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遜·威爾斯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彼得·康拉德  頁數(shù):489  譯者:楊鵬  
Tag標簽:無  

前言

關(guān)于奧遜·威爾斯的傳記已有六部,本書則有所不同。筆者并非講述威爾斯的人生故事,而是著手對他所講述的那些人生故事進行調(diào)查研究。盛爾斯是一個謎:他是自我成就的一個人,但仍舊無法享有自我主宰。他的人格由他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混合而成:國王、暴君、將軍、產(chǎn)業(yè)巨頭、專橫的電影導演;也混合了多少有點虛構(gòu)成分的功勛——愉悅他人的業(yè)績或者是人們賦予他的聲望?!豆駝P恩》是威爾斯自傳的一個早期篇章,這部作品提前講述的故事,是他才剛剛開始的一種人生。威爾斯也很像他執(zhí)導的影片中的安倍遜家族,這個家族的衰落預示了威爾斯自己的衰落,盡管威爾斯在電影中從未現(xiàn)身。甚至在他主演的電影《第三個人》中的哈里·萊姆,也是他的自畫像,不管威爾斯曾多么憤怒地予以否認?!皞ゴ蟮膴W遜”——威爾斯在戰(zhàn)時參加洛杉磯一場魔術(shù)表演時這樣稱呼自己,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那個追求社會榮耀和浮華美夢的狂妄幻想者。當然了,蓋茨比僅僅是一個虛構(gòu)的角色,而威爾斯卻是真實的存在:除了他自己又有誰敢創(chuàng)造他呢?而且,他和蓋茨比之間還有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區(qū)別:蓋茨比的了不起有賴于陌生人制造的神話,而威爾斯的神話則是他自己渲染的,而且他這樣做只當開了個玩笑。在制造了自己的神話后,威爾斯又刺爆了這虛幻的肥皂泡,或者刻意去證明自己配不上這道神秘光環(huán)。一些威爾斯自述的關(guān)于自己的故事來自他所改編的文學作品。在扮演從浮士德到福斯塔夫這一系列的典型角色中,與其說他是在扮演這些角色,莫如說他是將他們轉(zhuǎn)化為對于自我的評說。另外一些故事則隱藏在那些他想要改編的著作里。一個創(chuàng)作項目,如被雷電華電影公司撤銷的作品《黑暗之心》,也呈現(xiàn)為另外的樣式并且滲透到其他影片里;扮演柯茲這一角色就給了威爾斯一次機會,使他得以進行充滿冒險與恐懼的自我探索?!査闺m然享受著他那赫然聳現(xiàn)的身影和隆隆震耳的嗓音所賦予他的權(quán)勢,但他最終給自己的總結(jié)卻是一個不成功的人物:一個靠著欺詐和幻象來表現(xiàn)藝術(shù)的魔術(shù)師。他把電影看做一個夢,一旦天光大亮便銷聲匿跡。那些影像搖曳閃動,就像投射在《安倍遜大族》中垂死的市長或是《夜半鐘聲》開始時福斯塔夫臉上的火光一樣。就在威爾斯談論、描摹那些他從來都沒有獲準拍攝的電影時,他的一些最有價值的想法消失了。那些他確實完工的作品大多數(shù)由制片人和剪輯師們拿過去重新剪輯,把他們看不懂的內(nèi)容統(tǒng)統(tǒng)刪去。這使得威爾斯不得不把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偷偷轉(zhuǎn)移到別人執(zhí)導的爛片中,而他靠在那些影片中出演角色來獲得一些收入。用心險惡的人們經(jīng)常指責他的頹唐和失望情緒;也許這一點也是毋庸懷疑的——他有著太多的想法,這分散而不是集中了他的精力,因為他覺得他能夠成為任何人,能夠做任何事。難道他喜歡作品未竟的狀態(tài)嗎,就像那些浪漫主義詩篇對《公民凱恩》產(chǎn)生了莫大的影響一樣?扔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或根本就不去著手開始去做,這種做法使得威爾斯永遠保持著想法進發(fā)之初的那種興奮狀態(tài)——這想法不知從何而來,就像天才一樣。那種無限期拖延一部作品的做法也是一種期許,期望不管怎樣都會有一個未來: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完成了《公民凱恩》,成功已在身后——從此他終其一生都生活在這種令人羞愧而可怕的感覺中。無論出于何種原由,威爾斯留給我們的只是關(guān)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而我,試圖把它們拼接起來。

內(nèi)容概要

奧遜·威爾斯是一個謎:創(chuàng)自成就的一個人,但仍舊無法享有自我主宰。他的人格由他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混合而成:國王、暴君、將軍、產(chǎn)曬干在頭、專橫的電影導演;也混合了多少有點虛構(gòu)成分的功勛-愉悅他人的業(yè)績或者是人們賦予他的聲望。在奧遜·威爾斯身上,根植了人類文明的種種矛盾與困惑,人的復雜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比旁人更為集中的體現(xiàn)?! ∽鳛橐徊科饰鲞@位天才人物復雜性的評傳,《奧遜·威爾遜:人生故事》與眾不同。作者在講述威爾斯人生的故事的基礎上,著手對這些故事進行調(diào)查研究,試圖威爾斯留給我們的只是關(guān)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拼接起來:每個故事都反映了威勻斯個性的一面,而他所扮演的那些飽受爭議,并非連貫一纛的角色,則構(gòu)成了他非凡的一生。這些維度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但內(nèi)在機理又相當明晰的坐標系,通過它,讀者可以沒度、審視和剖析的不僅僅是奧遜·威爾斯。

作者簡介

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出生于澳大利亞,1973年以來在牛津Christ Church教授英語。他寫有大量批評論著,如Imaging America, A Song of Love and Death: The Meaning of Opera, 以及著名的The Hitchcock Murders等。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一人千面第二章 彼得•潘第三章 全能之人第四章 浮士德第五章 墨丘利第六章 柯茲第七章 忽必烈•該隱第八章 美洲人、泛美洲人第九章 混世魔王第十章 詩人先生第十一章 文藝復興人第十二章 圣獸第十三章 最后一人第十四章 堂吉珂德第十五章 福斯塔夫第十六章 普洛斯彼羅澤注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一章 一人千面奧遜·威爾斯是一個不斷變化,甚至難以把握、無法理解的人。他把自己同時與基督和撒旦進行比較,以此來界定自己的位置以及勃勃雄心的限度。他聲稱自己是人類的救世主,同時又是致使人類墮落的叛逆天使:既是藝術(shù)上的救星,又是——因為藝術(shù)是不斷探求、永不滿足的精神的體現(xiàn)——被詛咒的靈魂。在另外的一些場合,他又自認為是寰宇奇才或是世界的征服者,就像達·芬奇和莎士比亞,或拿破侖和希特勒那樣。當威爾斯把天界、地獄和人類精英中的典型統(tǒng)統(tǒng)用完之后,他又試著用自然的力量來比喻自己。談到創(chuàng)造力,他將自己比作一口油井,源源不斷地流出黏稠的黑色“金子”。威爾斯會使對他心存敬畏的同事們聯(lián)想到氣勢磅礴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一處陰暗潮濕的原始森林。在旁觀者看來,威爾斯就像非人的可怕生物:一頭被激怒的公牛,一條噴涌水柱的巨鯨,一只離群的兇猛野象,或者(由于他那近似咆哮的嗓音)——一頭海牛。也許他就是古代神話中的神,能夠?qū)⒆约夯螢槟欠N種不同的形體。但是,他很快就不再稀罕他能化形的那些宏偉的景象或生物,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都只是騙人的把戲罷了。當威爾斯不再幻想統(tǒng)治世界的時候,他以一種平靜而又謙卑的語氣承認——自己只是一個騙子,一個南郭先生,一個拙劣的牛皮大王??墒牵@樣的表白難道不可以看成他的另一場表演嗎?威爾斯建造了屬于自己的神秘城堡,并且允許其他人添磚加瓦,這也成為唯一走近他的神秘領地的方法。有一次,他說他的高大形象使他不得不背上巨人癥的包袱,也不得不竭力破除長期積累在他周身的這重光環(huán)?!拔铱偸遣坏貌槐憩F(xiàn)得比自身更為高大,”他說,“這是我人性的缺陷?!睂嶋H上,他樂于享受這種自我膨脹。他就像一個不可思議的嬰兒,長得比誰都快,最后變得比任何人都高大魁梧。為什么他不能在變得更加高大的同時,走上統(tǒng)治一切的道路呢?他那無節(jié)制的自我膨脹激勵著他扮演了一系列最終被死亡擊倒的銀幕角色。威爾斯扮演的角色都是他自我的延伸。一些角色代表了不朽的人類形象,如馬洛的浮士德博士,塞萬提斯的堂吉珂德以及莎士比亞的約翰,福斯塔夫爵士。在他扮演的現(xiàn)代社會的角色中,能夠和以上人物相提并論的是一些自我成就的天才,如格雷漢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哈里·萊姆”以及約瑟夫·康拉德的柯茲。威爾斯從他嶄露頭角的青年時代開始,就如同一個置身凡塵的上古英雄,挑戰(zhàn)人間的禁忌、法則,而其代價則往往是對上帝的藐視與冒犯(這也是他把惡魔歸于他人性一面的原因)。他心目中最早的英雄是浮士德的后代,一批自大的、有著狂熱幻想的魔鬼。就像威爾斯自己一樣,他們橫空出世,卻又很快墮入命運的深淵。后來,一系列職業(yè)生涯上的受阻和失望,或是渴望得到憐憫和重整旗鼓的機會,使他變得小心翼翼,謙卑恭順。在扮演福斯塔夫爵士的時候,他宣稱:這個角色濃縮了一種原初的、尚未得到賞識的美德。這種對一個老酒徒的過分神化,使得他輕易地忽略了福斯塔夫的貪婪和道德淪喪的一面。難道威爾斯自己也是一個悲劇性英雄,被自己的狂妄自大所擊倒;抑或應該把他看做一個喜劇人物,因為一個小小的缺陷而變得萎靡不振?不管怎么說,威爾斯的一生都是一個寓言、一個象征。正如他的助手所堅持認為的,威爾斯的多才多藝使他成為一個文藝復興人。而且,威爾斯在扮演福斯塔夫和馬基雅維利的好友切薩雷‘博爾吉亞(CeAaRe Borgia)時,他自己也接受了這個稱號。十五世紀的人文主義學者皮科·德拉·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在他的著作《論人的尊嚴》(On the Dignity of Mam)里問道:“有誰不會羨慕這個變色龍呢?”不同于中世紀對罪孽的、墮落的惡棍的責罵,皮科眼中的人類是一種有著奇妙思想的生物,就像變色龍一樣,專注于玩樂似的、永不停息的創(chuàng)造自我。但是威爾斯是一個生于錯誤時代的文藝復興人。他感覺自己置身于一個要求人們整齊劃一、俯首帖耳的現(xiàn)代機械化社會,而個性鮮明的他只能四處碰壁。向來善于夸張的他有時候甚至會認為,他可能是人類這個瀕危種群的最后一個代表。其他一些時候,他質(zhì)疑我們對變色龍?zhí)匦缘馁澷p。正如他樂于指出的,文藝復興人是舊事物的掘墓人和偶像破除者。他一生都懷疑他那猛烈的叛逆性的創(chuàng)造力是不是破壞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他害怕這種破壞力會使他毀掉自己。雖然威爾斯既導又演而且還創(chuàng)作劇本,但是他最終總是回到講故事的人的角色。在他職業(yè)生涯之初,他就在電臺講故事,同時他也把這些故事表演出來——在舞臺上,在銀幕上,在生活中。在不斷的講述中,他覺著自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布魯圖(Brutus)一樣遭受著政治良心的困擾,并且體驗了像麥克白那樣因為過度膨脹的野心而帶來的悲慘宿命。他在小說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同側(cè)面,如康拉德筆下那個腐化、瘋狂的帝國主義者柯茲上校,赫爾曼·梅爾維爾筆下那個殘廢、自虐的捕鯨者亞哈伯(Ahab)船長,以及塞萬提斯筆下那個不切實際卻純真執(zhí)著的堂吉珂德騎士。l950年他對英國《視與聽》雜志的記者說,他已經(jīng)厭倦了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我現(xiàn)在唯一感興趣的是把我自己的故事搬上銀幕?!笨墒窃诖酥八皇且恢边@么做的嗎?在后期,當威爾斯嘲笑這種多變性的時候,他也時不時地會做一些懷舊色彩濃重的個人表演(在皮科眼中,這種做法正是變色龍出眾天性的展示)。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曾在漢堡出席了威爾斯的這樣一場演出。威爾斯通過列舉他的超乎尋常的多重身份開啟了那場個人秀的序幕。他介紹自己是“作家、作曲家、演員、設計家、制片人、導演、學者、金融家、美食家、口技表演家以及詩人”。他謙虛地略去了他曾經(jīng)在那簡陋的攝影棚里,因為資金短缺而不得不承擔的攝影師、燈光設計師、照明電工以及混音師等職務。他也忘記了他還曾是一名政治專欄作家,做過短期的國際關(guān)系專家,在1945年就法西斯的威脅做過演講。英國劇作家肯尼思,泰南(Kenneth Tynan)對威爾斯的類似的回憶讓他在自我介紹中再添加上:“我還畫油畫和素描,我是一個圖書出版商、一名小提琴家和鋼琴家?!边@些還不夠的話,威爾斯也完全有資格稱自己是一個斗牛士;還可憑借他逝世前一年,也就是1984年制作的唯——張“氣喘吁吁”的流行音樂唱片集,成為一位歌手!奇怪的是,在這么多身份中,威爾斯卻忽略了他最稱心的一個頭銜——魔術(shù)師。只有在表演魔術(shù)的時候,他才能順理成章地抗拒現(xiàn)實禁忌,丟開自然法則,同時讓觀眾看到他欺詐性的一面,并了解伴隨一切藝術(shù)的虛幻性。在戈達爾版的威爾斯軼事里,威爾斯完成了他的自我創(chuàng)造,并且表示驚訝:出乎意料,有這么多人跑過來看那場多少帶有炫耀性質(zhì)的形式多樣的個人秀(雖然真正買門票的僅有三個人而已)。泰南眼中的威爾斯則頗有現(xiàn)實的憂愁感——他對觀眾說:“難道不奇怪嗎?為什么我一人千面,而你們卻千人一面?”在威爾斯執(zhí)導的電影《奧賽羅》中扮演伊阿古(Iago)一角的米歇爾·麥克里阿默爾Miche61MacLiamm6ir)在評價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提到了威爾斯。他認為威爾斯是一個“電影明星和導演、魔術(shù)師、樂天派以及果斷的哲學家”。顯然麥克里阿默爾的最后一個評價帶有諷刺意味,因為與威爾斯合作的那段日子里,身為電影導演的威爾斯在電影事業(yè)上經(jīng)常是心不在焉、不負責任的。但是,興許這評價也算是恰當?shù)?。威爾斯的的確確是一位哲學家——他沉湎于琢磨揣測,同時永遠都在試驗新的影像表現(xiàn)手法和自我表現(xiàn)形式。在他肥大的身軀里,或者說在他寬大的魔術(shù)師斗篷下,他發(fā)掘出了集聚在一起的一群保留劇目的人物形象。他扮演過睿智的傳教士和殘忍的軍閥,開明的民主主義者和施虐成性的法西斯,真正的魔術(shù)師和假冒的術(shù)士。他的工作成果里包括一些浪漫的空想家,在他們眼中每一個念頭都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如同一個嗜酒成性的醉鬼為口舌之福而逃避思想。如同化裝舞會的飛旋搖晃,在一連串的舞步變換之間,威爾斯以他幾十年的生命展現(xiàn)了人性五百年的變化:從文藝復興時代的智者浮士德博士一直演到摩登時代的哈里·萊姆——文藝復興精神被他用于表現(xiàn)其惡毒、無情的極端自大。他所扮演的或者說所展示的各個人性側(cè)面的角色序列不斷嘗試挑戰(zhàn)人性的界限。一名真正偉大的演員,就像威廉·黑茲利特所說的那樣:“讓我們體驗到我們是什么,我們想要變成什么,以及害怕變成什么?!蓖査乖趶V播劇中因扮演一個從未現(xiàn)過真身的偵探“影子”而一炮走紅。他同時扮演了那些大善或者大惡的角色,他是我們都會投下的巨大而不祥的影子。

后記

知道奧遜·威爾斯,是在1995年前后,那時我還是復旦中文系文藝美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以影視劇為研究方向。我的導師、藝術(shù)教育中心的張振華先生專事影視美學的研究教學,于是就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經(jīng)典影片,《公民凱恩》就是張先生推薦我看的。奧遜·威爾斯既是編劇、導演,又是居于絕對主導地位的主演。不記住這個名字是說不過去的。當然了,歷史早就記下了這個名字,或者說被威爾斯硬生生刻下了印記。舉凡世界電影史著作,只要是成書于《公民凱恩》之后的,都會有涉及《公民凱恩》的章節(jié),而且往往敷以濃墨重彩,在奧遜·威爾斯對于電影藝術(shù)作出的杰出貢獻方面津津樂道;那個時代的報章文字、短論時評,則喋喋不休于這部影片及其創(chuàng)作者在好萊塢掀起的軒然大波——不僅是藝術(shù)理念上的,而且也有人事關(guān)系甚至個人隱私。時至今日,《公民凱恩》仍被眾多史家列為世界電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至少也是與愛森斯坦的《戰(zhàn)艦波將金號》同居前列的兩部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用“彪炳史冊”這樣的詞語毫不為過。它的創(chuàng)作者則在晚年獲得了美國電影科學與藝術(shù)學院的終身成就獎。奧遜·威爾斯是世界電影史上了不起的大導演、大明星。1999年,我開始攻讀傳播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入學之前,復旦新聞學院的導師張國良先生就囑我寫作《新聞媒介與社會》一書的一個章節(jié)。在研習傳播學、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知道了奧遜·威爾斯的另一面。其實,只要是傳播研究、媒介研究這個行當里的,都知道一樁所謂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那是在1938年10月30日,美國東部時間晚上8至9點鐘,許多美國人突然間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他們跪地祈禱、四處躲藏、哭天搶地。因為他們從廣播新聞報道上得知:火星人正在襲擊美國,已有數(shù)百萬美國人慘遭屠戮!而且,這些異類正在逼近紐約中心區(qū)域!實際上,這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放的廣播劇。廣播劇處理得像是一則突發(fā)新聞播報,而且如此逼真,600萬聽眾中沒有聽到或是沒有注意到開頭劇情的人有很多都信以為真,甚至有一位名叫卡洛琳的婦女在倉皇出逃中跌傷。這則“現(xiàn)場新聞報道”給人們的震撼,比布什總統(tǒng)“九一一”事件當日宣布美國遭到恐怖襲擊還要強烈。這個惡作劇的總策劃和具體實施者,就是奧遜·威爾斯。劇中新聞播報員的故作鎮(zhèn)靜、現(xiàn)場記者“目擊”災難時的絕望哭嚎、所謂“普林斯頓大學皮爾遜教授”對火星人光能武器的介紹、甚至“現(xiàn)場”的炮火轟鳴——都是威爾斯一人所為!對于這一事件的研究,如《火星人入侵地球:對恐慌的心理研究》等,已經(jīng)成為傳播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奧遜·威爾斯是善于運用新型電波媒介的強大威力興風作浪的傳播者。這一幕備受社會輿論譴責的廣播劇改編自H.G.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星球大戰(zhàn)》。事實上,奧遜·威爾斯向來熱衷于改編經(jīng)典。其中,莎士比亞的多部劇作、馬洛的《浮士德博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卡夫卡的《審判》等都是他最樂于嘗試的。而且,不只是改編成電影、廣播劇,他最初還花費了大量精力在舞臺戲劇上。在現(xiàn)代莎士比亞戲劇史上,無法繞過奧遜·威爾斯和他組建的劇團。奧遜·威爾斯是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高超詮釋者,是傳統(tǒng)舞臺藝術(shù)的推進者。對奧遜·威爾斯了解越多,他的形象就越來越清晰。但與此同時,這個人又越來越費解。對這個人的思考,往往令我陷入一種難以名狀的尷尬境地,思維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轉(zhuǎn)入死胡同,或是經(jīng)歷大腦短路引起的燒灼感。他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他在戲劇、電影、廣播、電視紀錄片等多種領域身兼數(shù)職且總是游刃有余,他是導演、演員、編劇、制片人、小說作家、政治專欄評論家、圖書出版家、魔術(shù)師、道具燈光師、小提琴家、鋼琴家、作曲家、畫家、口技演員,甚至還下過斗牛場,在去世前一年(1984.年)出版了個人流行音樂專輯……他追逐時髦科技,卻對古典念念不忘;他居于美國西部雄心勃勃的好萊塢,歐洲傳統(tǒng)卻在心間縈繞不去;他關(guān)注美國社會現(xiàn)實,深入美國人深層的內(nèi)心世界,卻也耗費大量精力玩弄科幻題材以及舞臺花里胡哨的魔幻視覺效果;他是好萊塢聲名顯赫的大導演,卻也熱衷于雕蟲小技的口技表演,往往同時給廣播劇及電影中的多個不同人物配音(甚至同時模仿五胞胎的不同笑聲);他志向高遠,生活中卻不時向周圍的人顯示出吝嗇、貪婪的性情,甚至追逐蠅頭小利;他戲里戲外的多次婚姻家庭變故也是一團迷霧,往往是現(xiàn)實的妻子扮演戲劇中的女兒,戲劇中的妻子又是現(xiàn)實中的女兒;接觸過他的不同人,對于他的評價大相徑庭,甚至同一個早期的崇拜者,后來卻對他猛烈抨擊……這究竟是什么樣的一個人?這么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抵觸的不協(xié)調(diào)因素,怎么能夠拼接出一個正常的人?康拉德的學術(shù)傳記著作《奧遜·威爾斯》就著力于解答這個問題。這位資深的傳記作家在序言中的第一段就說:“關(guān)于奧遜·威爾斯的傳記已有大約六部,本書則有所不同。筆者并非講述威爾斯的人生故事,而是著手對他所講述的那些人生故事進行調(diào)查研究?!钡拇_,流水賬式的記述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充其量只是資料的梳理。唯有深入地調(diào)查研究,才能把這個善于偽裝、長于編造、熱衷表演的人物從面具背后拉出來,示人以本真面目。而且,奧遜。威爾斯之所以為奧遜·威爾斯,最終落腳點在于他的作品,也就是他的戲劇作品、廣播作品、電影作品,以及魔術(shù)表演等雜七雜八的東西。這部傳記把威爾斯的所作所為視作調(diào)查研究的對象,所得結(jié)論應該比起依據(jù)旁人評論或者威爾斯的自說自話來得更為堅實,且直指靈魂深處。也許是由傳主自身的矛盾復雜性所決定,這部學術(shù)傳記的結(jié)構(gòu)也非常復雜。不只是復雜,甚至可以說是離奇。從全書來看,結(jié)構(gòu)方式不是一個單一的線索,而是綜合了時間順序、人物性格的幾種主要類型、作品的主要類型、人物生活的幾個主要側(cè)面,幾種不同的維度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但是內(nèi)在機理又相當明晰的坐標系。奧遜·威爾斯就被置于這個復雜的坐標系上,供我們翻過來倒過去地進行測度、丈量、審視、剖析。原文句式、文風也一如奧遜·威爾斯那樣晦澀艱深,隨處可見高妙的諧音雙關(guān)語、精致含蓄的隱喻,以及大量跨越時空、出人意料的比對,不細心體味是無法準確理解的。也許,唯有這種別有意蘊的表達方式,才能更為完整、準確地傳達作者對奧遜·威爾斯其人其作的理解。全書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將研究對象置于電影發(fā)展史、媒介發(fā)展史、戲劇藝術(shù)發(fā)展史、美國社會發(fā)展史,乃至人類發(fā)展史——特別是人類心靈史的維度上。在對這個人和他的作品的研究過程中,參照物極其豐富。從古希臘神話、戲劇到布萊希特、尤內(nèi)斯庫;從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畫家以及光怪陸離的建筑風格到現(xiàn)代的畢加索、野獸派;從意大利馬基雅維利的政治觀念到拉美社會的強人統(tǒng)治;從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到現(xiàn)代社會匪夷所思的“食人學說”;從“炫財冬宴”的奇異風俗,到里約熱內(nèi)盧的狂歡節(jié)和隱秘的薩滿教禮儀……當然了,更少不了以莎士比亞這類經(jīng)典作家及其作品而進行的明示、暗喻。奧遜·威爾斯涉獵眾多領域,足跡跨越幾個大洲,興趣更是寬泛多樣。他的身上也必然雜糅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滲透了異樣的精神元素,最終根植了人類文明的種種矛盾與困惑。所有這些,都使得人的復雜性在奧遜·威爾斯身上得到了比旁的什么人更為集中的體現(xiàn),也使得《奧遜·威爾斯》這部學術(shù)傳記分量沉重!翻譯這部可謂“怪異”的學術(shù)傳記,譯者收獲很多,經(jīng)受了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別樣一種方式的洗禮。但同時,譯者也“深受其害”翻譯工作相當艱難。語言轉(zhuǎn)換的技術(shù)性因素也許只占十一。對于小說、戲劇、電影、廣播等專門領域的了解也在其次,最主要的問題在于“詩外”之功夫,也就是對歐美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人,僅有過一次英國游學經(jīng)歷,憑譯者一己之力無法保證譯稿的盡善盡美。翻譯工作歷時近兩載。今年2月份硬著頭皮交上初稿后,又于5月份及9至11月份再次修改。在整個過程中,幸得家人及多位好友的鼎力支持。特別是復旦大學伍靜、秦玉蘭以及南京大學孫金琳對多個章節(jié)均有重要貢獻。孫金琳在我因工作繁忙無法專心校對的時候,協(xié)助我校閱全又,指出了疏漏偏差之處并提出建議。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周彬先生也給予我寶貴的支持,他的寬容使我有更多的時間對譯文進行反復研磨;同時,他還從嚴謹?shù)膶I(yè)角度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沒有這些新朋舊友以學識相助,這項曠日持久的翻譯工作恐難終結(jié),也難有目前這個面貌。遺憾是絕對的、永遠的,工作的“完成”只是相對的。這恐怕是所有翻譯工作的共同宿命。譯文中的不足,還懇請方家指正。楊鵬2007年11月于復園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由項峰開始,然后一直走著下坡路。--奧遜·威爾斯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威爾斯 留給我們的只是關(guān)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而我,試圖把它們拼接起來。-作者唯有(本書)這種別有意蘊的表達方式,才能更為完整,準確地傳達作者對奧遜·威爾斯其人其作的理解,所得結(jié)論比起信據(jù)帝人評論或才威爾斯的自說自話來得更為堅實,且直指靈魂深處。-譯者

編輯推薦

作為一部剖析這位天才人物復雜性的評傳,《奧遜·威爾斯人生故事》與眾不同。作者在講述威爾斯人生故事的基礎上,著手對這些故事進行調(diào)查研究,試圖把威爾斯留給我們的只是關(guān)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拼接起來:每個故事都反映了威爾斯個性的一面,而他所扮演的那些飽受爭議、并非連貫一致的角色,則構(gòu)成了他非凡的一生。奧遜·威爾斯于1915年5月6日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的科諾沙。1937年22歲時和約翰·赫斯曼一同創(chuàng)建了水星劇院。1938年因廣播《世界大戰(zhàn)》而引發(fā)的騷亂而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名人,之后被雷電華電影公司簽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奧遜·威爾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4條)

 
 

  •   奧迅威爾斯啊 期待
  •   裝訂和紙張都沒問題,主要是內(nèi)容上,章節(jié)的題目編排很有意思,暗合了威爾斯這個千面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好書
  •   有厚度,有質(zhì)感,有內(nèi)容,十分不錯,值得買??!
  •   雖然翻譯有點別扭。但是,傳記作者的寫作角度還是很新穎的。對OW這樣一個天才解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作者盡量展現(xiàn)其復雜的內(nèi)心,但閱讀最好有大量時代電影背景知識。
  •   這本有些臟
  •   對于一位沒有聽過威爾斯大名的人,看他的電影,也許會得出你對這位作者一樣的結(jié)論。看這本專著是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的,作者從多個側(cè)面描畫威爾斯這個復雜的人物,論述威爾斯和“現(xiàn)代性”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的文字,尤其精彩。請打開書翻到正文最后一頁,會感受到作者對一位天才人物的深深嘆惋
  •   書還沒有看,感覺封面有些舊。
  •   喜歡威爾遜的人可以翻翻,還不錯的
  •   說話一驚一乍,把老威爾斯吹到天上了
  •   一個庸才對天才的語無倫次,一次失敗的圖書引進,期盼了兩年竟然等到的是這樣一本爛著作
  •     magasa
      
       奧遜·威爾斯對我來說有點特別,他基本上是我投入關(guān)注精力最多的三、五個導演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不僅是喜歡他導、演的影片,而且是這個“人”。大約在三、四年前,我和別人談到這本書的時候,給了一個不太高的評價,我記不太清楚原因了,好像是說寫得有點亂,沒什么頭緒。但慢慢地幾年下來,隨著對威爾斯了解的深入,而且不知不覺成了一個Welles book collector,現(xiàn)在再來看這本書的中文版,感覺又有點不同了。為什么會如此,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威爾斯這個人太過復雜,他不僅是屬于電影的,不僅屬于某種具體的藝術(shù)門類,也屬于政治、媒介傳播、哲學、歷史、詩歌、戲劇、文學、神話、宗教、民俗……(威爾斯不是萬能的超人,我也不想故弄玄虛,但不夸張地說,他確實是電影史上最復雜的導演之一——就好像是他已經(jīng)夠胖了,但他還得往衣服里塞泡沫墊子,好讓自己顯得更胖。)二是這本書的起點比較高。
      
       說這本書有點特別,在于它并不是通常的名人生平傳記,也不是藝術(shù)家作品分析,更不是生平傳記+作品分析,雖然可歸為學術(shù)化著作,但本書內(nèi)容其實不大涉及電影研究意義上的影片風格及技術(shù)分析——這是絕大部分導演研究著作的寫法,也是很多優(yōu)秀的學者已經(jīng)完成的工作,Peter Conrad不打算再進行重復勞動,所以他是在通過對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進行文化、心理分析,試圖揭開籠罩在威爾斯多側(cè)面人格上的面紗,重新塑造出這個“人”。可能因為這個原因,他的寫法就顯得很發(fā)散,不是嚴格的編年體,或按作品的分類,而是按照性格剖面一遍一遍來,頗有點天馬行空的感覺。
      
       對于中國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的起點就顯得有點高了,最好要熟悉威爾斯的大多數(shù)作品——不僅僅是《公民凱恩》、《歷劫佳人》等較為普及的名作,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作品,這一點盜版DVD的工作還顯不夠,此外,要預先熟悉威爾斯大致生平軌跡,也就是說,讀過一點其他的傳記或訪談最好。但話說回來,不能要求中文讀者都讀過Frank Brady、Simon Callow、Peter Bogdanovich、Barbara Leaming、Joseph Mcbride、James Naremore、Robert L. Carringer、Clinton Heylin、Charles Higham、Jonathan Rosenbaum這些人寫的東西(事實上本書是中國內(nèi)地第二本關(guān)于威爾斯的書,如果我沒有弄錯的話),我個人的建議是在閱讀本書之前,盡可能地補充關(guān)于威爾斯的背景信息,了解他的性格,哪怕是浮光掠影的,比如看看電影維基的人物詞條,聽一聽DVD上的導評,上網(wǎng)搜索搜索,效果可能會更好。不然頭一兩個章節(jié)可能就把人搞暈了,就算硬啃下來,也是一頭霧水,不甚了然——我知道我羅嗦半天,有人會說,有那個必要嗎,整那么麻煩干嘛,不就是一個導演嗎,一本導演傳記嗎。沒辦法,我受夠了對待電影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就像肥內(nèi)說的,哪怕電影是多么卑微、多么微不足道的藝術(shù),我寧愿把它太當回事情。
      
       對于這本書,先說點貶的方面,就是存在若干事實錯誤,例如搞錯威爾斯計劃中的項目和一些角色依據(jù)的原型——這一點是任何傳記都難以避免的,特別是關(guān)于威爾斯的傳記,畢竟他這人的經(jīng)歷和個性都太特殊了,實際上市面上大部分關(guān)于威爾斯的英文專著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事實錯誤(因為它們經(jīng)常彼此指出別的書存在的事實錯誤,很多事實本身又是暫時沒有定論的)。其次,作者在某些結(jié)論上面,難免有“強說愁”的嫌疑,比如他強行比較凱恩、福斯塔夫、堂吉訶德、科茲這些角色和威爾斯本人,想通過解謎式的條分縷析找出他認定的那個真相來(別忘了這不是一本生平傳記,更像是人格分析,所以他的結(jié)論往往無法從事實上去駁斥,你只能選擇信服或不信服),應該說作者的討論大多數(shù)是有理有據(jù)的,哪怕你不信服,如果他解釋得漂亮,也算一種收獲。顯得牽強的地方,不同讀者會見仁見智,倒不能一概而論。
      
       本書的優(yōu)點還是比較顯著的,我比較欣賞作者對威爾斯與莎士比亞之間藝術(shù)血脈的評價,以及他論述威爾斯作為一個特別的cultural icon的意義和地位所在,他和他所崇拜的約翰·福特的聯(lián)系,他和其他一些歷史文化背景的聯(lián)系……作者的視野比較廣闊,縱然不能說他的切入點、視角和方法是全新的,但在威爾斯研究的歷史上,的確有很多創(chuàng)見——盡管對一些具體的小結(jié)論,很多人會提出不同意見,我覺得那不是最重要的。威爾斯某些特別著名的作品,例如《凱恩》、《安伯遜》與幾部莎劇改編之作,雖然大家都研究過很多年了,作者的文本分析仍然有一些新鮮的觀點提出來,讓人有重看作品的欲望,以及對一些被忽視或劣評的作品,也能提出耳目一新的東西。另外作者對威爾斯作為編劇、演員等相對minor的工作側(cè)面也有討論,這是一些著作缺乏的——我想這和作者人格分析的意圖有關(guān),他必須全面檢查威爾斯的各種工作,而不僅僅是他作為一個導演藝術(shù)家。
      
       作為國內(nèi)第二本關(guān)于威爾斯的書——第一本是巴贊所著《奧遜·威爾斯論評》(1986年出版),是很典型的作品分析,當然巴贊無法涵蓋威爾斯60年代以后的創(chuàng)作,這是天然的不足(至少在我看來,威爾斯并不像某些人甚至他自己說的那樣,一輩子走下坡路——也許從名譽或世俗地位上來說是如此,但在創(chuàng)作上則不一定,特別是在60年代他有幾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問世)——讀者似乎也沒什么選擇余地。
      
      
      
      
  •   誒,突然斷了的評論的感覺。
  •   沒有看,從介紹來看,這本書的寫法很像《公民凱恩》的拍法~
  •   性格決定命運,但如果不是這樣偏激的個性可能又拍不出《公民凱恩》這樣偉大的作品~~天才的矛盾面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