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馬世芳 頁數:24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不僅僅是一本樂評集?! 兜叵锣l(xiāng)愁藍調》是一本披著音樂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關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紀念冊?! ∫痪牌咭荒?,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披頭士已經解散;樂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絲·喬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間;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國”那個充滿鮮花和大麻味的嬉皮夢被滾石樂隊的阿爾塔蒙特慘案徹底粉碎。 這時的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與迷茫?! ∫痪虐艘荒?,胡德夫、楊祖珺已因“美麗島事件”遠離歌壇、各奔東西,“民歌運動”即將走到盡頭;隨著羅大佑、蘇芮、李宗盛、張艾嘉等人的嶄露頭角,臺灣樂壇的巔峰期已在不遠處招手?! ∵@時的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廳,正是這場變革的集會場所?! ∪欢?,整整“晚出生”一個世代的他,把本屬于上一輩人的青春記憶,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記錄了下來,轉換成為或激動、或落寞、或感傷的種種情懷,如今的我們再隨其追憶這些情懷,也許只是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從何處而來。
作者簡介
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臺北。寫作者、廣播人、五四三音樂站站長?! ●R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余,也能引領讀者側身歷史后臺,懷想曾經滄海的激情與幻滅,于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赣H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卷披頭士精選輯迷上老搖滾,并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臺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畢業(yè)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制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痪啪盼迥晖宋椋幾搿队肋h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臺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 《柀柀柲?,馬世芳創(chuàng)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跨足社群經營與獨立音樂發(fā)行事業(yè),屢獲臺灣金曲獎與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肯定?! 《柀柫辏谝槐旧⑽募兜叵锣l(xiāng)愁藍調》在臺灣出版,獲得各方贊譽,入選《誠品好讀》選書單、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入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R世芳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jié)目,并持續(xù)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書籍目錄
鄉(xiāng)愁是給不回家的人——序馬世芳《地下鄉(xiāng)愁藍調》你和我和一只狗叫布 ——兼序馬世芳的《地下鄉(xiāng)愁藍調》致簡體中文版讀者 門,消失的酒吧與青春期 二十歲的佩珀軍士與十六歲的我白碟遺事 寂靜的聲音,一九六六遙望嬉皮世代的背影——《烏茲塔克口述歷史》序一個唱垮了政權的搖滾樂團青春舞曲 —— 我的記憶,關于那些歌那時,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美麗島”的前世今生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民歌”小史坐進時光機,擋下那瓶毒酒
章節(jié)摘錄
門,消失的酒吧與青春期 我一直記得不可遏抑地想聽Doors的那種感覺。十七歲那年的一個冬夜,離大學聯考還有一百三十九天。獨自站在亮晃晃的公車里看著窗外冷清的街景,身上散放著適才跟友朋聚會沾染到的煙味,忽然極度想聽Doors,想讓冷颼颼的夜里多出一些距離遙遠的、素色的頹廢聲響。下車走在回家的路上,所有的店家都打烊了,路燈照著無人的巷弄,小蝙蝠繞著圈盤旋飛舞。想起前幾天把Doors的卡帶都借給M了,頓時覺得前所未有地空虛起來。 我跟M是在??缯J識的。高二那年我跟他競選社長沒選上,M當選之后便邀我做社團的首席干部。在一學期的共事中,我對M產生出一種既是革命同志又是競爭對手的微妙情感:瘦長的M總是顯出一種不慌不忙的早熟姿態(tài),笑起來永遠帶著嘲弄的表情,仿佛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情足以讓他驚惶。在他身邊,我總覺得自己是個笨拙可笑的二流貨色——老實說,我一直忌妒著M?! ∧每◣У綄W校借給M的那天,我們一人分一邊耳機,聽著《人們變得古怪》(People Are Strange)?! ∪藗冏兊霉殴?,當你是個陌生人 面容如此丑陋,當你獨自一人 女人變得邪惡,當你不被需要 街道也傾斜起來,當你失意落魄 羅比·克里格(Robby Krieger)幽幽咽咽彈起吉他間奏,喝醉了似的,指法卻又十分精準。 “等考完我就要去學電吉他,而且不要狂飆,要彈就要彈這種的。你聽,它的每個音都有意義。”我比手畫腳地對M說?! 沒有回話,用他一貫的表情揚起嘴角,斜斜地看了我一眼?! ‘敃r??绺刹繐碛袩o限制請公假不必上課的特權,于是我們鎮(zhèn)日窩在漏雨破窗、僻處校園最角落的社辦,一知半解地啃著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跟五。年代那些意象奇詭的現代詩,并且不時為著龐大的議題用盡腦中新習得的冷硬詞匯反復論辯。那一年也是我的搖滾樂啟蒙期:我拿三百塊跟班上同學買了一對隨身聽專用的外接喇叭,在社辦一邊做完稿一邊放著一卷又一卷的卡帶。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在一九六八年的錄音里囂張地吼道: We want theworl dand Wewantit We want theworl dand Wewantitnow,now?…NOW!! 其實我們并不確知自己是否真能掌握這個世界,因為世界正以恐怖的速度激變著。請公假窩在校刊社聽Doors的那年,剛解嚴沒多久,大學校園里學運四起,畢業(yè)的學長帶他們編的地下刊物回來給我們看:米黃的紙張印著一幀幀黑白分明的木刻版畫和墨色淋漓的標題,滿是我無法理解、卻又不能不在閱讀當下感到熱血沸騰的詞匯:“特別權利關系的父權心態(tài)”、“黨國大一統(tǒng)”、“國家機器vs.民間社會”、“權力的第三面向”。政治迫害、記過退學的威脅是他們頭頂明亮的光環(huán),這種悲壯的、反體制的氣氛令人神往不已?! ≡谂_灣壓抑已久的民間力量驟然傾瀉而出的時節(jié),我聽著整整二十年前造反派年輕人聽的搖滾樂,等待著大學聯考,每天對校門口的“偉人”銅像投以輕蔑的眼神,且一面揣想風起云涌的六。年代該是什么模樣?! ‰x聯考還有一百三十九天的那個晚上是Y的生日派對。Y是某女校的??缰骶?,跟M介乎熟與不熟之間,就像兩個邦交國的總理一樣,在慣例上必須建立某種程度的友好關系吧。總之,那個晚上我臨時被M抓去作陪,上館子吃了一頓火鍋,同去的還有M的另一個朋友跟Y的同學。在餐桌上我被M灌了好幾杯啤酒一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喝啤酒,所以不久就頭疼起來。吃飽之后時間還早,有人提議到羅斯福路一家叫做AC/DC的酒吧去續(xù)攤。 在??绱鄠鞯纳衩毓适吕?,總會提到AC/DC這間酒吧。傳說古早的學長寫不出東西或者創(chuàng)意枯竭的時候,就把完稿紙卷一卷帶到AC/DC去,叼著煙、拎著啤酒瓶,把酒吧的桌子當編輯桌,做出一張張被后世奉為經典的??婷妗K麄冊谀莾猴嬀?、論辯、寫詩、生產滿篇夾杠(jargon的音譯,行話,隱語)的論述。在那些故事里,AC/DC就是這一代的“明星咖啡屋”,是早慧的心靈宣泄?jié)M腔才情的所在?! 〔贿^說也奇怪,我從來也沒想過要到那兒去瞻仰前輩豪氣干云的遺跡。大概“酒吧”這種地方,對十七歲的我來說,還是過于危險的吧?! ∥覀儊淼揭粋€停滿機車(摩托車)的陰郁騎樓,除了人口處一塊巴掌大的木牌,完全看不出任何類似酒吧的跡象,只有一條窄小的梯級,往上看去,昏暗的樓梯問隱約有幾堆裝啤酒的木箱。攀爬而上,推開門,Doors幽深冰冷的樂音混雜著煙味迎面撲來。DJ端坐在滿墻唱片圍繞之中,散放出獨裁君王的雍容氣派。客人們錯落散坐,匿身在暈黃光圈籠罩不到的黑暗里,只見每張木桌中央一圈圈霧氣裊繞的亮光,照著煙包、酒杯、寫了字的紙、一雙雙交疊的手。已經死了十幾年的吉姆-莫里森緩緩唱著: 騎在蛇背上/騎在蛇背上/來到湖邊/史前的湖邊這條蛇好長/身長七里/很老很老/皮膚冰冷騎在蛇背上/蜿蜒向西…… 就在這樣的樂音中,我跟M、M的另一個朋友,還有并不相熟的女孩子Y以及她的同學,圍坐在AC/DC的長條木桌前,大家一邊吃我?guī)ギ斏斩Y物的蝦味先跟七七巧克力(我不記得為什么帶了這么寒磣的禮物)、一邊玩一種叫做“心臟病”的撲克牌戲——這是一種玩起來必然喧鬧尖叫不已的牌戲,所以一直到離開酒吧,我都沒有余暇專心地聽完一首歌,然而伊們并不介意在Doors的音樂聲中玩“心臟病”,伊們甚至并不知道那是Doors,我又能說什么呢?! ‰x開AC/DC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在羅斯福路吹著夜風等公車,愈想愈不甘心,便漸漸悒郁了起來。在彌漫著煙霧和迷幻搖滾的酒吧里,一群玩撲克牌的高中生顯得多么不上道、多么傖俗!最最不幸的是,我自己也成為這種無可原諒的傖俗的共犯。于是暗暗決定此后不再到這家酒吧,除非終于能找到知己至交,或者擁有一個真心了解我的情人。 然而這個愿望一直都沒有實現:知己和愛人一樣難尋,而且AC/DC不久就關店了。這間酒吧遂夾帶著不完滿的記憶,在我腦中升高、神化。即使后來走遍臺北播放著搖滾樂的酒吧,在不同的昏黃燈光下學習吸煙、爭辯、飲酒,甚至一度竭力把指間的香煙想象成大麻、把窗外烏煙瘴氣的臺北想象成舊金山的嬉皮社區(qū),其實都還是在偷偷比對AC/DC留在心底的,那塊青春期的殘片而已。 頂著夜風回家的那天晚上,坐在沒有Doors可聽的房間撥電話給M,想跟他討回我的錄音帶?! ?ldquo;喂。”M的聲音很虛弱?! ?ldquo;喂,我啦。你還好嗎?” “滿干的,不曉得自己在那邊做什么。”M很無奈的樣子。 “喔。”我無以為繼?! 《嗄曛髲能娭型宋椋氉员持艿綒W洲去晃蕩了一個月。一個晴朗的秋日下午,我走到廣袤的巴黎拉雪茲神父(PereLachaise)公墓,沿著指示找到了吉姆·莫里森的墳。這趟旅行之前,我已經從書本和影片中無數次看過他的葬地的壯觀模樣:多年來,每個月都有數以百千計的樂迷從世界各地前來憑吊這位永遠被凍結在二十七歲的偶像。照片里的墓地有一座胸像,被涂抹得面部全非。大理石的墓座上,吉姆的名字也幾乎全被層層疊疊的涂鴉遮掩。噴漆和刻字不僅布滿他的墓冢,更蔓延到周圍的墳墓和圍墻。據說每年忌日都會有歌迷翻墻潛入墓地,在他的墳前燃起一支支蠟燭,輪流吸大麻,把滿地煙屁股排成他的歌名——THEEND?! ∪欢斘襾淼剿膲炃?,卻完全看不到這些。墓地在不到一年前才徹底整建過,胸像被搬走,刻在大理石上的文字被換成更堅固的銅牌,鐫刻的名字也還原成他的本名,索然無趣的“詹姆斯·道格拉斯·莫里森”(James Douglas Morrison),滿墻的噴漆涂鴉全部抹得一干二凈,墳墓上整整齊齊擺著幾束鮮花。 一個表情憂郁、穿著皮衣和牛仔褲的長發(fā)青年,架起三腳架想在墳前替自己拍照,馬上被旁邊拿著對講機、戴墨鏡的健壯女警制止。兩個操南方口音的肥仔老美拿著地圖走來,對墳墓端詳了半天,品頭論足一番就離開了,仿佛他們來看的是盧浮宮的一幅名畫。秋日的暖陽斜射而下,我站在墳前,愈看愈覺得不可思議:吉姆·莫里森的軀體,真的就躺在這下面嗎? 直到離開墓地、踏進地鐵車廂,才猛然想起十七歲的那個夜晚。吉姆·莫里森的聲音在玩著撲克牌的我們周身飄蕩,他離我那么近卻又那么遙遠。那間埋藏在記憶里的AC/DC,竟然和照片里已經不存在的墳地遙遙對望起來。此刻我才醒覺,彼時戀慕著的迷幻、頹廢、激進和悲壯,其實從來就沒有真正進入過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壓根兒沒沾到過六。年代的邊一樣,那只不過是對自己未嘗理解過的生命狀態(tài)、未嘗經驗過的歷史情境一廂情愿的想象。墨色淋漓的地下刊物、耳機里穿越二十年歲月嘶吼著搖滾樂的造反派青年、墓碑表面橫七豎八的涂鴉,它們雜糅在一處,化成一種虛幻的鄉(xiāng)愁。然而嬉皮皆已老去,吉姆·莫里森凝定在二十七歲的臉孔和六八學潮的街頭涂鴉都印在明信片的背面,一張五法郎。那場集體的青春期,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經結束了?! ≌驹趽頂D的車廂里,望著窗外映照出另一個模糊搖晃的自己,再度不可遏抑地想聽Doors。那是當你真正孤獨的時候才聽得進去的音樂?! 《畾q的佩珀軍士與十六歲的我 “那是二十年前的今天……” it was twenty years ago today…… 那年夏天,《佩珀軍士》(Sgt.Pepper)出版之后整整二十年,剛上高中的你在中華商場買到了這張唱片。那是一個陽光普照的周末下午,你把大盤帽塞進書包,一路搭公車到中華路南站,擠進糾結奔流的人潮,穿越騎樓下連綿不絕的攤位,做獎杯的、修隨身聽的、展示幣鈔郵票的、掛著軍服制服的、算命的、賣面的……憋著氣避開樓梯間臭氣四溢的公廁,爬上二樓,走進最角落的那間唱片行。你一手緊攥著書包,一手慌慌地翻著架子上一排排的唱片封套。幾經搜尋,心臟猛然一跳,這幀在舊雜志上看過的著名封面赫然出現在眼前?! ∧愫敛贿t疑地付掉了一整個星期的零用錢。從唱片行走出來,天氣真熱,陽光刺得你睜不開眼睛。你決定到隔壁的面店暫歇,吃一頓已然延遲了的午餐。坐在板凳上,忍不住取出袋中的唱片,滿懷幸福地審視著。身邊忽然有人沖著你說話,嚇了你一大跳?! ?ldquo;剛剛買的嗎?” 是面店的伙計,端著你點的炒面。他年紀很輕,比你大不了多少,眼里帶著促狹的神色。你點點頭,不曉得該說什么。 “這是一張好唱片,你很會買。”你赧然微笑。“我也想買這張,已經想了好一陣子。我有一臺很舊的唱機,不過還可以聽,最近很想好好買一些唱片來聽,不過唱片很貴。” 那時候,一張原版唱片要兩百三十塊,真的很貴。 “我已經有這么多唱片了。”他用手比了比,大約是一條吳郭魚(羅非魚,體長12-15厘米)的長度,“唱片實在很貴,慢慢買,好不容易才有了這么多。”老板遠遠喊他,他做了一個歉然的表情,匆匆跑去招呼別桌的客人?! ∧愠燥?,找他付賬。他說:“有空可以來找我,我告訴你哪些片子好聽,值得買。” 你再也沒有去過那家面攤,中華商場也早就被鏟平了。不過每次放這張唱片,你都會看見夏天午后從中華商場密密麻麻的墻孔透進來的陽光,并且嗅到肉絲炒面的香味?! ?ldquo;心里有些東西被否定了這么多年……” something inside that was always denied for SO many years…… 那年你剛考上第一志愿,這都要歸功于那位體罰與惡補不遺余力的國中(相當于內地初中)班導師(時至今日,她依舊定期出現在你的噩夢里)。國中三年,記憶完全一團混沌,只剩若干鮮明的片段,每個片段都浸滿了恐懼。 比如作業(yè)沒有寫,天蒙蒙亮的時候,就跑到班上借同學的來抄。奮力抄到一半,說笑的同學們倏然沉默下來,你回頭,赫然是老師。她反常地早早來到學校,并且故意從后門靜靜地潛進教室,就為了來這么一個突擊檢查。你抖抖索索把紙筆收起來,老師卻什么也沒說,只沉默地坐到了她的桌前。足足一小時之后,等全班到齊,她才慢慢開口:“沒寫作業(yè)的自己起立。”之后,自然是一頓好打?! ±蠋熆偸墙心銈兣恐锰贄l狠狠抽打你們這些小男生的大腿——那支藤條長而且韌,像釣竿一樣彎曲著,尾端炸開了花,于是用膠帶一圈圈纏起來,“嗖”地甩下去,一條血痕立刻鼓起來,辣麻麻、涼颼颼的,回座之后,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老師并不隨身帶著藤條,它總是擱在教室前面的桌子抽屜里,你當值日生的時候還用它打過板擦。有一次藤條不知道被誰偷走扔掉了,老師正待打人,一看抽屜是空的,遍尋不得,便跑去隔壁班借了一條三指寬的厚木板來用。嗬,木板比藤條厲害多了,力道深深吃進肉里去,挨完打的手心整個腫起來,亮得發(fā)紫,不像藤條只是痛在皮上。你想,那個偷藤條的家伙一定后悔莫及。還好,第二天老師手上就有了一根簇新的藤條。老師永遠不缺藤條,或許“教育部”有編列教具的預算吧,斷了就去總務處領一支?! ∵€有一次,班上集體作弊被逮到,孩子們排著隊挨揍,老師使出全身氣力,拼了命地打,藤條一斷再斷、愈打愈短,忽然教務處招呼你們去“中正紀念堂”表演——你們是樂隊班,隨時都得出任務。于是全班速速換穿樂隊制服,到倉庫取樂器,上游覽車。一路上,老師并沒有隨行,大伙卻全慘白著臉,車里鴉雀無聲。那簡直就是一輛囚車,想到回去即將繼續(xù)的酷刑,你們都恨不得它半路撞上安全島,延遲一下回校受刑的時間。 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三年,以致一離開那所丑惡的學校,你就迫不及待地摧毀了那段時間的記憶。未料弄巧成拙,你的國中時代在腦海中變成一團糨糊,最怕人的部分反而都鮮明地保留了下來?! 》虐衲翘?,你終于自由了——然則你該怎樣證明你的自由呢?被奴役太久,一朝撤除鐐銬,竟然連路都不會走了。高一那年,你的生活全是矛盾與混亂,功課一團糟,又沒有什么談得來的朋友。你很焦慮,囫圇閱讀名聲顯赫的書籍,什么也沒讀懂,但總記得豎起書背,展示你的與眾不同。班上傳說某人“馬子很正”,某人跟哪里的班花“搞上了”,你故意擺出鄙棄的神色,心里卻不可遏抑地忌妒著?! ?hellip;…
媒體關注與評論
搖滾樂看似熱鬧,實則無處不浸透著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這個世界過不去”的寂寞。而那撼動了整個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搖滾樂,便是找到了那條紐帶,把千千萬萬人的寂寞和蕭條,串織在一塊兒。每個搖滾迷多少都是寂寞的,即使和幾萬人一起在轟轟然的樂聲中歡呼落淚,也只是把這份寂寞復制成幾萬份。 ——馬世芳 就像詹宏志先生寫的一樣,“馬世芳仿佛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馬世芳的文字是我周圍的朋友當中唯,那么重視中文字詞精準,標點正確,文法通達的作者……甚至讓人覺得,這個人搞不好連賦格之類的問題都考慮進去。他就像父親甚至祖父級的作家,用正確、字字斟酌的中文,描寫著我們這一代周遭僅存的一些上一代的美好?! ?mdash;—KingKiang 七〇一代人,總覺得自己錯過了披頭士,錯過了鮑勃?迪倫,不能親歷他們的年代,很是遺憾。于是,在被音樂迷醉的時光中,一味地惡補一切和披頭士或鮑勃?迪倫等有關的東西。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對那個不屬于自己的年代的遙想和仰望?! ?mdash;—綠茶 雖然擁有常人望塵莫及的“傳奇”經歷,馬世芳對青春的回望并不讓人感到絲毫的距離,而是以他“推敲到快有潔癖”的詩質文字,擁抱一切“可能的讀者”。于大多數對搖滾樂知之甚少的讀者來說,《地下鄉(xiāng)愁藍調》不是在說什么搖滾樂,而是以之為引,講述一個騷動喧囂的大時代,一段激情與幻滅的青春,以形而上的“鄉(xiāng)愁”輕叩人之存在的窄門。 ——drunkdoggy
編輯推薦
我們曾通過楊德昌和蔡明亮去了解隔岸的牯嶺街少年和青少年哪咤?,F在馬世芳又掏出一份有血有肉有骨有氣的個人成長史和時代鑒證書,并砰然打開每一位讀者的音樂成長記憶之門。難免會讓人聯想到大陸“打口的一代”,或許遲早有一天,馬世芳會帶我在牯嶺街淘黑膠,而我會帶他去廣州的崗頂、上海的大自鳴鐘、北京的新街口……這本書像大河一樣延伸,終將激起兩岸對話的浪花?! 兜叵锣l(xiāng)愁藍調》可以看成是35歲的馬世芳的回憶錄,回憶他上中學到大學那段日子,因為有音樂,天空總是顯得格外的藍。音樂總是能感動人的,感動總是能在記憶中留下痕跡的,把這些痕跡記錄下來,就是一個個故事,它有時候顯得瑣碎,甚至很自我,讀得懂的人,都能從里面讀出自己。 回憶誰不會……但你有東西值得回憶嗎?你能回憶起你出生前的世界嗎?你能回憶起別人的記憶嗎?有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有本事你也寫這么一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