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論政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金銓  頁數(shù):350  
Tag標簽:無  

前言

  現(xiàn)代中國報刊歷史很短,一百多年前始由西方傳教士引進,新聞教育則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從美國移植到中國。百年以降,中國報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圖存,其三部曲是啟蒙、革命與追求國家現(xiàn)代化。這些角色結(jié)合了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及現(xiàn)代知識分子精神,形成一種鮮明的“文人論政”風格。梁啟超經(jīng)過日本明治維新的中介,引進西學,倡導新民,影響了數(shù)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視野和志趣。清末?;庶h和革命黨在言論戰(zhàn)場的對峙,以及后來國共媒介爭奪戰(zhàn),爭取民眾,建立法統(tǒng),貫穿了中國近代史的場景。

內(nèi)容概要

百余年以降,中國報刊維系國運民生,其三部曲是啟蒙、革命與追求民族現(xiàn)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報人活躍其問,傳播新知,激勵民氣,鞭笞腐惡,探索前途,凝合了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及現(xiàn)代知識分子精神,形成一種鮮明的“文人論政”風格,蔚為現(xiàn)代中國的一道壯麗風景。    本書以現(xiàn)代中國著名報刊為主體,結(jié)合歷史與新聞、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燭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聞史問題,諸如:民國時期的報刊如何成為自由理想的重要載體和陣地,有何成就與限制?國民政府如何管制報刊言論?自由報刊的宗旨和報人的觀念為何?各類報刊采取什么實踐模式?其盛衰榮枯的原因何在?在這個過程當中知識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本書作者均系海峽兩岸相關(guān)問題的資深專家,提出的分析與思考殊值琢磨。

作者簡介

李金銓,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講座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臺北“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國際中華傳播學會(CCA)首任會長。已出版7本英文著作以及8本中文著作,發(fā)表60余篇英文論文。近著包括Power Money and Media.CommunicationPatternsandBureaucraffc Control in CulturalChina(editor,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GlobalMed/a SpectacleATews War 0Vef Hong Kong(senior coauthor,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2002);ChineseMedia ,Global Contexts(editor,London Routledge,2003)。

書籍目錄

序言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民初陳獨秀與胡適的自由民主理念《新青年》“通信”欄與五四時期社會、文化的互動胡適與《努力周報》的創(chuàng)辦《獨立評論》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命名”“強有力的中心輿論”——《獨立評論》的社會影響抗戰(zhàn)前知識分子在自由理念上的分歧——以《獨立評論》主要撰稿人為中心的分析《益世報》與“九一八”后的憲政運動共和憲政與家國想象:周瘦鵑與《申報·自由談》,1921-1926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策劃的學人辦報《觀察》:自由主義視域中的平等觀念從“不完全黨報”到“完全黨報”——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再審視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在現(xiàn)代中國的移植——兼論帝國使命:美國實用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由“侍從”在側(cè)到“異議”于外——試論《自由中國》與國民黨機器的合與分

章節(jié)摘錄

  胡適在留學時期就對政治問題形成了穩(wěn)健的自由派觀點。他崇尚漸進有序的改革,而不喜歡激進的革命。胡在給女友威廉(韋蓮司)之父、康奈爾大學地質(zhì)學教授H.S.威廉的信中表達了其對革命的看法:“我并不指責革命,我相信這也是人類進化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但是我不贊成不成熟的革命,……作為我個人來說,我倒寧愿從基礎(chǔ)建設(shè)起。我已終于明白要有一個有效而開明的政治是沒有甚么快捷方式可走的。君主論者并不想要有效而開明之政治,革命論者倒是想要;但是他們卻想要走一條快捷方式,憑借革命去得到它。我個人的態(tài)度則是:‘無論如何,總以教育民眾為主,為下一代打下一個好的基礎(chǔ)。’這一個緩慢的過程是很必要的,而人卻是極沒有耐心;以我所見,這個緩慢過程是唯一必需的;它既是革命的先決條件,也是人類進化的先決條件?!雹谶@種非政治的改革主義,為胡終生所信守和實踐?! ×裘榔咻d,胡適深受美國自由民主制度的影響。他親身經(jīng)歷了1912年和1916年兩次美國大選,平時還經(jīng)常參加政治集會,并旁聽綺色佳市議會的會議,對美國的憲政制度和地方政治運作了然于心,從而養(yǎng)成了其對憲政民主之堅定恒久的信仰。自留學時期始,中國的民主化一直是胡追求的政治理想。1915年夏,他在回答紐約《外觀報》(OutLook)的采訪時,表達了其對中國民主問題的看法:“少年中國相信民主;它認為,實現(xiàn)民主的唯一途徑便是實行民主。治理是門藝術(shù),所以需要實踐……盎格魯一撒克遜人如果從未實踐過民主,就決不會有民主?!雹酆磳υ绖P獨裁專制的倒行逆施,并且批評了袁氏的美國憲法顧問古德諾等人反對中國民主的論調(diào):“古德諾及許多其他別有用心的憲政權(quán)威認為東方人不適合民主政體,因為他們從前絕未有過民主。相反,少年中國正因為認為它過去沒有民主,所以現(xiàn)在必須要有民主?!雹俸鷮γ駠翁岢雠u,他認為中國的民主僅僅是名義上的,近兩年來中國沒有議會、政黨,沒有出版言論自由。  關(guān)于政黨政治,胡適雖然不滿其政客爭權(quán)奪利之流弊,但仍肯定代議制政體下之政黨政治的必要性。胡留學時期寫有《政黨概論》一文,文中援引英美政黨史,敘述政黨之功能:一是吸納和整理輿論而立為黨綱;二是代表國民公意;三是教育國民而增進其公共意識;四是推舉各級政府官員候選人。在胡看來,政黨起于政見之歧異,而政黨勢力的大小最終取決于選民投票的數(shù)量,因而國民實為監(jiān)督政黨之最高機關(guān)。政黨之成立以國民為后盾,政黨之勝負以國民為樞紐。國民為政黨之主人,而政黨為人民之公仆,如此則政黨政治利多而弊少。反之,國民程度不足,少數(shù)政客貪官喧賓奪主而把持國事,則共和民主流于空名。但無論如何,胡仍認為,“政黨在今日政局,為不可免之機關(guān),惟不可無以防其弊,防弊之法無他,日:惟增進投票人之道德知識而已?!雹诤]有因政黨制度之流弊而否定其價值。至于他1930年代因厭惡國民黨的一黨專制而反對政黨政治,則為后話?! 『m對民主制度的堅定信仰還源于其的一個信念,他相信民主具有教育的功能,它是訓練公民的最好學校。這是杜威民主教育論的基本觀點。在為張慰慈《政治概論》所作的序中,胡指出:“從民治國家的經(jīng)驗上看來,我們不能不承認民治的制度是訓練良好公民的重要工具?!裰沃贫鹊淖钕冗M的國家也不是生來就有良好公民的;英國今日的民治也是制度慢慢地訓練出來的。至于那些采用現(xiàn)成民治制度的國家,他們?nèi)舻鹊健嗣癯潭葔虻蒙稀臅r候方才采用民治制度,那么,他們就永遠沒有民治的希望了。民治制度所以有被他國采用的可能,全靠制度有教育的功用?!雹勖裰鞑粌H具有普世價值,而且具有教育功能。這一觀點顯然有力地駁斥了那種因國民程度不足而反對中國實行民主的保守看法。強調(diào)民主的教育功能,是胡適民主思想的一個基本觀點,五四以后他一直堅持用民主教育論反對“開明專制”、“新式獨裁”和無憲法的“訓政”等各種保守觀點?! 『m對政治一直抱有“不感興趣的興趣”,回國后曾立下二十年不干政治的誓言,但他的社會關(guān)懷則始終不離政治,他希望站在非黨派的知識分子立場,批評和監(jiān)督政府,從而推動中國的政治改革。1922年春,胡聯(lián)合蔡元培等著名自由知識分子,于《晨報》發(fā)表由他起草的《我們的政治主張》,倡言“好政府主義”。關(guān)于政治改革的目標,胡主張國內(nèi)精英無論其政治理想是全民政治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還是無政府主義,都應(yīng)平心降格以求一個“好政府”,作為目前改革中國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所謂“好政府”,在消極方面,要有正當?shù)臋C關(guān)可以監(jiān)督防止一切營私舞弊的不法官員。在積極方面,一要充分運用政治機關(guān)為社會全體謀充分的福利;二要充分容納個人的自由和愛護個性的發(fā)展。胡關(guān)于政治改革的三項基本原則是:“憲政的政府”、“公開的政府”、“有計劃的政治”。因為憲政是使政治走上軌道的第一步,財政和用人考試的公開是打破一切黑幕的唯一武器,而計劃則是政府效率的來源。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是“好人”即社會上的精英人士出來和惡勢力進行斗爭。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人論政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對不同時期文人與報刊的關(guān)系作了論述.
  •   額 給老師買的。。不過 我看書質(zhì)量還不錯。
  •   系統(tǒng)梳理了近代報刊出現(xiàn)以來文人論政的歷史,各家觀點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包括思想史、政治史、新聞史在內(nèi)的各類問題,值得分析和琢磨。
  •   原是沖著作者的大名買這本書的,拿來一看,發(fā)現(xiàn)是“主編”的不是獨著的。這是一次會議后的成果,也好,人多一點,信息量也大一點。知識分子與報刊雜志是密切聯(lián)系也是當下社會的一大景象,值得注意。
  •   本書從民國時期的時政說起,講述了知識分子與報刊的故事。歡迎品鑒。。
  •   新聞史不該是枯燥的照本宣科。歷史從來是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新聞史的研究也不該僅僅關(guān)照于當下的新聞業(yè)務(wù)實踐,也同時應(yīng)當承擔起豐富新聞專業(yè)學生知識量,訓練學生思考能力,了解當下社會變遷軌跡的任務(wù)。
  •   雖是一本論文集,但各篇文章在整體上系統(tǒng)詳盡地向我們展示了新文化運動時期文人怎樣闡述自己政治理念的,同時我們也能了解到他們闡述了哪些政治理念。學歷史,我們能夠了解一個大概的輪廓,知道陳獨秀和胡適對于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但是只有通過讀了這本書,我們才能夠理解他們之間的區(qū)別……讀此書,興甚!
  •   寫作業(yè)要求看的。。。
  •   思想龐雜,就是一本論文集。書名字起的挺好
  •   會議論文結(jié)集,非專著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