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干死了!

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阿瑟·阿薩·伯格  頁數(shù):166  譯者:曹雷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涂爾干死了?。荷鐣W理論另類讀本》是阿瑟·阿薩·伯格最近一部學術(shù)推理小說,這是一部集社會學理論和推理小說于一體的作品。來自19世紀和20世紀最重要的幾位社會學家和社會思想家W.E.B·杜波依斯、埃米爾·涂爾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拉基米爾·列寧、格奧爾格·齊美爾、比阿特麗斯·韋布和馬克斯·韋伯在出席在倫敦舉行的一個學術(shù)討論會。在會前的一個晚會上,發(fā)生了學者斗毆、珠寶失竊、涂爾干失蹤等一系列可怕的案件,杰出的私家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和他忠實的搭檔約翰·華生博士介入了這群社會學家,展開調(diào)查。社會學家們紛紛向福爾摩斯講述他們的社會學理論,并展開了一些爭論。馬克思主義、女權(quán)主義、種族理論、精神分析等社會在這里激烈交鋒,充滿了智慧、思想和幽默。終于,這場撲朔迷離的案子真相大白,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涂爾干的一個試驗而已。

作者簡介

  阿瑟·伯格,美國舊金山大學廣播與電子傳播藝術(shù)教授,一個機智而風趣的老頭兒。他涉獵廣泛,文學和哲學是他學生時代的主修專業(yè),媒體傳播學又是他執(zhí)教的學科。他身在學院,卻沒有絲毫學院氣,他主張以輕松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學科領(lǐng)域,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他更看重學術(shù)的自律和尊嚴,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總是充滿了對學術(shù)界的荒謬。

書籍目錄

作者前言鳴謝人物表第一章 那天下午,我處理了一個病人第二章 她離開之后……第三章 我正要離開福爾摩斯的公寓第四章 翌日凌晨,我正打算……第五章 我和福爾摩斯一大早就趕到了克拉里奇飯店第六章 馬克斯·韋伯敲了敲我們的房門第七章 我們正等著會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八章 我們約見的第二位教授第九章 克拉里奇飯店最后一輪午餐時間第十章 我們訪談的下一位是第十一章 敲門聲讓我們吃了一驚第十二章 萊斯特雷德的手下……第十三章 我們離開詢問赴宴者的房間第十四章 比阿特莫過于斯·韋布在克拉里奇飯店舉辦的晚會術(shù)語表參考書目作者介紹譯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涂爾干死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推薦一本輕松了解社會學的書---<涂爾干之死>
      
      
      
      <涂爾干之死>是一本荒誕不經(jīng)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卻是上至馬克斯 韋伯下至哈貝馬斯的眾多學者,他們大約正在開雞尾酒會,突然涂爾干離奇死亡,圍繞這個案件情節(jié)進一步展開.
      
      在這些古怪的情節(jié)中,各個學者的談話中很巧妙的融進他們的學術(shù)觀點,所謂”寓教于樂”,讀者在詼諧幽默的氣氛中就了解了這些學者的主要觀點.當然進一步深入了解,就要看原著了.這本書至少是開胃布丁啊.
      
      類似的法學方面的開胃布丁有劉星<西窗法語>,經(jīng)濟學則有梁小民的<小民談經(jīng)濟><小民談市場>
      
      
      
      我是怎么知道這本書的呢?
      
      每年大四畢業(yè),許多學長會擺出攤子,為方便師弟師妹廉價處理一些書籍,影碟,衣物,日常用品.2003屆人文學院的張靜宇師兄當時也正擺著書攤,我一眼就瞧見<涂爾干之死>.
      
      于是和他侃了起來.
      
      涂爾干(Emile Durkheim)是法國社會學家,他的著作將統(tǒng)計學,經(jīng)濟學等四門學科融合在一起,代表作有<自殺論>,<社會勞動與分工>(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以統(tǒng)計學的方法,搜集大量數(shù)據(jù),從宏觀角度來分析社會問題(比如自殺,犯罪等),這是一種實證研究方法.有人評價他的數(shù)據(jù),表格還不夠規(guī)范,但是他的著作開了先河.以往的研究往往是哲學性的思辯.
      
      涂爾干(Emile Durkheim)還被譯為迪爾凱姆,或杜克海姆,德克海姆
      
      蘇力先生在一些學術(shù)文章中往往是用法社會學的進路,常常會引用到他的觀點.我至今只聽說一些零星的他的觀點.原著曾借到<自殺論>,寒假幾乎抄了一半
  •     期望頗高,開局不錯,結(jié)局令人失望。
      這本書在視角上還算有趣,但理論嵌入實在太過生硬,而且。。。我分明地感到作者對社會理論的了解僅止于門外,雖然普及型讀物都是這種樣子,但不免令人失望。。。
      用了我小半個白天的時間,好歹算是個另類的閱讀體驗。湊合著吧。
  •     自從知道了阿瑟伯格的荒誕小說系列,我就開始孜孜不倦地找,前后跑了五家書店,終于湊齊了目前出的四本。最近的就是今天看完的《涂爾干死了》,說的是社會學理論。
      看過這個系列的兩冊,對于他的荒誕我很推崇。但說老實話,這本書讓我覺得挺失望的?;蛟S真的應了那句古話——事不過三。壞事不過三,好書也不過三吧。
      首先,書的人物設定就很有問題??催^的《學術(shù)會議上的慘案》和《一個后現(xiàn)代主義者的謀殺》里的人物都是虛構(gòu)的?!锻繝柛伤懒恕穭t不然,涂爾干、韋伯、列寧等真實人物紛紛登場,連辦案的都由亨特探長變成了福爾摩斯。
      這回我算是真正領(lǐng)教了無知的好處了。看過《福爾摩斯探案全集》,韋伯和涂爾干等人的著作也看了不少,可是在這本《涂》中,我始終無法把我心目中的福爾摩斯、韋伯和涂爾干和書中的人物對應起來。謝天謝地,我只看過韋伯傳略,如果看過瑪麗安娜寫的《韋伯傳》,我估計我壓根看不完這本書了。
      其次,案件之簡單,情節(jié)之荒謬,結(jié)局之無聊,基本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圍。而且伯格對于社會學理論的嵌入人為強加的痕跡太過明顯,感覺很不自然,生硬的別扭。
      或許因為同樣的題材演繹了多遍讓我產(chǎn)生了厭倦,也有可能書中的理論對我而言稍顯淺顯(畢竟這是一本入門書),不過,由一個社會學的外行來寫作,再由一個社會學的外行來翻譯的社會學理論讀本,阿瑟伯格和曹雷雨先生著實在冒險。
      留有印象的有兩處:
      “韋伯教授已經(jīng)升華了,他把自己的性沖動轉(zhuǎn)向或改為著書立說,這就是他作為一名學者如此多產(chǎn)的原因”,對此,我持保留意見,算是為我痛苦的韋伯閱讀經(jīng)歷出了些許惡氣——老人家活得時間不長,寫得也太多了。
      另外就是這樣一段話——
      但愿我能夠讓他們從構(gòu)筑理論的玄而又玄的抽象概念中出來,迫使他們親眼看看自己對身邊所發(fā)生之事是如何反應的……讓他們從云山霧罩的理論中回到真實的人間,哪怕只有一小會兒也好。
      書中,涂爾干讓教授們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努力失敗了。
      而現(xiàn)實中,有誰發(fā)出這樣可愛的呼喚呢?
      
  •   我也覺得湊合。太生硬了。
  •   有時候會想這種生硬會不會是翻譯的問題,特別是嵌入大段大段的理論的時候~ 覺得原文的特色就是精煉通俗(不然也不會流行),但理論一翻譯過來就覺得啰嗦。
  •   剛剛借到這本書……
    經(jīng)你這么一說,不是很想看了……55
  •   啥叫構(gòu)筑理論。。 嗚嗚~~ 翻的確實是問題啊。。本來我也想找來看看的
  •   to 一樹:構(gòu)筑理論不是理論的一種,構(gòu)筑是動詞吧。太久沒看,我想大概是這樣的。
  •   重新看了一下,似乎是動詞,呵呵。是我最近看constructivism看得頭大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