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賈嘉 頁數:165
內容概要
《未來科技探秘(B卷)》以當代科技為基礎,以前瞻性的思維,勾畫出一幅末來科技社會的宏偉畫卷。謹以此書獻給熱愛科學的人們。
書籍目錄
“巴比倫通天塔”向太陽借能發(fā)電太空旅游平民化“打印人”比“克隆人”更快俘獲閃電,令其改道未來最有爭議的技術:納米技術生命的“黑匣子”私人衛(wèi)星改變我們的生活太空梯人體內植入計算機芯片醫(yī)療領域的分子馬達和納米機械人置于人體的隱形電腦毒素美容“虛擬人”闖世界請讓細菌來保護我們“冷凍原子”改變人類生活“聰明”塑料面面觀右腦使人類不可戰(zhàn)勝反物質讓人類飛入深空人類衛(wèi)士超級疫苗5000多種疑難重癥可望得到根本治療潮汐能照亮你出照亮我電子器官分子電子學新突破:分子晶體三極管硅以后的生活電腦今后向何處去計算機中的巨人電子計算機拉開后基因組時代的序幕藍牙的現在與未來量子密碼術終結黑客夢想奇妙的人造金屬“氫經濟”時代人腦電腦:誰控制誰?數字城市將太陽搬到地球上太陽核能的超級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顯示的革命,OLED顯示器芯片再造“眼”帶來光明“微米薄束”真空失重方顯超導體本色“裝甲衛(wèi)士”凱夫拉材料
章節(jié)摘錄
俘獲閃電,令其改道 雨季的夜晚,一條刺眼的閃電劃破夜空,隨即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響雷打 破天空的寂靜。這種自然現象既壯觀又危險,每年全世界約有數百人岡雷擊 而失去生命,還有不計其數的房屋和昂貴的設施被毀壞。這迫使科學家們盡 快研究出新的更有效的防御措施?! ¢W電是云層和大地之間快速、連續(xù)放電的結果,是人們極為熟悉的一種 自然現象??珊苌儆腥酥?,一個長約3千米的中等閃電所散發(fā)的熱量等于2 00億焦耳,溫度可達1.5萬攝氏度。那么,該如何防御它所帶來的危險呢?傳 統(tǒng)的避雷方法是在高層建筑的頂端安裝避雷裝置,或者在一些有重要設備的 房間內加裝絕緣層,但這只不過是一種被動的做法,并非十分有效。由于雷 擊出現的情況往往十分復雜,所以損失仍然無法避免。怎么才能找到更為科 學有效的避雷方法呢?科學家為此絞盡腦汁。 目前世界上最切實際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日本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已 初見成效。科研人員經過了多種實驗,終于找到一種制服雷電的方法,這種 方法被它的研制者稱為“激光等離子體通道”。科研人員成功地用激光束使 閃電偏離方向,激光束為閃電“平整道路”,為它提供一條便捷并且有吸引 力的路線?! ∷^的“激光等離子體通道”,實際上就是利用激光把空氣中的分子加 熱,使它們不僅有足夠的能量分離成原子,而且能使它們達到等離子狀態(tài)( 電子脫離了原子核后,兩者共同形成了溫度極高的氣體)。這種“熾熱離子 ”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很容易被像閃電那樣的電流穿過。這樣就產生了一 個所謂的等離子體通道(通道是看不見的,岡為它沒有固體外形,而是南?! ∽咏M成的),它好像是“瀝青”在空氣中建造了許多“寬闊的馬路”,以此 來吸引閃電并使之改道?! 娂す夥瓷淦鞅仨氁惭b在很高的地方,這樣才能發(fā)揮最理想的作削?! ⊙芯咳藛T修建一個足有50米高的鋼制“閃電引導塔”,裝有一面2000萬干瓦 強激光束的反射鏡,利用反射鏡產生的“等離子體通道”來引導閃電。不過 要使這些尖端設備運作很不容易:為了掌握何時出現閃電,科研人員往往在 很差的氣候條件下進行工作。此外,他們還發(fā)現,柔軟而細微的雪花會消弱 等離子體通道的作用。不過目前還不用過分擔心,岡為有閃電的時候很少出 現下雪的情況。 盡管如此,要做到每次都成功地引導閃電,就必須預測到閃電什么時候 發(fā)生,為此要裝備許多尖端的控制系統(tǒng)以隨時測量云層和大地之問電場的種 種變化。這些變化正是發(fā)生雷電的前奏,這些系統(tǒng)直接與激光裝置相連接, 時刻準備為閃電開通“等離子體通道”,將這種自然現象的危險程度降到最 低。 既然可以給可怕的閃電“修建”一條特殊的通道,那就絕對有必要把握 通道的方向,否則一切努力根本沒有意義??茖W家經過反復的實驗找到一個 有趣的放電路線,那就是“z”字形的路線。在這條線路上放電的結果證實 ,放電完全按“通道”形狀進行。研究人員深受鼓舞?! ∧壳袄谩暗入x子體通道”駕馭閃電方向的可能性已不是問題,但擺在 科學家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掌握大規(guī)模的駕馭技術、如何改進激光的效果。 現在的整套設備過于龐大,工作程序也過于繁瑣,很多技術有待改進。不過 無論怎樣,人類有史以來首次可以駕馭閃電,減少危害。
編輯推薦
“打印人”比“克隆人”更快;俘獲閃電,令其改道;生命的“黑匣子”;“虛擬人”闖世界;藍牙的現在與未來;人腦電腦:誰控制誰?……本書以當代科技為基礎,以前瞻性的思維,將向讀者勾畫出一幅未來科技社會的宏偉畫卷,書中大量的彩色插圖,簡易通俗的講解,集知識與趣味于一體,是青少年和廣大科學熱愛者的首選讀本。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