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法] 吉爾·德勒茲 頁數(shù):173 譯者:董強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在??麓蜷_的新視野中,德勒茲是將疆域拓展得最寬的一位,文學、電影、繪畫,不一而足。而這本論培根的作品,是德勒茲將哲學觸角引向繪畫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從中可以管窺德勒茲的基本哲學觀念,尤其是德勒茲的思想方法。
德勒茲認為-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以純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繪畫,從而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找到了第三條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紀的命運,在他之前,塞尚已經(jīng)開始了類似的探索,而從更廣的藝術史角度來講,這一探索可以上溯到古埃及藝術。這一探索的本質,是用一種具有觸摸能力的視覺,取代了純粹的視覺,其間有哥特藝術與巴洛克藝術曾經(jīng)偶爾達到了這樣的視覺。
作者簡介
吉爾·德勒茲,法國哲學家。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yè)后就讀于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1957年任索邦大學哲學系助教,1960年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專員,1964年到1969年任里昂學院哲學教授,1969年接替米歇爾·??氯伟屠璧诎舜髮W哲學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1995年11月4日,因難忍肺疾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德勒茲的影響遍布人文學科的各個領域,代表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業(yè)已取得世界性的聲譽。
書籍目錄
德勒茲的第三條道路——《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中文版導讀
法語版序
法語版前言
一 圓,圓形的活動場地
圓形與它的類比物
形象與形象化的區(qū)分
事實
“不可爭辯的事實”
問題
繪畫的三個元素:結構、形象與輪廓
平涂的作用
二 關于古代繪畫與具象的關系的思考
繪畫、宗教與攝像
關于兩個錯誤理解
三 田徑運動
第一個運動:從結構到形象
隔離
田徑運動
第二個運動:從形象到結構
身體逃脫:可憎
收縮、耗散:洗臉池、雨傘與鏡子
四 身體,靈與肉,變成動物
人與動物
不可區(qū)分的區(qū)域
肉體與骨頭:肉體從骨頭下滑下
憐憫
頭部、臉部與肉
五 概括性思考:培根繪畫的不同時期與各個方面
從叫喊到微笑:耗散
培根連續(xù)的三個時期
所有運動的共存
輪廓的功能
六 繪畫與感覺
七 歇斯底里癥
八 畫的力量
九 交合形象與三聯(lián)畫
十 樸記:什么是三聯(lián)畫
十一 繪畫,在繪畫動作之前……
十二 圖形表
十三 類比
十四 每位畫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概括了繪畫史……
十五 培根穿越了什么
十六 關于色彩的思考
十七 眼與手
根據(jù)參考的順序先后所引用畫作的索引
章節(jié)摘錄
雖然從思想上來講,德勒茲是后現(xiàn)代的、革命性的哲學家,但他畢竟是巴黎大學的教授,這一點使得他的文字具有很強的嚴密性。從作品的結構來講,他甚至具有古典哲學家之風。最典型的體現(xiàn)就是,在每個章節(jié)中,他都會在標題之外,添加上一些哪怕在正文中并不出現(xiàn)的小標題,或者提示。這些提示僅僅出現(xiàn)在目錄中,有點像法國古典作品中那些提綱挈領的線索,其作用,又有點像我國古代章回體小說中的標題,總之,具有極強的綜合性與暗示性。在閱讀過程中,它們成為在迷失時的盞盞燈火。所以讀者應當時不時地參閱目錄。然而,這些燈火又是或明或暗的,我們有時甚至不知道它們從何時起照明,或者說,它們的照明范圍究竟有多大。所以它們不在正文中出現(xiàn),也不能在正文中出現(xiàn),因為那樣除了會打破文體,還會遇到不知道該在何時插入段落之間的問題,因為在每個小問題、小主題之間,就像是鱗次櫛比的屋頂上的瓦片一樣,相互覆蓋,前頭搭著后尾。它們是約略的,暗示多于明指,更多地是一種方向性箭頭。而且在這些箭頭般的方向牌上所書寫的,并非所指區(qū)域的“實質性”提示:它們不像“動物園”、“車站”那樣的標牌一樣,指示出的,就是動物園或車站,而是一種可能性,一種大致的意指。打個不確切的比方,“動物園”內可能有人居住,“車站”可以是火車站,甚至飛機場!然而,作為閱讀的指向,它們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細心的讀者覺得一時迷路時,還是可以回到這些小標題上來,也許可以借之重新進入文本?! 倪@一角度來看,本書的基本線索還是非常清楚的。作者圍繞著“感覺的邏輯”這一主題,從“感覺”出發(fā),探討培根作品中的“形象”問題。在前幾個章節(jié)內,作者主要以培根大量的具體作品為基礎,探討了培根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特征。西爾維斯特的《培根訪談錄》成為本書引用培根本人思想的主要資料。從圓形(或圓形場所)開始,作者將培根的空間區(qū)分為形象、輪廓和平涂的色彩這三大部分。直到第十章,作者都一直在探討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三聯(lián)畫作為培根最具特色的形式,將這三種關系的張力體現(xiàn)得最完美。在后半部分,德勒茲轉向兩種更為復雜的感覺:色彩與觸覺般的視覺。為此,他建立了兩個時間坐標:一個是20世紀的坐標,另一個是更廣的藝術史的坐標,一直上溯到古埃及藝術。通過引用幾位藝術史家的理論,他提出,培根繼塞尚之后,重新恢復了古埃及繪畫中的視覺,即一種觸覺般的視覺。“圖形表”的概念,幫助德勒茲闡明了一些動力概念,而觸覺般的視覺的概念,為“純形象”提供了保證?! ∵@就是德勒茲的“第三條道路”:在現(xiàn)象學與精神分析之間,在眼睛與頭腦之間,在文學與藝術史之間,在運動與靜止之間,這位制造概念的高手、運用悖論的智者,以他特有的方式,從哲學家的角度,創(chuàng)作出了他的“概念藝術”作品。這一作品,就是讀者手中的這部《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所以,它不是一部有關一個畫家的論著,也不是一部探討哲學問題的專著,而是一個在當代社會中具有特殊感覺的哲學家,運用尼采的“快樂的知識”原則,帶著巴特的“文本的愉悅”,愉快地構建起的一件“概念藝術品”。作為德勒茲唯一的一部涉足繪畫領域的著作,它彌足珍貴,但是,德勒茲的作品,正如他本人所說,是以蜘蛛結網(wǎng)般的方法寫成的,每一部作品之間都有關聯(lián),一些重要的概念,在其他作品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本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如從阿爾托那里借鑒來的“無器官的身體”);有的概念,已經(jīng)成為他的標記性概念,如“解轄域化”,則在書中流暢、自然、輕松地流過;而對于運動與時間的看法,與他關于電影的巨著《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緊緊相聯(lián),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思想精髓,在論培根與論電影中,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電影形式更適合于討論時間與運動而已。2004年,一批法國音樂家以培根的作品為素材,編排了一個節(jié)目,題目就叫《運動-影像》,絕對不是出于偶然或巧合。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整個德勒茲的思想體系就是一種巨大的概念藝術的“裝置”。這一裝置的復雜性與有機性,尚需我們努力,才能真正體會到。但同時,任何一部書,都是管窺其裝置秘密的最佳窗口,正如每一個單子,都已經(jīng)蘊涵了整個宇宙的基本結構。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就更加能夠理解德勒茲本人非常喜愛的、瓦雷里的一句貌似悖論的話:“最深邃的,是表面的皮膚。”然而,每一本書雖然都折射出整體的結構,卻同時又發(fā)出不同的光亮,恰似塞尚那些經(jīng)過了“微調”的小立方體。如果說,本書在德勒茲的整體裝置中,有它的獨特光亮,那就是對色彩、形象的探究,同時,在探討形象的時候,添入了一個與“精神分裂癥”不同的“歇斯底里癥”的分析。德勒茲巧妙地運用了“歇斯底里癥”一詞在拉丁詞源上與“滯后性”一詞的相近,指出歇斯底里歸根到底是一種神經(jīng)上的滯后性,是一種事件過去之后在神經(jīng)上的停留不去。這一“縈繞”與滯后,成為培根作品中人物的特征,是他們那些固執(zhí)的個人體操與雜技的基本特征之一?! ?hellip;…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現(xiàn)象學與精神分析之間,在眼睛與頭腦之間,在文學與藝術史之間,在運動與靜止之間,這位制造概念的高手、運用悖論的智者,以他特有的方式,從哲學家的角度,創(chuàng)作出了他的“概念藝術”作品。這一作品,就是讀者手中的這部《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 ?mdash;—董強 吉爾·德勒茲有關弗蘭西斯·培根的書遠非一個哲學家對一位畫家的研究。那么,這本書是否是“論”培根的?誰是哲學家,誰是畫家?我們的意思是:誰在那里思考,誰又在看著思考者思考?一定可以對繪畫進行思考,也一定可以將思想畫出來,包括繪畫這一激情、熱烈的思想形式。 ——阿蘭·巴迪烏和芭芭拉·卡桑
編輯推薦
1.大家經(jīng)典--??轮笞顬闇Y博的法國思想家吉爾·德勒茲論述藝術美學的經(jīng)典之作?! ?.解讀弗蘭西斯·培根后現(xiàn)代繪畫的重要作品--培根的作品以粗獷、犀利、強烈的同性戀色彩和經(jīng)常性的暴力與噩夢般的圖像而著稱,本書是解讀培根作品的必讀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