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孫隆基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一書于1983年面世以來,一直獲得各方面的反應,但是有深度的批評還沒有看到過。因此,這個批評還得由我自己去進行。同時,在書出版了之后,我的一些看法也有改變,借此修訂的機會將它們包括進書內(nèi)?! @本書較常見的反應是:“它如何去救中國?”關(guān)于這一點,我確實沒有答案,書也沒有一個結(jié)束語。在有機會與讀者面談的場合中,我的答復總是:“這本書是我個人的陳詞?!睋Q而言之,“救國”原非寫此書之目的,它只是表達了一個人與其原生文化之間的疏離而已。以一個“個人”身份,毋需惜著“替中國找出路”的名義,而斗膽反映一己與文化之間的異化,這已經(jīng)是一種立場--也就是我主張的確立“個人”的一個表現(xiàn)?! 〈送?,就是對本書有否嚴格地采取了結(jié)構(gòu)主義方法的質(zhì)疑。在這里我必須澄清:我的“結(jié)構(gòu)”概念是一個比喻。它并不像列維一施特勞斯那般想確立人類心靈的基本文法規(guī)則。事實上,這類嘗試已歸失敗。如今,對“敘事”有了解的人,都只把它看作一種意義的編織。任何敘事都能說明一些現(xiàn)象,甚或“發(fā)明”現(xiàn)象之間的一些關(guān)聯(lián)。在此意義下,思想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距離應可拉近。
作者簡介
.
書籍目錄
新千年版序修訂版序第一版序一 導論(一)試從一個新的角度看中國文化(二)“良知系統(tǒng)”與“深層結(jié)構(gòu)”(三)中國歷史形態(tài)的超穩(wěn)定性二 中國人的“良知系統(tǒng)”(一)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1.中國人對“人”的定義2.“二人”與“一人”3.中國人的“身”4.中國人的“心”5.中國人“良知系統(tǒng)”的特色(二)“身體化”的傾向1.“身體化”的諸般跡象2.“民以食為天”3.口腔化的傾向4.中國人的“養(yǎng)”5.“安身”與“安心”6.集體、團體、大體(三)中國人的“人心”邏輯1.“生”與“熟”2.“內(nèi)外有別”3.心意不到之處4.有關(guān)“私心”的問題5.“上下一心”與“發(fā)動民心”(四)“心”對“身”的照顧1.中國人“二人”之間的照顧2.中國人兩代之間的關(guān)懷3.“為人民服務”(五)“心”對“身”的組織1.口腔階段2.肛門階段3.“非性化”與性泛濫4.“自我”之被非組織化5.“母胎化”的傾向6.國家對社會的組織三 “二人”關(guān)系(一)中國人的“和合性”1.從中國人的烹調(diào)術(shù)說起2.中國人的“人情味”3.人我界線不明朗4.“和為貴”5.中國人的“在一起”感6.“團結(jié)”的傾向(二)他制他律的人格1.“良心”的內(nèi)容2.“做人”與“面子”問題3.羞恥感的文化4“門面”與“樣子”5.渠道化的“做人”方式6.“聽話”7.“治”與“亂”8.中國文化里是否有內(nèi)省式的人格?……四 中國人的“個體”五 國家與社會六 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七 “現(xiàn)代”中國人政治行為的“文法”法則
章節(jié)摘錄
因此,中國式的“個體”也不可能是一個內(nèi)在動態(tài)的開展過程,它只可能是一個靜止的、永恒受照顧的“身”。這個“身”的開展方式就不是“成長”(growth),而是生理上的“年長”(aging),以及是一個外部人倫關(guān)系的堆砌。外部人倫關(guān)系自然是指身體化(“一人”)之外的人情化(“二人”)因素——這個因素確也可以導致“成熟”,不過,它也是一個“老年化”的催化劑。我們在下面將會提出:正是在這個“老年化”與“兒童化”兩相夾攻之下,中國人的青春階段就被整個地鏟除掉?! ]有了青春階段的人生,自然與“非性化”傾向有著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即使由外部人倫關(guān)系堆砌而成的“成熟”,也不一定能完全抵消這種“非性化”對人造成的影響。的確,如果中國人婚姻的功能是為了保持“身體化”的延續(xù),為了“安身”,以及為了“養(yǎng)兒防老”,與男女尋歡就并不一定有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在許多個例中,當雙方完成了“創(chuàng)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項任務后,在“性”方面就不再對對方感興趣。在大陸,“性”的因素被降至幾乎零點的婚姻也以另一個形式存在著——國家在分配工作地點時,很少將一個人的婚姻狀態(tài)當作是一個優(yōu)先考慮項,因此,夫妻可以多年兩地分居,每年只見面一次。這樣的婚姻,歡愉的性生活自然說不上,甚至“安身”的功能也被組織關(guān)系所取代,因此只剩下了制造人口一項功能?! ∪欢?,中國人即使對待純粹的“性”,也有將它“口腔化”的傾向,那就是認為它是“補身”或者是“虧身”的行為。中國人有“陰補陽、陽補陰”的說法,道家則有“采陰補陽”的采補術(shù),換而言之,就是將“性”食物化。不過,更普遍的傾向卻是怕“虧”。在中國文化里,有將女人稱作“禍水”之說,腎屬水,因此暗含有對腎虧的恐懼。筆者在大陸時,曾聽到有些青年少年說:性交是“傷身”之舉。在臺灣,則見到有人在房事之后連吃三只生雞蛋以“進補”。在香港,“以形補形”的習慣就更為普遍。這種對“虧”的恐懼是缺乏科學根據(jù)的,因此,對一個人的“性”的全面盛開無疑會有阻遏作用?! 】偠灾谛睦砩蠈⒆约旱纳眢w當作是虧弱的兒童之軀,以及將明明是成年人可做之事當作是“兒童不宜”之事,對一個人的“性”的全面盛開,都會產(chǎn)生遏阻作用?! ∪欢?,如果連自己這個“人”還沒有全面盛開,就要求他去制造另外的“人”,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魯迅才說:“(中國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親,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薄 ?.肛門階段 顯然,中國人缺乏人格發(fā)展的觀念。然而,不管文化的程序設計如何地對一個人施暴,他在生理上總是要成長的。因此,每一個中國人自然都成長成人,不過卻保留許多在孩提階段未能解決的問題。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