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史學與現(xiàn)代學術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廣達  頁數(shù):3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近二十年來,作者近距離觀察與接觸西方學術,日益體會到歷史知識學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進一步認識中國學術的參照系。本書著重考察西方漢學、東方學的成就以及在此影響下發(fā)生的學術轉型,進而由此引發(fā)的文史研究的新氣象。為了使論述不流于泛泛而談,所以著重取在史學領域做出貢獻的歷史學家為個案,分析個人的治史風格,同時也探索個人風格得以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和學術生態(tài),此點正是基于一個前提,那就是不同國家的具體語境不同、每位歷史學家的知識結構不同,而在諸多不同中,又存在著一些可資互相參照的共同點,那就是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整個世界范圍內的人文科學發(fā)生了一次巨大的轉向,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不同國家的漢學研究領域。正是從這一層面而言,作者從學術史的角度零星寫就了本書所收錄的文章,意在為今日中國歷史學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啟示。

作者簡介

張廣達,1931年5月生于河北青縣。1953年夏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
1983—1989年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89年6月后常住法國,先后在法國、瑞士、美國、日本等國學術機構和大學兼職。1989年8月法國亞洲學會授予榮譽會員,1993—1994學年度法蘭西學院國際講席教授,1999—2002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訪問三年,2003年1月,法國巴黎高等實驗學院語言學部授予榮譽歷史學博士學位。剛剛榮膺第27屆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唐末五代到宋初的社會變革;唐代西域的文化匯聚;中世紀歐亞內陸的文化交流;百年來中、日、德、法、俄諸國的漢學家與東方學。

書籍目錄

總序學術史 王國維的西學和國學 王國維在清末民初中國學術轉型中的貢獻 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 沙畹——“第一位全才的漢學家”學人 試論俄國東方學家瓦·弗·巴托爾德對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書 向達先生文史研究的貢獻 魏特夫與艾博華教授 師恩難忘——緬懷鄧師恭三先生 悼克里姆凱特教授書序 關于唐史研究趨向的幾點淺見——《二十世紀唐研究》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序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序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序書評 近年西方學者對中國中世紀世家大族的研究 美國討論施堅雅的區(qū)域系統(tǒng)觀的幾篇評論 蘇聯(lián)出版的幾部民族史著作 評卜德《中國的思想、社會與科學     ——近代之前中國科學與技術的思維背景與社會背景》 評溝口雄三、汪德邁合編《儒教與亞洲社會》 評麥大維《唐代中國的國家與學者》 評Allsen《蒙古帝國主義:1251-1259年蒙哥大汗對中國、俄國和伊斯蘭地區(qū)的政策》   評《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伯希和編號敦煌漢文寫卷目錄》第4卷 評《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寫卷注記目錄》自述 我和隋唐、中亞史研究

章節(jié)摘錄

王國維的西學和國學一 時代王國維先生(1877-1927年)在世五十年間,正值清末民初內憂外患者紛至沓來、國勢阽危的時代。兩千年來,中國不是沒有內部變亂和屢遭周邊勢力侵襲的經歷,而且內外因素的互動每每導致中央王朝的瓦解。唯獨此次際遇大同于既往:門戶洞開、列強環(huán)伺,不僅引發(fā)了中國社會秩序和政治體制的劇烈震蕩,而且歷來自我標榜為天下中心的天朝帝國的崩潰預示著中國自身即將被卷入世界體系。而對前所未有的變局,人們遇到了隨社會轉型而伴生的新舊觀念替置的考驗。在19世紀中葉中西文化碰撞之初,在“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觀念的支配之下,中國曾經主動引進應用型的西方技藝。當時,人們認為這種引進不會妨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體系仍然保持其普世意義,更意識不到中國文化相形之下或有淪為一偏文化之虞,因而不存在太大的思想障礙。經過同治、光緒兩朝的洋務運動,西方知識體系,包括西方的人文學科及其價值判斷系統(tǒng),作為新學的組成部分也就勢傳入中國。西方人文學科及其思想體系,作為新的組成部分也就勢傳入中國。西方人文學科及其思想體系的大舉傳入,勢必帶給會儒家思想及其維護的專制體制以沖擊。對于經朝延和封疆大吏極力提倡,戴震(1723-1777年)、段玉裁(1735-1815年)、錢大昕(1728-1804年)、王念孫(1744-1832年)、王引之(1766-1834年)、汪中(1745-1794年)等大儒所確立的清代學術的絕對權威和正統(tǒng) 位,人們從尊奉而開始產生疑問。

媒體關注與評論

王國維不是不明白兩千年的帝統(tǒng)已然無可就要,但是,他的失落情節(jié)或精神迷惘日益加深。他自幼所受的熏陶和(慣性行為),決定了他無從在心理上異化自己的信念。1927年,陳寅恪的《王觀堂挽詞》記述了兩人曾在清華工字廳深夜共話前朝舊事而不勝唏噓:“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shù)行?!薄锻鯂S的西學和國學》

編輯推薦

《史家?史學與現(xiàn)代學術》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近二十年來,作者近距離觀察與接觸西方學術,日益體會到歷史知識學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進一步認識中國學術的參照系。正是從這一層面而言,作者從學術史的角度零星寫就了《史家·史學與現(xiàn)代學術》所收錄的文章,意在為今日中國歷史學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啟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史家、史學與現(xiàn)代學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廣達先生作為學術大家,這本書雖然是隨筆回憶錄,但處處可見他的治學之道,“極高遠而底于平實”,實在是最恰當?shù)脑u價。這本書最有亮點的當然是貫通中西史學的精髓,既有傳統(tǒng)史學的扎實功底,又有熟稔海外史學理論的素養(yǎng),發(fā)論給人以洞明與超拔之感。推薦
  •   張廣達先生的書,這一本感覺好讀一些,收了。
  •   張廣達先生的作品那是沒的說的,深入品味即可,耐人捉摸~
  •   大家之書,精心之作,推薦推薦
  •   不愧為真正的大家,一本凝聚心血的論著。
  •   星期六訂的書,星期一就送來了,很快很好,真的~~態(tài)度也不錯哦!!
  •   本書是一部文集,主要搜錄了作者的一些書評和有關學人學術的文章,其中兩篇討論王國維和一篇討論內藤湖南的文章是學術史論文。所有文章的內容都還比較耐看。
  •   張廣達講話本來就是那種氣吞長河,滔滔不絕的類型, 觀其文, 有如與其人交流; 他對國內外的名家故事如數(shù)家珍, 讀后, 有種天地游的感覺! 缺點是還是太瑣屑, 不過這和作者的人生有關, 作者似無多大責任.
  •   張先生是難得的受壓制成名的專家。
  •   張先生的三本文集,在這里有兩本書,都有讀者寫了評論,一路較好,所以價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一本無一人回答,所以促銷69折。評價的人好好想想,書商一旦掌握了知識就不得了。
  •   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論述了一些重要問題。
  •   昨兒下午看了張廣達先生《王國維的國學與西學》一文。對“以放棄自我而完成自我,這是社會失序、道德淪喪下的具有末代士大夫意識的一種價值追求的抉擇”一句略生感慨。此前,陳寅恪寫過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那些文字既是陳對王的追念,也是陳對自我心境與追求的表達。后來讀過這篇文章,覺著這篇文章雖然不在分析王國維的心理和性格,但是從王國維的生長和經歷、所作所為進行分析,似乎更為全面地向我們呈現(xiàn)了這個20世紀初葉這個文化大家的心性生命的態(tài)度與選擇。然而昨天的感慨卻不是有此而發(fā),而是聯(lián)想到前一段時間曾經讀過倪梁康先生寫《色·戒》的文章,他提到了倫理學范疇內的“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斷”的概念。(我個人認為這兩者是相互轉化的,有時候道德判斷或呈現(xiàn)道德本能或遮蔽之,這是一個不易述清卻又必須饒舌的問題)?!   埾壬谖恼轮袑懙溃斑x擇 (choice) 和取舍 (preference) 兩個概念十分相近,所不同的是,前者往往可以借助于工具理性而做出抉擇或檢選的權衡;而后者則因為涉及價值取向,在不可得兼的兩難情況下不得不有所割舍?!卑凑瘴业睦斫猓鲜龅摹叭∩帷?,也就是倪先生稱“蘇菲式”的抉擇,是母女二人落水究竟先救誰的選擇,這其中蘊含著倫理的困境,我們必須遷入主觀價值的決斷方能解決此極端情況?!   ∪欢覀兤饺胀鎸Φ摹斑x擇”,則是“薩特式”的抉擇,是需要在...臥病的父母和受侵犯的國家之間做出的選擇。兩相比較,“蘇菲式”的抉擇是道德本能之間的選擇,而“薩特式”則是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斷之間的選擇。那么體現(xiàn)在王國維身上的,是否也是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斷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呢?他雖然擁有深思熟慮的、理性的、后天習得的、教育養(yǎng)成的道德判斷,但同樣也有先天的政治倫理文化、家國情感的“道德本能”。但我們不得而知,王國維對蘇格拉底的“良知”、康德的“良心”、尼采的“酒神”、弗洛伊德的“本我”這個意義上的道德本能有多大程度上的認同,或許他通過后天習得的“道德判斷”終于沒有轉化成他所心儀的哲學家們所謂的“道德本能”。也不得而知王國維究竟對自我的認識究竟達什么樣的境地。但是可以見得的是,王國維最后的“悲劇”是二者對抗沖突的結果,只是我們用不得而知的是,究竟是誰戰(zhàn)勝了誰?;蛟S,結果并不重要,王國維的例子只是在昭示那種對抗或曰不可調和性的永恒存在,這其實就是人性中深刻而又持恒的對立統(tǒng)一。而人人都不可避免地糾結于這種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之中。此乃人之為人的悲劇性所在?!   ∵@樣的對立統(tǒng)一實際上天生就存在人性之中,這會讓我想到伊利亞德在研究宗教的基本形式時的一些論斷。事實上,這個宗教的概念并不是現(xiàn)代人認為的那個意思,我們是經過科學、理性哲學洗禮過的腦子,會認為一切眼見為實,一切都是可以算計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科學、哲學都是脫胎于宗教的,與其說宗教,不如說精神生活,或者永遠存在于人性當中的神性,雖然這部分越來越受到理性的侵奪與遮蔽。在早期人類那里,真實與否的重要性遠遠大于人格與否。他們以“絕對實在”作為自己精神生活的至上追求。在神圣存在的表達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所謂“神圣的雙性同體”。這里的雙性除了生理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屬性,即神圣與邪惡、極善與至惡的對立統(tǒng)一。這種對人類“有差別的、被決定的狀態(tài)”的取消,會讓人產生回到原初“整體性與永恒性”的感覺?!   ?閱讀更多 ›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