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未來記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清)梁啟超  頁數(shù):166  字數(shù):1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今年(2008)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第110年。一個自信的民族,其對失敗的紀念與對勝利的紀念其實同樣重要。也許是歷史的一種回報,在這個年份里,奧運會在中國舉行。中國人把這視為一項“勝利”,更視為30年改革開放的一種精神果實。無可疑義,這確實是一顆滋潤的果實。但是,如果把坐標放到戊戌年作思考,我們也可以說,這也是一顆遲到的果實?!谶@樣一個日子里,回望一下“戊戌”,對我們會有特別的啟迪。在此,我們選取了幾部舊籍,把它們重新刊印,算是對那場失敗的一種紀念。這種選取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戊戌變法不是一項孤立的事件,它至少與馬關(guān)和談(1895)和庚子國變(1900)一起,共同構(gòu)成一個失敗的事件。因此,我們選取的舊籍,就不是集中在戊戌變法這一個點上,而是力求展現(xiàn)出它前后的照應(yīng)。我們選取了這樣三本書作為它核心的展示點,它們是:《馬關(guān)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勸學篇》、《庚子西狩叢談》。伊李的馬關(guān)和談是19世紀以來最讓中國人感到恥辱的一幕。無論是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還是李鴻章的努力周旋,都會使我們產(chǎn)生出一種想要更積極地參與歷史的情懷和驅(qū)動力?!x了這個東西,你才會有一種愛國的真實愿望。只有了解歷史,愛國主義才是有根的。也就是說,愛國首先不是一種觀念,而是對歷史的經(jīng)驗及其體認。《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直到戊戌變法開始,中國有了一段短暫的思想解放時期(大約兩年)。這時期的典型標志,首先是士大夫上書問政的頻繁與熱切,其次是近代性傳媒(報刊)的爆炸式的產(chǎn)生,還有就是學會團體的大量涌現(xiàn)。而戊戌變法,正是這場思想解放的一種成果。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選取康有為和梁啟超對變法屢?guī)Э鋸埖挠H筆記述,而是選取了張之洞的《勸學篇》。之所以如此,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戊戌變法有兩個界面,一方面,是少數(shù)“精英”的現(xiàn)代性觀念的現(xiàn)實輸入;另一方面,則是本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努力適應(yīng)與痛苦掙扎。在這兩個界面中,后者可能蘊含著更多的歷史真實心態(tài)。有一個數(shù)據(jù)也許最能說明這一點:在變法期間,《勸學篇》印制的數(shù)量,約兩百萬冊,而康、梁的那些觀念,則并不普及?!@正是我們選取《勸學篇》的理由。庚子國變(與此相關(guān)的概念,是“義和團”和“八國聯(lián)軍”)是這場失敗的現(xiàn)實傷痛,但至此,近代中國人開始真正趨向堅忍的努力。這正是20世紀中國的開端?!陡游麽鲄舱劇肥峭砬骞P記中最好看的一種,也是實錄,所以我們選取了它。這三個選擇,可能有點另類,但我們認為是合適的。我們的工作在于:三個文本,我們都找了若干參照性的文本作為旁例,希望能使讀者由此窺見歷史的更廣大的幅員。比如說,《馬關(guān)議和中之伊李問答》我們采用了《中日戰(zhàn)輯》、《東方兵事紀略》等文獻作為參照;《勸學篇》我們采用了康有為那幾篇“上皇帝書”等作參照;《庚子西狩叢談》則采用了《庚子國變記》與《拳變馀聞》作為參照。我們希望,這能成為一種有張力的閱讀。這三項之外,我們還選取了其他幾部舊籍進行刊印,特別是選取了兩部小說。一部是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一部是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這兩個文本,透射出的,是那個年代的中國精英對現(xiàn)代性的理解和體認,有極大熱情,又有極大局限。這在今天看來,是有啟發(fā)的。上稟出版之衷。是為說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文化普及編輯室2008年10月識新中國未來記

內(nèi)容概要

《新中國未不記》,小說,五回,約九萬字,未完。初載《新小說》第一、二、三、七號,后收入1936年出版之《飲冰室合集》。以倒敘方式,敘自1902年以來六十年間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旨在“發(fā)表政見,商榷國計”。主干部分記述改良派與革命派關(guān)于改良與革命的辯論,駁詰往復(fù)達四十四段,幾乎囊括了20世紀初關(guān)于“中國往何處去”論爭之基本要旨。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lǐng)袖之一。著作有《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等。

書籍目錄

新中國未來記緒言第一回  楔子第二回 孔覺民演說近世史 黃毅伯組織憲政黨第三回  求新學三大洲環(huán)游 論時局兩名士舌戰(zhàn)第四回 旅順鳴琴名士合并 榆關(guān)題壁美人遠游第五回  奔喪阻船兩睹怪象    對病論藥獨契微言附錄新大陸游記(節(jié)選)新中國建設(shè)問題(節(jié)選)

章節(jié)摘錄

第一回 楔子話表孔子降生后二千五百一十三年今年二千四百五十三年,即西歷二千零六十二年今年二千零二年,歲次壬寅,正月初一日,正系我中國全國人民舉行維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其時正值萬國太平會議新成,各國全權(quán)大臣在南京,已經(jīng)將太平條約畫押。因尚有萬國協(xié)盟專件,由我國政府及各國代表人提出者凡數(shù)十樁,皆未議妥,因此各全權(quán)尚駐節(jié)中國。恰好遇著我國舉行祝典,諸友邦皆特派兵艦來慶賀,英國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國大統(tǒng)領(lǐng)及夫人,菲律賓大統(tǒng)領(lǐng)及夫人,匈加利大統(tǒng)領(lǐng)及夫人,皆親臨致祝。其馀列強,皆有頭等欽差代一國表賀意,都齊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熱鬧。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shè)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shè)商務(wù)、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lián)合大會是謂大同。各國專門名家、大博士來集者,不下數(shù)千人。各國大學學生來集者,不下數(shù)萬人。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競把偌大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縣,都變作博覽會場了闊哉闊哉。這也不能盡表。單表內(nèi)中一個團體,卻是我國京師大學校文學科內(nèi)之史學部。因欲將我中國歷史的特質(zhì)發(fā)表出來,一則激厲本國人民的愛國心,一則令外國人都知道我黃帝子孫變遷發(fā)達之跡,因此在博覽會場中央占了一個大大講座,公舉博士三十馀人分類講演。也有講中國政治史的,也有講中國哲學史、宗教史、生計史、財政史、風俗史、文學史的,亦不能盡表。單表內(nèi)中一科,卻是現(xiàn)任全國教育會會長文學大博士孔老先生所講。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中國未來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梁啟超果然是大師級。
  •   任公高才博學,大師風范令人神往
  •   不錯,還沒來得及讀
  •   看看曾經(jīng)的青年為祖國建設(shè)是如何努力的,雖然只有一半,但也很喜歡。
  •   看看新中國。。。
  •   民國時期,還是比較有內(nèi)容的
  •   沖著梁啟超去的,沒想到是本小說,不過也值得一讀。
  •   內(nèi)容很好.印刷也很好.
  •   這是一本借小說名義闡述政治觀點的書(只是半部),可以讀到百多年前的一腔熱血,當然也有理性和局限性。
  •     1、
      就個人閱讀口味而言,能突出男性性別優(yōu)勢的文筆屬于,青年梁啟超中年王小波臨終的顧準寫《卡門》時的梅里美寫《老人與?!窌r的海明威寫《九三年》時的雨果寫歷史時的茨威格以及寫故鄉(xiāng)時的俄羅斯及東歐人民。
      
      2、
      這是梁啟超沒有寫完的幻想小說。
      幻想1962年的中國。
      1962年,巴西成為第一個蟬聯(lián)世界杯的球隊,中國與印度打了一場邊境戰(zhàn)爭,周恩來代表政府反思大躍進,彭德懷給毛澤東寫了萬言書,第一屆百花獎開始評選,奧斯卡給了《阿拉伯的勞倫斯》,胡適和瑪麗蓮夢露去世,而一大批我們熟悉的明星在這一年出生朱迪福斯特、拉爾夫費因斯、湯姆克魯斯、邦喬維、周星馳、梁朝偉、楊紫瓊、黃家駒……
      而梁啟超筆下1962年的世界,萬國太平會議新成,諸友邦皆派兵艦前來祝賀我朝維新大典,“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shè)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設(shè)商務(wù)、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宗教、學問特以此時開聯(lián)合大會?!彼约涸谶@段文字旁邊寫了一個批注“是謂世界大同”。
      我們終究在上??吹搅诉@次博覽會,距離他的預(yù)言又要再過去近半個世紀。
      在梁啟超幻想的博覽會上,一位姓孔,名弘道,字覺民的老博士,給與會者講起了新中國的六十年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有一位出類拔萃的先驅(qū)者黃克強,他組建了憲政黨,推動皇朝退位,締造共和。無獨有偶,辛亥革命的那位黃君,黃興同志,表字克強。所以,在辛亥革命爆發(fā)時,梁啟超非常興奮地覺得我朝自有天佑,冥冥中或許自己真是預(yù)言了歷史。
      在這本小說中,梁啟超并沒有寫完黃克強君如何締造新中國,僅僅停留在他和好友李去病剛剛返回中國的見聞上。
      大段的描述都集中在一場辯論中。
      傾向改良的黃克強和傾向革命的李去病在回國的輪船上進行了一場辯論。
      這是梁啟超的左右互博。
      他在自己腦子里進行了一遍遍的推算,對比美國,對比法國,對比意大利建國歷史,將中國社會每一種力量都加入自己的演算模型。
      時而黃克強占上風,時而李去病占上風,誰也沒有最后說服誰。
      到最后,梁啟超也沒有得出答案。
      
      3、
      梁啟超將中國設(shè)定為一個方程式,變量被加進來:改良主義者與當權(quán)者。
      改良者希望以最小代價取得進展。當權(quán)者開始分化,大部分當權(quán)者不愿意舍棄一點權(quán)力,他們對于這個國家喪失責任感忙著轉(zhuǎn)移資產(chǎn)去租界銀行忙于維持現(xiàn)狀,當然,也有一部分當權(quán)者希望能夠進行改革。
      一開始改良者過于理想化,不熟悉當權(quán)者的政治規(guī)則,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排斥出主流權(quán)力圈,甚至遭到鎮(zhèn)壓,他們開始抱團,形成組織,為了生存,組織容納各式各樣的人,容納各式各樣的資金來源,容納各式各樣的利益,然后開始分化,有的依舊堅持改良,有的在一次次的犧牲和碰壁之后,傾向了推倒重來。
      革命隨之成為風尚。
      
      4、
      梁啟超本人是傾向于改良立憲的,所以對于當時的革命黨頗有些微辭。他借文中的人口里說道——
      “因為現(xiàn)在這個時局,但有絲毫血性的人,個個都是著急到了不得,心里總想著去運動做事,若是運動得來,豈不甚好!但是學問做不成,毫無憑籍,這運動能有成效嗎?就是結(jié)識得幾個會黨綠林,濟什么事呢?”
      當然,歷史告訴我們,會黨綠林的確后面還是濟了事的,不過,究竟對于我們的國家來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今天,依舊很難有一個標準答案。
      因為我們站在今天的時間線向前望,自然可以看清楚當初的人們種種單純而愚蠢、圣潔而邪惡、善良而犬儒的行為。
      但即使讓今天的我們帶著全部的記憶和經(jīng)驗,穿越回那個年代,回到內(nèi)外交困一腔熱血的中國,我們是否能讓歷史變得更好?
      歷史中許多無法去衡量和估算的代價。正如《悲慘世界》里雨果筆下那三句沉痛的文字:
      “要指責誰呢?
      指責不了任何人,又可以指責大家。
      要指責我們生活的不完美的時代?!?br />   短短三句話中,時代的洪流裹挾著鮮血奔騰而過。
      
      5、
      在這本幻想小說里,梁啟超寫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片段:
      黃克強的父親病重,黃急著要趕回家去照料。卻被革命青年笑為有“奴隸氣”,說“今日革命,便要從家庭革命做起?!薄叭V五常束縛我支那幾千年,這四萬萬奴隸都是他們造出來的。”傾向于革命的李去病也聽不下去發(fā)作出來——
      “《大學》講得好: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自己的父母都不愛,倒說是愛四萬萬同胞,這哄誰來?”
      問得好啊,這哄誰來?
      在今年奧斯卡的提名影片《林肯》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主線,林肯所領(lǐng)導(dǎo)的保守黨為了通過廢奴法案,不得不通過賄賂許愿的手段向民主黨人一張一張的“買”選票。
      我曾經(jīng)讀過一個革命黨人的回憶錄,他非常唾棄梁啟超和他所領(lǐng)導(dǎo)的立憲人士,認為在革命成功后梁啟超和立憲派,利用請人吃飯許愿拉票的方式企圖奪取革命果實,還煽動媒體對他的政黨進行攻擊,簡直無恥頂透。
      當時讀到這里,我整整愣了一分鐘想:不然呢,親,你以為黨爭是什么?你以為共和是什么?你以為選舉是什么?
      喊著共和口號,并且愿意為共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偏偏最不懂的什么是共和與憲政。
      這不是歷史的誤會,而是人性的必然。
      理想越崇高,人越有犧牲精神,越渴望世界馬上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容忍度就變得越小。
      “我都做出這樣的犧牲了,你憑什么跟我爭?”
      “我的理想如此崇高,你為什么不認同我?”
      賽先生和德先生本就是不可拆不可逆的CP,總得來說,有了德先生,賽先生會走得更遠,但是,沒有賽先生,德先生會完全背離方向。
      賽先生不是某一門學科或者某一項專業(yè),它是一種精神,是面對真實與遵循邏輯的勇氣。
      十幾歲的時候讀近代史覺得“哇,都好牛逼”,二十多歲的時候讀會破口大罵“一群傻逼”,到了而立或許就只能說“這不科學”,到了不惑之年再讀,或許就什么都不想說了。
      
      6、
      在這篇未完成的小說后面,還有一篇文章叫做《新中國的建設(shè)問題》,寫于1911年10月到11月間,對于歷史稍微敏感一點的讀者應(yīng)該能夠在腦海里立馬反應(yīng)出兩個字“辛亥”。
      是的,這是梁啟超在辛亥革命之后,對于“中國應(yīng)該采用什么樣的政治體制?”這一問題的回答。
      他認真地列舉了六種政體:
      1、 人民公選大統(tǒng)領(lǐng)領(lǐng)掌行政實權(quán)的共和政體,如美國。
      2、 國會公舉大統(tǒng)領(lǐng)而大統(tǒng)領(lǐng)無責任之共和政體,如法國。
      3、 人民選舉終生制大統(tǒng)領(lǐng)之共和政體,如拿破侖時代的法國。
      4、 不置首長之共和政體,如瑞士。
      5、 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如英國。
      6、 虛戴名譽長官之共和政體,如英屬殖民地的澳大利亞。
      然后,和今天公知們張口就來不管懂不懂的風尚不同,梁啟超開始非常認真地分析這六種政體的利與弊。
      
      “虛戴名譽長官之共和政體,如英屬殖民地的澳大利亞?!?br />   我國又不是殖民地,這種政體當然不適合。
      
      “人民選舉終生制大統(tǒng)領(lǐng)之共和政體,如拿破侖時代的法國?!?br />   梁啟超毫不客氣地罵道:這是共和政體中最可惡的,,誰你媽要推薦這種政體,請不要客氣,一口唾沫吐他臉上。同時他又很憂傷地說,如果我國真有這樣的人,他能在這么一個混亂的時刻穩(wěn)定局面,真不用你推選,人家自己就能把政權(quán)搶到手,搶到手之后必然走回君主專制,然后就會引發(fā)二次革命。
      他非常沉痛地寫到“故吾國若有此人,固足以救時;竟無此人,亦國家之福也?!?br />   當然,你我都知道,后來的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梁啟超料事之準。
      
      “不置首長之共和政體,如瑞士?!?br />   不可能。梁啟超說,這是人家小國寡民才能做到。我們這種地大人多的國家,在今日的內(nèi)外交困下,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何以為國?
      
      “人民公選大統(tǒng)領(lǐng)領(lǐng)掌行政實權(quán)的共和政體,如美國?!?br />   這是到今天依舊被格外推崇的政體,但梁啟超的回答依舊是:不可。
      梁啟超說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這種政體。但是我們必須想清楚以下問題:
      第一, 美國的中央政府建立在聯(lián)邦之上,它們的聯(lián)邦經(jīng)歷了百年的自治歷練,我們能通過辛亥之后的幾個月演練出同樣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
      第二, 美國中央政府的政權(quán),來自于各地聯(lián)邦的割賦和割權(quán),你確定中國這樣也行得通?
      第三, 美國是清教徒移民而至,黨爭的風氣和程序都很成熟,我們呢?
      第四, 美國初建的時候,只有十三州,三百萬民眾,但是選舉機關(guān)非常完備,我們呢?
      梁啟超說,我知道,你們中肯定會有人直接拔劍對著我說:呸,你憑什么說我國國民素質(zhì)比不上美國。但我還是得說真比不上,我們現(xiàn)在就跟中南美洲那些國家一樣,追求美式政體的后果就是不斷有政變、奪權(quán)和專制。
      所以,這條路,至少在今天,不行。
      
      “國會公舉大統(tǒng)領(lǐng)而大統(tǒng)領(lǐng)無責任之共和政體,如法國?!?br />   梁啟超說,這種政體對于我國來說優(yōu)于美國,但,仍然是,不可。
      美國總統(tǒng)與執(zhí)政政府一體,一個總統(tǒng)更迭容易引起內(nèi)亂,法國倒是沒這問題,但是統(tǒng)領(lǐng)和總理大臣時常斗來斗去,總統(tǒng)倒不常換,就是內(nèi)閣常換,無法在今天的亂局中實現(xiàn)對于國家的有力統(tǒng)領(lǐng)。
      在今日中國,法式共和容易“致弱”,而美式共和容易“致亂”
      
      “虛戴君主之共和政體,如英國”
      這當然是梁啟超會大力贊譽的政體。
      但他洋洋灑灑地寫了半天這種政體的好處之后,還是給出了一個同樣的答案:不可。
      這位曾經(jīng)的維新志士,寫下了這么一個結(jié)論:
      “嗚呼,我國之大不幸,乃三百年間戴異族為君主,久施虐政,屢失信于民,逮于今日,而今此事殆成絕望”
      他說我這么多年一直與“惡政治”作斗爭,也一直堅定不移地推崇“君主共和”,但偏偏諷刺的是,“惡政治”多出于這個皇室。你們多年來不管怎么罵我認為我是諂媚也好落伍也好,我從來改變過我的政治主張,今天我依然堅持“君主共和”本該是我們的國家最好的一條路,但民意所向是國家建設(shè)的基礎(chǔ),民之所厭,雖與之天下,也不能長遠,這個皇室自求速死,盡失民心,乃至于這最好的一條道路被堵死。
      梁啟超說我不是沒有想過另外擁戴一個君主,但是一想到人心的怨毒險惡,會為了這個名位產(chǎn)生怎樣的斗爭,就再也不敢開口了。
      所以,我此生最推崇的政體,到最后,依然是,不可。
      梁啟超落筆至此,寫下了一個反問“誰之罪也?”
      
      文章寫到這里,梁啟超幾乎否定了一切可以借鑒的政體。
      他說我也知道按照這種推理下來,好像我國一切建設(shè)道路都堵死了。但這只是我一個人的想法,我的智慧就能到這里,我把我的想法貢獻出來,供你們參考,因為決定一個國家如何建設(shè)的權(quán)力,屬于人民,不屬于哪一個人。
      法國革命的血腥讓他恐懼,中南美洲政權(quán)更迭的戰(zhàn)亂讓他擔憂,緩慢的改良抵擋不住皇朝崩壞的速度,而在革命之路上滿是血跡。
      此時的梁啟超,立在中國歷史的重要拐點,按照自己的邏輯,放眼望去,每一條路的盡頭都是一面高墻。
      此時的梁啟超,環(huán)顧自己的國家,在一個似乎應(yīng)該非??簥^的時刻,感到了國徒四壁的無可奈何。
      
  •     
      方二十世紀之初,梁啟超以文章巨公而倡小說革命,仿日本明治時期流行的政治理想小說體例著《新中國未來記》,刊于《新小說》雜志。是書也,作者自以為“于中國前途大有裨助”,但草草五回,便無下文。作者又云“編中寓言,頗費覃思”,行文之中并不挑明,在小注里卻存心誘逗,使人不猜中也難。此書文體、思想的“絕對價值”未必能彪炳千秋,但《新中國未來記》之為小說,乃是梁任公于1902年所著之小說,則不可等閑對待。取此書與世事流變合勘,則不僅饒富趣味,且使人感慨系之。
      作為小說,《新中國未來記》的情節(jié)不過一個開頭而已。開場是1962年,“我國維新五十年大祝典”,“萬國太平會議新成”,而孔子旁支裔孫、教育會長孔弘道覺民先生在上海博覽會上演講“我們最喜歡聽的”“中國近六十年史”。于是以六十年后的視角,“追述”想象中的前代事,亦即作者理想中的當代事?!拔磥怼备襟w于“歷史”,其中寄托,可謂深矣。于是乃有一黃克強毅伯先生創(chuàng)立立憲黨,歷經(jīng)十年,終于立憲成功;再經(jīng)五十年,則中國已雄飛于世界。一切的肇端,在于黃克強與同鄉(xiāng)好友李去病留學歐陸,數(shù)載歸來,一夕聯(lián)床夜談,將“革命與改良”的道理,辯駁盡興。這“彼此往復(fù)到四十四次”的駁論,以白話講說當時動蕩人心的學理,確如書中“平等閣主人”批語所言,“文章能事,至是而極”。而最末一章記黃李二人游蹤,對革命黨多有譏刺,好像是譴責小說的筆調(diào),情節(jié)很瑣屑?!疤跤醒浴敝?,究竟開篇孔弘道先生的時代如何到來,卻付闕如。如果把此書翻為當代白話文,發(fā)布于今日的網(wǎng)絡(luò),則“YY小說”之名,絕對在劫難逃。
      這部一百多年前的YY小說,以章回體寫成,行文風格仍然如傳統(tǒng)小說,甚至每回末尾都是在緊要處“且聽下回分解”。不過,作者著書的目的既然是“專為發(fā)表區(qū)區(qū)政見”(在今天或許會被稱作販私貨?),為了“載道”的便利,在小說語言之外,還雜有章程、演說、名單等,此種體裁,在當時應(yīng)屬新奇甚至怪異。然而作者在緒言中自嘲“連篇累牘,毫無趣味”,已先塞人之口。在今天看來,這般寫法倒很有點現(xiàn)代味道。不過,讀到憂國志士辯駁救國途徑,說著法國的革命,意大利的獨立,起頭的卻是“兄弟,你的性子又來了”,“哥哥,不是恁般說”,當也給今人不少時空錯亂的荒謬感。說到底,梁任公著小說,絕非為小說而小說,只是取其通俗易懂,傳播廣泛,用以作為改造“國民性”,激揚“民氣”的手段而已,文學價值本身并非作者最用力處,何況此書根本就未能寫成?
      于是《新中國未來記》作為上承晚清小說,下開五四風潮的過渡產(chǎn)物,雖然在文學史中占據(jù)一個位置,但文學滋味卻并不濃厚,倒是作為思想史的材料顯得十分鮮活。任公好新奇之說,一生學凡數(shù)變,然而當其傾心相信一種學說之時,必以常帶感情之筆鋒竭力為之鼓噪。《新中國未來記》發(fā)表的1902年,是梁啟超作為言論領(lǐng)袖的黃金時期,也是他政治態(tài)度最激進、對于西方(或者說他所認為的西方)的理念價值推崇最力的時期。他在這時期內(nèi)宣揚的觀念,無論在學理上是否準確,很多都已經(jīng)砌進了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地基,成為后來人心目中的“常識”。自然,在此地基上樹立起的建筑物,很大程度上非梁啟超當年所希望的那樣,此亦無可奈何之事。此書第三回中黃克強與李去病的一長篇相互辯駁,爭論的要點在于“改良還是革命”,旁及對近現(xiàn)代世界史,古來中國史,以及對中國的前途的看法。此時梁本人于戊戌慘痛之后,正頗傾向于暴力革命,內(nèi)心的猶豫在所不免。故在這場辯論中,令雙方都光明正大而旗鼓相當。黃克強主改良,非不認同民主共和的理想,而是顧慮理想遽然間難以實現(xiàn),才要先“把我中國歷史上傳來的特質(zhì),細細研究,看真我們的國體怎么樣,才能夠應(yīng)病發(fā)藥”。同時又深懼法國大革命之流血恐怖,以及動蕩時局下的瓜分危險,才“愛那平和的自由,愛那秩序的平等”。而李去病之主張革命,則是認定中國當時的局勢以和平手段已經(jīng)難以挽救,當?shù)勒咭呀?jīng)不可倚仗,只有仿效法國、波蘭、意大利的革命,進行徹底的破壞而后建設(shè),庶幾能“死馬當作活馬醫(yī)”。在論辯的最后,李去病不得不贊同“中國人連可以談革命的資本都沒有”,但仍然堅持“總是拿十年、二十年工夫,自己去實驗過一回,才了得我的心愿”。而黃克強也不得不承認,“至于預(yù)備工夫,那里還有第二條路不成?”,只不過“但非萬不得已,總不輕易向那破壞一條路走罷了”。此書既未寫完,最終讀者也不得而知,李去病到底是否實驗過那一回,黃克強的理想究竟如何實現(xiàn)。于是這爭論,如同山水迢迢地繞了一圈回到“預(yù)備功夫”的原地,看起來兩人達成了共識,實際上卻有點不了了之的意味了。
      黃李二人的論辯激烈則已,仍然還是梁啟超本人思想的一場左右互搏,因而若仔細辨析黃李二人的共同假設(shè),則可知梁氏當時的思想底線。不僅如此,梁任公的思想底線,亦即他認為無需辯駁便可直接宣傳鼓吹者,大概也便是當時中國新興知識分子階層的共同思想,至此現(xiàn)代思想的“地基”便隱然可見。例如,在這四十四道辯駁中,黃李二人都“信得過”“現(xiàn)在皇上的仁慈英明”,這便是梁氏政治與情感上的立足點所在,至為明顯。而思想觀念方面,則黃李二人無論主張革命或改良,都痛感中國自古缺乏自治習慣與國家觀念,急需改造民性與民德,不然永無希望可言。二人也都將“國家”視為最高的存在,深信唯有國家將公民通過強有力的組織凝結(jié)為一個整體,方能自存。梁啟超令李去病特意用力于軍事,而“立憲期成同盟黨”之“治事條略”中亦明文寫道“處今日帝國主義盛行之世,非取軍國民主義不足以自立”,要求其黨員無論辦學?;蚬S,都要傳授軍事思想,進行軍事訓練,以“養(yǎng)成義勇”。二人也都相信歷史是一不斷進化與進步的直線過程,無論個人或國家,都須順應(yīng)“天演的風潮”。在論辯之中,二人都將中國的現(xiàn)狀映射到歐洲歷史的坐標軸上,并據(jù)此開出不同的藥方。黃克強服膺德國的國家主義,欲將清政權(quán)改良為君主制的干涉主義國家,李去病則認為國家主義乃是人民主義進化而來,不經(jīng)過提倡自由平等的革命時代就進入國家主義,乃是“躐等而進”。黃克強對此的反駁則是,在人民主義之前,民智未開之時,各國都有過一個奉行干涉政策的時代,中國的狀況連此一境界也還未到,說什么自由平等民權(quán),才是真正的“躐等而進”。二人都認為,在歐洲盧梭、邊沁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自由平等已經(jīng)是過去陳言,無需再說,倒是民族主義風潮正盛;而中國踵乎其后,還有許多路要走。
      最終,梁啟超也未能描繪出中國的這條騰飛之路。理想固然不受現(xiàn)實的拘牽,但懷有理想的人卻始終離開不了現(xiàn)實的地面。梁啟超縱然輾轉(zhuǎn)學界與政界,對于建造一個強大的現(xiàn)代中國的理想與實際都有體會,也都有建樹,但恐怕他在落筆為文之際,甚至是終其一生,都不知道如何能使現(xiàn)實向著他理想的方向發(fā)展。大概雖宏愿在胸,現(xiàn)實中無從著手推行,紙面上便也無從下筆描畫。紙上談兵,竟也一難如是!于是這部本意在于引導(dǎo)激勵國民的學者小說,便從航海手冊變?yōu)榕钊R畫圖,懸置美好的未來于前,卻沒有給出通達之路。不過梁啟超在這部小說中注入的熱望與敏識還是得到了一點巧合的報償。在他所設(shè)想的“維新成功”的1912年,辛亥革命的確已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共和國。而締造共和的元勛之一黃興,其表字正是“克強”。在梁啟超對新生的中華民國滿懷欣喜與期待的那一段時間里,他在談到《新中國未來記》的時候曾說“今事實竟多相應(yīng),乃至與革命偉人姓字暗合,若符讖然,豈不異哉!”然而此后的五十年,畢竟還是沒能為孔弘道老先生搭好講臺。
      今天距梁啟超寫作此書時,已經(jīng)一百余年,而孔先生那場演講,也已經(jīng)“過去”近五十年了。梁啟超的預(yù)言又有些部分或已實現(xiàn),但就其大端而言,這個“太平夢”尚遠未成真。當日梁啟超所關(guān)心的問題依舊存在,且今人仍感到類似梁氏當年的那種熱切與不自信:今人仍然在試著做各種格調(diào)的太平夢?!盎貞浳磥怼痹谶@樣一個語境下絕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思想游戲,還是一份沉痛的自我安慰。今人在努力靠近那個夢的過程中,恐怕仍然需要回到梁啟超曾經(jīng)站過的地方,替他找到那條通往“新中國”的道路。
      梁啟超 著:《新中國未來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16.00元。
      
      本文刊于【讀品】94輯
                  
      【免費】訂閱 點擊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網(wǎng)站訂閱框。 或發(fā)郵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訂閱
                
      【讀品】下載請前往: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dpjournal
      
  •   寫的好!非常詳細,我只知道梁啟超去過美國,他說美國的制度是全世界最正確的,但是中國不可能走這條路
  •   總結(jié)得好。
  •   站在康梁站過的地方,暢想未來的新中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