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09-0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李懷宇 頁數(shù):420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我從事新聞工作,有時卻不太醉心熱的新聞,反而迷戀冷的歷史。這兩年來,我是一個“舊聞”記者,沐浴在春風(fēng)里,幸福地訪問著文化界的前輩們。本書記錄的是歷史長河中的留聲。時間真是奇妙,有時很快,有時很慢,盡在人心間。前輩常會感慨新時代的健忘。唐德剛1970年訪臺時,蒙林語堂盛情召宴,至大酒店時問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里?”對方大聲反問:“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沈君山1999年住院時,楊振寧前往探病,被門房小姐擋了駕,一番周折后才能進去。楊振寧坦然告訴沈君山,以前他和某歌星同機,下機后歌星前呼后擁坐加長轎車而去,他的場面雖然冷清些,也有加長轎車來接,同機旅客乃耳語相問:“楊振寧是唱什么歌的?”歷史還算公正,時至今日,林語堂開的文化公司還沒有倒閉,而楊振寧新唱的忘年情歌也家喻戶曉。正是抱著對歷史長河淘盡風(fēng)流人物的信心,我才敢坦然前行,為前輩們留下回憶。訪談是件苦差事,事后回憶起來卻總是甜蜜的。幾乎每一場訪談都讓我想起年少時考試的情景,訪談前苦做功課,訪談時談笑風(fēng)生,訪談后細心整理,從始至終都如履薄冰。每次見受訪者前,我總恨不得把相關(guān)的資料都找到,力求如傅斯年所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钡搅撕褪茉L者面對面時,我總提醒自己:忘記那一堆繁雜的資料,只選幾個最感興趣的問題。笑談之中,相激相蕩,自然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是一個好奇愛問的年輕人,在前輩面前,又時時克制自己:只做一個真誠的聆聽者,盡可能用最簡潔的問題,引出最詳盡的答案。我自認是沈昌文的“粉絲”,努力向他學(xué)習(xí)與大文化人“談情說愛”的本領(lǐng)。沈昌文自稱是“小文化人”,那么,我就是“小小文化人”:“胸?zé)o成竹,事無定見,學(xué)無定說,不受一宗一派拘束,更無一恩一怨羈絆?!痹L談時如同一個空杯,盡量從大文化人的智慧中汲取陳年醇酒?;貞浭强坎蛔〉?。如果有朋友問我:“你記錄的訪談內(nèi)容真的可靠嗎?”我會很負責(zé)任地回答:“不一定可靠?!蔽夷攴蕉r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事情就常常不準(zhǔn)確,推己及人,怎么能苛求我爺爺?shù)耐嗽谛φ勶L(fēng)云時如背史書呢?我常想,《史記》為“史家之絕唱”,難道其所記之事就全在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嗎?我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受訪者面對我說的話,與其親筆所寫的文章或所作的其他訪談,內(nèi)容并非一致。黃苗子和郁風(fēng)夫婦、楊憲益和楊苡兄妹、黃永玉和黃永厚兄弟回憶起共同經(jīng)歷的事情就有出入。親人尚且如此,朋友之間的回憶更有諸多版本。我喜歡這種多元,歷史如果只有一個版本就不好玩了。我不大相信所謂的絕對權(quán)威與標(biāo)準(zhǔn)答案,一家之言需要眾多旁證,心存疑問的求證往往更能走近真相。我樂于盡我所能記錄下每位前輩的一家之言,為歷史留一個存疑的版本。胡適當(dāng)年深感中國傳記文學(xué)缺失,到處勸他的老輩朋友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xué)開生路。當(dāng)我做了這么多訪談之后,再看最可圈點的“赤裸裸”一詞,不免感嘆其難度之大,幾乎無法完成。且不論遮丑的自傳衣不蔽體,也不說美化的傳記涂脂抹粉,即使是一位真誠的老人,在經(jīng)歷大半生風(fēng)云變幻之后,一心想準(zhǔn)確無誤地回憶歷史,又如何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種種局限呢?陳寅恪說對歷史要有“了解之同情”,錢穆則說對歷史需保持“溫情與敬意”,可謂深知史海之浩瀚與人生之無奈。我樂此不疲地訪問大文化人,源于好奇,也抱敬意,了解之后漸懂同情,更深一步就想讓自己進入這一代人的歷史世界。我的訪問對象多是深受五四文化影響的一代,胡適稱五四運動為“中國文藝復(fù)興運動”,那我就一廂情愿地稱他們?yōu)椤爸袊乃噺?fù)興人”吧。這一代人成長在傳統(tǒng)文化尚未人為斷裂的時代,國學(xué)根基深厚,而其中又有不少人留學(xué)海外,經(jīng)受歐風(fēng)美雨洗禮。不管身在何處,他們的心靈總在高處相逢,為民主科學(xué)的思想播一粒種子,為千錘百煉的中文留一點尊嚴(yán),為浮躁騷動的人心寫一片空靈,真是足以復(fù)興中國文藝的一代。然而,晚清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后時局的變化常常出人意表。國家多難,民生多艱,美夢多碎,變局之中,但見有人迷惘,有人痛苦,有人超然,唯無數(shù)知識人的愛國之心從未改變。許倬云:認為,“變”是人類歷史上最不變的“常態(tài)”,通古今之變后關(guān)懷的是全人類與個人的尊嚴(yán),使我如醍醐灌頂。處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我絲毫不敢取笑前輩們在其歷史世界中“真誠的幼稚病”,相信我的“幼稚病”也會付諸后來者的笑談中。我無意用我的訪談記錄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只想在和前輩們的對話中,留下每個人飽含溫情的笑聲和淚影。重構(gòu)歷史世界非我所長,還原歷史細節(jié)也是難事,我也不認為通過我越來越多的訪談就可以匯集成一代人“群體”的精神?,F(xiàn)實世界里以群體的名義壓抑個人的現(xiàn)象綿綿不絕,使我對獨立的“個人”更為珍視。尊重個人,追求自由,容忍多元,是我和前輩們毫無代溝的共鳴。在我的訪談錄里,“大家”是你我身邊的平常人。我不相信完人,也無緣拜圣人,只是幸運地訪問過有情有趣的文化人。
內(nèi)容概要
《訪問歷史》為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高層人物江藝平女士所器重。此書受訪對象性格各不相同,在訪談中卻都無保留地袒露心聲,聽他們反思歷史,嬉笑怒罵,臧否人物,元氣十足。無論是回顧歷史的傷感,還是品評人物的激情,所感受到的是眾位大家與普通人相似的七情六欲。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我人事新聞工作,有時卻不太醉心熱的新聞,反而迷戀冷的歷史。本書的三十位訪談對象,平時居于世界各地,他們多經(jīng)歷了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既受傳統(tǒng)文化之熏染,又受歐風(fēng)美雨影響,在不同領(lǐng)域各有建樹。 今日世界又快又熱,而文化大家漸行漸遠,訪問歷史尤顯意義深遠。重尋他們的傳奇人生和晚年心境,他們的思想境界和處世之道,他們對歷史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思考,也是重溫中國知識人那一個世界的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李懷宇,1976年生,廣東澄海人?!赌戏蕉际袌蟆犯笨紫浾?。著有《親愛的風(fēng)流人物——58位港臺妙人素描》。
書籍目錄
許倬云 只有“全人類”和“個人”是真實的 金耀基 中國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要靠第一流的大學(xué) 陳之藩 秋水文章不染塵 羅 孚 我行我素我羅孚 倪 匡 我唯一可以謀生的手段就是寫作 李育中 泛舟書??v橫論 周有光 百年風(fēng)云笑談中 黃苗子 郁風(fēng) 一流人物一世情 楊憲益 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 沙博理 不辭長做中國人 吳冠中 東西藝術(shù)高處相逢 黃永玉 創(chuàng)作的起點是快樂 丁 聰 筆底才情敵萬夫 沈昌文 談情說愛當(dāng)編輯 何兆武 興之所至自由讀書 高 莽 在翻譯和繪畫之間 湯一介 樂黛云 學(xué)術(shù)上不能有指導(dǎo)思想 陳樂民 資中筠 美國與歐洲文明一脈相承 賈植芳 歷史的最后階段是喜劇 錢谷融 漫談中教出高徒 徐中玉 中國知識分子物美價廉耐磨 何滿子 天地有羅網(wǎng) 江湖無散人 方 平 搞翻譯要像襲人一樣一心一意 草 嬰 一個人的翻譯 一個人的遭遇 鯤 西 一去不回唯少年 辛豐年 我是一個落后的音樂愛好者 流沙河 我牽著莊子的褲腳混入文化圈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序言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我從事新聞工作,有時卻不太醉心熱的新聞,反而迷戀冷的歷史。這兩年來,我是一個“舊聞”記者,沐浴在春風(fēng)里,幸福地訪問著文化界的前輩們。本書記錄的是歷史長河中的留聲。時間真是奇妙,有時很快,有時很慢,盡在人心間。前輩常會感慨新時代的健忘。唐德剛1970年訪臺時,蒙林語堂盛情召宴,至大酒店時問總招待:“林語堂先生請客的桌子在哪里?”對方大聲反問:“林語堂是哪家公司的?!”沈君山1999年住院時,楊振寧前往探病,被門房小姐擋了駕,一番周折后才能進去。楊振寧坦然告訴沈君山,以前他和某歌星同機,下機后歌星前呼后擁坐加長轎車而去,他的場面雖然冷清些,也有加長轎車來接,同機旅客乃耳語相問:“楊振寧是唱什么歌的?”歷史還算公正,時至今日,林語堂開的文化公司還沒有倒閉,而楊振寧新唱的忘年情歌也家喻戶曉。正是抱著對歷史長河淘盡風(fēng)流人物的信心,我才敢坦然前行,為前輩們留下回憶。訪談是件苦差事,事后回憶起來卻總是甜蜜的。幾乎每一場訪談都讓我想起年少時考試的情景,訪談前苦做功課,訪談時談笑風(fēng)生,訪談后細心整理,從始至終都如履薄冰。每次見受訪者前,我總恨不得把相關(guān)的資料都找到,力求如傅斯年所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到了和受訪者面對面時,我總提醒自己:忘記那一堆繁雜的資料,只選幾個最感興趣的問題。笑談之中,相激相蕩,自然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是一個好奇愛問的年輕人,在前輩面前,又時時克制自己:只做一個真誠的聆聽者,盡可能用最簡潔的問題,引出最詳盡的答案。我自認是沈昌文的“粉絲”,努力向他學(xué)習(xí)與大文化人“談情說愛”的本領(lǐng)。沈昌文自稱是“小文化人”,那么,我就是“小小文化人”:“胸?zé)o成竹,事無定見,學(xué)無定說,不受一宗一派拘束,更無一恩一怨羈絆?!痹L談時如同一個空杯,盡量從大文化人的智慧中汲取陳年醇酒?;貞浭强坎蛔〉摹H绻信笥褑栁遥骸澳阌涗浀脑L談內(nèi)容真的可靠嗎?”我會很負責(zé)任地回答:“不一定可靠?!蔽夷攴蕉r回憶起少年時代的事情就常常不準(zhǔn)確,推己及人,怎么能苛求我爺爺?shù)耐嗽谛φ勶L(fēng)云時如背史書呢?我常想,《史記》為“史家之絕唱”,難道其所記之事就全在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嗎?我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受訪者面對我說的話,與其親筆所寫的文章或所作的其他訪談,內(nèi)容并非一致。黃苗子和郁風(fēng)夫婦、楊憲益和楊苡兄妹、黃永玉和黃永厚兄弟回憶起共同經(jīng)歷的事情就有出入。親人尚且如此,朋友之間的回憶更有諸多版本。我喜歡這種多元,歷史如果只有一個版本就不好玩了。我不大相信所謂的絕對權(quán)威與標(biāo)準(zhǔn)答案,一家之言需要眾多旁證,心存疑問的求證往往更能走近真相。我樂于盡我所能記錄下每位前輩的一家之言,為歷史留一個存疑的版本。胡適當(dāng)年深感中國傳記文學(xué)缺失,到處勸他的老輩朋友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xué)開生路。當(dāng)我做了這么多訪談之后,再看最可圈點的“赤裸裸”一詞,不免感嘆其難度之大,幾乎無法完成。且不論遮丑的自傳衣不蔽體,也不說美化的傳記涂脂抹粉,即使是一位真誠的老人,在經(jīng)歷大半生風(fēng)云變幻之后,一心想準(zhǔn)確無誤地回憶歷史,又如何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種種局限呢?陳寅恪說對歷史要有“了解之同情”,錢穆則說對歷史需保持“溫情與敬意”,可謂深知史海之浩瀚與人生之無奈。我樂此不疲地訪問大文化人,源于好奇,也抱敬意,了解之后漸懂同情,更深一步就想讓自己進入這一代人的歷史世界。我的訪問對象多是深受五四文化影響的一代,胡適稱五四運動為“中國文藝復(fù)興運動”,那我就一廂情愿地稱他們?yōu)椤爸袊乃噺?fù)興人”吧。這一代人成長在傳統(tǒng)文化尚未人為斷裂的時代,國學(xué)根基深厚,而其中又有不少人留學(xué)海外,經(jīng)受歐風(fēng)美雨洗禮。不管身在何處,他們的心靈總在高處相逢,為民主科學(xué)的思想播一粒種子,為千錘百煉的中文留一點尊嚴(yán),為浮躁騷動的人心寫一片空靈,真是足以復(fù)興中國文藝的一代。然而,晚清以來,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后時局的變化常常出人意表。國家多難,民生多艱,美夢多碎,變局之中,但見有人迷惘,有人痛苦,有人超然,唯無數(shù)知識人的愛國之心從未改變。許倬云認為,“變”是人類歷史上最不變的“常態(tài)”,通古今之變后關(guān)懷的是全人類與個人的尊嚴(yán),使我如醍醐灌頂。處在瞬息萬變的新時代,我絲毫不敢取笑前輩們在其歷史世界中“真誠的幼稚病”,相信我的“幼稚病”也會付諸后來者的笑談中。我無意用我的訪談記錄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只想在和前輩們的對話中,留下每個人飽含溫情的笑聲和淚影。重構(gòu)歷史世界非我所長,還原歷史細節(jié)也是難事,我也不認為通過我越來越多的訪談就可以匯集成一代人“群體”的精神?,F(xiàn)實世界里以群體的名義壓抑個人的現(xiàn)象綿綿不絕,使我對獨立的“個人”更為珍視。尊重個人,追求自由,容忍多元,是我和前輩們毫無代溝的共鳴。在我的訪談錄里,“大家”是你我身邊的平常人。我不相信完人,也無緣拜圣人,只是幸運地訪問過有情有趣的文化人。節(jié)選賈植芳:歷史的最后階段是喜劇李懷宇 中國20世紀(jì)還有沒有知識分子像你一樣待過四次監(jiān)獄?賈植芳 比較少。有個老外講,一個人經(jīng)歷過兩種生活就什么都不怕了,一種是打仗,一種是坐過監(jiān)獄。我因為住過好幾次監(jiān)獄,對監(jiān)獄都無所謂了。有吃的,有喝的,又不花飯錢,不花房錢,還有保鏢,有警務(wù)人員。監(jiān)獄就像外婆家里一樣。前年,電視臺拍電視,請我到提籃橋監(jiān)獄去了一趟,遠東最大的監(jiān)獄,英國人修的。以前我在那里住著,這回我是貴賓。李懷宇 第一次進監(jiān)獄時你還是學(xué)生,怕不怕?賈植芳 不怕。那時候就十九歲,大年夜關(guān)進去,好飯是吃不到的,一個老犯人跟我說:“你是政治犯,受優(yōu)待,吃的跟我們刑事犯不一樣,看守所欺負你人小不懂事,克扣你的囚糧費?!钡诙伍_飯了,我就把窩頭、咸菜摔在地上,說:“我是政治犯,不吃這種飯?!焙髞硭麄冋娴慕o我重新送飯來了,四個花卷、一碗米飯、一碟炒肉,還有個雞蛋湯。李懷宇 第二次進日本人的監(jiān)獄,怕不怕?賈植芳 不怕。日本鬼子的監(jiān)獄可以買酒喝。上面有人來檢查,看守人員就說:“今天你不要喝酒了,上面有人來檢查。”李懷宇 第三次進監(jiān)獄后,中統(tǒng)特務(wù)提了一個辦法,讓你在《中央日報》上發(fā)表一篇反共宣言就可以出來,你拒絕了。賈植芳 “一二?九”抓進去,是共產(chǎn)黨嫌疑分子;1947年在上海被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wù)抓進去,說我是共產(chǎn)黨的忠實走狗。90年代臺灣開近百年中國文學(xué)國際會議,邀請我去,臺灣《中央日報》講:此人十分反動,30年代我們處分過他,40年代也處分過他,日本人也處分過他,他替共產(chǎn)黨賣命,共產(chǎn)黨來了,也關(guān)了他多少年,像劉邦的大將韓信一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李懷宇 四個監(jiān)獄有什么不同?賈植芳 國民黨也好,日本人也好,北洋軍閥也好,可以看書,家里可以送東西,可以給看守錢讓他給我買東西,可以吃大餅油條,一毛錢就給他兩毛錢。人民政府不能買也不能送……李懷宇 后來在監(jiān)獄里能看書寫東西嗎?賈植芳 沒有看書。“反右”的時候,他們拿了一張名單,都是復(fù)旦大學(xué)的名教授,楊兆龍、孫大雨、王造時、陳仁炳、王恒守、張孟聞,問我認識嗎?我說:“這些人都是同事。”他們問:“你看這些人是什么人?”我說:“這些人解放前都是教授,英美留學(xué)生?!庇盟麄兊恼f法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問我:“你呢?”我說:“我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我唯一可以謀生的手段就是寫作倪匡1935年生于上海,1957年到香港,1992年移居美國,2006年回到香港。居港期間,倪匡創(chuàng)作了大量小說、劇本、散文,其中以衛(wèi)斯理系列小說最為著名,為創(chuàng)作量最高的華語作家。我和古龍是1967年在臺灣第一次見面,之前我代武俠小說雜志約他寫稿,他寫了《絕代雙驕》。他寫了一段就斷稿,我?guī)退m(xù)了很多。所有名家的小說我都續(xù)過,金庸續(xù)過,古龍續(xù)過,臥龍生續(xù)過,諸葛青云續(xù)過,司馬翎續(xù)過,我喜歡續(xù)小說,我覺得很好玩。倪匡先生的住處位于香港銅鑼灣,高處可見豪宅,低處是一片舊樓,他說:“每天看著窗外風(fēng)景,告訴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眲傋聛?,他就介紹:“我們在美國的房子很大,見過的人沒有不喜歡的。這房子是一個建筑家專門建給一個舞蹈家住的,三層五千多尺只有一間房,反而有四個洗手間,古怪到極點,我一看就喜歡?!睆钠届o的美國回到熱鬧的香港,倪匡順其自然,說起美國神采飛揚,談到香港妙語連珠。一個下午的采訪,是在笑聲中度過的。我說:“今天是來聽你講故事的?!薄坝腥私形覍懽詡鳎业淖詡魅僮志涂梢詫懲?。我從1957年來香港快五十年了,這五十年除了寫稿,還是寫稿?!蹦呖锊僦袧庵乜谝舻幕浾Z,講話速度飛快,“寫稿之外,就是吃、睡。人家問我現(xiàn)在忙什么,我整天睡覺,而且一睡就做夢,人家笑我的人生有兩次,夢中一次,現(xiàn)實一次,好像莊子一樣,都不知道是現(xiàn)實還是夢中。我的很多小說都是做夢做出來的,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小說在夢中想到很古怪的情節(jié),我一定即刻跳起來,記錄下來,要不然明天就會不記得了。昨天我就夢見潛到海底,見到一條古怪的魚,奇怪,我根本就不會潛水?!边@位自稱是世界上寫漢字最多的作家,即使今天出品銳減,談起寫作,還是感慨良多:“我寫稿除了稿費沒有第二個目的,沒有什么崇高理想。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來到香港以后,唯一可以謀生的手段就是寫作。除了寫稿,我去打任何工都不夠資格,不夠?qū)W歷,不夠經(jīng)驗,也不夠能力。我做生意都虧得厲害,一次炒股票,一次炒黃金,我以為最容易了,結(jié)果虧得幾乎跳樓。最后只有哈哈大笑?,F(xiàn)在我知道,上天造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來?!比缃窬茻煹呐漕~已經(jīng)用完,最大的樂趣是讀書。在談話中,他對后輩作家的作品如數(shù)家珍:王安憶的《長恨歌》雖然婆媽,也覺好看;余華的《兄弟》是晚清諷刺小說以來最好的諷刺小說;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要看三遍才看明白;平路的《何日君再來》有相見恨晚之感。對自己的妹妹亦舒,他也不忘吹捧:“亦舒的小說好看,文字簡潔明了,情節(jié)發(fā)展得快,人物性格鮮明,這是小說的必要條件?!闭劦脚d起,倪匡起身帶我欣賞他和倪太、女兒倪穗和洋女婿、兒子倪震和周慧敏的照片。又進電腦房參觀兩部電腦,隨手打開的那部電腦桌面上是倪匡夫婦、倪震和周慧敏四人在美國舊居前的合影。突然,他說,客廳里還有一樣好東西,原來是舒淇早期的裸體寫真集。他笑道:“真靚!”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