫若譯成中文之書,俾中國百萬學人人人能解,成才白眾,然后可以給國家之用”,他還親自在廣州開學堂講授西方的“群學”(社會學)?! ⌒梁ジ锩鼊倮?,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既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選擇,也是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上學習西方的結果。同時,新政權迫切需要建設新的社會秩序,現(xiàn)代的行為規(guī)范和新的社會、國家、民族的觀念,政府和社會都需要一套全新的制度、文化和話語以代替幾千年陳舊落后的封建制度、思想和文化。于是,學習西方文化、制度,學習西方的社會科學成了建設新社會之迫切任務。

媒體關注與評論

  由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主編,匯集國內百余位高校知名專家、優(yōu)秀學者通力合作,共同完成18卷的叢書《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1978-2008)》日前已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jù)教育部相關部門介紹,全面、系統(tǒng)、客觀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進程、發(fā)展特點和發(fā)展成就,是進一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前提和迫切需要,也正是該叢書出版的宗旨所在?! ∩鐣W、民族學、歷史學、文學、藝術學、新聞學與傳播學、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文獻學、國際問題研究以及有關交叉學科。各學科報告撰寫者力求客觀、準確、全面地對各學科領域三十年的新進展進行把握,力求融貫不同的學術流派、學術觀點,并為我國學術研究的健康前行提供了以資借鑒的啟示和引導?!  栋l(fā)展報告叢書》通過對三十年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狀況予以整體審視,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三十年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成就和歷程,以其信息含量豐富、引領學科前沿以及顯著的綜合性、工具性等特點,成為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三十年建設歷程的歷史見證者和忠實記錄者?! ∫愿咝8鲗W科知名學者擔任分卷主編、組成高水平研究團隊,集體攻關,是叢書得以高質量問世的首要原因。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卷》由全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說史學會會長、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主編;《歷史學卷》“中國歷史”部分由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教授主編,“世界歷史”部分由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王斯德先生主編等?! ∵@套叢書的問世,是我國高校學者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精神,向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呈上的獻禮之作。

編輯推薦

  本書通過對三十年中國民族學的發(fā)展狀況予以整體審視,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三十年中國民族學發(fā)展的成就和歷程,以其信息含量豐富、引領學科前沿以及顯著的綜合性、工具性等特點,成為中國民族學三十年建設歷程的歷史見證者和忠實記錄者。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一部宏觀總論的報告文集,買了后仔細翻閱,內容甚是詳細,推薦。
  •   側邊留白和標注的排版看著很舒服。就內容而言,書中首先對民族學百年歷程進行了簡介,而后就民族學專業(yè)教學內容,社會應用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內容,民族學研究成果和焦點問題,學科發(fā)展的經(jīng)驗教訓等進行了論述,比較清晰的介紹了我國民族學學科在近三十年的發(fā)展狀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