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7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宜學 頁數(shù):163 字數(shù):117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泰戈爾與中國》是一本學術(shù)著作。書中以翔實的材料,梳理了泰戈爾的思想學術(shù)在中國的傳播經(jīng)過,以及他本人在中國的游歷和中國思想文化界對他來華的不同反應(yīng)。作者對歷史事件的把握和分析既符合歷史事實,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充滿喧嘩與躁動的今天,這是一部泰戈爾研究的難得之作,具有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孫宜學,1968年生,復旦大學文學博士,2004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英文系進行博士后研究,現(xiàn)為同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文學關(guān)系研究。已出版學術(shù)專著:《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與人合著)、《外國文學專題研究》(與人合著)、《中外浪漫主義文學導引》、
書籍目錄
序:令人惋惜的一次文化交流 泰戈爾小傳 初識詩人真面目 翹首以盼八 好事多磨 揚帆東渡 西湖泛舟 詩情在鮮花與掌聲中蕩漾 北上途中 抵達北京 暢游北海 “覲見”中國末代皇帝 對北京學界第一次公開演講 贈名盛典 “我們?yōu)槭裁捶磳μ└隊枴?告別北京 依依惜別 在中國的最后日子 歡迎者的態(tài)度 批判者的態(tài)度 不了解的歡迎與不了解的驅(qū)逐 第二次訪華 國際大學里的中國學院 泰戈爾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 附錄一:中國翻譯的泰戈爾作品目錄(1900-1949) 附錄二:中國關(guān)于泰戈爾的介紹、研究論文、著作目錄(1900-1949)
章節(jié)摘錄
書摘1861年5月7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大家庭里,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印度近代最偉大的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泰戈爾家族原先屬于婆羅門教,后來因違反教規(guī),受到排斥,17世紀90年代,一個叫彭喬農(nóng)·庫查利的族人領(lǐng)著家屬來到恒河岸邊的一個小漁村定居,這個小漁村就是后來繁華的加爾各答市。到泰戈爾的祖父達爾加納德這一代,泰戈爾家族達到了最興盛時代。泰戈爾的祖父共有三個兒子,泰戈爾的父親是他的長子。祖父是當?shù)刂钠髽I(yè)家、慈善家和社會改革家,他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泰戈爾家族中人。泰戈爾的父親是一個早年生活奢侈腐化,后來轉(zhuǎn)而追求真理,積極從事宗教改革的開明人物。他和妻子共生有15個子女,由于他的影響,這些子女中不乏在印度近代史上留名的人物,如大兒子是哲學家,還進行過詩歌革新實驗;次子是個梵文學者,可以用英文和孟加拉文寫作;三子是個教育家;五子在詩歌、戲劇、音樂、繪畫方面都很有作為;五女是孟加拉歷史上第一個女作家。泰戈爾是他的第十四個孩子,第八個兒子。 由于父親不理家務(wù),泰戈爾出生時,他們家已經(jīng)不大富裕了,什么馬呀,車呀,只是名義上存在著罷了,而能在早餐時“吃面包和香蕉葉子包著的黃油”,對泰戈爾來說已經(jīng)是“登了天”的享受了。(《我的童年》)因為家里子女多,母親無法親自照顧這個兒子,所以童年的泰戈爾并沒能享受多少母愛,而是主要和仆人們在一起。這些仆人多才多藝,有的能念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有的會編民歌,泰戈爾文學的啟蒙,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但也有些仆人又懶又讒。有個仆人為了去喝酒,就用粉筆在地下畫個圓圈,讓泰戈爾站在里面,然后嚇唬他說,這是魔法圈,如果走出去,就會招來災(zāi)禍。泰戈爾就乖乖地站在里面,始終不敢走出去,只好望著遠處的榕樹出神。 事實上,泰戈爾和家里的其他孩子們是不允許走出家門的,連走遍屋子的自由都沒有,他有時只好隔著柵欄窺視外面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在心里想像著這神秘的自然中包含的秘密,他像一只渴望自由卻被關(guān)在鳥籠里的鳥一樣痛苦。關(guān)于童年的光陰,他最常想到的是那充滿在生活與世界中的神秘:“夢想不到的事物到處潛伏著,每天最先浮上心頭的疑問是:什么時候!啊,什么時候我們能碰到它呢?就像自然把一些東西握在拳頭里,微笑著問我們說:‘你猜這里面是什么?’”(《回憶錄》) 泰戈爾要上學了。在這之前,有一次他看見比自己年長的哥哥去學校,他曾哭著說:“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奔彝ソ處焽绤柕鼐嫠f:“你現(xiàn)在哭著要去學校,將來有一天恐怕你要哭著離開學校呢!”這話果然應(yīng)驗了。泰戈爾后來幽默地說,他平生沒有聽到過比這更準確的預言!關(guān)于學校,他的印象中就只有枯燥乏味,不論是孟加拉學校,還是英國的學校,他都同樣感到機械、沉悶,再加上苛苦的體罰,讓小泰戈爾無法忍受,終于在14歲時退學了。家里人很失望,但也無可奈何。 但童年的泰戈爾并非沒有快樂的時光。一是他在8歲的時候第一次按照韻律做詩:“立刻一朵十四音詩句的蓮花就開放了,而且就有了蜜蜂飛了上來。詩人與我之間的距離開始消逝了,從那時起就一直消逝了下去?!?《我的童年》)二是他在12歲時父親親自為他主持的成人式;三是和父親一起暢游喜馬拉雅山,并在途中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詩劇。 泰戈爾自己說,從16歲到23歲之間,他的生活是極端放浪的。泰戈爾成長為一個藝術(shù)家的幸運,首先是他處于當時孟加拉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而他的家庭又是這個中心的中心。適宜的藝術(shù)土壤加上他自己的靈性,他心中的繆斯終于放聲歌唱了。1876年2月,在加爾各答一年一度的印度節(jié)上。15歲的泰戈爾當眾朗誦了一首愛國詩,大受歡迎,后來這首詩又發(fā)表在一家用孟加拉文和英文同時出版的周刊上。詩人由此受到鼓勵,不久又發(fā)表了一首長篇故事詩《野花》,表現(xiàn)了詩人對愛情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但也是在這一年,詩人第一次體驗到什么是痛苦,這一年的3月8日,他母親去世了。他感到自己生命中的某種美好的東西永遠失去了。 對泰戈爾來說,1877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一年。泰戈爾的創(chuàng)作在這一年獲得了第一個豐收。他在這一年先后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女乞丐》,一篇未完成的小說《憐憫》,一部無韻歷史詩劇《魯?shù)聽柌隆?,一部長篇無韻故事詩《詩人的故事》,一組古歌《太陽組歌》,還有一些詩歌、散文、論文等。這些作品貫穿著詩人對理想的向往和對新生活的熱愛,只不過他這時還沒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形式,模仿的痕跡很重。 泰戈爾這時已經(jīng)是個小有名氣的詩人了,但在當時的印度,文學創(chuàng)作尚不能成為一種職業(yè),鑒于此,詩人的二哥建議他到英國去留學,這樣將來或許能當個文官,或者律師,父親也同意。1878年9月,泰戈爾途經(jīng)意大利、巴黎到達倫敦,進倫敦大學學習,廣泛閱讀了英國和歐洲的文學作品,并寫了不少文學研究論文。然而,當他剛剛擺脫對倫敦惡劣氣候的不良印象時,他的二哥要回國了,家里人因為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倫敦,就讓他也回國。1880年2月,他不得不結(jié)束自己17個月的海外生活,返回印度。對這段生活,他后來總結(jié)說:“我在大學里只念了三個月,我的外國的知識差不多全是靠同人接觸得來的?!?《我的童年》)P1-3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