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

出版時間:2005年11月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葛蘭言(Marcel Granet)  頁數(shù):256  字數(shù):229000  譯者:趙丙祥,張宏明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是葛蘭言的代表作之一。葛蘭言通過分析《詩經(jīng)》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國上古時期樸野的習俗(“俗”)是如何轉(zhuǎn)化為“文明的秩序”(“禮”)的。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男女兩性超越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圣地中,以對歌的形式相互競賽交換禮物,女性也由此成為“最大的禮物”(“質(zhì)”)。這成為古代中國營造社會秩序的基本模式。葛蘭言在法國人類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以本書為代表的對“復雜社會”的研究不僅為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人類學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關于文明的人類學”開辟了一條值得當代人類學家繼續(xù)探索的道路。

作者簡介

葛蘭言(Marcel Granet 1884—1940),法國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年鑒學派重要成員,師從愛彌爾·涂爾干、馬塞爾·莫斯和沙畹,為法國結(jié)構(gòu)主義人類學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他的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古代中國的舞蹈與傳說》、《中國文明》、《中國人的思想》、《

書籍目錄

總序譯序?qū)д撘?《詩經(jīng)》中的情歌 如何新聞記者古代經(jīng)典 田園主題 鄉(xiāng)村愛情 山川歌謠二 古代的節(jié)慶 地方節(jié)慶 事實與闡釋 季節(jié)的節(jié)律 圣地 競賽 結(jié)論附錄一 關于《行露》一詩的注釋附錄二 關于《蝃*》的注釋附錄三 民族學注釋

媒體關注與評論

  《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是法國漢學家葛蘭言研究中國“異文化”的代表作。作者基于對歐美人類學的方法和思想的整體反思,試圖借助中國古典文獻《詩經(jīng)》和在其他文獻中得以保留甚至在現(xiàn)代中國地方、基層人們的生活中仍然有所保留的歌謠、節(jié)慶等,來了解中國古代的宗教習俗和民族信仰。  以說,這是歷史人類學的代表作。作者一改過去西方人類學學者對中國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路徑,通過中國古典文獻和民俗的歷史殘存來解讀這個“復雜的文明的有國家機器的古老國度——中國”,特別是要闡釋中國的民間的、地方的、“底層的”宗教信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0條)

 
 

  •   好書,因為專業(yè)的緣故,沒法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評價。但是從中國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其研究進路,即便是在書出版的90年后的今天,還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意義和借鑒作用,在中國的上古史研究中,這樣的角度還很少見。作者清晰的思路會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對歷史研究很有啟發(fā)。
  •   這還是一本值得閱讀的讀本,可以從中學習到一個國外的漢學研究專家怎么運用西方的理論來對中國的古籍加以解說,這本書對于我們理解地方與社會、民間儀式與皇權(quán)儀式之間的關系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   如果喜歡關于這方面的書,很值得買
  •   Granet在西方并沒有被嚴格的作為一名人類學家而聞名,而他更被同行當做中國的專家,這也是決定他在人類學界的地位并沒有他同時代的Mauss,Hubert有名,但是作為社會學年鑒派的一名成員,他在對中國古文獻的研究使得西方學界可以通過他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在這一點上,他的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   民俗學得參考書目
  •   一個對中國古史不是很了解的外國人,怎能參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發(fā)的人類學奇景呢。只值大略一看而已。
  •   缺乏趣味性,不容易讀下去。作者對中國只是膚淺的了解,因此在學術(shù)價值上個人感覺也是乏善可陳。
  •     《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一書的作者葛蘭言,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家,而在這本以《詩經(jīng)》為純文本資料,對中國古代的歌謠和節(jié)慶甚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都有進行一定研究的書中,葛蘭言充分的展現(xiàn)了他這兩種身份。
      全書正文總共分為兩大部分即《詩經(jīng)》中的情歌和古代的節(jié)慶。在情歌部分中又分為田園主題,鄉(xiāng)村愛情和山川歌謠三個部分,闡述了文本中所體現(xiàn)的上古先民的生活,包括愛情的一系列過程,節(jié)慶中人們的活動項目、關于婚慶的一些習俗等等。然而這一部分最值得現(xiàn)代學者學習的大概就是葛蘭言從“異文化角度”出發(fā)進行的純文本研究,在中國學者領域,眾所周知對《詩經(jīng)》的研究大多從賦比興出發(fā),研究其各種各樣的象征意義,而葛蘭言僅僅針對文本,從每首歌謠的字里行間去還原上古的每個場景,不一定每首歌謠都要有它的意義,文學本身先是一種記錄,而葛蘭言的研究則最好的還原了這種記錄。
      而在節(jié)慶部分中,葛蘭言開始為他最后結(jié)論里所提出的假設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論證。首先他認為地方節(jié)慶是古代社會非常重要的一項社交活動,其次他逐步分析了關于節(jié)慶舉行時間、地點以及內(nèi)容的確定,而這一切的確定都是以“社會契約”為中心的,比如節(jié)慶總是在那一地區(qū)最重要的山川邊舉行是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一種民眾與當?shù)赝恋氐恼J同感和血脈聯(lián)系,并且顯示出自己的高尚地位,從而加強社會的穩(wěn)固。整個部分的邏輯思維非常嚴密,將婚姻、節(jié)慶、山川、王室緊密聯(lián)系在這個社會契約內(nèi)。
      除開正文,導論和結(jié)論可以說是本書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們分別闡釋了作者對文獻選擇的方法論以及對其整本書思路的總結(jié)概括,在導論中,葛蘭言提出的對文獻的選擇的方法論令很多學者在選擇資料文獻方面豁然開朗。而在結(jié)論中,葛蘭言提出了一個對于古代的勞動分工規(guī)則給中國人的思維提供了秩序原則的假設,他認為,婚姻,甚至愛情;生育;節(jié)慶等等都是出于維護這個秩序的需要而出現(xiàn)的。這些規(guī)則,通過節(jié)慶來凝聚,通過歌謠來表現(xiàn),整本書的邏輯思路非常清晰,資料和假設都在互相論證。
      而我個人在看過這本書后,更愿意將這種原則理解為一種和諧觀,制衡觀。正如葛蘭言在書中所提到的,世界是由陰陽主宰的,這個觀點不僅我個人非常認同,它也基本上是得到了歷史的論證。為了達到一種陰陽的平衡,社會才有了秩序,而且社會絕對需要這種平衡的秩序,大到為什么歷代需要君王將分散的社會凝聚起來卻又不能讓君王過度主宰世界,小到我們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在一定的限度內(nèi),不能走極端,這個世界時刻向人們提醒著一種平衡。
      只不過與其他的社會學家比起來,葛蘭言把這種社會秩序存在的必要性浪漫化并且哲學化了。但他這種,通過一本在今人看來不過是作為文學作品來讀的書,從而看到了世界最本質(zhì)的規(guī)則,這樣深刻的哲學思想和開發(fā)看待文獻新穎的角度,也許才最值得我們當今的學者學習和思考。
      
  •      《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和歌謠》是法國漢學家葛蘭言研究中國文化的代表作。葛蘭言以《詩經(jīng)》中情歌為研究對象,他并沒有得出類似于象征主義的解釋,恰恰相反從《詩經(jīng)》的情歌中讀出了上古的儀式集會。在葛蘭言看來,《國風》的大部分的內(nèi)容都是情歌,它們是從古代的民間歌謠總集中選編而出,這些歌謠是在傳統(tǒng)主題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而這些主題又起源于人們即興創(chuàng)作歌謠的集會中。在古代農(nóng)民共同體舉行的季節(jié)節(jié)慶過程中,青年男女在競賽中相互挑戰(zhàn),輪流演唱,歌謠就是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根據(jù)對古代節(jié)慶的進一步考擦,葛蘭言認為我們有可能描述遠古時代的中國社會的形式。
       一、《詩經(jīng)》中的情歌
        《詩經(jīng)》是我國的經(jīng)書之一,相傳為孔子選編而成。由于《詩經(jīng)》既有助于君子修身,又具有出自圣人之手的權(quán)威,因此《詩經(jīng)》成為一本指導性的典籍。對《詩經(jīng)》的傳統(tǒng)注釋很多,而流傳下來的只有多種注釋的一種,毛氏注本。該注本的解釋始終具有歷史的、道德的和象征的特點。葛蘭言認為象征主義的解釋并不能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中的詩歌原初含義,而且其遇到很多的困難。他以《桃夭》與《隰有萇楚》兩首詩為例進行了分析。如果我們拋棄象征主義的去直接研究《桃夭》這首詩歌的話,實際上這首詩就是一首結(jié)婚詩,結(jié)婚的觀念是和植物生成的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相應的《隰有萇楚》這首詩也與邪惡的檜侯毫無關系,它只不過是一首訂婚詩而已。葛蘭言認為我們可以超越象征主義的解釋去發(fā)現(xiàn)這些詩歌原初含義。葛蘭言研究的詩歌主要是從《國風》中挑選出來的。他把將這些詩歌按特定的主題進行了歸類并分成了三組,分別是田園主題、鄉(xiāng)村愛情、山川歌謠。
        (一)田園主題
        在田園主題中,葛蘭言分析了十九首詩歌,每首詩歌又有相應的主題。這些主題分別為植物的生長;幽會;開花時節(jié);動物交配;野獸的交配、反諷的拒絕;婚禮隊伍中的馬;鳥、新娘的馬車;露水、春天的邂逅;天氣、幽會;不在家、天氣;枯萎的樹葉、秋天的唱和歌;雨和虹、離別親人(外婚制規(guī)則);山上的薄霧、饑餓;收獲的歌謠、采集草藥、性交、收獲、漁獵、分離、會餐;鶯、邀請。對田園主題,葛蘭言自己下了定義?!啊对娊?jīng)》歌謠中常常包含一些從自然界借來的主題,對這些主題的描述不僅生動感人,而且閃爍著火花。對于這些變化甚微的題目,我稱之為田園主題?!备鹛m言認為《詩經(jīng)》的詩人們將這些田園主題包含在詩歌里面,不僅僅是出于修辭上的考慮,而且具有其他的意義。在他看來,田園景象的運用并不是簡單地表達觀念,或使之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其自身就是具有道德的價值。如果借助自然界的比喻來表達情感的話,其原因與其說因為人們感到自然界之美,還不如說因為順應自然是合乎道德的這一事實。另外,基于歷法的俚語與詩歌作品的考察,葛蘭言認為田園主題很大程度上產(chǎn)生于季節(jié)性儀式中。
      ?。ǘ┼l(xiāng)村愛情
       在鄉(xiāng)村愛情中,葛蘭言分析了二十一首詩歌,詩歌的主題分別為村落外的聚會;城門外相會、邀請;公共的宴會以及城門外和河邊的聚會;邀請;集會、野游、公共宴會;山丘上的遠足、禮物、回報的義務;城墻外的相會、勞動歌曲、口頭約定;反諷的邀請、幽會、馬車;禮車;婚姻的結(jié)合和分離;鄉(xiāng)村中的分離;愛情的象征(花);幽會;鄉(xiāng)村的幽會;黎明;黎明的分別;追逐、公共宴會、禮物和愛情的信物;田野中的相會、村落中的離別、忠貞和誓約。傳統(tǒng)的說法認定這些詩歌是宮廷詩,而這一看法與詩歌的教育功能密切相關。既然詩歌被用于教育的目的,它也被認為是為了這種目的創(chuàng)作出來。詩歌用來規(guī)勸世人行正道,人們也認定每一首詩歌都是宣揚美德的勸世文。學者們考察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且為了使詩歌顯出應有的道德水準,一定的技巧也是必要的,這樣人們也就相信詩人運用了一定的嫻熟創(chuàng)作技法。最終,人們相信學者作為教育之用的《詩經(jīng)》出自諸侯國固定的宮廷學者之手。但葛蘭言認為這一說法并不可信。他認為詩歌的田園主題以及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樸素風貌都表明了《詩經(jīng)》中的歌謠是產(chǎn)生于鄉(xiāng)村。因為在這些上古詩歌中,一個顯著的事實是詩歌中不含任何的個人情感,所有的戀人都是一副面孔,都以同樣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情感??梢哉f,這些詩歌表達了情感的主題,如約會、訂婚禮等,而不是表達了情感。另外我們看到詩歌中的場景也盡量地一成不變。因此葛蘭言斷定這些詩歌絕非詩人個人的創(chuàng)作,其起源是非個人性的。那這些詩歌的起源又是什么呢?通過詩歌藝術(shù)手法、對稱的形式、進行曲的步調(diào)的分析,葛蘭言認為《詩經(jīng)》中的歌謠是在鄉(xiāng)村的即興對歌中產(chǎn)生的。
       ?。ㄈ┥酱ǜ柚{
         在山川歌謠中,葛蘭言分析了二十三首詩歌,每首詩的主題分別為河邊的幽會、豐收;河邊的幽會和邀請;駕車于河岸游玩、乘舟游玩、釣魚、外族婚規(guī)定的隔離;河邊的漫步、渡河、叢林、采薪、婚禮及男子的不自信;河岸的漫步、束薪、分離和戀愛的焦躁;渡河以及外婚制所必須實行的隔離;渡河;渡河、邀請及鳥鳴;渡河、撩衣、挖苦式的邀請;渡河、輪唱的表現(xiàn);河岸漫步和蕩舟;在河岸和河中尋找戀人;河上邂逅與采水草、戀愛的苦惱與不眠;河岸的相會,采草集會、憂懼、分居、無眠和和諧的音樂;分離、樹木的繁茂的山和谷;山獵、收獲、憂懼、飲酒;高地漫步、禽獸之愛、采草、戀愛的苦惱及其滿足;車、魅力、公共的宴會、鳥、祭時、歌與舞、登山、束薪、夫婦的合和;薪束、婚姻的憂懼和相會;高地、漫步、啞劇式舞蹈;流連于樹木繁茂的高地、尋找、勞動的結(jié)束、舞蹈、贈花、輪流歌唱;邀請和半推半就、束薪、狩獵;市場、相會、高地和河邊的漫步、唱和、媒氏、登山、卜筮、乘車、為女子備妝奩的習俗;涉河以及年輕男子的求婚;江畔、香草。葛蘭言認為從《詩經(jīng)》歌謠中的證據(jù)可以知道,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方,一定有大規(guī)模的鄉(xiāng)村集會的習俗。集會的地點在河岸或山上舉行,屆時男女青年蜂擁而至。而集會的時間一般都是在春秋兩季。葛蘭言借助詩歌中的材料,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秋節(jié)慶的圖景。年輕人從各自的村莊中集匯到一起,在那里場面熱鬧非凡。有臨時搭建的帳篷、有商行、有許多的車和船還有召喚旅人的擺渡人。在那里人們舉行渡河和登山的競賽。年輕男女也會分成兩隊,舉行歌唱和舞蹈的競賽,而詩歌就像愛情一樣從這里面產(chǎn)生了。節(jié)慶最后往往以一場宴會而宣告結(jié)束。根據(jù)以上的描繪,葛蘭言認為《詩經(jīng)》中的歌謠產(chǎn)生于鄉(xiāng)村的即興對歌。而通過中國西南地區(qū)和(越南)東京地區(qū)的賽歌習俗的比較,更加證實了他的推論。他認為歌謠起源于青年男女間的輪流合唱。合唱隨即興歌謠的改變而改變,男女青年以之相互挑戰(zhàn)或表達愛情。可以說這些詩歌闡明了隱藏在經(jīng)典正統(tǒng)背后的古老的習俗,他們揭示出確實存在著鄉(xiāng)村的季節(jié)節(jié)慶,正是這些節(jié)慶決定了中國農(nóng)民生活和兩性關系具有節(jié)奏性。
       二、古代的節(jié)慶
       在古代的節(jié)慶中,葛蘭言根據(jù)掌握的文獻材料,描述了鄭國(河南)的春季節(jié)慶、魯國(山東)春季節(jié)慶、陳國(河南)的節(jié)慶、王室的春季節(jié)慶。他認為通過比較這四種節(jié)慶,我們就有可能知道官方的儀式是怎樣由民間節(jié)慶生長出來的。在由民間儀式向官方儀式演變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以下的轉(zhuǎn)變。第一,節(jié)慶的時間逐漸固定了。第二,節(jié)慶的場所也變得越來越固定。第三,這些節(jié)慶參與者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第四,從慶典本身來講,它們也變得越來越趨向于單薄化、專門化。葛蘭言從節(jié)慶的時間、地點和內(nèi)容作了分別的論述。
       (一)季節(jié)的節(jié)律
         古老的中國節(jié)慶是季節(jié)性質(zhì)和鄉(xiāng)村性質(zhì)的。節(jié)慶一般都在春秋兩季舉行。葛蘭言認為節(jié)慶的時間與太陽周期、植物生長的周期以及農(nóng)業(yè)的周期并不關聯(lián),卻與婚姻的儀式之間存在著關聯(lián)。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春秋兩季是舉行婚禮的適當時期。
       (二)圣地
       民間的節(jié)慶通常都在河邊和山麓舉行。而山川在中國官方宗教和民間信仰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葛蘭言認為對山川的崇拜不是對山川本身的崇拜而是對圣地存在本身的崇拜,圣地的每個要素如巖石、水和樹木等也是神圣的。在傳統(tǒng)上,可以說圣地就是季節(jié)節(jié)慶的鏈接點。圣地也常被安排在封建等級制當中的地位上,擁有王侯的地位和其力量相當?shù)念^銜。實際上,圣地的力量不過是王侯力量的另一面而已。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秩序與自然秩序是相關的。如果王侯失德,人類秩序就會絮亂,而山岳失去力量,雨水也不會適時降落。自然界的混亂不過是人類社會混亂所致的后果,無論 雨水是過多還是過少,受譴責的都是君主本人。
       (三)競賽
        葛蘭言指出在他所注意的所有習俗中,沒有哪一種習俗不是帶有競賽或競爭性質(zhì)的。這些競賽包括情歌競賽、龍舟競渡、賽風箏、射箭比賽、割草木等。為什么這些節(jié)慶中的每一種儀式都采取了競爭的形式呢?在葛蘭言看來山川節(jié)慶何以都要服從于競賽和競爭,其原因在于它們同時也是“和諧”的節(jié)慶。它們是地方共同體的成員再度結(jié)合場合,通過競賽的形式,地方共同體獲得了一種更高的統(tǒng)一。在這種非常的情景中,這種統(tǒng)一將各種通常表現(xiàn)在對立之中的要素聯(lián)結(jié)起來??梢哉f習以為常的對立、莊嚴的會合和對抗、相鄰村落的統(tǒng)一就是通過競爭和競賽,通過溫和且平靜的比賽表現(xiàn)的,而這也同時強化了社會的團結(jié)。在各種競賽的形式中,葛蘭言特別介紹了情歌競賽。情歌競賽不僅表現(xiàn)了不同集團彼此的對立,而且也是兩性之間的對立。賽詩的結(jié)果是雙方的情投意合,并且最終約定婚事。每個集會都不僅僅是一個全面和諧的節(jié)慶,也是一個全面的婚姻節(jié)慶。在年輕人的節(jié)慶中,在愛情的節(jié)慶中,地方共同體的成員集團重建了一個全面的友好關系。
        
  •     文章原題:《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從節(jié)慶歌謠到漢學研究
      
      文/王小刀
      
      法國漢學家葛蘭言先生不僅熟稔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一個造詣極高的人類學家。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中,通過解讀《詩經(jīng)》和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習俗,他以一個漢學研究者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了古代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和其所蒙上的文化象征。
      
      古代中國的歌謠之源流,是非《詩經(jīng)》莫屬的。《詩經(jīng)》將過去以及當時的歌謠詩句整理成冊,成為了一本詩歌總集。這是記錄民間風俗,人情事物,社會民情等等多方面情況的一本詩集。它的重要意義是非常多的。當然意義純粹是人為賦予它的。對于帶有不同目的性的人而言,《詩經(jīng)》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1.《詩經(jīng)》與其文化象征意義
      
      但是對于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文字的使用者是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階級利用文字以教化百姓,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自我的利益。他們將來自于不同地域的詩歌,不同功用的詩歌組成一本詩集,也同樣是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這一點,在《國風》部分的反映是最為明顯的。《國風》的詩通常被認為是宮廷之作,而有教化之意??鬃釉?jīng)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孔子認為《詩經(jīng)》內(nèi)容豐富,真情流露,在教學時必須以禮和樂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对娊?jīng)》是具體的文本,在學習上來說是較為容易掌握的;從《詩經(jīng)》的內(nèi)容與表達形式到禮的道德意義和儀式是對文本的深究;樂是根據(jù)禮儀而訂定的,所以須在掌握禮儀后才能學習相配的樂曲以鞏固所學。教學之功用在于當時,便是入仕為官。仕途是古代中國大部分讀書人的首選道路。孔子即使身為三千弟子之師,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他也是一個周游列國的政治家。
      
      《詩經(jīng)》在經(jīng)過了孔子的教學和官方的推廣之后,便成為了一本修身治國之作,可謂是被賦予了極大的伸展性。治國的人希望從中得到明示,治學之人期望從中的到開通,而進諫者以此作為陳述理由的有力證明……這些都是有據(jù)可查的。葛蘭言的看法是:習《詩》不僅僅是在了解一個民族的過去,也是在了解它的王國政治史。這一點是肯定的。從誕生詩歌,到被采集整理,然后加以意義的教化使詩歌得到了普遍的接受和認可,最后成為一個國家政治發(fā)展的一個部分,這是《詩經(jīng)》的一個逐步象征化的過程。這些是我讀《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所總結(jié)的葛蘭言對于《詩經(jīng)》的總體印象。
      
      在《詩經(jīng)》中,不僅僅是祭祀宮廷樂曲才具有象征化的解讀。在田園詩、愛情詩和山川歌謠中同樣如此。隨著年代的慢慢久遠和朝代的更迭,在解讀《詩經(jīng)》上會出現(xiàn)偏差,但是總體而言是并無大的差別的。葛蘭言的重點分析是在于此的。
      
      在古代的解釋分析過程中,會有幾種慣用的模式。將對于愛人與愛情的描述,解讀為是對于賢者或者圣主的贊譽。而尋找愛人的過程,則會被釋義為尋求賢臣的過程。諸多的愛情詩,成為了贊揚后妃之德的詩歌。
      
      例如在《衛(wèi)風》中的一詩《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這是一首表達傾慕心情的詩歌。詩歌以相似的開頭,同樣的結(jié)尾,來表述對于愛人的真誠。不需要回報,只求兩個人長久的相愛。而相反的是,在古代中國的解讀中,這被視作是相互扶助的封建禮儀的贊頌。這是一種符合古代中國價值觀的解釋,這種象征意義的選擇,是根據(jù)統(tǒng)治者的利益需求而決定的。
      
      葛蘭言的研究方式,是基于中國已有的前人的解釋方法,進行對比和詞匯的細節(jié)研究得出象征解釋的結(jié)論。葛蘭言也曾列舉了自己與同行漢學家顧賽芬的分析解讀之差,顧賽芬的翻譯,更傾向于西式的詩歌格式。而沒有以《詩經(jīng)》的中國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因此,我以為葛蘭言的《詩經(jīng)》研究,是非常切乎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基礎以及本身的價值體系,風土人情的。
      
      2.古代節(jié)慶之考
      
      古代的地方節(jié)慶,葛蘭言研究分析的有如下四種:鄭國(河南)的春季節(jié)慶,魯國(山東)的春季節(jié)慶,陳國(河南)的節(jié)慶,王室的春季節(jié)慶。彼此之間,各有異同之處。相同點是:基本上都是在春季時節(jié)舉辦,并且多以祈求風調(diào)雨順,子孫滿堂等保證諸侯國與王室能夠綿延持久的條件為主。他們的舉辦地點不同,因為一些細節(jié)上面的儀式活動也有各自的特色。
      
      節(jié)慶儀式是發(fā)自民間的。官方的節(jié)慶儀式在慢慢減少民間元素的同時,注入了以自己的需求為主的方式。種種古老的特征,為官方王權(quán)所拋棄。節(jié)慶的場所越來越固定,參與的人數(shù)越來越少。這些都是節(jié)慶從民間轉(zhuǎn)為官方的變化。慶典本身也趨向于單薄化,專一化。
      
      節(jié)慶本來是一種由于物質(zhì)不發(fā)達,技術(shù)尚處落后狀態(tài)的先民,為了豐收和生存所進行的一種祈求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層建筑慢慢產(chǎn)生。節(jié)慶儀式的主導者變成了統(tǒng)治階級。他們同樣利用節(jié)慶和儀式祈求順利和平安,但同時也利用節(jié)慶的方式去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節(jié)慶從單純的祈福,便成了具有使百姓順從,國家秩序穩(wěn)定的工具。節(jié)慶的方式在慢慢發(fā)生變化,與此同時,其象征意義也在逐步發(fā)生改變。
      
      3.結(jié)語
      
      葛蘭言先生通過對于《詩經(jīng)》和古代中國節(jié)慶的分析,系統(tǒng)地介紹了古代中國的信仰與宗教習俗,以及中國文化的主導觀念。他在研究《詩經(jīng)》的時候,參考了諸多中國已有的文獻資料,并且對比外國同行們的學術(shù)成果,以得出更為中肯的結(jié)論。在理解翻譯《詩經(jīng)》的過程中,他對比了同行顧賽芬的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他的翻譯更多的是在了解了詩歌的含義之后,從中國自身的文化價值作為方向進行的翻譯。葛蘭言先生認為:含義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發(fā)掘出含義之中所表現(xiàn)的精神內(nèi)涵。
      
      在對于節(jié)慶的考據(jù)分析也是如此。他能夠如此細致地對比不同節(jié)慶的差異和時代所造成的節(jié)慶儀式變化。以及對于節(jié)慶和儀式的文化象征分析,都是漢學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成果。
      
      當然,漢學的研究我認為還是有相對的局限性的?!对娊?jīng)》的“風”部分,我認為其中所蘊含的象征表達不僅僅是封建統(tǒng)治的功用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其中真誠熱切的情感,也是同樣存在的。在中國自身的文化解讀和利用中,并不是完全摒棄的。葛蘭言的《詩經(jīng)》對比,還是有相對簡略的部分。僅僅一句話的分析,還不足以有充分的力度去證明中國的宗教信仰與習俗。而且,就如同宇文所安在其著作《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之中所進行的闡釋,很多生硬的內(nèi)容是難以為我們所理解認同的。但是,就此一點而言,葛蘭言是優(yōu)于宇文所安的。
      
      但是,漢學研究的技術(shù)層面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領會的。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去理解孔夫子的話是不容易的,而要體悟《詩經(jīng)》中的意蘊與象征內(nèi)涵,也同樣是有難度的。葛蘭言的落腳點是扎實的,他不僅僅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更有著扎實的人類學,民族學基礎。這也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而,我認為,即使是我們?nèi)パ芯孔陨淼奈幕?,需要掌握的知識同樣是非常多的。
      
      漢學與中國的文化研究,更應該是一種互相扶助的狀態(tài)?;榛?,互為補充。不同的視角,才會透視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與本質(zhì)。
      
      
      
      
      參考書目:
      
      1.[法]葛蘭言:《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趙丙祥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程俊英 / 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
      
      3.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陳啟云:《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     這幾天有過很多困惑,如同在一架搖搖晃晃的梯子上爬行:讀一本學術(shù)著作要至少熟悉到什么程度?學術(shù)著作的書評/感想怎么寫,是超級無敵大劇透,還是八卦一下作者的生平,還是羅列事后諸葛亮的學者們的腳印來踩原作者?我的各種胡亂聯(lián)想究竟怎么插到評論里,畢竟作者也沒寫自己五歲的時候被蜻蜓咬過之類的事件。書評到底是有一個主線呢還是意識流一點也行。我到底要引多少別人的觀點呢,要是別人說的話都那么好那么對,我再來狗尾續(xù)貂邯鄲學步鸚鵡學舌一遍制造文字垃圾有啥意思啊。
      當然上述問題未嘗不有些胡攪蠻纏,文無定法,再說就算有一整套現(xiàn)成規(guī)則擺那,我要是不能完全做到難道就不寫評論了么……
      
      我不想抄別人的,但有句話說得太對,我讀這本的時候也明顯感受到了這一點,但以我現(xiàn)在的水準根本概括不了這么好。那就是(稍微改寫一下,不失原意),文獻考古最終是知識考古,即揭示這種文獻和知識背后的認識范式和精神世界?!室饽居袠顺鎏帲瑏泶蛭野〈蛭野?。
      
      丟三落四地講一下我七零八落的理解。為了保持思路連貫,姑且先寫出來。細節(jié)肯定有錯誤,甚至我自己寫下來的時候也知道自己記憶太過模糊而為了寫出來只好寫成錯的了。等寫完再回來修正細節(jié)。
      我理解的葛蘭言在本書所做的工作,是通過《詩經(jīng)》(和其他《詩經(jīng)》相關文獻,乃至其他族群的上古儀式集會相關文獻)中的某些情歌的考察來理解古代中國是如何通過節(jié)慶締結(jié)婚姻的習俗的,以及這些習俗背后的古代(似乎應該分為《詩經(jīng)》內(nèi)容產(chǎn)生的上古時期和把《詩經(jīng)》當做教化手段的古代時期兩個方面)中國世界觀。
      葛蘭言自己認為“這項工作將能夠闡明中國人的某些信仰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導論p8)而我只看到了世界觀(舉例,“中國人依照他們自身生活的原則來想象自然的法則,在他們看來,只要他們自己服從于人類的法則,自然法則就會以同樣的方式正常運行。他們自身生活的節(jié)奏決定著季節(jié)的交替,他們的休養(yǎng)節(jié)慶也允許自然進行休養(yǎng)。他們冬天的幽居保障了物種在該季節(jié)的獨立性,而如果他們的習俗沒有規(guī)律的話,宇宙也會馬上陷入紊亂狀態(tài)?!眕160),只好猜測大概對上古時代的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信仰起源的鋪墊?!吨袊说淖诮绦叛觥肺疫€沒看過,或許看過之后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顧頡剛認為《詩經(jīng)》其實不是孔子選編的,只是孔子第一個拿來教給學生的,因為過去一般人是接觸不到經(jīng)書的(——明天再來修訂這句話)。我最近開始認為,孔子最大的貢獻在于普及了教育,從而保存乃至傳播了中華文明的火種,其他民族縱使武力一時占了上風,最終還是被中華文明所吸引乃至同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正文第一頁中說,“據(jù)說諸侯國(“國”)定期收集地方歌謠(《國風》),是因為他們證實了這些侯國的風俗(“風”),而這些風俗是由封建諸侯們創(chuàng)設的?!撕螅斶@些歌謠在各封地的村莊中傳誦時,它們也就成為道德教化的手段。”這些歌謠被傳誦,不知是否有孔子很大的功勞。我目前理解是這樣:上古的書很少的,就那么幾部經(jīng)書,孔子拿來教給學生,這樣文化才普及開來,大家都學習和推崇經(jīng)書,慢慢地經(jīng)書就成為一個大家共同承認的文化語境乃至某種有說服力的權(quán)威。而且最開始的時候古人沒有古史觀念,也沒有一種研究事物本身狀況追求客觀中立的學術(shù)自覺,因此共同語境中的“歷史”就成了任人揉捏的泥巴,被有意或者無意地(我理解好像顧頡剛認為有意,葛蘭言認為無意,他認為詩經(jīng)詮釋者本來就假定政治行為與自然現(xiàn)象間存在著一種對應關系)運用象征主義手法進行詮釋,來達到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化和對統(tǒng)治者進行諷諫的目的。
      
      葛蘭言在書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六十七首詩歌,每首除了譯文以外,基本都包括子夏的序文,來自《毛傳》《鄭箋》的注釋和說明,朱熹的評價,對這首詩基本主題的總結(jié)。這么多首分析下來我的印象是《序》充滿道貌岸然道德教化,鄭相對客觀,毛似乎沒啥主觀評價,不太有印象了,而朱熹能看出來《詩經(jīng)》原本講的是那男女之事而非國家政治,但他幾乎看什么都要加上一個”淫“字:淫女,淫婦,淫奔。對學究們來講,為了宣揚自己的道德標準,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上古時期的鄉(xiāng)民們已經(jīng)接受了封建時代所流行的道德準則了,因為這些準則是萬世不易的原理(p72-73)。《詩經(jīng)》中天真質(zhì)樸熱烈奔放的感情表達,在他們看來真是不堪入目。但我們知道,道德觀念這種事情是一直變化的,對上古人民而言,他們只是打破了在他們時代從未有過的禁忌而已。
      意外的是,我竟然在這個部分開始體會到了《詩經(jīng)》的美感。過去跟著課本學習的時候可是絲毫沒有體會到。這個部分把詩歌的主題點明,注釋得清晰而不繁瑣,還原了每首詩的情境。掃清了閱讀障礙再來讀詩歌,則不但感受到了韻律之美,當事人在詩中的天真活潑的心情如今也涌入我的心中,不禁開始跟著詩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了。
      
      第二部分具體研究了幾個地方節(jié)慶,節(jié)慶的場所與季節(jié),從原始形式到節(jié)慶的演化,從民間節(jié)慶到演變?yōu)楣俜焦?jié)慶等等。地方節(jié)慶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使適齡男女在節(jié)慶之中結(jié)為婚姻。只有在節(jié)慶中,青年男女才能名正言順地勾搭,而且我印象中主要上是從屬不同村落的青年男女之間的勾搭,平時大家各自種地干活或者休養(yǎng)生息,不能勾搭。我記得顧頡剛在《中國史學入門》里頭似乎提到,一時沒翻到在哪里,明天再翻,過去是搞外婚制以及群婚制,和葛蘭言的說法就相呼應了。因為否則解釋不通為毛平時不能勾搭,除了平時勾搭不符合”禮法“(什么時期的禮法?),難道平時就見不到異性么?小農(nóng)經(jīng)濟再封閉,也不至于除了自己直系血親之外看不到別的異性吧……?
      當然除了對節(jié)慶的具體情形(舉行地點,舉行季節(jié),具體形式——賽歌,狂歡等等,從民間演變到政治化)分析之外,葛蘭言還進一步分析了生活在這些節(jié)慶的鄉(xiāng)民們的精神世界的秩序,他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
      
      第三部分即結(jié)論部分,葛蘭言分析了歌謠在節(jié)慶中的作用與意義。在集會的狂歡之中,人民感受到強大的復雜的情感力量,”他們在日常生活的貧乏語言中找不到合適的表達辦法:要想真實地表達這些莊嚴的情感,就必然需要一種莊嚴的語言,即詩歌的語言?!埃╬184)不同部族、村落的男女配對聚會(外婚制嘛)/競賽,賽歌即采取對唱的形式,而且是不斷重復已有的詩歌范式?!八麄円龅娜抗ぷ骶褪禽喠餮莩爬系膼矍橐?guī)范:他們在不斷地重復這些規(guī)范時,只需在每一節(jié)中加以少許輕微的改動就可以了;他們的即興創(chuàng)作完完全全是傳統(tǒng)的?!麄兊脑蚝芄爬希浣Y(jié)果也是早已確定好的,各個階段都是預先規(guī)定好的。對年輕人來說,只須演好他們在競賽中的角色,就已經(jīng)足夠了。”(p192)結(jié)合這一情境,詩經(jīng)當中那些重復來重復去的句子,和少量字變意不變的部分,就十分好理解了。
      葛蘭言進一步,“在中國人的思維中,那些制約著世界進程的原則都起源于社會的結(jié)構(gòu),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起源于這種結(jié)構(gòu)的表現(xiàn),而這種表現(xiàn)是由古代節(jié)慶的行為提供的?!保╬199)接著分析了兩性對立與兩性分工的觀念。“古代的勞動分工規(guī)則(它們規(guī)定著社會的活動)給中國人的思維提供了秩序原則。這些原則都是具體的原則,現(xiàn)行的原則,它們主導著人們的世界觀念,并在現(xiàn)實的習俗中主宰著自然的演化過程。”(p202)后來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革,“君主統(tǒng)治成為社會秩序的原則,就像節(jié)慶從前之為原則一樣;他的統(tǒng)治力量被賦予了同樣的威嚴性質(zhì),而這曾是古代節(jié)慶的主要特征?!保╬203)于是原來節(jié)慶的神圣力量轉(zhuǎn)移到了君主的德行身上,“首領與圣地共同分享權(quán)力,共同分享賜予人類與萬物以秩序的德行?!保╬205)首領們?yōu)榱藦团d自己的統(tǒng)治力量,他們需要比節(jié)慶的原始崇拜更為直接的崇拜,最終他們找到了建立廟宇的方法?!笆サ厝匀皇撬麄儥?quán)力的外部靈魂,他們依然與圣地共命運。”(p205)人們通過祭祀廟宇中的社稷(土地神),向社稷祈禱,來保障四季交替,唯此社會才能存在。(這個時候就是宗教類的活動啦?……看來我終于為了寫這個評價重新找到了宗教在哪兒了……)
      再然后(這個跨度好像有點突然)宗教類的綜合活動經(jīng)過漫長的時期,“脫離了集體的領域,歸專家團體掌管”(p207)。失去綜合性的宗教活動被世俗化,形成了儀式技術(shù),學者們系統(tǒng)的分類工作使得古代的每一種行為都被賦予了特殊的目的,“古代節(jié)慶由此被簡化成了儀禮,不同系統(tǒng)的宗教思想將他們分配到歷法之中?!?br />   我承認翻著書寫到這里突然好像又有點不明白了……………………
      
      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個外國人,母語都不是中文,能從故紙堆(還只是詩集和注釋,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史書)里淘出那么多東西,實在太鳥不起了。葛蘭言考證出古代的節(jié)慶是怎么一回事,歌謠是怎么回事就已經(jīng)夠厲害了,居然還從中分析出古代社會的演變,上古時代到封建社會的世界觀演變,從節(jié)慶到儀禮到原始宗教觀念的演變。知識考古做到這個地步,考證出人類精神世界的秩序,實在令人神往。葛蘭言在導論中吐槽了一些研究者隨便翻翻材料然后滿足于得出草率的功利目的導向的謀求平庸的局部的一般性結(jié)論的做法,縱觀全書,他自己的確做到了自己所說的對所有的觀念體系、所有的詮釋方法及其作者的方法都進行了考察,并得出了整體性的結(jié)論。我開始認識到,這也正是我的追求的活生生的具體例子啊。整個閱讀過程中完全無法抑制各種感動,詩歌的原始魅力,活潑的生命力,先民們的歡樂集會,葛蘭言高屋建瓴、庖丁解牛、大開大合的分析與升華,都帶給我無限的樂趣和向往之情。
      
      咦寫到這里又想起某本書還木有看,懷疑看了那本是否可能就會開始懷疑把葛蘭言夸過頭了……趕緊提上日程……
      
      最離譜最夸張但又真實的想法是……或許當初我其實不是一時糊涂或者運氣太差,而是深思熟慮之后選擇了無外掛hard模式,投胎到這個神奇的國度……因為投胎在這個國度里頭,我的母語是中文,生于斯長于斯,沒有比擁有這種背景更好的理解這種文化的途徑了。葛蘭言說用詩經(jīng)解詩經(jīng),而錢鐘書說取足于己,空諸依傍,也是這個意思吧。這種神秘的東方文化之中的有著令人著迷的東西,我想理解古人看世界的眼光,另一種理解萬物的秩序。這些東西隱藏在故紙堆和現(xiàn)代性的藩籬之中(尼瑪聽上去很悲催有木有,腫馬兩頭都不占優(yōu)),要昂首闊步,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也要俯下身去,細細拂拭,耐心打磨,才有可能窺見這種文明背景下的萬物本來紋理。最近我已經(jīng)明白和感受到了這個興趣對我整個人生的意義,要是我生為一個外國人,學中文那得尼瑪多悲催啊。evan osnos人家學了得有十年中文了 ,到現(xiàn)在還是不敢在公開場合講中文啊?,F(xiàn)在這片熱土已經(jīng)如此奇葩,總挑戰(zhàn)人們的想象力,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某國的熱鬧,而我身為上躥下跳不安生好奇心第一的貓科動物,就身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也算是一種恩賜了。我要不是中國人,折騰過來那得多費事,要安家那得多費事,要熟悉尼瑪幾個中國人得多費事,要理解他們的思想和社會背景得多費事——我現(xiàn)在自己就是中國人,我都理解不了??!
      
      唉,天亮了,好像基本上就想到這些了,想起別的再補充吧。奇怪的是竟然幾乎沒啥睡意……就算我基本上寫完了這篇吧我可以瞑目了……
      
  •     它(指男女對歌活動)把青年男女集合到一起……并且必須互相愛戀
      ——P179
      
       我想葛蘭言此書最為鮮明的價值,就是打破了長期以來民俗學家、人類學家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男女青年集體對歌、約會等活動(如瑤族的“歌圩”“耍歌堂”等)的認識:青年男女通過對歌完成成雙配對的使命去往某一處進行性愛活動,在研究者們看來這真正是自由的戀愛呀!
      但什么叫做“戀愛自由”呢?一般的認識,當然是男女可以自由結(jié)合,沒有父母媒妁的干涉便是自由了。然而這卻只是自由的一面。我們且問“戀愛自由”的對立面是什么呢?想必大多數(shù)人便會想到漢族禮教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戀愛不自由”。
      
      但我要提醒大家,除了戀愛的自由,不戀愛是不是也應當成為一種自由權(quán)呢?然而正如我們提到婚姻自由往往想到“結(jié)婚自由”和“離婚自由”這兩面卻忽略“不結(jié)婚的自由”一樣,不戀愛的自由也同樣被人忽視了。
      
      幸得葛蘭言提醒了我們這重要的一點。當一種社會習俗要求所有成員都必須參與到戀愛活動中去,那么戀愛就成為一種必須承擔的責任,而不是成員可以自己掌握的自由權(quán)利。
      我在湖南某地做田野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相鄰的兩個族群存在的截然不同的兩種習俗,一種是漢族村落中全然由女性組成的“坐歌堂”習俗,這一習俗是在新娘(當?shù)胤Q“媳婦娘”)出嫁前的一晚在新年家中集中舉行,新娘的女伴們圍坐在廳堂中,擺起瓜果糖酒,唱歌直到天亮。前來聽歌的男子往往受到譏諷:“哪有魚兒能上樹,哪有男人來聽歌?”而此前半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女伴們每晚都坐在即將出嫁的準新娘家中學歌唱歌,為出嫁前一晚的歌堂做充分的準備;另一種習俗是鄰近的過山瑤村落中的“坐歌堂”,這一活動亦是在女子出嫁前一晚舉行,但唱歌者則由男女共同組成。
      除了女子出嫁前的“坐歌堂”,唱歌活動的性別差異還體現(xiàn)在平日里的隨意性娛樂活動中。漢族女子往往在紡紗織布時聚集在一起,一邊勞動一邊吟唱,即便上山養(yǎng)牛時,也并不存在男女的對歌活動;而過山瑤人則樂于在自由勞作的場地進行即興的男女對歌。
      
      然而兩個族群卻都對自己的歌唱形式表現(xiàn)出認可,漢族女性認為女伴們在一起快樂無比,而過山瑤的男人們也認為自己的男女對歌充滿樂趣。如果我們把目光進一步延伸,去看看那些女書(江永女書是女性之間流傳的一種文字,用來訴苦情、結(jié)老同、賀三朝等)村落中的女性,我們發(fā)現(xiàn)女書村落中的女性情誼則更加親密一層(女書作者的情誼體現(xiàn)在她們的作品中,恕不一一例舉)。
      
      再進一步看,漢族村落中普遍盛行哭嫁習俗,但過山瑤中則沒有。
      
      種種相反的現(xiàn)象引起我的疑惑:究竟異性交往與同性間的交往相比,女性更傾向于哪一種?
      許多學者把哭嫁看作是婚姻不自由時女性抗婚的表現(xiàn),然而在我所收集到的哭嫁歌中,絕大部分是別離歌,包括離別姊妹兄弟等親人,離別她往日所用的一應器具如鏡子梳子床,離別她的活動空間如井、河、橋、涼亭等等,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對去往他鄉(xiāng)的婚后生活的顧慮。是對全然陌生的丈夫家庭的恐懼嗎?還是原本男女之情亦不過是人類情感中普通的一類,甚至并不如親情、不如姐妹之情那般真切?從而使得女子在出嫁時不但沒有“喜形于面”,反倒是淚流滿面。我向所有舉行過哭嫁儀式的女性詢問出嫁時的心情“高興還是難過”,以及“真哭還是假哭”的問題,得到的答案也并不是一致的,有的答“要離別父母兄弟,離別平日要好的姐妹,能不難過嗎”,有的則說“是真哭也是假哭”,也有的說“有什么好哭的,可是不哭人家就會笑話你?!弊詈笠环N回答是一個年紀較輕的50多歲的婦女提供的,前兩個答案則是70歲以上老年婦女的普遍回答,且以“難過”居多。
      
      我們來看看葛蘭言的解釋吧。葛氏認為,上古社會中互相對立的氏族集團之間為了互相獲取利益而必須建立聯(lián)系乃至統(tǒng)合的關系,而用婚姻的方式將兩性拉攏在一起則是最為便利的途徑,也是最為可靠的方式(即外婚制),而在這個過程中女性遂成為被交換的商品——顯然列維斯特勞斯關于“女性是用來交換的禮物”的觀點原來源自這里!!為了滿足自身所在的氏族集團及聯(lián)盟的需求,男女青年被置于這個穩(wěn)固的社會結(jié)構(gòu)之中,盡管葛氏并沒有用明白的語言做出表述,但顯然,男女青年已經(jīng)成為構(gòu)成其所在的社會結(jié)構(gòu)的要素,包括他們的戀愛和婚姻,也成為維持社會結(jié)構(gòu)有秩序地運轉(zhuǎn)的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上古詩歌《詩經(jīng)》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男女在戀愛場合的一種儀式性歌謠,因此“愛情全然不受欲望的折磨,不受激情的驅(qū)使……在人們即興創(chuàng)作的歌謠中,幾乎找不到個人的痕跡。它在表達自身的時候,并不是自由地運用鮮活的靈感,它的措詞和用語更適合表達群體的日常情感,而不是個人的特殊感受。在競賽和挑戰(zhàn)中,當參加者們面對面地彼此挑戰(zhàn)和即興吟唱時,他們的靈感并不是從靈魂深處的儲備庫、個人的心靈激情和精神的迷狂中迸發(fā)出來的,恰好相反,是遵照舞蹈的節(jié)律而對傳統(tǒng)主題的模仿,而這種節(jié)律是所有人在受集體情感驅(qū)動時都必須遵守的。用傳統(tǒng)俚諺的方式,他們宣告即將開始的愛情。但這種愛情的宣告之所以能在傳統(tǒng)俚諺中找到表達方式,恰是由于情感本身并不是由任何有選擇的個人情感喜好引起的。青年男女……主要是其性別的代表和各家族集團的使節(jié)。”(P178-179)
      簡單說,與其說男女對歌表達的是對某人的愛情,不如說是一種愛情主題,而這個主題主要是被利用來實現(xiàn)婚姻的聯(lián)盟,維持社會的運轉(zhuǎn)??此谱杂蓱賽鄣哪信?,不過是社會結(jié)構(gòu)這個大機器上的齒輪和螺釘而已,顯然,他們不享有不戀愛和不結(jié)婚的自由。
      由此推衍下來,原來今天被無數(shù)人所津津樂道的異性愛情,不過是上古時期為了維持社會運轉(zhuǎn)而制定的規(guī)則。顯然,異性愛情是被建構(gòu)的,建構(gòu)它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同樣被建構(gòu)的婚姻制度。
      回到我的問題,究竟女性更傾向于與誰的交往呢?是同性還是異性?我們把這個問題置于切實的語境中,看到:與異性交往的“樂趣”源于與異性交往的“自由”,而與同性交往的樂趣也同樣源于同性之間的自由交往。一個社會如果還停留在必須與異性交往——戀愛、結(jié)婚——的狀態(tài)中,那么這個社會的成員也談不上享有婚戀的自由;而假設一個社會賦予其成員可以不戀愛、不結(jié)婚,或者說不必非要與某一個性別戀愛、結(jié)婚的自由,那么人們的感情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主選擇的真實中,而不是被建構(gòu)的。
      這樣說來,只有當我們的社會習俗放開了必須與哪個性別戀愛、結(jié)婚的局限,我的問題才會得到真實的答案,當然我相信,這個答案一定不止一種。
      
  •      這本書是劉永華在上法國年鑒派的時候推薦的一本書,他不是史學年鑒派的著作,而是一本人類學的作品。作者葛蘭言一開始是人類學家,在研究異文化-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成為了一個漢學家。這本書是在研究詩經(jīng),讀過詩經(jīng)的人都知道詩經(jīng)一般都有各朝儒士的注疏,然而這些注疏讓我們今天讀起來都是有些奇怪的。比如我們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痹凇睹珎鳌返慕忉尞斨校兂闪撕箦拢彩钦f淑女與關雎不是同一人,后妃是關雎,女子惟有像后妃一般有德,才會成為淑女。然而如果單從文本出發(fā),我們大概只會讀到關于河岸男女相會的主題。所以古史辨派開始了批判,說是這是封建制度的殘余。是的,我們不能否認儒士的批注中要表達某種意識形態(tài),因為詩經(jīng)在中國從古到今都屬于教育孩童的課本,自然要傳達某些官方意識形態(tài)。然而,這樣的批判也使我們盲目了詩經(jīng)當中確實存在的隱喻和儀禮。因為當我們讀詩經(jīng)時,我們同樣也會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當中沒有真正的個人的色彩,第一詩經(jīng)的題材其實比較單一絕大多數(shù)訴說的都是田園、鄉(xiāng)村、集會的主題,第二每一篇詩經(jīng)里的愛情都可以適用世界上任何一對情侶,第三愛情常常和田園生活相連,并且有些與歷法有關(比如《夏小正》),可能傳達了古時的風俗和儀式。
       我今天講那么多東西,其實也是對我們今天讀圣經(jīng)有個反思。當我們用所謂人類偉大的理性批判靈意解經(jīng)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落入古史辨派的心態(tài),忘記了或許圣經(jīng)文本本來確實要表達的隱喻呢?耶穌講道時也喜歡用比喻,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不是故意抬高門檻,而是把真正的信息留給那些愿意追求的人。我們今天面臨文獻時,不要報著隨意的心態(tài),任意解釋;也不要總是躲在理性的外衣下面批判試圖解開隱喻的人。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重新查考謎語和比喻。
  •      葛蘭言這個名字,大家會覺得很陌生,在人類學的課堂上,當老師第一次提到時,就一個師弟悄悄問我:“葛蘭言是不是就是葛蘭西?”但若提到涂爾干和列維-斯特勞斯,不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葛蘭言就是繼承了涂爾干學派思想、啟發(fā)了列維-斯特勞斯的結(jié)構(gòu)人類學的那個人。他還是個獨特的漢學家,唯一一個身為西方主流社會科學家、卻專門研究中國的人。
       作為繼涂爾干、莫斯之后的社會學年鑒派的第三代傳人,葛蘭言本想用涂爾干的社會學方法研究歐洲的封建社會,可是發(fā)現(xiàn)資料不足,于是就師從巴黎學派的大師沙畹學習漢學,研究中國的“封建社會(西周和春秋)”。當時法國漢學正處極盛,我們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也在那里受教。雖然如此,葛蘭言還是不滿于當時的漢學,它只能描繪中國封建時代的儀禮和體制,卻并不能解釋它們是怎么產(chǎn)生的,更不能解釋中國哲學的核心元素,比如天人交感、陰陽交互。
       有涂爾干的社會學方法在手,葛蘭言覺得中國文明的這些核心制度和思想都是可以解釋的,而他所需要的材料則僅僅是“關關雎九,在河之洲”——中國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詩經(jīng)》中的情歌。
       葛蘭言注意到,中國古代注釋家要么這些情歌注解成對“后妃之德”的頌贊,要么把它當成對諸侯昏亂的諷刺。盡管這些牽強附會的解釋十分可笑,但借助涂爾干社會學方法的魔鏡,葛蘭言發(fā)現(xiàn),在這種不約而同的道德解釋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驚人的秘密:這些談情說愛的歌謠確確實實體現(xiàn)了一個道德體系!
       他把這些情歌分門別類地詳細考察,然后逐步證明,這些歌謠是鄉(xiāng)間的青年男女在特定的季節(jié)的賽歌會上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而且,還是借助這些情歌,葛蘭言向我們描繪了賽歌會的情景:在春季和秋季水漲的時候,青年男女會集在山丘下、小河邊,大家比賽登山、賽馬、渡河,采花,然后分組比賽唱歌。在激烈的競賽中,姑娘和小伙子們相互愛慕,海誓山盟,然后躲到山上的小樹林里行夫婦之事……
       這明明是集體淫亂嘛!哪里來的道德!您別忙,我們的社會學家兼漢學家有他的解釋:涂爾干早就教導我們說,每個時代、每個社會為了自身的需要,有自己的道德。古人的道德跟今人的不一定一樣。他們行事的方式,要維護古代社會的團結(jié)和秩序,這就是道德。
       男女青年在一起狂歡,怎么就維護了古代社會的團結(jié)和秩序呢?葛蘭言說,這要從中國上古的社會形態(tài)說起。當時人丁稀少,人們按照家族分散而居,不同家族的人平時很難謀面。更重要的是,農(nóng)業(yè)勞動要求男女兩性分工,男耕女織,夫妻就像牛郎織女,聚少離多。按照涂爾干社會學,社會老是這么分散著是要出大問題的。怎么辦?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是涂爾干教導的,另外一個是葛蘭言自己想出來的(這個辦法后來被列維-斯特勞斯大加發(fā)揮)。涂爾干的辦法是大家定期舉行集會,進入一種“集體歡騰”狀態(tài),這樣,社會又在人們心中激起一種神圣感,社會的團結(jié)定期得到更新。葛蘭言的辦法更絕,他要利用社會中的一種分化來控制、抵消另一種分化,這就是“外婚制”:通過性別分工后的結(jié)合,來維系分化的不同的地域團體之間的團結(jié)。
       在葛蘭言眼里,上古中國人有涂爾干和他自己加起來那么聰明。他們通過節(jié)慶狂歡中的男女對歌,一舉結(jié)合了上面兩種辦法:一方面,大家在節(jié)慶中重溫了共同體感情,親近了神圣的社會;另一方面,通過男女青年的戀愛約婚,又實現(xiàn)了不同家族之間的聯(lián)姻。這時您可能就要問了(實際上,課堂上一個可愛的臺灣mm就問過):“假如約了婚的男生或者女生變了心怎么辦?”如果你問到葛蘭言那里,他會不客氣地回答:“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變心,這么問說明你不懂涂爾干社會學?!币驗榧s婚和性愛是發(fā)生在節(jié)慶形成的“集體歡騰”狀態(tài)中的,所以它們在當事人心中具有神圣性,人們在日常狀態(tài)下,每每想到它們,心里就會升起一種神圣感。這樣你就明白青年男女的性愛狂歡原來是一種道德了吧!
       葛蘭言還嫌我們眼睛瞪得不夠圓、嘴巴張得不夠大,他接著往下說,其實中國人的時空觀、陰陽觀念都是從這種男女對歌的活動中幻化出來的??臻g觀念中的陰陽源自對歌時男女兩隊的站位;時間觀念中有陰陽,是因為對歌中雙方交替用相等的時段來唱。不過深刻的葛蘭言沒有忘記在這里指出;“競賽只是古老的社會結(jié)構(gòu)的一個戲劇性表象,兩性勞動分工才是社會結(jié)構(gòu)中的原初性事實”。
       隨著人口的增加,一切都發(fā)生了改變。王侯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他們不再搞全民同樂的山川節(jié)慶,而是建立太廟、天壇地壇,把宗教崇拜都壟斷在自己手里,還分解成一個個單獨的儀禮活動,本來這些活動在節(jié)慶中都是綜合在一起的。更可氣的是,女人本來是跟男人平等的,但由于現(xiàn)在不能參加公共的宗教活動,漸漸成了“不潔”的了;而且,男女性愛也因此成了“不潔”的行為,要用儀式加以“禳除”。
       這樣,原先具有神圣性和宗教性的節(jié)慶,就在貴族的蔑視和貶低下,蛻變、分解為無足輕重的民間風俗,比如端午節(jié)劃龍舟、重陽節(jié)登高、八臘節(jié)吃臘八粥等等。
      
      在王銘銘為這本書作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現(xiàn)代人類學提出過一個富有良知的主張——他要求我們從被近代化邊緣化的文化中發(fā)掘出具有世界意義的哲學?!备鹛m言就是這樣一個富有良知的學者,在他面前,也許當代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應該感到羞愧。
  •   六點是個好時候……貓同學就是早上六點出生滴……
  •   《古史辨》第三冊下輯是《詩經(jīng)》討論專輯,其中,對于詩經(jīng)的成書、詩經(jīng)與孔子、詩經(jīng)與民歌、詩經(jīng)與周朝王官制度(樂官)、春秋戰(zhàn)國貴族對于詩經(jīng)的態(tài)度(所謂賦詩)、戰(zhàn)國學者、漢代學者對于詩經(jīng)的誤解的歷史等等問題皆有深入的討論。尤其是顧頡剛的《詩經(jīng)在春秋戰(zhàn)國間的地位》、《“碩人”是閔莊姜美而無子嗎?》、《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樂歌》、《起興》等篇,俱為手眼通天之作。
    關于《詩經(jīng)》與周代樂官制度的關系,尤其可以參考顧氏弟子陳槃《 詩三百篇之采集與刪定問題》一文,見陳氏《澗莊文錄》。
  •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br /> 這句詩至少說明了兩個道理:
    詩經(jīng)時代娶妻嫁女是有季節(jié)限制的,秋后、春前以及冬天,也就是農(nóng)閑的時候才能談婚論嫁,其他時間一般免談。其實直到晚近,在一些南方民族,婚戀依然有季節(jié)性,比如傣族,有開秧門、關秧門之說,開秧門就是開始插秧了,忙起來了,這個時候小廝們不能勾搭姑娘,得先忍著,要等到關秧門之后再說。當然這只是習俗,肯定有個別忍不住的,那叫個性,不能因此就說習俗無效。
    這句詩還說:雝雝鳴雁,旭日始旦。大雁在拂曉飛過,太陽快要升起來了,而有人剛出生……
    看在有人剛出生的份上,該打一事,先記賬上。
  •   前三段我簡單總結(jié)一下:
    學術(shù)書評,我想提啊,剛才我那個,后來我那個,你們也有給我看那個我想啊引申一下這個書評這個、這、這、這,我想這、繞開你們我想側(cè)重講這么一個。就是現(xiàn)在這個學術(shù)書評,就是現(xiàn)在我們學術(shù)界談論這個寫作,這個學術(shù)寫作,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叫做書評。這是,書評寫作嘛,這個,怎么說呢,我考慮了,觀察了很久這個書評寫作,書評寫作呢,怎么說呢,他還、書評寫作。。。我認為啊,從嚴格意義上他不算正式學術(shù)承認的寫作。他是、就是說,他也是受這個。。。書評寫作,他的這個、當然他的這個、文章質(zhì)量,他的這個價值、他肯定不如這個正式論文的那些東西。。。
  •   哈哈,ls毛少將體。
  •   簡單說,與其說男女對歌表達的是對某人的愛情,不如說是一種愛情主題,而這個主題主要是被利用來實現(xiàn)婚姻的聯(lián)盟,維持社會的運轉(zhuǎn)??此谱杂蓱賽鄣哪信贿^是社會結(jié)構(gòu)這個大機器上的齒輪和螺釘而已,顯然,他們不享有不戀愛和不結(jié)婚的自由。
    由此推衍下來,原來今天被無數(shù)人所津津樂道的異性愛情,不過是上古時期為了維持社會運轉(zhuǎn)而制定的規(guī)則。顯然,異性愛情是被建構(gòu)的,建構(gòu)它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同樣被建構(gòu)的婚姻制度。
    【這段推論有問題啊,按照葛蘭言的說法,對歌的形式是為了不同族群的通婚。
    那這個異性婚姻(男女間的),本來就已經(jīng)存在了,男女之“愛”原本就存在了,對歌但形式雖然是為了不同族群的通婚,但歌曲的內(nèi)容仍然是為了表達愛情。
    動物界本來就存在者異性結(jié)合,情欲?;橐鲆苍S是被建構(gòu)的,但異性之愛,怎能說是被建構(gòu)的?】
  •   謝謝你的回復,不過看了你的回復后覺得你的名字的確很適合你,呵呵,開玩笑,別生氣,像你這樣想法的人是絕大多數(shù),對已經(jīng)被建構(gòu)起來的東西當然是習焉不察的,小時候你哭著離不開你的媽媽,然而你媽媽會放縱著你跟她一輩子嗎?
    人們建立了各種禁忌,對感情加以劃分,推崇某種感謝、貶低某種感情或者掩藏某種感情,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而做出的,沒有自然而然的東西,當然我的說法不是很確切,應當說:只有異性之愛才算愛情的觀點是被建構(gòu)的神話。
  •   我懂你的意思,但因為古代社會形態(tài)很難復原,人們的心理活動更難了解。
    所以很難說某種情感是否是建構(gòu)的。
    他們也許不享有不戀愛和不結(jié)婚的自由,但在喜歡異性的基礎上,他們有選擇異性的自由,表達愛的自由。
    某種婚姻制度是為了社會需要建構(gòu)的,但男女間的、異性的愛情不是建構(gòu)的。
    當然,我同意“只有異性之愛才算愛情的觀點是被建構(gòu)的神話”
    P.S. 我這個名字是跟建構(gòu)有點關系。
  •   為什么沒有建構(gòu)出同性之間的合法性?當然,現(xiàn)在還有了變性人。
    看看最近舊金山同性戀和SM的慶?;顒?,考驗一下人類的包容心究竟可以寬厚到什么程度,呵呵。
  •   樓上 你是否覺得你可以代表人類?或者你覺得你在包容什么非人類?
  •   你可以多問問身邊的人怎么看待這些問題,我嘗試了一下,但是結(jié)果好像不怎么好,有的人實際上并沒有他標榜的那么寬容。
    P.S.記得你好像提過做女性研究的。
    呵呵,認識你很高興。
  •   關鍵的問題在于:比如張三同學,別人沒有強迫你搞同性戀,也沒要你搞SM,你有什么資格表示你寬容不寬容?
  •   我沒有表達好,對不起,請原諒:)
  •   中國的人類學和女性研究總讓我想到李銀河女士。
    我們從前聽過的一個很通俗的比喻是,異性戀之于同性戀,就好比右撇子之于左撇子。這是遺傳因素決定論。不過今天在這里看到了有關社會結(jié)構(gòu)影響的說法,覺得十分新穎。有機會找書一讀。
  •   謝謝你的關注,看書是應該的;
      但請不要把本文跟李女士牽扯在一起,這樣的聯(lián)系會讓我忽然覺得很崩潰;并且李女士跟人類學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不知道你怎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
  •   呵呵,我也是覺得,咋個就扯到這位李女士了。
    啊,讀得太少,暫時米有見到李女士跟中國人類學有什么聯(lián)系。
  •   ...對不起,我對這方面了解太少,一直以為人類學和社會學是相近的領域,都是關注人的學科.
    因此妄加評論了,忘兩位諒解....
  •   葛蘭言還嫌我們眼睛瞪得不夠圓、嘴巴張得不夠大,他接著往下說,其實中國人的時空觀、陰陽觀念都是從這種男女對歌的活動中幻化出來的。——呵呵,讀到這里的時候佩服了你的筆記文風,很喜歡。
  •   呵呵 多謝多謝
    其實我本來不習慣這樣寫的,這是應一個朋友的約稿,給一個隨筆式的書評雜志寫的,我刻意讓它看起來生動些。
  •   L兄,我是mqy的師弟,也在讀這本書,zhao師太懶了,也不上這一本。所以呢就想轉(zhuǎn)你的評文啦,嘿嘿,請求一下~~
  •   在王銘銘為這本書作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現(xiàn)代人類學提出過一個富有良知的主張——他要求我們從被近代化邊緣化的文化中發(fā)掘出具有世界意義的哲學?!备鹛m言就是這樣一個富有良知的學者,在他面前,也許當代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應該感到羞愧。----中國從來都不缺少能說會道的磚家,缺少的就是對人類社會及文明發(fā)自骨子的關懷.
  •   LY,讀本里見過你的字。那本書很豐富。
  •   請教,《神圣的歡愛》和《親密關系的變革》等文章也許可以增加對這個問題新的視野?
  •   哇塞,我真的覺得你的評論好好啊??!舉重若輕啊!!
  •   謝謝樓上謬贊!
    前幾位的發(fā)言我剛看到,隔了好幾年,我也就不回應了。
  •   呵呵,語境不在。討論起來確實有些接不上茬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