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清)張之洞 頁數:148
Tag標簽:無
前言
今年(2008)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第110年。一個自信的民族,其對失敗的紀念與對勝利的紀念其實同樣重要。也許是歷史的一種回報,在這個年份里,奧運會在中國舉行。中國人把這視為一項“勝利”,更視為30年改革開放的一種精神果實。無可疑義,這確實是一顆滋潤的果實。但是,如果把坐標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們也可以說,這也是一顆遲到的果實?!谶@樣一個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對我們會有特別的啟迪。在此,我們選取了幾部舊籍,把它們重新刊印,算是對那場失敗的一種紀念。這種選取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戊戌變法不是一項孤立的事件,它至少與馬關和談(1895)和庚子國變(1900)一起,共同構成一個失敗的事件。因此,我們選取的舊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變法這一個點上,而是力求展現出它前后的照應。我們選取了這樣三本書作為它核心的展示點,它們是:《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勸學篇》、《庚子西狩叢談》。伊李的馬關和談是19世紀以來最讓中國人感到恥辱的一幕。無論是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還是李鴻章的努力周旋,都會使我們產生出一種想要更積極地參與歷史的情懷和驅動力?!x了這個東西,你才會有一種愛國的真實愿望。只有了解歷史,愛國主義才是有根的。也就是說,愛國首先不是一種觀念,而是對歷史的經驗及其體認?!恶R關條約》簽訂后,直到戊戌變法開始,中國有了一段短暫的思想解放時期(大約兩年)。這時期的典型標志,首先是士大夫上書問政的頻繁與熱切,其次是近代性傳媒(報刊)的爆炸式的產生,還有就是學會團體的大量涌現。而戊戌變法,正是這場思想解放的一種成果。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選取康有為和梁啟超對變法屢?guī)Э鋸埖挠H筆記述,而是選取了張之洞的《勸學篇》。之所以如此,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戊戌變法有兩個界面,一方面,是少數“精英”的現代性觀念的現實輸入;另一方面,則是本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努力適應與痛苦掙扎。在這兩個界面中,后者可能蘊含著更多的歷史真實心態(tài)。有一個數據也許最能說明這一點:在變法期間,《勸學篇》印制的數量,約兩百萬冊,而康、梁的那些觀念,則并不普及。——這正是我們選取《勸學篇》的理由。庚子國變(與此相關的概念,是“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是這場失敗的現實傷痛,但至此,近代中國人開始真正趨向堅忍的努力。這正是20世紀中國的開端?!陡游麽鲄舱劇肥峭砬骞P記中最好看的一種,也是實錄,所以我們選取了它。這三個選擇,可能有點另類,但我們認為是合適的。我們的工作在于:三個文本,我們都找了若干參照性的文本作為旁例,希望能使讀者由此窺見歷史的更廣大的幅員。比如說,《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我們采用了《中日戰(zhàn)輯》、《東方兵事紀略》等文獻作為參照;《勸學篇》我們采用了康有為那幾篇“上皇帝書”等作參照;《庚子西狩叢談》則采用了《庚子國變記》與《拳變馀聞》作為參照。我們希望,這能成為一種有張力的閱讀。這三項之外,我們還選取了其他幾部舊籍進行刊印,特別是選取了兩部小說。一部是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一部是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這兩個文本,透射出的,是那個年代的中國精英對現代性的理解和體認,有極大熱情,又有極大局限。這在今天看來,是有啟發(fā)的。上稟出版之衷。是為說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文化普及編輯室2008年10月識
內容概要
《勸學篇》,著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同年發(fā)表,美國傳教Samuel Wood Bridge將之譯為英文,題曰The Only Hope of China。書二十四篇,分內篇、外篇。 內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綱、知類、宗經、正權、循序、守約、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學、設學、學制、廣譯、閱報、變法、變科舉,農工商學、兵學、礦學、鐵路、會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
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人。光緒十五年(1889)任湖廣總督,1895年至1896年代理兩江總督,1902年至1903年入京參加“新政”,參與厘定新學制。1907年任軍機大臣,主管學部。1909年病卒,謚文襄。
書籍目錄
上諭序內篇 同心第一 教忠第二 明綱第三 知類第四 宗經第五 正權第六 循序第七 守約第八 去毒第九外篇 益智第一 游學第二 設學第三 學制第四 廣譯第五 閱報第六 變法第七 變科舉第八 農工商學第九 兵學第十 礦學第十一 鐵路第十二 會通第十三 非弭兵第十四 非攻教第十五附錄
章節(jié)摘錄
內篇同心第一 范文正為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程子曰:“一命之士,茍存心于利物,于人必有所濟?!鳖櫷ち衷唬骸氨L煜抡撸シ螂m賤,與有責焉?!狈蛞孕悴潘危握邘缀??一命所濟,濟者幾何?匹夫所責,責者幾何?然而積天下之秀才,則盡士類;積天下之命官,則盡臣類;積天下之匹夫,則盡民類,若皆有持危扶顛之心、抱冰握火之志,則其國安于磐石,無能傾覆之者。是故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人人智其智,勇其勇,而天下強。大抵全盛之世,庠以勸學,官以興能,朝廷明于上,則人才成于下;艱危之世,士厲其節(jié),民激其氣,直言以悟主,博學以濟時,同心以救弊,齊以捍患,人才奮于下則朝廷安于上。昔春秋之季,周若贅旒。孔子誅亂賊,孟子明仁義,弟子布滿天下,而周祚延二百馀年。七十子后學者,流衍益廣。至西漢而儒術大興,圣道昭明,功在萬世。東漢末造,名節(jié)經學最盛,李、郭之氣類,鄭康成之門人,亦布滿天下,一時朝野多重操行、尚名義之人,故卓、操不能遽篡,而蜀漢以興。諸葛隱居躬耕而師友極盛,其人皆天下之毫[豪]杰,所講明者天下之大計,故昭烈得之而成王業(yè)。曹魏迄隋,江北皆尚鄭學,故北朝兵事紛紜而儒風不墜。隋王通講道河、汾,門徒眾盛,唐之佐命如房、杜、魏、薛,皆與交游其書雖有夸飾,其事不能盡誣,房、杜輩非必門人也,故貞觀多賢而民得蘇息。唐韓子推明道原,攘斥佛、老,尊孟子,贊伯夷,文宗六經,至北宋而正學大明,學統、文體皆本昌黎,由是大儒蔚起。
編輯推薦
《勸學篇》著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同年發(fā)表,美國傳教士SamuelWoodBridge將之譯為英文,題曰TheOnlyHopeofChina。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