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3-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邵建 頁數(shù):430
Tag標簽:無
前言
讓“胡適”重返歷史前臺(代序) 邵建 胡適,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享年七十余。十九歲時(1910)通過前清華的庚款考試,先后留學(xué)于美國的康乃爾大學(xué)和哥倫比亞大學(xué),1917年完成哲學(xué)博士的考試,應(yīng)蔡元培及陳獨秀邀請,回國后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貒跋Γ黄l(fā)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的《文學(xué)改良芻議》,使古老的中國發(fā)生了一場白話文運動,這是.一次劃時代的語言革命,以致我們今天通行的語體仍拜那場運動之賜,胡適也由此奠定他在中國的影響。天下何人不識君,那個時代有一口頭禪,居然是“我的朋友胡適之”。然而,20世紀下半葉,形勢陡轉(zhuǎn),胡適的形象一落千丈。1950年代,大陸中國發(fā)起轟轟烈烈的批胡運動。幾十年后(2003),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堂皇九卷的《古史考》,其中前四卷就是那個時代(1949-1980)批胡運動的史料匯編。近三百萬的大批判文字,集成了這厚厚的四卷大開本,它像小山一樣堆在我的書桌上,盯著它就像在打量一個怪異的時代。 就我本人而言,接觸胡適很晚。在我讀中學(xué)的1970年代,是沒有胡適書讀的,如果偶然碰上,那肯定是在批判的材料中。但,盡管沒讀過胡適,胡適在我的心目中卻是一個反面形象,記得“走狗”兩個字庶幾便是我腦海中對這個形象的最早勾勒。多年后,等到我自己系統(tǒng)地讀胡時,胡適在中國的命運已經(jīng)走過了一個大大的“之”字?!拔母铩苯Y(jié)束后的1980年代,大陸中國逐步對胡適重開評價,這是一個“去妖魔化”的過程。胡適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逐步從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過渡到文化領(lǐng)域和思想領(lǐng)域。隨著人們對胡適和胡適思想的深入,已經(jīng)沉人歷史背影中的胡適再度走向歷史前臺。以致一個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這樣語重心長:2l世紀是胡適的世紀。 當(dāng)然,這里的“胡適”已不僅是他自己,而是某種精神的象征。問題是,今天,如果我們把“胡適”作為2l世紀的文化選擇,那么,由他所代表的精神坐標到底是什么呢? 胡適一生和他的思想都相當(dāng)豐富,有這樣一篇寫胡適的文章,內(nèi)容沒看,但題目卻過目未忘:他什么都沒有完成,但卻開創(chuàng)了一切。這句話非常到位,庶幾可以視作胡適的墓志銘。在20世紀中國文學(xué)史、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教育史以及20世紀歷史本身都留下歷史轍跡的胡適,他的豐富的精神遺產(chǎn),放在今天,我以為有這樣一點——這也是胡適身上最突出的一點——可以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樞要,那就是“寬容”。 什么是寬容?應(yīng)該說在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中幾乎找不到這樣的精神資源。作為一種價值之光,20世紀以來,它主要是靠當(dāng)年留學(xué)英美的那撥知識分子輸入和奉持,而胡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在牛津、朗文或韋伯斯特等大辭典中,寬容通常解釋為對不同于己的信仰、思想和行為的容忍和承認。美國一位宗教思想家甚至把它視為“一種和思想及行為與眾不同者建立和維持共同體的品質(zhì)和能力”。是的,社會作為一個異質(zhì)共同體,組成它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相異的文化背景,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處世態(tài)度和對事物的看法無法一致。那么,這樣一群人如何在社會中共存呢?如果我們不是強調(diào)彼此之間斗爭的話,寬容就是構(gòu)成社會和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責(zé)任培養(yǎng)自己的寬容意識和能力。 然而,20世紀中國最匱乏的精神資源之一,就是寬容。20世紀是一個奉行“斗爭哲學(xué)”的世紀,寬容則是這種哲學(xué)的反面,它由于被誤認為是軟弱、妥協(xié)和不徹底,因此,奉持這種價值的胡適自然也就成為那個時代的反面。胡適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生為傳播自由的理念盡心勞力。然而,他在他的晚年卻以“容忍與自由”為題,連續(xù)作文兩篇(其中一篇是講演),強調(diào)的是同一個主旨“容忍”。他說: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會見我的母??的藸柎髮W(xué)的史學(xué)大師布爾先生,那天談話很多,有一句話我至今沒有忘記: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適把這句話稱之為“不可磨滅的格言”,進而申說:“有時我竟覺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边@里的容忍,就是容忍異己。在胡適看來,“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自由”。當(dāng)然胡適也清楚,真正做到容忍并不容易,“因為不容忍的態(tài)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xí)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輕易養(yǎng)成的雅量”。 …… 正如21世紀是胡適的世紀,并非指的是實然,那是一個文化老人的文化企盼;本文這里的走近“胡適”,其訴求也就是走近“寬容”,從而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紀成為一個非血火的寬容世紀。那么,丈量一下吧,我們離寬容,到底還有多遠。記得2003年8月,我和朋友們從績溪小路一步步走近胡適,心中抱著一份期待;今天,我們這個世紀也在一步步走近胡適,心中更抱一份期待。我期待我們這個世紀鑄“斗爭”之劍為“寬容”之犁,我期待我們能為這寬容世紀的到來做出努力、哪怕是抗爭的努力——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就像當(dāng)年胡適所做的那樣。 讓這個世紀早日到來吧! 讓我在此馨香禱祝!
內(nèi)容概要
胡適是20世紀的一個文化坐標,一種精神象征,一條思想脈絡(luò)。即使放在21世紀的今天,胡適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義上的一種價值選擇?;诖?,本著試圖從資料本身形塑胡適,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現(xiàn)胡適一生的思想脈絡(luò),把握其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與變化。更關(guān)注在他的思想語境中,作為知識分子的胡適對社會事務(wù)的關(guān)懷和在公共領(lǐng)域中的表現(xiàn)。同時,以人帶史,由此折射胡適身處的那個波詭云譎的時代。
作者簡介
邵建,南京曉莊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教師,任教文學(xué)理論。教書之余,讀書寫作。1980年代中期以后,寫作以文學(xué)理論和文學(xué)評論為主。1990年代中期后,曾作知識分子研究。本世紀以來,以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為個案,從思想史角度作胡、魯比較研究。2005年以來,另作胡適研究。與此同時,開始時評寫作。
書籍目錄
讓“胡適”重返歷史前臺(代序)第一部分 成長年代(1891-1910) 一 “我是安徽徽州人” 二 幼年失怙 三 “我都得到感謝我的慈母” 四 童學(xué)書目 五 “穈先生” 六 “僧道無緣” 七 出山 八 在梅溪學(xué)堂跳級 九 思想的胎孕(一) 十 思想的胎孕(二) 十一 “為公學(xué)得了個好學(xué)生” 十二 墮落時代 十三 “我很挨近榜尾了”第二部分 負笈北美(1910-1917) 一 路線圖與時間表 二 走向樂觀主義 三 “民有、民治、民享” 四 “小敘事”、“大敘事” 五 “吾對于政治社會事業(yè)之興趣” 六 模擬大選中的“激進”與“保守” 七 民權(quán)政治的“初步” 八 “天賦人權(quán)說之沿革” 九 “第一次訪女生宿舍” 十 世界公民(A citizen of the world) 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樞紐” 十二 字句之爭 十三 “以人道之名為不平之鳴” 十四 “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 十五 尼采的“遺毒” 十六 消極和平主久 十七 與韋蓮司談“容忍” 十八 歌德的鎮(zhèn)靜功夫 十九 “愛國癲” 二十 從“不爭”到“積極和平主義” 二十一 舌戰(zhàn)富山接三 二十二 “波士頓游記”中的財產(chǎn)權(quán)問題 二十三 “波士頓游記”中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 二十四 危險的“國教” 二十五 “拆房”之喻 二十六 “輿論家” 二十七 “論革命” 二十八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二十九 “理想”的迷途 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 三十一 導(dǎo)師 三十二 管子的法治 孟子的民權(quán) 三十三 自由國度里的非自由一幕 三十四 袁世凱,還是威爾遜 三十五 沁園春·新俄萬歲 三十六 杜威 哥大 博士(一) 三十七 杜威 哥大 博士(二) 三十八 杜威 哥大 博士(三)第三部分 海歸以后(1917-1927) 一 “如今我們回來了……” 二 1:3的新文化運動格局 三 與汪懋祖、錢玄同書 四 張厚載和林紓 五 反對“最后之因” 六 無聲的義舉及北大教授的收入 七 啟蒙中的聲音 八 “五四”的態(tài)度 九 質(zhì)疑“根本解決” 十 枕上炸彈詩 十一 為周作人“作伐”和北大“某籍某系” 十二 第一次談?wù)巍∈〕踉嚒杜Α贰∈摹≥浾摷业膽B(tài)度 十五 “在一個共和的國家里,什么叫做悖主” 十六 聯(lián)邦之路(一) 十七 聯(lián)邦之路(二) 十八 聯(lián)邦之路(三) 十九 “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 二十 “為了一個主張而來,為了主張的失敗而去” 二十一 “不過我說的話,我想定然是不合時宜的”(一) 二十二 “不過我說的話,我想定然是不合時宜的”(二) 二十三 “百尺竿頭掉下來” 二十四 “適之,你連帝國主義都不承認嗎?”(一) 二十五 “適之,你連帝國主義都不承認嗎?”(二) 二十六 1925年11月29日《晨報》奐(一) 二十七 1925年11月29日《晨報》奐(二) 二十八 “女師大風(fēng)潮”和北大脫離教育部(一) 二十九 “女師大風(fēng)潮”和北大脫離教育部(二) 三十 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一) 三十一 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tài)度(二) 三十二 兩個人的莫斯科(一) 三十三 兩個人的莫斯科(二) 三十四 兩個人的莫斯科(三) 三十五 兩個人的莫斯科(四) 三十六 兩個人的莫斯科(五) 三十七 “兩個人的莫斯科”附 三十八 “歐游”過了是“漫游” 三十九 1927年的“博士”之迷 四十 對國民黨的態(tài)度(一) 四十一 對國民黨的態(tài)度(二) 四十二 第二次過日本 四十三 “這也可能意味著〔新文化〕運動的倒退”后記:理性思考 感性表達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后記
后記:理性思考感性表達 后記也就是個交待。 《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完成后,大約半年時間,又開始這本書的工作。這次是把筆墨都集中在胡適一人身上,因為前一本書的框架是胡、魯比較,有許多胡適的材料在那個框架中無以采用。當(dāng)然,另寫胡適,不僅僅是材料富余,更在于對20世紀來說,胡適是一個文化坐標,一種精神象征,一條思想脈絡(luò)。即使放在2l世紀的今天,胡適和他所代表的思想顯然也是普世意義上的一種價值選擇。本書試圖從資料本身形塑胡適,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現(xiàn)胡適一生的思想脈絡(luò),把握其思想的形成、發(fā)展、變化,更關(guān)注在他的思想語境中,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對社會事務(wù)的關(guān)懷,同時,以人帶史,由此折射他所身處的那個時代。至于胡適的其他方面,比如他的私人生活乃至情感生活等,就不在本書視野之內(nèi),因為本書的初始定位就不是全傳。 近幾年的寫作中,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八個字“理性思考,感性表達”。由于本書側(cè)重胡適思想,更需要在思考上用功。拓深其思想含量和學(xué)術(shù)含量固我所欲,但,表達卻力求可讀。向來人不遠文字而文字遠人。感性些,再感性些,至少我不想我的文字拒人千里。至于本書是否能夠做到這八個字,我只敢說這是我的努力,再多說,也許會曝露我的不自信。 本來想把胡適的一生在文中一氣呵成,但很快發(fā)現(xiàn)在篇幅上有困難。胡適一生經(jīng)歷豐富,其生平貫穿晚清、北洋、中華民國等,他的晚年還要面對海峽這邊的大陸中國。如果以人帶史,份量將會更大,它超出了一本書的承載。因此,決定把胡適生平一分為二,這本書專門寫胡適的前半生,時間截至1927年。是年,胡適三十六歲,按他享年近七十二歲計,正好是人生的一半。另外,1927年是現(xiàn)代中國出現(xiàn)大變局的年份,胡適又正好第二次從美國回來。此前此后,這個國家和二次回國的他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進一步說,那個時代和胡適本人都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轉(zhuǎn)折。因此,以這個轉(zhuǎn)折點的1927年劃界,是個相對合適的年份。 本書書名借自尼釆的同名書,那是1980年代風(fēng)行的一本書。在《瞧,這人》的譯名外,該書的另一種譯稱是《看哪,那人》。那是尼釆的精神自敘,在德意志,尼釆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風(fēng)向標。同樣,胡適也是他那個時代的一種精神風(fēng)向,盡管他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沒能成為主流,或者說,是我們在那個時代錯失了“胡適”。也正如此,今天,我們更需要穿過歷史的煙塵,好好打量一下這人和這人的思想。 本書的構(gòu)想在寫作前曾和馮克力先生交流過,他當(dāng)時就很認同我的這次寫作,感謝他為出版此書所做的繁瑣細致的工作!感謝朋友范泓先生慷慨提供相關(guān)資料!感謝南京大學(xué)圖書館陳遠煥、劉松建二位先生在我需要時所提供的圖書幫助!感謝欣然同意出版此書的廣西師大出版社劉瑞琳女士和曹凌志先生!還要感謝一直關(guān)注我這本書的寫作并為之做出相應(yīng)付出的席云舒先生!最后,我更要感謝愿意拿起這本書的每一個人!它原本就是獻給你們的…… 邵建謹志
編輯推薦
《胡適的前半生:瞧,這人!日記、書信、年譜中的胡適(1891-1927)》新增《說有易,說無難》、《風(fēng)雨蒼黃五十年》兩文,系作者在胡適先生辭世五十周年的回應(yīng)文章及感懷文字。2007年初版《瞧,這人》,新版改名為《胡適的前半生》。
名人推薦
胡適一生經(jīng)歷豐富,其生平貫穿晚清、北洋、中華民國等,他的晚年還要面對海峽這邊的大陸中國。如果以人帶史,份量將會更大,它超出了一本書的承載。因此,決定把胡適生平一分為二,這本書專門寫胡適的前半生,時間截至1927年。是年,胡適三十六歲,按他享年近七十二歲汁,正好是人生的一半。另外,1927年是現(xiàn)代中國出現(xiàn)大變局的年份,胡適又正好第二次從美國回來。此前此后,這個國家和二次回國的他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進一步說,那個時代和胡適本人都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轉(zhuǎn)折。因此,以這個轉(zhuǎn)折點的1927年劃界,是個相對合適的年份。 ——邵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