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爾敏 頁數(shù):49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近代,世勢多變,各類人才,承受沖擊淘洗,波逐浮湛者有如恒河沙數(shù)。世變莫測,風云險惡,適足摩蕩英豪圣哲,砥柱中流,卓異自立,以膺此千古變局,為后人資鑒追摹。 本書所涉論者,皆小儒也,而非大儒。世之所謂大儒者,皆在學問之深邃,不在名位之高;官位之高低,科名之有無,非所計也。所謂小儒者,僅在于當世之名望不高,學行亦未足為當世所景仰,惟在近代變局之中,尚具時代敏覺,能發(fā)抒一得之見,提供世人警悟者。則其志節(jié)可敬,救世心腸可感。本書立意為之暴表,以發(fā)潛德之幽光,起名賢之沉埋,搜放失之舊聞,補史章之缺漏。
作者簡介
王爾敏,著名歷史學家。一九二七年生,河南淮陽人,臺灣師范大學史地系畢業(yè)。歷任臺灣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校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國近代思相史論》、《清季兵工業(yè)的興起》、《淮軍志》、《上海格致書院志略》、《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解醒集》、《五口通商變局》等書,另編纂史料十二種,史學論文七十余篇。
書籍目錄
鄭復(fù)光與泰西科技知識姚瑩之經(jīng)世思想及其對于域外地志之探究梁廷楞對于西方之認識及其開新視野王韜在近代中國之思想先驅(qū)地位王韜早年從教活動及其與西洋教士之交游王韜課士及其新思潮之啟發(fā)鄭觀應(yīng)之實業(yè)救國思想薛福成的生平與思想文廷式遺稿《知過軒譚屑》之史料價值宋育仁之旅英探索新知及其富強建策盛宣懷與中國實業(yè)利權(quán)之維護盛宣懷與中國電報事業(yè)之經(jīng)營經(jīng)元善之身世與思想及其上書?;收械溄?jīng)過張謇之實業(yè)經(jīng)濟思想近代科學與民主先驅(qū)沈?qū)W之短促生命光華鄉(xiāng)曲師儒劉光蕡因應(yīng)近代世變塾師翁仕朝歷經(jīng)世局三變及其故國情懷征引書目中西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鄭復(fù)光與泰西科技知識 一 昔年初登學術(shù)領(lǐng)域,研治中國近代史。因閱讀魏源《海國圖志》,而及于鄭復(fù)光所著之《火輪船圖說》,收入《海國圖志》之六十卷本(早期有五十卷本、六十卷本,均成書于道光二十七年以前,一百卷本成,魏氏序于咸豐二年。即1852年)。當年魏氏專撰后序,說明網(wǎng)羅一代放失舊聞,備為世用。是以全部收輯原著,未加刪削竄點。自可視作各家獨立自有之原作。故在拙著《清季兵工業(yè)的興起》列載于附錄表中。當自此略見鄭氏著作,及其籍貫大略。蓋均不出《海國圖志》范圍?! 〗嗄陙恚箨懗霭娼缈脊偶H多,古代資料最多,而近代著作亦重刊珍籍不少。有關(guān)鄭復(fù)光著作,問世者二種。皆為清道光年間之書,但實世人稀見。一為光學專書《鏡鏡詅癡》,約創(chuàng)稿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鄭氏旅居揚州之時。其成書即當在于揚州地區(qū)(包括東臺縣),時在嘉慶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間(1816-1820)。另一為世人一般科技知識之書《費隱與知錄》。其創(chuàng)稿確知始于嘉慶二十一年,然遲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始行成書,道光二十二年排印問世?! 〗陙?,留心研究鄭復(fù)光者漸多,全在于科技知識之探討。研考光學書《鏡鏡論癡》者,有林文照、宋子良。研考《費隱與知錄》者,有王錦光、王艷玉。研考《火輪船圖說》者,有王錦光、洪震寰。而綜合鄭氏全部科學著作,一并研討者,有青年學者許進發(fā)之碩士論文。惟我另行提出一些重點討論,就教于科學史前修,特別志在于補充。盼望好學如許進發(fā)者取我一得之愚,而改進其科學史大著。此即撰著此文之動機?! ”救怂伎歼x擇鄭復(fù)光之重點,與前人略有異趣,主要在研考中國傳統(tǒng)儒生之客觀求知態(tài)度與入世用心。尤其要了解紜紜廣眾,默默無聞,若鄭氏之占畢小儒,多數(shù)沉淪下位之普通儒生。其如何以對外來之西方新知,自辟新境,深值舉例,在此探討,以澄清世人耳目。惟凡前賢所討論,解析已過。當盡量避免重復(fù)?! 《 ≡诖酥?,許進發(fā)君除廣泛涉論清乾、嘉、道、咸時代中國科學家大概,又于鄭復(fù)光本人作全面研討。凡其所著,已盡量包羅。本文自不須有所重復(fù)。但為深入研考一個未獲列科甲之初級儒生而言,鄭復(fù)光所值得特加重視之處,在其學識領(lǐng)域之擴張,以及深思明辨之理性,吸收并重視西洋知識之態(tài)度。乃在《疇人傳》漏網(wǎng)之遺,見出中國學術(shù)中科學知識創(chuàng)發(fā)生長之空間。其成為千千萬萬小儒之一種典型,更將是不期然而終能達成之結(jié)果?! ∴嵤现茖W著作,多是專門性之書。惟《費隱與知錄》為廣泛性普通科技知識筆記。立旨俗淺而涉談廣泛,最能反映鄭氏學問方向之自由意趣,表達識見之坦率真實。本文將用此書為主體,兼及于《火輪船圖說》。用為研考之依據(jù)?! ∴嵤稀顿M隱與知錄》,取義于《中庸》經(jīng)句:“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此即謂圣人之道用途廣而義理微妙,但一般匹夫匹婦也都可以知道。鄭氏并白號“與知子”,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正是表明對科學知識之基本態(tài)度。科學知識廣多而深奧,惟在日常應(yīng)用,乃是匹夫匹婦也可知曉??芍溆眯脑诮馕鲭[晦奧義,淺化至人人都懂。其書原稱《費隱與知》,包世臣序已予說明。今日國人提倡之科學生活化、生活科學化者,其理趣有何不同? 《費隱與知錄》之著作形式,較一般著作大為不同,是采用問難、問對形式,而并非有系統(tǒng)之理論書。中國古籍純?yōu)閱栯y形式者,以《鹽鐵論》為最著,佛家語錄,可為后繼,亦終是少數(shù)。據(jù)科學史家劉廣定意見,以為當是仿襲《泰西水法》,其說甚是,特申述于此。問難純出以自設(shè)問題,當非實有其人,實發(fā)此題。然在討論中間卻引敘古今人物不少。其中所引述之古人有:孔子、程頤、左丘明、沈括、白居易、荀勖、苻朗、張衡、張載、徐光啟、谷應(yīng)泰、都印、蘇軾、韓愈、朱熹、孟康、方以智、杜偉、溫庭筠、權(quán)長孺、鮮于叔明、衛(wèi)夫人、王羲之、王獻之、長孫無忌、許慎等。引稱清朝及乾、嘉、道、同時代人,則有族弟北華、江永、許桂林、俞正燮、趙振祚、李夢湘、王文斗、冀燮堂、博明(字希哲)、樂蓮裳、潘宏遠、鮑澤之、鮑中謙、沈鈁、丁守存、翁方綱、焦循、張際芳、程哲思、方宅揆、金堡、楊墨林(名尚文)、韓韻海、吳南薌、徐石奇、吳效文、桂未谷、賀東嚦、鄭康云、程瑤田、吳藥齋、潘希徵、余天相、朱(中丞)、孫秋溪、關(guān)德果、易蓉湖、梅文鼎、王崇簡、趙翼等人。惟在諸人之中以其族弟北華最重要,在同一書中引稱五十一次,且多標示北華解喻理趣之精妙。自真正是其思辨論題之問難對手,對于其書影響最大。此外,書中尚引稱西洋學者利瑪竇(Matteo Ricci)、蔣友仁(P.Michael Benoist)、哥白尼、南懷仁(Ferdinandus Verblest)等,實必關(guān)乎西方理說。當值得注意?! ≈劣卩嵤献顿M隱與知錄》,其所參閱引據(jù)之相關(guān)資料,或啟念淵源,經(jīng)加審視檢查,將其書引稱資料,列為下表明之。可供比較研析,見出重點。(詳見附表如次。) 就下表所見,一般古書之引述,原無關(guān)重要。惟《夢溪筆談》及《本草綱目》較可注意,不但征引多,實亦為鄭氏科學知識所本,其次《說鈴》系雜輯之書,并不重要。惟其所引征較廣泛而深具信持者,則顯著集中于明清兩代著作。純出于西洋教士者七種。為:《乾坤體義》、《泰西水法》、《遠鏡說》、《靈臺儀象志》、《遠西奇器圖說》、《空際格致》、《泰西人身說概》等。惟尚有李之藻《渾蓋通憲圓說》系據(jù)熊三拔之《簡平儀說》再合中國固有之蓋天、渾天二說而成,與耶穌會士著作同等。此外尚有《高厚蒙求》、《醫(yī)宗金鑒》、《數(shù)理精蘊》、《火法本論》,再加以鄭氏自著之《鏡鏡詅癡》一書,俱為清初以來之重要科學書。凡此十余種書,俱與鄭氏科學知識密切相關(guān),必當特加重視?! 【C覽上舉十余種書,一致表現(xiàn)出西方科技知識之引介。鄭氏熟讀參閱,白能見出其用心所在與志識所出。此固然見得明證,而舉示其所標示,自更能使人深信。其書開宗明義,已作明白申敘: 客有問予予日:費隱與知,原本泰西之說歟?曰:然。西說可盡信歟?日:吾信其可信者而已?! ∴嵤祥_卷起筆,即說明其所撰著本之于西方學問。治學宗旨,坦然明見,無可持疑。于此可舉鄭氏對于隕石之討論,直引西說而證隕星是石而非星: 問,《說鈴》云:星落至地猶熱?!短旖?jīng)或問》云:初落之際,熱不可摩,如埏器初出?!秹粝P談》亦言,星落民間,藩離皆焚。何故?曰:落星非星是火。土氣升至火際,熱而下墜。是以有光,是以成石。土煉成石,其熱可知。西洋書說之甚詳。且言星體甚大,遠過于地,即推算未必無恙。亦非指鹿為馬可比。以一人之所歷,落星鄉(xiāng)矣。何自古及今,不聞有如此其大如日。大星不落,則古有今無何故?且六等星已過地十余倍(原注:六等下非遠鏡不見為星),是落星必大,地何以載?其能無杞人憂乎?故知星無落理,落必非星也?! 〈艘挥懻撾E石之理,明白征引西方見解,并直稱引據(jù)西說。陳說自然,毫無拘牽。繼而解注《春秋》經(jīng)傳,且頗因其得西說而易于釋然。蓋解《春秋》莊公七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隕如雨”一句,仍主張落石之說。鄭氏述其引證西說信持云: 夫子據(jù)事直書,無由知西法。西人自嗚其學,無由知說經(jīng)。今以西說解經(jīng),實四達無礙。敢詡說經(jīng)有功,姑以證西人于此語可證鄭氏會通中西之樂觀信心。儒生之從善精神與高尚本質(zhì),在此有充分表達?! ≡龠M一步考察,鄭氏據(jù)西學而解說經(jīng)傳,推考覆驗,甚是精微。使當世流行常說,往往無法存立。鄭氏主要立場,乃確信西學之務(wù)求實證,因是而辟創(chuàng)不少新理解釋,改善人之常識。鄭氏并明白宣示其所著此書,多本于西學之至理。如其論氣象中“龍雨說”之荒謬?! √┪髦T論,皆實測物理,此編之所本也。龍之見于經(jīng)傳者舊矣?!兑住啡眨骸帮w龍在天?!辈谎孕杏?。又日:“云行雨施?!辈谎杂升?。若龍能行雨,亦非可目睹而肥揣者也。故疑之。 此則舍棄不實之故說,而宗奉西方實驗之明證?! ≡龠M一步考察,凡于中西方信仰舊說明顯表現(xiàn)迥然異趣之處,鄭氏亦能據(jù)理辨析,而推衍其可信可靠之點,選擇信從?! ∽怨叛晕逍校魇垦运男?。孰可信,日:吾兼信之。日四行之說,吾固非之矣。利氏之斥金木不足以配五行(原注:見乾坤體義),是交譏耳,子安得而兼信之。日利氏之抑金木于水火土是也。其訕五行非也。古人傅五行是也,今斥氣于四行之外亦非也。何則?五緯之著于天,雖由人命之,亦可知其從來者舊矣。未聞西士易金木之名也。后人說理,附會陰陽,穿鑿生克,吾固弗信。而卜筮諸術(shù)往往神驗者,固不可謂非陰陽生克之實理也。則金木焉可刪也。氣在天地,充滿流行,變化之所從出,能以西士四行之說為誣乎。(原注:西洋水火土氣。即釋氏地水火風。蓋西域稱述如是,不始利氏也。)是故古人傅五行,蓋錯舉其要,實足以該乎萬物。而獨不言氣者,非遺之也,氣不可見,故渾而不言。如蓋天之學,非不知天為渾象也。氣不可執(zhí),故寄于五行。猶四端之推未始外信于五常也。今必以氣不可言行,是囿于中西之見耳。豈足為通論哉。至于西士之于四行稱為元行。元行也者,非以為包舉萬物,特于萬物之中,拔其尤異者縣于眾間。若日天下之物莫識所始,莫究其終,惟此四行耳。此豈金木之所能匹乎。而執(zhí)是謂五行為非,又豈識立言之各有當乎。此吾所以不盡然西士之說而亦可以兼信者也?! ∴嵤纤憩F(xiàn)之理性立場,概括而言,是不堅執(zhí)一定成數(shù)。其文中之“元行”,即今日常稱之“元素”。鄭氏即就西方之命義與內(nèi)涵,表示元素不必堅執(zhí)一定成數(shù),或四或五,均已足代表萬物基因。后日西洋科學進步,迅速放棄四行之說,然鄭氏當時,只能做到不堅執(zhí)舊說一點。雖未見有若何突破,卻已表現(xiàn)其不排斥外來新說之立場。此種理性態(tài)度,自是科學進步之希望?! ∮懻撝链耍胰丝梢該?jù)鄭氏所言以見出其對于西方科學之正常立場,研析學問之認真切實,以至其著書問世擴廣科學知識之用心。正可看出中西文化交流之初,中國儒生所表現(xiàn)之基本態(tài)度?! ∪ ∴崗?fù)光之科學著作,大致草成于清嘉慶之最后十年間(1816—1825)。除專門深入之光學著作外,其他興趣涉及甚廣,往往簡短片段,未能建樹體系,然說理透辟,具創(chuàng)發(fā)性。茲擇其各項論題之辨析,以備為了解鄭氏科學知識之貢獻。 其一,太空新說先驅(qū) 中國古代天文學三派,而蓋天、渾天兩說,盛行且傳世,獨宣夜說自漢以后,晦而失傳。中國古代早有宇宙無限論,如莊子所表述。但只是思想上一種假說。而在天文學上,東漢創(chuàng)生太空無限論,是即宣夜說。最符合太空真象。此時鄭氏因西方天文知識而重新提起。以二十世紀太空說而言,鄭氏實為中國方面之先驅(qū)學者,值得特予標舉,務(wù)望學界注意,用以厘正世人耳目?! 枺貉蕴煺吣庞谛?、蓋天、渾天三家。渾天言天渾圓,最肖天體。蓋天言天如蓋,則闕其半,已為尚論者所不取。至于宣夜言日月相浮空中,行止須氣。故七曜或住或游,逆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無所根系,遲疾任情。宜為后人所掊擊。迨至萬歷間利馬竇來中國,始有渾蓋通憲之說。乃知蓋天非不知天為渾圓,第舉所可見者立言耳。而寓渾于平,立法益為精妙。是蓋天之學得西法始顯也。惟宣夜一家傳之者郗萌,數(shù)語僅存,無從表章,已記許孝廉桂林有《宣西通》之作,未知其旨。味其名書之義,當是欲為宣夜證明其說也。細思在天諸曜行度若無定則,豈歷所能推?茍有定則,何自古迄今屢變,而終不能得其確實之數(shù)乎。蓋運行本無定則,而去人極遠,非歷數(shù)十年不能見其差故也。然則宣夜之說最疏而實最確矣。日然。有明歷法用授時術(shù)三百年而無大差。本朝用西法,取數(shù)最密。初用不同心天,未幾而改小輪,叉未幾而改橢圓。是數(shù)愈密則差愈易見也。其密焉者,立法之巧也。其差焉者,運行本無定則也。余嘗謂學侶,歷法當隨時實測更改,故圣人取象于革。宣夜遲疾任情之說,理固宜然,然筆之于書,則未免為人非笑,僭妄之名,不可居也。道光甲午,監(jiān)中實測恒星經(jīng)緯之差,刻有成書。言恒星頗有古有今無者,向未明其理,今實測得是行度漸高,則隱而不見。舊謂恒星常共居一層天,終古不變,尚未之知也。此論見之官書,則宣夜之說,信而有征已。 今世重新重視郗萌之宣夜說,在于其所示最合于太空無垠,星懸其間各自運行之實象。實為今日世界上最受肯定之理論。國人開始注意已至十九世紀,而鄭復(fù)光應(yīng)為第一人?! ∑涠?,太陽中心天體說 中國天文知識自古相信地為中心,除宣夜說外,無論蓋天說、渾天說俱假設(shè)地在中心,尤其渾天說之喻為雞子,地如卵黃,天如卵白,信持者眾,直迄近代。但自明清之際,西洋耶穌會士蔣友仁,竟將哥白尼學說輸入。未料鄭復(fù)光亦竟擇善而從。當可見中國普通儒生之理性本原?! 妒Y友仁傳》謂:邇來西洋哥白尼(Nic01aus copemicus,1473—1543)等,置太陽于宇宙中心。最近者水星,次金,次地,次火,次木,次土,太陰之本輪繞地球。土星旁有五小星繞之。木星旁有四小星繞之。各有本輪繞本星。而行最遠者乃為恒星。天常靜不動,太陽為光體,月、水、金、木、火、土六曜皆暗體,借太陽為光,與地球相似。設(shè)有人在太陰及他曜面上,其視地球,亦如地面上之太陰,有時晦滿上下弦。今六曜皆似地球,豈有六曜及太陽循環(huán)地球,而獨地球安靜之理乎。不如設(shè)太陽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及余曜皆旋繞太陽,以借太陽之光,斯論不亦便捷乎。是其說亦未嘗以為必然。而如是推算,便捷無礙,理則較足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