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理查德·鮑曼/ Richard Bauman  頁數:278  譯者:楊利慧,安德明  
Tag標簽:無  

前言

我曾經主編過一套翻譯著作叢書,名為“原始文化名著譯叢”,那里所收的外國學人的作品大都是經歷過上百年歷史考驗的學術名著。20年前翻譯出版這套著作自有它的歷史背景。關于編輯的初衷,我曾經這樣記述過:長時間對國外的學術發(fā)展閉目塞聽的封閉狀態(tài),使我們缺少了參考和比較,限制了中國學者才智的發(fā)揮;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使我們進步緩慢,研究難以深入,甚至使我們的許多優(yōu)長也漸漸失去光澤,有的甚至變成不斷重復的陳詞濫調。大家都痛感有盡快改變這種落后狀況的必要。

內容概要

本書匯集了理查德·鮑曼諸多深富影響的研究成果,全面而系統(tǒng)地介紹了“表演“的本質、特征、理論基礎、闡釋框架及其實踐意義等,并通過深入細致的個案分析,展示了表演視角對于探討民族志資料和歷史文獻所具有的啟示意義。    本書中所闡明并運用的“以表演為中心”的理論觀點和方法,在近三四十年中已經廣泛地影響到了民俗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音樂研究、戲劇研究、講演與大眾傳媒研究等許多學術領域,同時也為考察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富于啟發(fā)性的觀察視角。

作者簡介

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1940-),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杰出教授”,曾任民俗學與民族音樂學系主任、傳播與文化系主任,兼任人類學系、美國研究、文化研究等專業(yè)教授。主要著作有《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1977)、《故事、表演和事件:從語境研究口頭敘事》(1986)、《現代性之聲:語言意識形態(tài)與不平等政治》(2003)等。

書籍目錄

“民間文化新經典譯叢”總序譯者的話中譯本序言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 一 導言 二 表演的本質 三 表演的標定 四 表演的模式性 五 表演的新生性 六 結論表演:觀念與特征  一 關于表演的諸種觀念  二 表演的特征表演民俗表演的符號學 一 引言 二 作為表演的言語藝術 三 文化表演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的表演民族志 一 導言 二 理論基礎 三 兩首“卡瑞都” 四 老頭領釣魚表演的否認13世紀冰島的表演與榮譽附錄一 美國民俗學和人類學領域中的“表演”觀附錄二 民俗界定與研究中的“傳統(tǒng)”觀附錄三 理查德·鮑曼及其表演理論——鮑曼教授訪談錄附錄四 表演理論與民間敘事研究附錄五 民族志詩學的理論與實踐

章節(jié)摘錄

二 作為表演的言語藝術表演這一概念在有關語言的各種研究方法中已經十分引人注目:在有些方法中它是相關的(related)或趨同的(convergent),在其他方法中則有著顯著不同的定位。例如,在轉換生成語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中,表演是“在具體情境中對語言的實際使用”、是“自然的言語”(Chomsky 1964:4),它是作為同語言能力或潛在語法知識相對立的因素而提出的一個術語。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主要關注表述行為(performative),例如“許諾”(promise)這一類動詞,其中言說即等于行動(Austin 1962)。而在言說民族志當中,從這種語言人類學方法首次出現以來,表演:就其作為在情境化的社會生活行為中語言的社會運用這一意義而言:已經成為一個基礎概念(Bauman 1987)。所有這些有關表演的觀點,盡管在各自賦予表演的意義程度方面具有根本的差別,卻都認為表演同使用或實踐有關。轉換生成的語言學認為表演是屬于語言學理論之外的內容,而言說民族志則把表演置于關注的中心。以表演為中心的民俗學,是在與言說民族志的密切關聯(lián)中發(fā)展起來的。它采用了表演的概念,來實踐一種有效的、建設性的結果,即超越注重事象的、以文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民俗研究視角,而朝向一種對于各種民俗形式(folklore forms)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的理解(Ben-Amos and Goldstein 1975;Paredes and Bauman 1972)。但是口頭民俗的研究者也對表演更為顯著的方面予以了關注,集中探討這一術語所傳達的藝術性因素(Bauman 1977)。在其藝術意義上,口頭表演可以被視為一個格外顯著的言說方式,它建立或表現了一個特殊的闡釋框架(Bauman 1972:222;Goffman 1974),正是在這個框架中,言說行為(act of speaking)才能夠被理解。在表演的上述這層意義上,言說行為作為一個符號(sign)被加以展示和客觀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從其語境背景中提取出來、由觀眾進行自由而仔細的觀察。因此,表演要求對于言說符號(spokensign)的特別注意和高度覺曉,同時允許觀眾以特別的熱情來仔細觀察表演和表演者。表演既使得言說者承擔著交流的責任,也為觀眾分派了評價表演者達成表演的相關技巧與有效性的責任。表達的技巧和有效性可能成為任何表達行為(act of signification)中關注的焦點,就這一點而言,表演的潛力是始終存在的。那么,由此可以說,表演的突出特點是具有一種變異的屬性(variable quality),并在交流行為的多種功能中或多或少占有相對支配的地位(Jakobson 1971)。與交流的其他功能:指稱功能(Referential)、寒暄功能(Phatic)、意欲功能(Conative)或任何別的功能(Jakobson1960):相比,表演的相對支配性將取決于表演者在展示交流技巧和有效性方面對觀眾所承擔責任的程度。在一個連續(xù)統(tǒng)一的范圍(continuum)內,它可以包含從連續(xù)的完整表演(Hymes 1974)到短暫的突破性進入的表演(Hymes 1975):即對表演功能的瞬間的接觸(參看Mukarovsky 1970):的所有內容。作為展示言說行為內在屬性的框架,表演概念的整合性體現在這一框架得以完成或標定(Goffman 1974)的方式。從經驗上來說,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在一個特定的言語共同體中用以傳達元信息(metamessage):即“這是表演”:的一套符號學資源(semiotic resources)。這些資源中已被普遍證明為表演的標定要素(keys)的是:(1)特殊的框架套語(framing formulas),例如“從前”和“從此他們過著幸福的生活”;(2)形式上的方法(fbrmal device),比如節(jié)奏、語法上的平行結構(grammatical parallelism)、格律(meter)和表現激烈情感的聲音(taking on voices)等;(3)特殊言說風格(styles)的應用;(4)比喻性的語言;(5)求諸傳統(tǒng);(6)為表演而預留的專門的場景;乃至(7)對表演的否認,如“我不習慣于”。必須強調的是,以上這個目錄只是列舉性的,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清單;其目的是為了從經驗上確定在特定文化與社會語境以及特定言語共同體中用來標記(signal)表演的符號資源群(constellation)。而上述任何一種方法,無論它多么經常和普遍地被用作表演的標定,在特定情境中都不能自動成為關于表演的表征(index)。對表演的否認有時可能真的是表示不愿承擔表演的責任;平行結構可能只是為了在講話者難以想起下文的情況下充當保證言語流暢進行的內聚手段(mechanism of cohesion);某種通常被表演的口頭形式可能會變成對較早的表演的一種報道,其中并沒有對當前承擔責任這一作為判斷表演的標準的因素,等等。這里就需要對言說行為在其所有的形式與功能的復雜性:也即其所有交流的和元交流的成分之問在形式一功能關系方面的情境化互動:當中進行分析性的理解。

媒體關注與評論

五十年來全世界量有影響力的民俗學著作鮑曼是他同輩的民俗學家中的領軍人物,此外,還是民俗學、人類學、社會語言學、批評理論和語言哲學的交叉領域中.被征引最多、最受尊敬的學者之一?!  狫ohn McDowell通過闡明表演“構成了……傳統(tǒng)、實踐與新生性的聯(lián)結點”,鮑曼為民俗學確立了經驗性的基礎以及在當代社會中的適時有用性?!  狿arricia Sawin,JAF  (《美國民俗學雜志》)理查德?鮑曼的杰出著作《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通過將表達文化的研究植根于情境化的行動當中,通過確認表演的社會動態(tài)過程的獨特性,從而為藝術研究作出了意義深遠的貢獻?!  狧arrs M.Berger.Giovanna Del Negro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2條)

 
 

  •   鮑曼關于表演理論的經典之作,廣西師大出版社版本不錯
  •   理論很先進,敘述很簡潔,翻譯很流暢。關注口頭表演理論的學友必須要讀的哦
  •   該著作為美國表演學派的力作,值得一讀。
  •   還沒讀,鮑曼的書應該不差
  •   很好的一本書,導師推薦的。對研究民間敘事很有幫助。
  •   學術研究的好書!
  •   經常做田野調查,專業(yè)書。
  •   本人從當當網上買過,很多書了。質量都很好。有質量問題還可以退貨或換貨。以前買一本書還跑去書店浪費半天的時間?,F在當當網送到門口,真是方便。
  •   書剛到還沒開始閱讀
  •   讀了之后再詳細分享
  •   經典的書籍,有幫助
  •   真他的好啊
  •   書不錯,快遞給力,質量也好,內容就不用說了,就是因為心儀才買的。
  •   書本身不用說了,經典。印刷很好。廣西師大的書一向都很好。
  •   安老師的譯書終于出版了,夫妻倆譯的,把妻子的名字放到前面,真紳士~~都好,就是有點貴了。
  •   等了好久,終于出版了
  •   民俗學領域的經典好書
  •   總的來說不錯,速度挺快。比在書店買方便多了。又便宜。
  •   希望以后書的包裝能夠更好。
  •   強調口頭藝術的表演本質,表演意味著表演者要對觀眾的反應作出反應,要吸引關注,要為觀眾負責,因此要使用這多技巧,因此口頭藝術是活生生的、現場的,而不是孤立的文本。語境在口頭藝術的研究中就非常重要了。
  •     “民間文化新經典譯叢”總序
      譯者的話
      中譯本序言
      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
       一 導言
       二 表演的本質
      有關口頭藝術本質的現代理論大都是根據文本內部的特殊用法或者形式特征的模式而得以建構的。一般性的表述常常將主要“關注信息自身”或者“關注表述形式,而不僅僅是交流的需要”作為口頭藝術的本質。而其他表述則更為突出地強調這些“關注”和“關心”的性質和結果。
      語言學家流行觀點:口頭藝術與我們慣常期待的規(guī)范有所背離;強調附加形式的多樣性。
      它們都傾向于將口頭藝術看作是“以文本為中心的”……文本自身成了分析的基本單位和討論的出發(fā)點。
      這嚴重妨礙了我們建構一個有意義的框架,以便將口頭藝術理解為表演、理解為特定情境下人類交流的一種樣式和一種言說方式的努力。
      舞臺上的語言是被寄生于其日常方式的特殊方式來使用的(語言的蒼白化)。
      表演建立或者展現了一個闡釋性框架,被交流的信息將在此框架之中得到理解,這一框架至少與另一框架——字面意義的框架——形成對照。
      框架:一個有限定的、闡釋性的語境。
      表演框架所產生的闡釋性的指導原則:
      表演存在于表演者對觀眾承擔展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責任。表演者的表述行為由此成為品評的對象,表述行為達成的方式、相關技巧以及表演者對交流能力的展示的有效性等,都將受到品評。
      對聽眾而言,故事如何講述比講了什么更加重要。故事講述包含著對故事講述方式的把握能力的展示,而故事講述完成的方式將成為品評的對象。
       三 表演的標定
      框架是元交流性的。任何或明顯或含蓄地對框架進行闡釋的信息,根據事實,都為信息接受者理解包含在框架之中的信息提供著指導或幫助。包括表演在內的所有框架,都是通過使用在文化上已經成為慣例的元交流來實現的。
      標定表演的手段:特殊的符碼,比喻性的語言(對照作用),平行關系,特殊的輔助語言特征,特殊的套語,求諸傳統(tǒng)(標明交流行為實踐的恰當性的一種方式),對表演的否認(對禮節(jié)和行為舉止規(guī)范的讓步,即同時是一種道德姿態(tài)),
       四 表演的模式性
      表演——情境性的行為,在相關語境中發(fā)生:一些事件的發(fā)生必須牽涉表演,表演構成了事件不可缺少的評判特征;文化表演往往是一個社區(qū)中最令人矚目的表演語境(有計劃性的事件,有限定的場景,公開,形式化的表演形式和最出色的表演者);表演事件的結構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場景、行為順序、表演的基本規(guī)則);表演事件的結構的另一些基本要素是參與者、表演者和觀眾
       五 表演的新生性
      表演中新生的結構:文本的結構、事件的結構、社會結構
      表演者獲得了一定的威信以及對觀眾的控制力
      假如改變被視為與社區(qū)普通的慣例相違背,那么,施行這種改變的能動主體就自然會被置于原理社區(qū)傳統(tǒng)的中心,即社會邊緣的位置。
       六 結論
      表演:觀念與特征
      一 關于表演的諸種觀念
      二 表演的特征
      情境性的標志:場景因素、特殊的裝備、引發(fā)表演的時機原則
      文化表演特點:有計劃的;時間、空間被限定的;用結構性的說明書或者行動節(jié)目表規(guī)劃的;協(xié)作的公共場合,向觀眾的欣賞和集體的參與開放。
      表演可被視為元文化的:因為文化是一個包含諸多意義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而表演則是將文化自身客體化并使之受到詳細審查的文化方式。
      表演
      其本質在于話語的去語境化和再語境化。
      民俗表演的符號學
       一 引言
       二 作為表演的言語藝術
      表演的相對支配性將取決于表演者在展示交流技巧和有效性方面對觀眾所承擔責任的程度。
      表演的標定要素:特殊的框架套語;形式上的方法;特殊言說風格;比喻性的語言;求諸傳統(tǒng);為表演而預留的專門的場景;對表演的否認
      表演事件的結構是各種情景化因素系統(tǒng)互動的產物,這些情景化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參與者的身份與角色;表演中運用的表達方式;社會互動的基本原則、規(guī)范、表演的策略及闡釋與評價表演的標準;以及構成事件梗概的系列行動
       三 文化表演
      文化表演所強調的重點,就是這些角色的扮演,就是社會性的實踐及這種實踐的重復。
      每個場景本身都具有獨立表演單元的資格。
      化妝會直接產生象征的、隱喻的結果,使得對情感的展演、對宗教人物的體現,以及對規(guī)范和意義的顛倒等選擇成為可能。
      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的表演民族志
       一 導言
      表演被理解為一種特殊的交流模式,它依賴于表演者對觀眾所承擔的展示技巧和效力的責任。表演凸顯的是交流得以完成的藝術性方式,而不僅僅是交流行為的其它特征。從觀眾的角度來說,表達行為得以完成的技巧及其有效性因此得到公開的品評。
       二 理論基礎
      形式手段和范例——它們的作用在于使言語產品的一些片段呈現為與其周圍語言不相連結并具有內在聚合力的特點。
     ?。ɡ喊凸R人的故事講述)其開頭序列和結尾序列都具有的作用:把一段敘事與其前后的話語分離開來。其它形式手段提供內在聯(lián)結,它們將被表演的故事組織成一個內聚性的單位,并使文本成為一個有邊界的、易于去語境化的對象。
       三 兩首“卡瑞都”
       四 老頭領釣魚
      表演的否認
      將口頭藝術作為行動(情境性實踐)——將口頭文學視為實踐,將文本與語境在行動中重新結合了起來。
      情境性語境:不僅僅是一則特定的口頭文學事相植根于其中的一般性的文化和制度性背景,而是作為一種社會達成的交流性事件。
      將表演理解為一種元交流的框架,其本質在于表演者對觀眾承擔著展示交流能力(能夠用社會認可的和可闡釋的方式來說話的知識和才能)的責任。
      表演可以被理解為對詩性功能的展演,這是口頭藝術的本質,但是詩性功能只是同時發(fā)生的言說的多種功能中的一種,這多種功能總是同時存在。
      交流能力的兩個側面:流暢性的能力,知識。
      文本的平行關系:(例,P144)這里的平行關系并不是藝術技巧的標示,而是講述者對故事分行缺乏穩(wěn)定把握的創(chuàng)造物,是他在回憶那些連續(xù)性的故事片段并努力考慮接下來發(fā)生的內容時,用以捕捉那些內容的手段。平行結構代表著對已經被證實的結構的再次運用,是維持話語緊湊型的一個基本手段。
      表演所倚賴的交流能力的兩個維度:以社會所認可的和可以認可闡釋的方式來進行交流的知識和能力。
      否認表演:聲明不愿意對他的聽眾承擔展示故事講述技巧和有效性的責任。
      13世紀冰島的表演與榮譽
      人類學、民俗學和語言學在追求現代學科獨立的過程中的任何收獲,都是以犧牲構成我們共同知識傳統(tǒng)的有關語言、藝術和社會的統(tǒng)一觀念為代價的。
      附錄一 美國民俗學和人類學領域中的“表演”觀
      表演是交流性展示的一種模式。
      表演者如何標定他的表演。
      聽眾/觀眾
      傳統(tǒng)的表演方式與新生的、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形式之間的關系
      表演的重新標定
      表演和一個社區(qū)當中其他言說方式之間的關聯(lián):表演的一個特點是它在形式結構上是緊密地組織在一起的;表演形式是更常被集合成一群容易辨認出的文類;它更傾向于存在于那些最值得記憶、最可重復的言說方式中間,這意味著在一個社區(qū)的口頭文化語料庫中,表演形式更傾向于具有持久性;與其他形式化的言說方式相比,表演形式具有更強的可循環(huán)性和可共享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傾向于是一種有意識的傳統(tǒng)化;表演形式更傾向于存在于那些具有勸導性的言說方式之間;表演形式具有一種權威性
      儀式是社會關系的扮演、戲劇性的表現。
      文化表演的一般性特點:與其他事件通過時空的限定而被區(qū)分開;與社會生活的其它方面既分開又聯(lián)系;是一個公共事件;異質的特點;規(guī)劃;升華和強化人的情感
      附錄二 民俗界定與研究中的“傳統(tǒng)”觀
      傳統(tǒng)化:為自己賦予傳統(tǒng)的權威;宣稱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宣揚和維護集體的文化認同而建立一種象征的中心
      常見做法:把個人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件作為傳統(tǒng)言行的一種再現來加以展示;嚴格遵照文類的傳統(tǒng)。
      附錄三 理查德?鮑曼及其表演理論——鮑曼教授訪談錄
      附錄四 表演理論與民間敘事研究
      附錄五 民族志詩學的理論與實踐
      
  •   真好,謝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