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札記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林文月  頁數(shù):137  字數(shù):1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作者借飲膳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己之行止,以十九種佳肴食譜編織成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雖謂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了俎上灶前的割烹經(jīng)驗,實乃情思悠遠之碩學,在全面回味昔時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所加之于今日的無窮感念。

作者簡介

林文月,臺灣彰化人,生于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回到家鄉(xiāng),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又獲碩士學位,留學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比較文學,后回臺灣大學任教至退休,現(xiàn)專門從事寫作。著述有學術論文《澄輝集》、散文《擬古》等約二十種,譯著有《源氏物語》等古典名著。

書籍目錄

飲膳住事楔子潮州魚翅清炒蝦仁紅燒蹄參佛跳墻芋泥口蘑湯水晶鹵蛋香酥鴨椒鹽里脊臺灣肉粽烤烏魚子扣三絲湯蔥烤鯽魚炒米粉蘿卜糕鑲冬菇糟炒雞絲荷葉粉蒸雞五柳魚跋附錄:生活其實可以如此美好

媒體關注與評論

  女教授的廚房及其客人  ——綠茶	新京報  我家廚房、書房、餐桌和客廳里,散落著很多便條,上面記錄著小人家烘焙時記錄下來的“方子”(烘焙面包和蛋糕的食譜),這些食譜記錄著我們生活的點滴,美好而溫馨。近讀林文月教授的《飲膳札記》,看到同樣的記錄,女教授在教書和寫論文生涯中養(yǎng)成隨手記錄的習慣,并沿用到她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大大小小的紙片上,記著每次宴客的菜單和客人。讀林教授的美食札記.被其優(yōu)美的文字折服自不必說,她是我很喜歡的臺灣散文家之一,書中呈現(xiàn)的一道道美食也多少勾起我的些許記憶,因為林教授書中所及的菜單,有些曾是兒時最喜歡的美食,比如蔥烤鯽魚、炒米粉等,如今,遠離父母的我多年已經(jīng)沒口福吃到了,所以,讀到這些讓人饞的文字,竟不自然地思起鄉(xiāng)來?!?除了被其一道道美食(共19道)所饞,還對其記錄的每一次宴會的食客好奇,這些食客,多為我們熟悉的臺灣文化名流,這其中.最有口福的就是林教授的老師臺靜農(nóng)先生,尤其是林教授精心制作的好菜如潮州魚翅、佛跳墻、紅燒蹄參等.均有臺先生在席間。除此,還有三毛、林海音、琦君、瞇瞇(余光中太太)、楊牧、齊邦媛、鄭騫(林文月老師之一)、孔德成(林文月老師之一)等?! ×纸淌谟涗洸藛魏褪晨鸵婚_始實為習慣,后來卻為其寫作這組精美散文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翻閱一張張的菜單,陳舊的字跡浮上心頭.歡聚與敘談的情形仿如昨日.并躍然紙上,情感飽滿。這是一本美食包裝下的追懷平生親友知己的溫馨回憶錄。

編輯推薦

  《飲膳札記: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飲食文化)》說我于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途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從非正式的琢磨之中獲得經(jīng)驗與樂趣。有時,一道用心調(diào)制的菜肴能夠贏得家人友輩贊賞,便覺得欣然安慰。我們喜歡在家宴請朋友小聚敘談,而為了避免重復以同樣的菜式款待同樣的客人,不記得是何時起始,我有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的名字。這樣的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避免讓客人每次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則可以從舊菜單中得到新靈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飲膳札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1條)

 
 

  •   林文月先生三月曝書,一片濃情隱匿在行行淡筆之間,往事的牽心掛念,往往在書香中流露出來一絲半點,不纏綿但更醇厚。即如湖南老家自釀的米酒,看似一味平靜,實則勁道中藏。這是久經(jīng)世事后的沉淀。沒幾番手里功夫做不來這樣的文字。林先生的文字我歷來愛看,行行平靜卻又勾人心緒。

    這幾年大陸出版發(fā)行貌似放寬了許多,這一年內(nèi)林先生的書倒是狠狠出了好幾本。精選也好,整集也好,錄的是她的文字,不管哪一種方式出來供人賞看總是好事一件?;ㄩ_于墻落,清氣自然足夠人仰慕,卻也未免過于寂寞了些。這幾本書我收得開心看得也高興。平常生活中不善飲酒,少了可作樂的憑借之物,但看書也是能醉人的樂事:閑情時日當浮一大白。靜心賞意那更得不醉不休。過癮又牽心拈意,比醉酒更來得醇厚芬芳。

    廣西師范出的這本小書,印刷還算精良,可能是銷量欠佳,我今年收入尚是一版一印。文字好,封面有所欠缺那也可略過不提。

    (我于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途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從非正式的琢磨之中獲得經(jīng)驗與樂趣。有時,一道用心調(diào)制的菜肴能夠贏得家人友輩贊賞,便覺得欣然安慰。我們喜歡在家宴請朋友小聚敘談,而為了避免重復以同樣的菜式款待同樣的客人,不記得是何時起始,我有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的名字。這樣的做的好處在于一方面避免讓客人每次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則可以從舊菜單中得到新靈感。
    ——林文月 )

    看來真是喜愛,我也算半個愛下廚之人,原因無它。每每做幾道好菜受到朋友的贊許,心滿意足得很。林先生說一道用心調(diào)制的菜肴能夠贏得家人友輩贊賞,便覺得欣然安慰。其心何其近同?文字綿密,借佳肴引出往事引出故人引出悠長細膩的情感,卻又比食物更讓人懷想了。數(shù)道佳肴味道固然美味,但文中閑閑數(shù)筆憶往更是千滋匯一。拾之回味無窮盡處。那是一等一的高手用字句符號精心釀就。而我則相當矛盾:細品易心焦,快賞怕花落。真是無可如何了。


  •   前些日子閑來無事便在當當閑逛,看到了之前就放在暫存架的那本《飲膳扎記》。這段日子以來心里相對比較平靜,我想正適合讀些比較悠閑的書,看些隨筆和散記都是不錯,特別是看些流淌著縷縷溫情的文字。于是不再猶豫的下單了。其實在此之前,根本不知道林文月是什么人,更別說看到過林先生之前的散文了,于此,也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汗顏。拿到書時,看到封面就很喜歡,淺淺淡淡的黃,隱隱透出一股溫馨。翻開書后,看到陳先生寫的序,不由也感嘆,是啊,生活原來可以如此優(yōu)雅,其實也就只是多花一點心思,細細的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即使只是一菜一湯,也能讓自己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陳先生說起林先生之前的散文,這也讓我有了一睹為快的念頭,我想,我還會再看看林先生其它的書,只為我喜歡那種平實的記錄,那種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態(tài)度。翻開書的正文,看到林先生記下的十九道菜,不由驚嘆,原來菜譜也可以這樣寫,這樣隨心的說著,就象一個優(yōu)雅的婦人,正在廚房里忙碌著,一邊忙著一邊輕聲說著,看書時,我的腦子里真的一直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真的襯得起“優(yōu)雅”兩個字.....林先生說在二十五歲之前,沒有拿過鍋鏟,甚至于連廚房都少進去。這跟我是那么相似啊。只是我到現(xiàn)在還是不會做菜,總是沒有耐性去面對那個烏煙瘴氣的廚房,沒耐性去處理那堆油膩膩的鍋碗瓢盆,進了廚房也只是為了應付一日三餐,除此,沒任何樂趣可言,真是又一次汗顏啊.....可是看到林先生,做菜不單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精心安排宴客時的喜悅心情,還有看到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時滿足的心情。看林先生一直保持著記菜單的習慣,什么客人到來該準備什么菜,怎樣安排上菜的次序,記下菜單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每次客人到她家都吃到同樣的菜,這樣的細心以及對待生活的嚴謹態(tài)度真的讓我心生贊嘆。林先生說,對于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然后從琢磨中得到經(jīng)驗與樂趣。我想,我怎么就一直沒摸索出個什么門道呢?是天生愚笨還是疏懶呢?其實就算不為了誰,只是為自己做一道可口的菜,那也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吧?至此,終于開始佩服和羨慕會做菜的人了.....看林先生的書,除了看到她細細記錄的這十九道菜的做法,也看到她宴客時的心情,以及對宴客時歡談的懷念和留戀,更有對早年溫馨親情的懷念??吹剿f的羅卜糕,也就是“菜頭粿”其實家鄉(xiāng)也有自制這種菜頭粿,我也是很喜歡吃的。小的時候逢年過節(jié)母親也總會做這種菜頭粿。林先生想起了自己母親做的那種味道,我也想起母親做的那種味道了,只是林先生自己也會做這種糕點,并且又改進了,加入自己的制作方法,而我卻連做都不會,又汗顏一下.....看完書時,回味之間,猶如聞到菜香。雖無口福,卻飽了眼福。只是也驚覺,肚子看餓了.......
  •   好久以前就在一篇談吃的文章上看到記載了林文月教授做鑲香菇的做法,活色生香呢,忍不住自己在家試做了,還得到了爸媽的夸獎,于是收錄到了我的拿手菜中,之后一直穿梭于各種書店找林文月教授的《飲膳札記》,一直都未能如愿,不管是我所處的這個小城市、還是我出去旅行的像北京、天津、上海等等大城市里,我都未能找到(也可能是本人找的不太認真?),一直都很遺憾,不過這次終于買到了,還是一直都很喜歡呢,很值得收藏。
  •   林文月是我非常喜歡的臺灣作家,從《京都一年》到《三月曝書》再到《飲膳札記》,無一不是娓娓道來,從容不迫。這本可以說是生活記錄也可以說是食譜,沒有什么精美的插圖,只有如珠如玉的文字,引得人食指大動,恨不能馬上飛奔廚房??偟膩碚f,在食譜和散文這一欄里,我都很推薦這本書。
  •   最早知道林文月是因為《源氏物語》,于是很好奇能翻譯出那樣唯美文字的女性該怎么面對家里的柴米油鹽。于是就買了這本《飲膳札記》。
    果然是沒叫我失望。這本書的文字雖然不像《源氏物語》譯作的文字那樣昳麗,但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卻一點不差。身為女性,除了學者的身份外還兼有妻子和母親的身份。于是,在處理雞毛蒜皮的日常家務中顯現(xiàn)的那種智慧和敘述時淡然又溫馨的味道讓我品味再三。
    很喜歡這樣風格的文字,細膩,美麗但是不張揚,一如舊式的知識女性,婉約淡然。
  •   這次收到的兩本書,其中飲膳札記看上去像是舊書。一是封面有很明顯水漬;二是封底書脊有磨損痕跡;三是沒有塑封。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哦。另一本一如既往不錯。
  •   林文月,董橋也常提的一個女作家。臺靜農(nóng)先生的女弟子。觀之小照,沒想到她也長得很美,不輸她的貴人林海音,她美得靈動,林美得大氣。她們都是中國文化的遺脈,生息中不離精雅。走入她們的生活,總見到我們的小陋。她說在文學之路上,林海音多少造就了她。其時,余光中也是在她母性慈柔的羽翼下走向豐盛的(當年余光中經(jīng)常投稿給某報副刊編輯林海音)??戳治脑?,不單看他遺傳師傅的幾許基因,更要看看她們的私席上的你來我往,文人之間,多少還是遠離一下俗悶的,接近一點原本的天真和可愛。
  •   比我預期中的好。之前買過很多類似的書,但那些都是美食家寫的美食書,雖然也有寫做法,但看上去都是他們聽來的或是偶爾試過一兩次而已。唯這本書真是做菜人寫的做菜書,不但細述做法又提醒各種禁忌,待敘述略顯枯糙時,又加入些親情故事。全文可親可喜,真大家之作也。
  •   不同一般介紹菜式的書,作者將每道菜式的小竅門推介得你,還可以分享當時的感受,很好!
  •   人生苦短,銀子有限,生活需要精致一點。其實這并不矛盾,關鍵是心態(tài)。19個菜看完,意猶未盡。急匆匆的現(xiàn)代生活,太需要這樣的心境了
  •   近來總買關于吃的書.越看越餓.又在減肥中不敢吃.這真是種折磨啊.....太郁悶了.不過.從這點可以證明這書寫的不錯哈呵呵.
  •   作者的文筆很好,細膩,而富有深情,喜愛文學的人應該會喜歡看的,很喜歡這類風格的文章,很恬靜?。?!
  •   收到的書乍看像二手書,書皮太舊了。如果是2,3折的價格買來也不會有意見,7折在當當買這樣品相的書有點不值。建議當當應該把封面有缺陷的書和新書區(qū)別對待。
  •   溫馨的小書,讀的是心情
  •   每道菜都很精致,夾雜著回憶,很有味道
  •   中文系教授的文筆果然極好,簡單的菜譜竟能寫的妙趣橫生、雅俗共賞。真的好棒!
  •   因聚會、談話、一些有趣的人們,讓這本書讀來溫馨。同時可以獲得一些你喜愛的食物的做法。
  •   文筆很好 更多的是對往事的回憶 師生情 朋友情 很喜歡
  •   既有散文的唯美,非常耐看;又有佳肴的心得,娓娓道來;非常值得買上一本
  •   書中的做法很受用,試著做了蝦子非常成功!
  •   一樣的職業(yè),想學習那樣一種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   文字樸素流暢,感覺是作者在娓娓道來,不愧是大家閨秀的手筆
  •   與《京都一年》一樣,值得收藏。
  •   看過一本
    很欣賞
    決定買了本送朋友
  •   做飯,做人,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
  •   按著她的菜譜做菜,很享受.不知是否還有她的書可以看?
  •   平淡中最見真情
  •   拿到手就很喜歡 期待著
  •   美人美食美文
  •   大家閨秀的一脈書香,呵呵
  •   我輩孤陋寡聞,先前對于林文月一無所知。前幾日,在當當網(wǎng)上看免費的書,偶爾瞟到了《飲膳札記》里,有清炒蝦仁一道菜,因為是尋常家里吃的,想,能入書的清炒蝦仁,怕有特別的做法,于是,以格外內(nèi)行的心態(tài),仔細看了起來。所謂不看不知道,一看便開竅。林文月的清炒蝦仁和我家做法,別無二致。只是,她將剝殼洗凈的蝦仁放在廚紙上,以吸干蝦的水分,使這樣炒出的蝦,嫩而有口感,實在是高明的手法,亦是烹制這道菜肴的訣竅之一。林文月的文筆清麗舒展,“下得廚房”的事情,也可以寫得情志酣暢,愛看?!讹嬌旁洝防铮洈⒘怂饺赵诩已缈偷氖诺啦?,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另十八道菜一定也不差。我是個美食主義者,喜愛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遠的《隨園食單》,近的《吃主兒》,我都看,這本書寫得很好,不該只在網(wǎng)上瀏覽的!于是,下單,當當網(wǎng)給我送了來。開篇的序,是由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先生寫的。他稱林文月為“著名散文家、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他在序中介紹了林文月的好些個名篇,這當然是另外的話題。他是這樣評價《飲膳札記》的:“《飲膳札記》當最為雅俗共賞。同時,此書也最能顯示作者的如下追求:‘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陳平原在序的結(jié)尾感嘆:“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yōu)雅?!痹摃囊粡堈掌鹆宋业淖⒁猓骸吧虾:缈诠珗@坊八號,外祖父連雅堂、外祖母沈筱云(1935)”。連雅堂是《臺灣通史》的作者,也當是臺灣現(xiàn)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zhàn)(大陸孩子叫“連爺爺”的那個人)的祖父。林文月是1933年生于上海,連戰(zhàn)則是1936年生于西安。兩人是姑表親,林文月該是連戰(zhàn)的表姐。如此八卦下來,我對本書的作者更加深了一層了解。林文月用做學問的方法來治理膳事。每道菜,從選材,配料,調(diào)味,烹制都一一做好卡片。甚至每次宴客在什么時候,那些人,做了什么菜,都有卡片記錄。對宴請不同的客人,如何制定菜譜,如何上菜,廚事和宴客的兼顧等都有心得。在我看來,她的經(jīng)驗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效仿,并從中得益的。她說:“素材的挑選、烹調(diào)的過程等心得的記錄,固然是為文的骨髓,但記述之間亦自難免有許多過往的人事記憶涌上心頭,筆端遂禁不住會借飲膳以憶往……”。生活的雅致,就是在這樣的筆觸中透露出消息的。林文月在《椒鹽里脊》一文里說:“我已經(jīng)不記得這椒鹽里脊是學得的菜肴,還是自己發(fā)明的了。最近則又自我改進,……”。其實,椒鹽里脊的基本做法,就是上海人做“跑腌肉”的方法。林文月出身在上海,只到十三歲離開,其受上海飲食文化的影響之深,可見一斑。前日,兒子生日,我照書中所述,學做了一道“蔥烤鯽魚”。如法炮制,真?zhèn)€是蔥香、魚酥,特入味,這道涼菜,實在是佐酒的美味!家人贊不絕口!喜好吃辣的,也可以自己加上辣料,或麻辣料,亦能可口美味。林文月以女性細膩的筆觸,仔細將自己烹調(diào)的心得寫出,給后學以極大的方便?!断闼著啞?、《芋泥》都是家常菜,卻做出了不一般的精致;《潮州魚翅》、《佛跳墻》則可以為你的家宴更加精彩!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讀讀這本《飲膳札記》吧,我們或許也能如教授般地優(yōu)雅生活!2009-1-20
  •   《飲膳札記》是臺灣文學家林文月的散文集,《女教授的19道私房菜》卻是這本書的副標題,頗有《家庭》雜志行文之風,如果不是事先看過書的介紹,也仰慕并傾心于作者,這樣的書名端端地是要扼殺購書欲望的。
    與《飲膳札記》同時購買的還有一本《廚房中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容易想歪?作者文筆也不賴,一味地插渾打科,順帶研究分析了山西人為什么愛吃醋、好吃面,讓我這個山西人看得怒從膽生卻找不著反駁的理由。打老祖宗其就喜歡吃面,就像青島人喜歡吃貝類生物一樣,不應該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嗎?
    看《廚房中事》這樣的書,就像是一袋上好佳或者呀!土豆,越來越需要靠名字吸引眼球,內(nèi)容就乏味了多;但《飲膳札記》是有文化在里頭,單看林文月年輕時優(yōu)雅、愈老愈有韻味的照片,那樣的氣質(zhì)當然是看了許多書、做了很多學問才能浸淫得來。唉,自慚形穢哇!
    《飲膳札記》里統(tǒng)共收錄19道菜,南南北北、山珍海味,卻透著家常的親切語氣,賦予吃食平和的味道。曾經(jīng)比照著發(fā)過海參、炒過蝦仁,但終歸敗在復雜的流程和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只做過那一回。
    如此看來,吾輩還是適合做些短平快的烤箱菜、微波菜,《飲膳札記》讀過,卻斷斷不能起到《女教授的19道私房菜》的菜譜功能。大概就像美玉,不能褻玩于掌間。
  •   仔細地讀過了,開始嘗試做書中的那些菜肴。清炒蝦仁,真的可以做出清脆爽口的滋味;年夜飯桌上色香味俱全的鑲冬菇;冰箱里常備著濃郁的高湯;端午節(jié)濃香撲鼻的臺灣肉粽;......書中印象非常深刻的還有那些花花綠綠的宴請記錄卡片,那些人,那些菜肴,那些記憶,飽含著歲月溫暖。生活瑣事原來也可以這樣的精致!
  •   難得林教授在教務繁忙中能抽出時間鑽研美食,亦有系統(tǒng)的將食譜保留下來,寫成這部書.可惜食譜太少了,而且大菜不少,如佛跳牆等等.更希望能將小菜做法另出一書,對讀者幫助更大.因不是每一家庭都做大菜的.但書裏談及的怎樣發(fā)魚翅,煮海參和炒蝦仁卻令我鑊益良多.
  •   喜歡林文月先生的字,發(fā)貨速度很快,可是這本書太舊咯,封面臟臟的,像是二手書,建議想收藏的朋友考慮清楚再買吧
  •   大部分的女孩子通常都愿意做喜歡的東西給心愛的人吃。而我則認為,做一桌豐盛的食物,有時是一次心靈之旅。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是它將生活的滋味和做菜的手法結(jié)合。看完,像是也經(jīng)歷了一次中國人典型的相聚感覺。書的質(zhì)量很好。
  •   買書之前,真沒想到,每篇文章交代菜的做法都會如此詳細,卻比一般的菜譜好看許多,雖然沒有鹽多少,油多少之類的介紹,但全憑主廚者的經(jīng)驗來操作,讀來卻親切自然貼心。喜歡這些菜名的人真可以買一本來照著操作一下,一次不成多試幾次,就可以給家人一個驚喜了!
  •   如果蔡瀾的著作是面向大眾的,林文月老師的書就是為小資寫的,袁枚的書我讀下來覺得和飲食關系已經(jīng)不大了,是隱晦的向我們展現(xiàn)儒家兼濟天下的一本寓意書.林老師的書是銜接兩者最好的橋梁.既有食譜的本旨(做菜的方法),又有人文關懷.(借飲食之道懷古傷今,把人的交流溝通也納入食譜之中,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
  •   感覺文字平易得近乎平悶了。沒有想象中的好看。單純的當作食譜也有許多材料和操作的難度。似乎《京都一年》更好看一些。但是喜歡林文月的人,還是會喜歡這本書的。
  •   每道菜都是一份良苦用心。生活就應該這樣細細體會。用心生活的人一定會收獲幸福。這本書就是證明。
  •   一本很好的書,作者很有靈性。菜也很好,就是太太不肯照著作。
  •   林文月的東西還是比較喜歡。這一本上記錄一些菜譜的同時要加入很多回憶之類的內(nèi)容,讀起來心平氣和的感覺很好
  •   小的時候不大喜歡她,總覺得她的東西寫的千篇一律的。長大后才感受到那種穿越生活,透過紙背的溫情,尤其是這一部平常生活的絮語,像是在寫飲食,實際,寫了一場人生,很多細節(jié)非常感人。愛生活,生活才會善待你,這該是永恒的主題吧!
  •   看了這本書,覺得大體不錯.雖說它不是一本食譜但堪比食譜,只是要是里面的菜更平民一點就更好了
  •   剛開始讀覺得語言有點羅嗦,時間長了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味道,很臺灣,很溫暖的小文章
  •   就是所說的菜太少了
  •   媽媽照著燒了幾道,發(fā)現(xiàn)果然比以前的水平有提高哦,這本書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很幸福啊
  •   樸實的文字、真實的情感、豐厚的閱歷……貫穿于一道道家常的美食中,令人回味無窮。
  •   本來是在網(wǎng)上看的,看了一半發(fā)現(xiàn)沒有了,就特意到當當上來找了,林女士的文筆真的很美,睡前讀起來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比看電視舒服多了。
  •   美女文章,細膩!
  •   文筆細膩。不錯。
  •   挺實用,內(nèi)容頁不錯
  •   看了介紹才買來,粗略翻了一下,覺得要慢慢地品味。雖然還未看過,但我想會好看。
  •   沒有食物和調(diào)料的數(shù)量,致使介紹流程,其間點綴心水。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菜譜。
  •   文字功力比想象的差多了,但總體還可以讀讀。
  •   好書,適合慢讀,送貨快,質(zhì)量有保證。
  •   非常生活化,稍微平淡了點
  •   我收藏了很多本關于飲食的書,有些可以稱之為書,有些稱之為著作,有些可以稱之為藝術。這么劃分來,盡管著書的是位頗有學術地位的學者,但是這本飲膳禮記只可作為一本小書。且當閱讀一位熱愛生活的女子對于飲食的一種態(tài)度吧。
  •   不喜歡書的排版,一頁沒有幾行字,象一碗好湯兌了白開水,了然無趣。
  •   兩本書有重復的內(nèi)容,一起買有點劃不來。
  •   可以買。因為林文月
  •   不錯,但有點貴.
    想買好的散文,但老沒貨。
  •     同樣是一碗紅燒肉,蘇軾燒的可題為“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自然與旁人燒的不同。
      若燒肉的人無甚名氣,那須是浦北的八角,醬園的頭抽,黑山的土豬慢火燉制這一鍋亮晶晶晃悠悠紅艷艷的紅燒肉。
      總之,人和食物總要有一樣噱頭十足。這散文看似食譜,反復讀來卻仍能讓人垂涎欲滴,功夫全在這菜肴背后的故事和餐桌對面的賓客。想那鴻門宴上樊噲刀下的一根肘子,生啖也滋味十足。
      人和食材兩樣噱頭,本書作者可全占了。她的身世上網(wǎng)一搜便知,這名門家里用料用工也考究非常。所以飲食這東西,非文人雅士或名門望族不可寫也。依我看,副題與其叫“女教授的私房佳肴”還不如叫“女土豪的私房佳肴”。土,迎合了我們家鄉(xiāng)的味蕾;豪,滿足了我們對飲食的想象。
  •      市面上寫美食的書不少,有的以歷史典故見長,有的以稀罕菜肴吸引讀者眼球,而林文月的《飲膳札記》是一本精致的食譜,更是一本飽含深情的美食人生日記,于書中領略美食的烹制方法,更欽佩于作者優(yōu)雅、細致、耐心投入的人生態(tài)度。
      
       在書中看林文月不急不緩地講述了一道道精美菜肴的制作方法,有些小竅門是她多年摸索的經(jīng)驗,比如做口蘑湯如何濾去砂,比如做清炒蝦仁最好自己回家剝殼。書中介紹的菜肴,如佛跳墻、潮州魚翅等看著心癢,但要自己動手在家烹制卻受到諸多局限。但有一些菜是完全可以放下書本開始實踐的,如清炒蝦仁、椒鹽里脊、炒米粉等等。在林文月的筆下,一道道普通的菜肴,竟也可以追求極致的美味,這何嘗不是做學問的態(tài)度?
      
        作者于書中寫美食,也回憶起親朋好友、師長同窗的諸多往事,于她而言,每一道菜都有相伴的故事,所謂有滋有味的人生恰由諸多故事拼湊而成,味覺往往也能引發(fā)鄉(xiāng)愁、離愁別緒,以及生命中最真摯的情感。每每憶起故人,又讓她感慨與感傷,這又何嘗不是作者的美食人生日記。
      
        此外,作者也提到她有隨時隨地做卡片、錄筆記的習慣,實在教書和寫論文的生涯里自然養(yǎng)成的,所以也會在紙片上記下大大小小的宴客菜單,只是為了選購素材之便、上菜次序參考。另外 她也會記下宴客日期和客人名字,避免日后要邀請時菜肴重復。一個看似不經(jīng)意的習慣,無不體現(xiàn)了作者精致、優(yōu)雅的的生活態(tài)度。
      
        有些菜肴的準備費事,發(fā)魚翅要從早上做到黃昏,準備佛跳墻中的蹄膀就要熬制三個小時,但這等耗時耗力,作者說“有如看到一件藝術品之完成,內(nèi)心不免因成就感而欣欣然雀躍”,可見其耐心投入的生活態(tài)度。如今我們這一代宴請客人習慣下館子,省事省時,只是大家熱鬧過后也都不太記得吃過什么,講過什么。我印象中難忘的飲食都是在家中完成的,連在好友家中吃的一頓普通火鍋都遠比在飯館吃的要記憶深刻。閨蜜在我家中吃過一餐午飯,因為是工作時間跑出來,媽媽提前不知道來客人,就隨便做了幾個菜,拿來宴客我都有點不好意思,沒想到閨蜜念叨了好久,直說好吃,其實我知道在客氣之外,更多是在家中吃飯的那種情緒,無形中增添了菜在記憶中的味道。盡管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總還是能抽出點時間給家人或自己、朋友做一桌飯菜,留點耐心給自己,就一定能體會到不同尋常的人生之味。
  •     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夸張的言語,只有著淡淡地家鄉(xiāng)的味道以及對往昔的追憶。作為一個熱愛飲食及文學的人,這本札記頗令我喜愛。原本以為只是談談飲食,沒想到是林先生親自下廚且其中又詳細描寫了多種美食的配方做法。對于我來說,這顯然是一舉兩得,既能學菜又能欣賞文學,當然這也要感謝林先生非凡的文學素養(yǎng),寫出了如此美味的文字。
  •      弗吉尼亞?伍爾夫說過:女人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對于大多數(shù)知識女性而言,這樣一間屬于自己的屋子落到實處,不外乎一間單獨的書房??墒?,這話說起來容易,真要實現(xiàn)起來又何其難矣。僅就我的所見所聞,其實這樣一間屋子的所在,往往就是擺滿了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的廚房,由家人擁戴女人默許,從而約定俗成。
       從一心向往徜徉的書房,到自愿深入奮戰(zhàn)的廚房,對我這樣曾經(jīng)高喊“女子遠庖廚”論調(diào)的人來講,其間的糾結(jié)與掙扎實不為外人道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決定心甘情愿擔起“煮婦”的職責,轉(zhuǎn)折點就在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文月書中的一句話:
       “烹飪之道,固然為了應付三餐之所需,不得不特別花費精神,而且烹而食之之際,又往往能夠獲得當下立即的成就感,所以令我對之興味盎然。即使累一點,也很快樂?!?br />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正是“非典”時期,人在成都避居。那是除了一年一次的探親假之外,我們分居兩地期間最長的一次相聚。一日三餐終于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爭執(zhí)與矛盾亦隨之而來。與他對口腹之樂的熱衷截然不同,日常飲食于我無非果腹而已。說來可笑,在勉為其難地臨時客串“煮婦”角色之前,我?guī)缀蹙褪鞘覆徽搓柎貉?,一心只讀眼前書,還真像林文月書中的自述:“沒有拿過鍋鏟,甚至連廚房也很少進過?!?br />    一味地沉浸在書本當中,固然頗多樂趣,同時也難免生出腳不沾地脫離實際的矯情與虛妄,尤其面對現(xiàn)實生活和人際關系時的錯愕與沮喪,常常令我困惑不已。古人云:治大國如烹小鮮。但在我正式掌勺之前,根本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
       直到我從臨陣磨槍小試身手,繼而主動鉆研邊學邊干,終于無師自通練就一身尚佳廚藝,這才發(fā)現(xiàn),在他明顯夸張的贊譽聲中,小小的廚房從此成了我一個人戰(zhàn)斗的地方。而書房,不說也罷。
       不過說來也怪,自打成功躋身“煮婦”以來,只要看到餐桌旁的人大快朵頤就特別開心,所謂的成就感也促使自己精益求精再接再厲,對廚藝之道竟?jié)u生興趣,進而發(fā)展到對食材的搭配,菜肴的品相甚至器皿的講究,儼然一副身經(jīng)百戰(zhàn)身懷絕技的廚神形象??磥?,“書中自有顏如玉”之外,我也可以添一句“灶上更有好心情”了。
       還是林文月教授的書,名曰《飲膳札記》,以深情的筆觸,借記述十九種佳肴食譜來追懷縈繞心頭的親情、友情和師生情。反復讀了好幾遍,倒不是研究其私家菜的秘方,而是越來越著迷其中的烹飪之道。一個家,總得有人圍著鍋臺轉(zhuǎn),與其抗拒,莫如從中發(fā)現(xiàn)樂趣。能夠吸引我堅守廚房重鎮(zhèn)的原因,由起初的被動轉(zhuǎn)為主動,無他,就是真心享受這份為家人親手料理一日三餐的滿足感,簡單而又愉悅。
       說到底,像我們這樣的凡俗人生,無非就是由日常生活的瑣碎和平淡疊加而成。能從俎上灶上的烹割經(jīng)驗中體悟到人生的寬度,于我,不啻為讀書之余的最大進步。
       有時候,會搬一把小椅子坐在廚房,順便讀幾頁書,靜等灶上的一鍋湯食沸騰,入味。不免會想,將來,孩子長大以后,我希望能給她留下的除了認真的文字,還有忘不掉的飯菜的芳香。
      
  •     我是從看金圣華教授的《齊向譯道行》中得知林文月的,再知林文月是連戰(zhàn)的表姐,也是聞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
      這本《飲膳札記》以散文的形式敘寫了作者的十九道私房菜,每道菜的材料做法描述的很詳盡,又有生活點滴的回憶。讀來很舒適,很溫暖。在腦海中也會思索我應該在廚房中如何做這道菜呢?
      一向欽佩有學識有涵養(yǎng)又能家庭生活料理的很好的女性學者。因為我的夢想也是如此。
  •     很喜歡這本書,一是我本來就喜歡這些談談美食的書;二來作者不僅僅是談美食談如何弄,還滲透著作者對于生活的追求和理想。每次都看得我饑腸轆轆口水滴滴,很有也去試試身手的沖動,但是,沒有作者的耐心和細心、愛心,最后還是不了了之,只能翻書解饞。
      如果去掉什么一個女教授的19道私房菜這個惡俗的副題,就更好了~這個副題太影響胃口了~
  •      林文月在書里寫:“二十五歲以前,沒有拿過鍋鏟,甚至連廚房也很少進過”。
       我的情況也大抵如此。只不過現(xiàn)在的年齡還不到二十五歲而已。但是,沒拿過鍋鏟,沒進過廚房的情況卻是一模一樣。
       小時候,進廚房多半是爲了偷吃燒好的菜,或是趁大人不備,將爐上的火吹滅。我們家的傳統(tǒng),女人是不下廚房的,飯是男人做的。女人是享受生活的。於是,長大了,也沒有動過要學做菜的心思,日子便在父親大人“只會吃,不會做”的嘮叨聲中滑過。
       近來,發(fā)生了一些事,令我領悟到,做菜不完全是討某些人的歡心,更多的是,自己融入生活的方式。正如陳平原在序中所說:“從不下廚者談美食,終是隔著一層”,我似乎于新鮮熱辣的生活也有隔膜,所以打定主意要學著燒菜。
       一有這個想法,便機緣巧合地遇見了這本書。說實話,這書不太符合我的口味,我是說介紹的菜肴不符合我的口味。我偏愛爆炒、油煎的菜肴,《飲膳劄記》里的大多是燉、煮、蒸的大菜。哪怕是文末的小點心,也不是我的那杯茶。
       那麼,爲什麼推薦這書?它解答了我的基礎疑問,作者經(jīng)歷與我相仿,和我一樣地十指不沾陽春水,可她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學會做菜?又從哪些地方收集了烹飪的素材?誰是能教會我們做菜的老師?燒菜用菜譜到底靠譜不靠譜?
       如果單純想學燒幾樣新菜,大把菜譜可供選擇,這書未免顯得單薄。但是,從零到有的過程轉(zhuǎn)變,大概也只有它能寫得出來。
       做菜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活,我想,我也就不說了吧,回家做湯去!
  •     前幾天在書店閑逛,偶然瞥見架上一本書醒目標題“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不由得有些好笑,這幾年美食情調(diào)類書籍賣得好,不知道是所有老饕都成了讀書人,還是所有讀書人都變成了老饕。弄得出版界人人都想在美食烹飪類書籍中分一杯羹。女教授下廚房并非罕事,下廚房的女教授在割烹之時也無非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出版商拿著教授名頭來做賣點,未免有點作秀。子曰,名器不可假于人,我想看看是那位女教授的學術身份在廚房里被叫賣了,于是拿下來一看,林文月。又一次失笑。
      
      
      
      
      
      可憐的林文月教授。原書乃洪范出版社1999年出的《飲膳札記》,標題得體,一如林氏以往的風格,令人想起民國文人的結(jié)集書名
      
      這本書出版社的編輯,大概對林文月在大陸讀者中的知名度相當沒有信心,倘若是林青霞或者林徽因的廚下札記,想必不必如此費周章(其實如果為了吸引眼球,我建議副標題可以更大膽火爆些,寫成“臺大校花級美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象牙塔內(nèi)知性三餐美人計”諸如此類。
      
      林文月,臺灣世家子弟,母親是大名鼎鼎的《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的長女,表弟即連戰(zhàn)。她生于日本占領臺灣期間。臺灣自清末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人經(jīng)營多年,她作為臺灣土著,年幼時完全接受日式教育,然而成年后考上臺大中文系。50年代的臺大中文系諸多名教授,多為北大、清華、燕京畢業(yè)生,因而林文月這位臺灣本地淑女,文筆趣味,完全是中原的,并不熱衷以本省人身份獲得認同--亦或者連雅堂的外孫女,無須標榜自己是臺灣人,她的文化故鄉(xiāng)是中國。
      
      即使以挑剔的眼光來評價,林文月亦屬于美女,李敖也是50年代的臺大才子,曾講“當年臺大中文系自臺靜農(nóng)以下,集體意淫林文月....然林文月遠不及德語系的胡因夢”這話不乏對前妻美貌的炫耀,以及李氏風格的狂狷,然而林文月被作為參照物,也可見?;ㄖ皇呛笕送拥?。多年前我在紐約的世界書局,翻到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說實話是被美麗的作者照片吸引,嫻靜如幽花照水,莫過如此。我買了《京都一年》和她翻譯的《伊勢物語》。
      
      林文月既為臺靜農(nóng)的弟子,文字殊無脂粉氣,行文有上世紀民國時代的文人的典雅。《京都一年》是她70年代游學京都大學的見聞錄,文筆平實無奇,偶有沉郁的喟嘆令我印象深刻,如披沙見金。林文月自謙出于富貴人家,對人世疾苦體驗不深,似乎無野心為廣大xx人民代言。然而謙沖溫和,談文論藝,也講柴米油鹽。在她那個時代,或許顯得不太深刻,然而在當下時代,生活、學術都可以拿來作秀,文化女子旅游下廚必然在博客上發(fā)表精美幫閑照片直播,知識分子訪談撰文必做民眾啟蒙導師狀,林文月的風格就如同前朝的佳士了。
      
      我讀林文月的散文并不多,其實她著述也不太多,因為她沒有野心,年輕時在臺大隨著師長們做副教授,在談笑鴻儒間安于做一個溫和美麗的追隨者和參與者,她的個人家庭生活也平靜,似乎沒有為了學術和事業(yè)推諉過妻子和母親的職責。她最為人知的翻譯當屬《源氏物語》,然而不如豐子愷譯本深入人心。我喜歡她翻譯的《伊勢物語》,譯者的個性并不鮮明,謹慎而明曉通暢。
      
      《飲膳札記》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距《京都一年》已有三十年,如果說《京都一年》讓我印象平淡,那么《飲撰札記》令我驚喜,“歲月擲人而去,所幸不是虛擲”,這薄薄的冊子令我想起臺靜農(nóng)的《龍坡雜文》。這不僅記錄了十幾道菜的做法,而篇篇都是好散文,記述一種食物的做法,亦記述于此食物相關的人事和往昔,林文月的廚藝,除了料理家庭中饋之外,也是師友歡聚時饗客所需。林文月記述了閩南一帶的傳統(tǒng)菜肴,也記述了中原的一些菜式,她學會做那些菜,以慰大陸師長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和味覺息息相關的。中國人尤其如此。所以會秋風起,思鱸魚。
      
      沒有鄉(xiāng)愁的人,大約不會醉心于故鄉(xiāng)的味覺記憶。
      
      《飲膳札記》記錄的一些菜肴制法多有個人淵源,來自作者家族長輩和師友,這本文集不是烹飪典范,而是充盈著個人回憶的傳承,比如一味蔥烤鯽魚,就和傳統(tǒng)做法很不同,蔥烤鯽魚是上海名菜,而林文月記述的蔥烤鯽魚來自鄭因百先生夫人,移居臺灣后,多次以此菜招待學生,林文月就此學會,是不是經(jīng)典的蔥烤鯽魚制法,有什么重要呢?
      
      三十年光陰為一世,臺灣經(jīng)濟騰飛,兩岸交流恢復,宴請似乎不再需要在自己廚房忙碌,品菜的人老成凋零了,鄉(xiāng)愁在新生代中淡了,做菜的人老了。臺靜農(nóng)私淑魯迅,林文月師承臺靜農(nóng),篇尾的曲終人散,令我突然想起魯迅的名句“舊朋云散盡,余亦等輕塵?!?br />   
      對比《京都一年》似乎有點拘謹?shù)钠綄崳藭r的林文月已入化境,文風正如二十四詩品中所謂典,“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br />   
      不過林文月雖然有林下風度,《飲膳札記》并不太像男性文人談飲食時那樣高談闊論,它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她的記述,完全可以下廚依法炮制,我照她所記方法做了一次清炒蝦仁,絲毫不爽,果然色香味俱佳。我欣賞她的耐心,對于燉蹄髈、發(fā)海參這種工作,像對待藝術品一樣用時間去打磨以臻完美,并以此為樂趣,真是大雅若俗。一個無文化的家庭主婦在廚房能感受到的快樂,和女教授殊途同歸。
      
      
      
      我身居北京這種浮躁的都市,似乎滿地都是餐館,而飲食的樂趣還不如童年時候家家戶戶過年時的紅燒肉香,當我們失去了味覺記憶,也就失去了故鄉(xiāng)?;蛟S林文月所記的許多菜肴,潮州魚翅、紅燒蹄參,佛跳墻、芋泥、在現(xiàn)代家庭中已經(jīng)不常被制作,我們只是去餐館品嘗一些同名的似是而非的東西。她那操作性很強的散文,也終究要成為廣陵散了吧。
      
      
      
  •     兩年前我突然對臺灣文學產(chǎn)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買了一系列的作品來看,并由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引申開去,又去看了一些與此相關的作家作品,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我讀到了林文月的《京都一年》,這本書在眾人口中都頗受好評,然而我讀完后卻深感困惑,不明白為何讀不出好來。但我并不心急,很多時候,與一本書的緣份是很微妙的,你必須在合適的時間里才能與它產(chǎn)生碰撞。因此,我將這本書收入書箱,預備再過些年再拿出來重溫。但從此就不再關注林文月的作品了。
      兩年后的今天在網(wǎng)上搜索其它書籍時,無意間點開了林文月的這本《飲膳札記》,關于這本書的簡介里截取了一小段書中的文字,里面提到了三毛。恰好這個時期我正在重溫三毛的作品,必須說三毛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喜歡了十多年,也必定還會繼續(xù)喜歡下去。只是這個階段的喜歡已經(jīng)從她的作品中跳脫開去,去關注作品之外的她的生活與交際。不久前得知她和我亦非常喜歡的另一位美文作家張曼娟私交不錯,大大驚喜了一番,因此見此書中出現(xiàn)了三毛,便以為或許可以從林文月的視角去認識另一個不同的三毛,加之這本書的目錄中所列菜肴有部份也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于是欣欣然買下了這本書。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薄薄的小書(順便提一句,那本《京都一年》也是薄薄的一本小書,這其實也是我不喜的,我愛厚重、內(nèi)容豐富但輕松舒服的書籍),必須說,它是豐富的。它的豐富在于,幾乎每一道菜肴,無論從選料、配料、烹調(diào)以及享用的過程都出乎常人意料的繁瑣、復雜,內(nèi)中的信息量很多,若真要弄清楚每一道菜肴的完整制作過程,你需要連貫的注意力以及較好的記憶力,否則你會在半途突然覺得茫然。閱讀這本書時,我在每一道菜肴結(jié)束后都停頓了一小段時間,以便消化掉已看過的內(nèi)容,清空掉腦中的記憶,去投入下一道菜肴中。坦白說,這個過程并不是太舒服。人吃得多了,肚里會覺得滯脹,同樣,眼睛看得多了,也覺得不堪重負。
      書中的十九道佳肴是林文月的私房菜肴,說實話,我倒覺得這些菜肴,用于私人宴客,未免過于隆重了些,多數(shù)菜肴屬高脂肪高膽固醇類,也不利于身體健康??戳炙缯堎e客,也多數(shù)是文人,倒不是說文人就得清粥小菜清樸度日,只是內(nèi)心里覺得大魚大肉與文人的雅致略有些格格不入,至少得有一兩樣清淡小菜點綴其中才是。
      另外我對于其中某些食材的處理上也有些疑惑。例如其中一道“蔥烤鯽魚”,文中提到“大者可至三四斤”,這我倒未曾聽說。南方的鯽魚一般只能長到一斤左右,最大者不過一斤半,這似乎已是它的極限。而最好的是八兩左右,肉質(zhì)鮮美,肉也較多,吃的時候比較好吐魚刺,再大,肉質(zhì)就老了(相對于鯽魚本身而言),若小,肉少刺多就有些麻煩了;這道“蔥烤鯽魚”選用的是手掌大的小鯽魚,作者說之所以用小鯽魚,是“避免刺太多,骨太硬的緣故”,這一點似乎也有待商磋。鯽魚并不會因其小而少刺、骨軟,以我的經(jīng)驗,似乎還恰恰相反。但不知是臺灣的鯽魚與大陸的不同還是別的什么原因。
      關于食材的處理上還有一道菜我也有些疑惑。這一道叫炒米粉,其實可以算是一道主食了。在處理粉絲時,作者是這樣寫的:
      “……米粉須先在冷的清水中沖洗過或稍事浸泡過,若是細絲,只需在放滿冷水的大盆或大鍋中略加沖涮即可,若是粉絲較粗,則需浸泡兩三分鐘……”
      我的經(jīng)驗是,米粉無論粗細,均需在開水中燙過,去除米粉中的腥味,溫水中泡軟,再浸于冷水中定型。經(jīng)此過程,米粉才夠軟嫩能吸收其它汁水的香味,最后在冷水中浸泡,更可讓其定型,不至于糊爛。尤其是細絲,若不充分泡軟是極難烹調(diào)的,結(jié)果很有可能是咬到一條條魚線似的硬絲。在南方的小吃攤上,只要有米粉的地方,一定是用大桶的冷水浸泡的,米粉與面條不同,不會因久浸而糊爛。很多小吃檔主常常是早上浸上幾桶,一直賣到晚上的。倒是米粉下水煮久了會有些糊,但也并不會全部糊在一起,還是一根根分得清的,只是那湯濃稠些罷了。我極愛喝這樣的湯,將米粉的香全都激發(fā)了出來,非常好吃。
      另外作者在用到花生時,都提出要去膜,不知是何故?花生的那層膜衣可是個好東西,尤其是大紅色的那種,中醫(yī)認為花生的功效是調(diào)和脾胃,補血止血,降壓降脂。其中“補血止血”的作用主要就是花生外那層紅衣的功勞。去掉了豈不是暴殮天物?
      再說到制作上。書中的菜肴全都極其復雜,如佛跳墻、潮州魚翅、紅燒蹄參之類的大菜倒也說得過去,但是就是普通如肉粽、炒米粉之類,就沒必要太復雜吧?
      還是以炒米粉為例。一個簡簡單單的炒米粉,要準備的配料有香菇、蝦米、瘦肉、高麗菜、胡蘿卜、洋蔥或青蔥、芫荽、芹菜。瘦肉要切絲,拌入酒、醬油、胡椒粉、太白粉入味。香菇蝦米要浸泡,香菇還得去蒂切絲,素菜全切絲,芹菜切末……以上種種最后還得一一炒香。
      看到這里,我們南方人一定要大喊一聲:“太夸張了吧!”希望作者有機會來到廣東,吃上一份三元錢一大碟的豆芽雞蛋炒米粉(最多再加入三兩片青菜),那已經(jīng)是美味得不得了了!
      況且炒米粉一般是作為主食,在宴席的最后才端上的,前面已吃過了那么多的大魚大肉,再端上一盤如作者那般烹制的炒米粉,不知還有哪個大肚佛吃得下?
      或許是作者過于復雜化,有些準備好的配料做到最后都沒有用上。還是炒米粉那道,泡香菇和蝦米的水,作者叮囑千萬不可倒掉,后面還到用到,可是后面在該用到的時候作者加入的卻是清水。這不能不說是一處敗筆。
      另外可能是在臺灣不易買到香菇而使其顯得珍貴,很多菜肴作者都喜歡拿它來做配料,可是以我的經(jīng)驗,香菇是煲湯最好,炒著吃的話也必須有足夠的肉汁來配它才夠味,若吃它的本味是有些磣人的,倒不如新鮮的好吃。我覺得炒米粉是不該加入香菇的,加些豆芽最好。豆芽的爽脆與米粉的軟糯是最好的搭配。
      最后說回三毛。這本書與三毛無關。只在最后的《跋》里,作者寫到:“……早逝的女作家三毛……我以為和她始終止于點頭寒暄之交情而已,但她的名字赫然出現(xiàn)在一張忘了記日期的菜單之上……”若不是有菜單記載,作者甚至不記得三毛來家里吃過飯。我竊以為,宴請朋友吃飯,至少要知道朋友在吃上的喜好,才好安排菜單,若連客人都沒有搞清楚,這菜式是不好安排的。用不用心其實并不在于菜肴的選料、配料、烹調(diào)之上。
      在這本書的序中,作者陳平原曾引用了林文月自己的一句話——“起初他(臺靜農(nóng)教授,林之恩師)頗嫌我文筆太過流麗,教我要往平實的方向努力才好。經(jīng)過了年少好炫耀賣弄的時期,近來我自覺得已逐漸收斂,比較能夠符合臺先生的要求了?!?br />   做文如此,做菜也是如此,終歸是要往平實的方向走才好。
      
  •     前些日子閑來無事便在當當閑逛,看到了之前就放在暫存架的那本《飲膳札記》。這段日子以來心里相對比較平靜,我想正適合讀些比較悠閑的書,看些隨筆和散記都是不錯,特別是看些流淌著縷縷溫情的文字。于是不再猶豫的下單了。
      
      其實在此之前,根本不知道林文月是什么人,更別說看到過林先生之前的散文了,于此,也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汗顏。
      拿到書時,看到封面就很喜歡,淺淺淡淡的黃,隱隱透出一股溫馨。
      翻開書后,看到陳先生寫的序,不由也感嘆,是啊,生活原來可以如此優(yōu)雅,其實也就只是多花一點心思,細細的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即使只是一菜一湯,也能讓自己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陳先生說起林先生之前的散文,這也讓我有了一睹為快的念頭,我想,我還會再看看林先生其它的書,只為我喜歡那種平實的記錄,那種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態(tài)度。
      
      翻開書的正文,看到林先生記下的十九道菜,不由驚嘆,原來菜譜也可以這樣寫,這樣隨心的說著,就象一個優(yōu)雅的婦人,正在廚房里忙碌著,一邊忙著一邊輕聲說著,看書時,我的腦子里真的一直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真的襯得起“優(yōu)雅”兩個字.....
      
      林先生說在二十五歲之前,沒有拿過鍋鏟,甚至于連廚房都少進去。這跟我是那么相似啊。只是我到現(xiàn)在還是不會做菜,總是沒有耐性去面對那個烏煙瘴氣的廚房,沒耐性去處理那堆油膩膩的鍋碗瓢盆,進了廚房也只是為了應付一日三餐,除此,沒任何樂趣可言,真是又一次汗顏啊.....
      
      可是看到林先生,做菜不單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精心安排宴客時的喜悅心情,還有看到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時滿足的心情。
      看林先生一直保持著記菜單的習慣,什么客人到來該準備什么菜,怎樣安排上菜的次序,記下菜單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每次客人到她家都吃到同樣的菜,這樣的細心以及對待生活的嚴謹態(tài)度真的讓我心生贊嘆。
      
      林先生說,對于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途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然后從琢磨中得到經(jīng)驗與樂趣。我想,我怎么就一直沒摸索出個什么門道呢?是天生愚笨還是疏懶呢?其實就算不為了誰,只是為自己做一道可口的菜,那也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吧?至此,終于開始佩服和羨慕會做菜的人了.....
      
      看林先生的書,除了看到她細細記錄的這十九道菜的做法,也看到她宴客時的心情,以及對宴客時歡談的懷念和留戀,更有對早年溫馨親情的懷念。
      看到她說的羅卜糕,也就是“菜頭粿”其實家鄉(xiāng)也有自制這種菜頭粿,我也是很喜歡吃的。小的時候逢年過節(jié)母親也總會做這種菜頭粿。林先生想起了自己母親做的那種味道,我也想起母親做的那種味道了,只是林先生自己也會做這種糕點,并且又改進了,加入自己的制作方法,而我卻連做都不會,又汗顏一下.....
      
      看完書時,回味之間,猶如聞到菜香。雖無口福,卻飽了眼福。只是也驚覺,肚子看餓了.......
      
  •     對于這位女教授的名字很久以前就聽說過,可是什么時候聽說過,因為什么原因聽說過,一向自認為記憶力非常非常好的我,確實在想不起來了。當我在網(wǎng)上尋找《隨園食單〉的時候,看到有人介紹不錯,就順便撇了一眼。這一眼可是驚了鴻了,基本上都是我愛吃的,想吃的沒吃過的菜!于是我就買了這本書。
      
      說實話,這本書比我買的漫畫版的隨園食單讀著累了一些,但也不是一本看不完的書。教授的感情是細膩的,懷舊的,所以盡管食物是那么的美好,可是讀起來不免有種淡淡的情懷被牽制。忽然想起王剛先生主持的“天下收藏”里最常出現(xiàn)的臺詞,這種被牽引出來的情懷難免有“故意做舊的痕跡”,畢竟這情懷不是我這個年齡的人,我這種閱歷的人會擁有的。
      
      鑒于教授的閱歷,其中很多菜譜是原汁原味的!原原本本的!未經(jīng)現(xiàn)代工藝,先進技術而改良的。所以讀起來,那菜的香氣就這樣始終漫散在鼻子四周。。。繞阿繞阿繞。。。
  •     這書讀起來順溜,卻總是猝不及防的遇到作者感懷的人和事。雖然每一篇都近似于步驟圖,不過要讀出女主人的驕傲倒也容易。她對這些菜肴有感情,更有一種對自身的喜悅,仿佛是說“把這些原料烹飪成眾人正大快朵頤的佳肴的人是我哦,我真的很高興大家喜歡我做的菜!”
      
      其實是好事,人們對于自己燒制的菜肴總是有著極大的寬容和愛意,即便寡淡無味,也會說一句:“好滋味~”所以,昨日看芋泥一文時,反倒很是認同。其實,口??诟?,也都是無所顧忌才帶來的,若真要講究起來,好多事物就丟了搬上餐桌的可能。
      昨晚一個廚子燒菠菜豬肝湯,好生復雜,菠菜要綠,豬肝要不腥氣……諸如此類全都規(guī)整好后,反倒覺得我們是被這些廚子給“寵”壞了。嘴巴一旦挑剔,樂趣就容易減少。若是一個饕客,茹素不過就是偶爾清口的嘗試,相仿于當下說的“小清新”曲風。另外,要講求健康,飲膳的樂趣也會減少,像是素菜做得和葷菜一樣,也只是尋求一點好玩罷了,你說是文化,又有幾人能每天消費這文化。
      
      當然,壽命還是要緊的,難得嘗嘗這鮮亮的蹄髈,過去無非是解嘴饞,如今則美名曰補充膠原蛋白,大謬啊,誰曾看到那幾個蛋白了?還不是為了那層醬紅色的皮所營造的噴噴焦香,為了那皮肉間膩滑的視覺挑動了味覺啊。
      自己倒是無法再如此飲食了,只是對于這種主婦的驕傲,還是能帶著微笑的。
  •     我輩孤陋寡聞,先前對于林文月一無所知。前幾日,在當當網(wǎng)上看免費的書,偶爾瞟到了《飲膳札記》里,有清炒蝦仁一道菜,因為是尋常家里吃的,想,能入書的清炒蝦仁,怕有特別的做法,于是,以格外內(nèi)行的心態(tài),仔細看了起來。
      
      
      不看不知道,一看便開竅。林文月的清炒蝦仁和我家做法,別無二致。只是,她將剝殼洗凈的蝦仁放在廚紙上,以吸干蝦的水分,使這樣炒出的蝦,嫩而有口感,實在是高明的手法,亦是烹制這道菜肴的訣竅之一。
      
      
      林文月的文筆清麗舒展,“下得廚房”的事情,也可以寫得情志酣暢,愛看?!讹嬌旁洝防铮洈⒘怂饺赵诩已缈偷氖诺啦?,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另十八道菜一定也不差。我是個美食主義者,喜愛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遠的《隨園食單》,近的《吃主兒》,我都看,這本書寫得很好,不該只在網(wǎng)上瀏覽的!于是,下單,當當網(wǎng)給我送了來。
      
      
      開篇的序,是由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先生寫的。他稱林文月為“著名散文家、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他在序中介紹了林文月的好些個名篇,這當然是另外的話題。他是這樣評價《飲膳札記》的:“《飲膳札記》當最為雅俗共賞。同時,此書也最能顯示作者的如下追求:‘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标惼皆谛虻慕Y(jié)尾感嘆:“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yōu)雅?!?br />   
      
      該書的一張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上海虹口公園坊八號,外祖父連雅堂、外祖母沈筱云(1935)”。連雅堂是《臺灣通史》的作者,也當是臺灣現(xiàn)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zhàn)(大陸孩子叫“連爺爺”的那個人)的祖父。林文月是1933年生于上海,連戰(zhàn)則是1936年生于西安。兩人是姑表親,林文月該是連戰(zhàn)的表姐。如此八卦下來,我對本書的作者更加深了一層了解。
      
      
      林文月用做學問的方法來治理膳事。每道菜,從選材,配料,調(diào)味,烹制都一一做好卡片。甚至每次宴客在什么時候,那些人,做了什么菜,都有卡片記錄。對宴請不同的客人,如何制定菜譜,如何上菜,廚事和宴客的兼顧等都有心得。在我看來,她的經(jīng)驗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效仿,并從中得益的。她說:“素材的挑選、烹調(diào)的過程等心得的記錄,固然是為文的骨髓,但記述之間亦自難免有許多過往的人事記憶涌上心頭,筆端遂禁不住會借飲膳以憶往……”。生活的雅致,就是在這樣的筆觸中透露出消息的。
      
      
      林文月在《椒鹽里脊》一文里說:“我已經(jīng)不記得這椒鹽里脊是學得的菜肴,還是自己發(fā)明的了。最近則又自我改進,……”。其實,椒鹽里脊的基本做法,就是上海人做“跑腌肉”的方法。林文月出身在上海,只到十三歲離開,其受上海飲食文化的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前日,兒子生日,我照書中所述,學做了一道“蔥烤鯽魚”。如法炮制,真?zhèn)€是蔥香、魚酥,特入味,這道涼菜,實在是佐酒的美味!家人贊不絕口!喜好吃辣的,也可以自己加上辣料,或麻辣料,亦能可口美味。
      
      
      林文月以女性細膩的筆觸,仔細將自己烹調(diào)的心得寫出,給后學以極大的方便?!断闼著啞贰ⅰ队竽唷范际羌页2耍瑓s做出了不一般的精致;《潮州魚翅》、《佛跳墻》則可以為你的家宴更加精彩!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讀讀這本《飲膳札記》吧,我們或許也能如教授般地優(yōu)雅生活!
      
      
      2009-1-20
      
  •     利用有限的睡前時光,我看完了[飲膳札記]。
      
      我確定自己不太喜歡林文月的筆觸,或者說對她的風格適應不良。寫散文詞藻過于華麗固然是一個大問題,但是太艱澀也不意味著就是清新脫俗。而于每道食物間憶起昔日舊事固然讓人感慨,但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則未免有些做作。作者的感情是真摯的,我可以體會,可若從講究余味的角度看,則讓我這樣心腸堅硬的閱讀者則覺得何至于此。
      
      從另一個角度看,讀此書的文章需要一顆細膩的明察秋毫的心,而因為個人品味和修為的關系,我更喜歡生活化一些詼諧一點的散文雜記,像EB懷特[一只豬的死亡],沒事喂喂雞掃掃雪的那一類,我就讀的十分高興。
      
      文筆雖不是我喜歡的那一類,[札記]的內(nèi)容卻還是十分有趣。十九道菜的做法寫得極為詳細易懂,讓人忍不住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而且作者隨文附贈了一個很棒的習慣,她于每次宴客前都會寫菜單標記上菜順序,并記下日期和賓客名字,開始時只是為了實用,日積月累下一大疊才發(fā)覺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覺得這種做法頗值得效仿,就好像減肥時記下自己吃過什么一樣,不過過程卻愉快的多。
      
      根據(jù)作者自序,十九篇文章都選自她的一個專欄,從文中提及的一些日期推斷,全部成文于十五六年前,或者更早。寫吃的文章固然古今都很多,可寫成食譜烹飪類的,在當時還是應該頗為新鮮。林教授另有好幾本我只聞其名未見其面的書,讓我覺得她在選材方面的品味格外不俗。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本[寫我的書],就是專門寫自己的書房。但凡買書買到一定數(shù)量的人,總會有幾段欲說還休的心情,看起來不值一提,憶及卻發(fā)現(xiàn)一點一滴豐富了人生。
      
      十九道飲膳札記之外,本書有兩篇序言也值得一提。一是為林教授寫序的作者,據(jù)說寫序前抱回了作者十數(shù)本作品研究,以致整篇序?qū)懙瞄L則長矣卻毫無重點。雖然序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閃光點,可我依然覺得在序言內(nèi)長篇累牘的引用作者的作品原文(特別是這樣一本書里的原文)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另一篇序言是林教授為[托斯卡納艷陽下]寫的序,大陸似乎將這本書拆做了兩本出版,[托斯卡納艷陽下]和[托斯卡納的幸福生活]。序言的名稱叫做“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可是內(nèi)容卻十分散亂。我看過原作,亦看過原作改編的電影,回頭看這篇序的內(nèi)容,卻有一種全然不是那回事的疑惑。書中雖有與飲食相關的內(nèi)容,卻絕不止飲食那么簡單。
      
      但林教授的態(tài)度我還是喜愛的,認真的,熱情的,美好的在生活。
      
  •     五年前在香港,與林文月先生有一面之緣,祇記得她和我說:“阿拉上海寧。”隔了半個世紀,林教授的滬語自然有些走樣,卻著實讓我驚奇了一把——彼時,對林教授其人其事一無所知。更驚奇的還在后面,她說:“我家是江灣路五四〇號,虹口游泳池對面?!?br />   
      咦,那不就在我們學校邊上么?!祇不過江灣路被輕軌高架隔成了東西平行的兩條小馬路,名字便成了東、西江灣路。而虹口游泳池,幾十年如一日,依舊立在馬路對面的路口處。
      
      離開學校三兩年後,對著《江灣路憶往》中的描述(從香港囬來時,帶回一本《生活可以如此美好》),照著自己對虹口游泳池周邊的記憶,在書空白處畫了一張地圖。於是某日坐輕軌過虹口足球場站,清清楚楚看到“公園坊”三個字時,竟仿佛像是完成了一個心愿,達成了一個承諾。
      
      《生活》一書中亦收錄了幾篇原先收在此書中的飲膳札記,是《清炒蝦仁》、《糟炒雞絲》兩篇讓我對《飲膳札記》翹首以盼。如今書到手中,一翻,依舊覺得惟此兩篇最合我心意。大概是菜的口味清淡,寫的筆意也正到分寸,濃淡適宜——紅燒蹄參、佛跳墻之類我不大愛看,到喜歡看芋泥、口蘑湯、蔥烤鯽魚等等。
      
      記得剛讀完《糟炒雞絲》,急匆匆想買醪糟餅,并想買個透明玻璃容器來制醪糟??上虼蟪?、邵萬生中的人都不知“醪糟餅”為何物,只得作罷。後來想起小時候每逢過年,奶奶總要做很多酒釀以分各家。心裏想著這兩樣東西會不會有何相通之處,或許向阿娘討得制酒釀之法,便可自制醪糟餅。過年囬家,一直沒想起這件事。過完春節(jié)囬到上海,又覺來日方長,下次再問亦不遲。誰料阿娘過年時還好端端地坐在一起與我們吃飯講閑話,立夏那天,老人就走了。現(xiàn)在每次再見“醪糟餅”,便會想起我的阿娘。
      
      而家宴,兩年前盛夏做過一次之後再無下次之想,乃是一件費心勞力之事。往後,若三五師友或可一二三四,再來一次吧。
      
      這本書也并非必須讀完才算好,一篇兩篇三五篇,滿篇說的是飲膳,好看得很。但是一篇兩篇三五篇,內(nèi)裏說的,全是情意和氣度。就和吃飯飲湯一樣,吃飽了體會了,放下歇歇。再拿起來,依舊是唇齒留香,沁人心脾。
  •     這本書早就聞名,可憐昔時只有臺灣版,欲看也是無由。千辛萬苦等到大陸出新版本,第一時間便急急找來。然而林文月三字雖然知道得熟稔,到底未曾掀過她的蓋頭,臨打開扉頁又不免有些怯起來,畢竟也害怕里邊只是一部詳實的菜譜大全。
        
        先見到的卻是插頁的黑白老照片,作者在退休宴上,持著酒杯,燙著嚴整的頭發(fā)。心里一驚,才知道她的眉目并不美麗。再往后翻,則見舊照多攝于飲宴中,下面系有小字,說明時間地點與食客。于大陸的讀者,這些人名不免陌生,而作者并不向我們絮絮介紹,只是把每一句說明都寫得平允妥帖?!凹已纭倍郑霈F(xiàn)最多。菜還未上,先已令人身心暖熱。
        
        陳平原在序里,贊她“教授生活,可以如此優(yōu)雅”。我卻是不怎樣稀罕“教授”二字的,直愣愣跑去看目錄。不免又一呆,原來篇名即是菜名。再細審,魚翅海參佛跳墻便紛紛入目。這一下險些要掩卷嘆息:唉呀,難道教授生活,竟爾如此華奢么?
        
        卻喜歡她在《飲膳往事》與《楔子》里的坦白:“我結(jié)婚以前,從未有過烹飪料理的經(jīng)驗”、“二十五歲以前,沒有拿過鍋鏟”。這會兒雖然心知讀完此書照貓畫虎,手持一編而入廚的小小竊念已經(jīng)不成現(xiàn)實,倒也成了心要看她怎樣烹龍庖鳳,而顧不得昂貴的食材與菜色原非我所歡喜啦。
        
        果然,制作潮州魚翅的高湯,要以雞肉、豬腳與火腿入味。湯燒好后,那雞肉便“棄之可也”;佛跳墻的材料除了海參魚翅,還須豬腳豬肚魷魚排骨鵪鶉蛋。平常讀者,未免要從嘖嘖而變聲為噫嘻了。何況高級菜肴,炮制起來也分外費時費力費耐心,作者屢言:需要人在廚房周圍,耗上一下午,乃至一天。
        
        菜既昂貴且難得,看起來便心思散漫。可是菜雖重要,于作者卻并非全部。她常常寫著寫著,便扯到宴客的細節(jié)。原來高貴的食物,往往或奉家中長輩飲饌,或置一席而敬侍師尊?;貞浀钠m然遠不如做菜細節(jié)來得多,卻因其坦然與誠摯,分外奪得我的感動。于歲月,她坦言其流逝,于往昔,又直陳其不可再。然而卻總是揭出心底常留的溫馨來作曲終的雅奏。
        
        漸漸翻過最精致華美的那一部分,才見到芋泥、粽子、炒米粉的芳蹤。這下心中大喜,想起了金庸筆下的黃蓉。黃蓉雅擅廚藝,洪七公問她:你最擅長做什么呀?她便答:比如說炒白菜哪,蒸豆腐哪,燉雞蛋哪,白切肉哪——真格的,家常菜最見功力,而人生小小的歡愉也并不在華燈高宴,卻總是緣于家中廚房里日日漂浮的熟悉油香。林文月的可敬在于一絲不茍。制高級菜肴固然打足十分精神,燒尋常飯食,也一般安排妥帖又巨細靡遺。這些菜,食客多不過家人或平輩好友,宴飲也另是一番親切與隨意的風光。而草草杯盤,昏昏燈火里,卻有誰不珍重女主人臨事也敬的心意呢。
        
        飲膳是小事,大家是俗人。多少人紅塵中一日奔波,家中且上有老下有小。下班做飯,只是風風火火,勉強得了吃食,便只索一枕安眠。又多少人獨在異鄉(xiāng),形影相吊,抱膝燈前千般落寞,再沒了下廚犒勞自己的心情。林文月呢?在她的廚房日月里,想必也有過煩躁或勞累,孤單和委屈吧。然而她究竟是好女子。她懂得飲膳之內(nèi),有感官的愉悅,飲膳之外,還有茫茫人世里最難得的相聚與相親。
        
        認真對待生活的瑣屑,便是無盡的勇敢與溫柔。而性情氣度,本與教授身份無關。再看她退休宴上的照片,并不令人驚艷的眉目里,說盡了淡定安然。(
  •      董橋的書里提到了林文月的《飲膳札記》,評價還頗不低,便找來看。一讀之下大驚失色,對于“林文月”這個名字的陌生讓我連連跌腳自責孤陋寡聞?!对词轿镎Z》的譯者寫一本她辦家宴時常做的19道菜的菜譜,語言優(yōu)美自不用說,掩卷回味,滿腦子只縈繞她對平生所遇良師益友骨肉親人的雋永悠長的回憶。倒也不是刻意的克制,沒有絲毫矯情也沒有悲情泛濫,你能看見,作者一個人坐在燈下,提筆寫下心底留存的悠悠往事,臉上,泛起淡淡微笑,哪怕,她對所有這些與佳肴牽連的記憶都不忍割棄。
      
       忽然想起以前看《雅舍談吃》的時候,對梁實秋的一個觀察結(jié)論很是忿忿,他說,雖然這個世上主中饋的多是女人,寫菜譜當大廚的大都是男人。也許這本書也并不能證據(jù)確鑿地推翻梁大師的說法,可是在我的心中,它可與《隨園食單》并列。好書二次方——后果是,我已經(jīng)在查找“林文月”的其他作品,準備好好受教了。
      
      
      
  •   海外下廚常常因為找不到在國內(nèi)用慣的食材調(diào)料而捉襟見肘,難免對故人而興故國之思,畢竟這里連新茶也難覓。
  •   還有說到廣陵散,只要歷朝歷代還有人彈琴,哪怕似是而非,也總有被人挖出來的一天吧……對于這個,有了遷就也就有了希望……
  •   本將此書做菜譜買來閱讀,才發(fā)現(xiàn)都是精致小文,看了樓主介紹,又想再拿起讀一遍。
  •   舊朋云散盡,余亦等輕塵^m
  •   真巧昨日看到...
  •   對,我就不喜林文月,不管身邊的人多么推崇她。
    臺灣女子的話更喜歡讀聶華苓、龍應臺那些文筆硬朗些的。
    這種大家閨秀風花雪月式的細膩和講究,讀來總覺得不大合意,沒什么感覺。
  •   我倒不覺得林文月有“大家閨秀風花雪月式的細膩”,能細膩就好了;至于講究,也是瞎講究,說不到點子上。
  •   做飯其實是一件挺隨心所欲的事情,你不會做也沒必要汗顏,畢竟只有廚師沒有食客也不行
  •   心情好時做飯是一種享受,反之是一種負擔!
  •   天朝果然是散文的黃金時代,多的是小肚雞腸的滿腹牢騷
  •   被封面"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雷到,使我欲買又止。
  •   唐魯孫比她牛一點
  •   剛才搜了一下唐魯孫的書。。??磥砦倚枰葦€下銀子。。謝謝推薦。。
  •   我以為味蕾的挑逗單純是為了填飽肚子所做的鋪墊,那么菜肴所散發(fā)出來的“荷爾蒙”是否又與身體相符就成了一個所要選擇的問題。什么事情,要是上升到精神層面的需求,菜已不是菜,早已成為觸及人類核心利益——如何填飽肚子的那根緊繃的心弦,然后嘴角迸出一句國罵,TMD,吃飯去。
  •   正是。
  •   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用糟油代替她說的泡了酒的香糟?
  •   我不知道糟油和“泡過酒的香糟”兩者在物理性質(zhì)上有沒有區(qū)別。
    但我深信即使兩者是同一事物,還是有著極大之區(qū)別。就像毛尖說,她媽媽剝的毛豆和菜場裏買來的剝好的毛豆,味道差別太大啦!更何況買來的糟油是機器產(chǎn)物,連“剝好的毛豆”都不如。
  •   文字,寫得真好!
    有空看看這本閑書!
  •   看這書你的腰恐怕只會膨脹。。。
  •   ls太不厚道了
  •   我說實話啊。。。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